
【晓荷】米巷印象(散文)
米巷如其名,普通、安静、闲适。
春天,楼栋与楼栋之间的空隙处,紧挨着邻里通道的两边,盆栽的三重瓣三角梅、彩云月季、碧光环多肉、六角大红山茶花、杜鹃红山茶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米巷的住户,原居民回迁的多,受祖屋庇佑,兄弟每人分得一套房,他们两代人甚至三代人一直居住在这里,兄弟做着,邻居处着,一如户外无偿栽种的漂亮花卉,大家相互在不经意间分享着生活中的美好和默契。
米巷的前右方、左方、右方通达三条巷子,分别可到达主干道、旅游景区、小学。米巷属于巷子里面的巷子,层层叠叠之中,曲径通幽之处,外人想像不到里面还有另一番天地。街坊四邻不论是逛街、散步、入学,迈脚走出不多的几步,就轻松到达目的地。从米巷前往唐代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赣江原址,只需步行7、8分钟。这里闹中取静,民风民俗保留完好。入夜,《寻梦滕王阁》大型游园式实景演出现场人头攒动,散光灯、光柱灯、追光灯直射夜穹,滕王阁彩灯闪烁亮如白昼,乐声与歌声连绵不断,赣江水滔滔不绝。比邻的米巷内,老奶奶轻拍着孙儿,古老的蒲扇挂在床前,一老一小在寂静的窗帘下轻轻滑入了梦乡。
我与米巷的结缘,是在一个深秋的时节。工作之余,我突发念想,有心在单位附近低价寻一套小房子,用来做临时工作室,写字、画画、看书、喝茶、独处、冥想。我寻了好几处都不理想,几近放弃,所幸托付的中介十分热心,发动身边的同行一起来盘找资源,我应约答应最后再来看一次房子。那天是周六,临近中午,秋天的温和气候短暂而美好,我先生陪着我左拐再左拐再左拐,走过巷末,微风习习,抬眼处景区外围墙高耸,古意清韵扑面而来。与中介打照面的邻居温文尔雅、慈眉善目。尚未进门看房,我们知道,就是它了。
我来米巷的时间并不固定,一周大约能挤出三分之一的休息时间。绕出层层叠叠的小巷,榕门路两旁古玩店、字画店林立,文化氛围十分浓郁。逢周末我在工作室沉浸式学习、休闲时,可闭门不出,一顿干粮,物我两忘,在笔墨与色彩之间,悠哉游哉,乐不思蜀。
在米巷这个独立小天地,我自由自在涂涂抹抹。找不到感觉时,就查查资料看一会书,或出门逛一逛旁边周边门店摆在醒目位置的名家作品,醒一醒暂时不灵光的脑子。在这里,不会有任何琐事打扰,耳边的世界安静了,心也安静了。
米巷身处闹市,又巧妙退避了几步。这里总归是闹市,棚户区、老平房早已销声匿迹。好在几十年前这个南方城市改造的初期,新建的楼房依旧在巷子原地拨地而起,老居民得以回迁旧址。巷子的道路大部分按原样得以保留,是米巷居民对政府改造最满意的一点。回迁初期,楼房与巷子搁在一起,怎么看都是别别扭扭的。巷子文化从不缺热情、勤劳、甚至有点狡黠的生活能手,很快,一楼的房子消无声息次第演变成了猪血汤店、拌粉店、配锁店、包子店、食杂店、干货店、缝纫店、理发店、老冰粉店,生意场景齐了,巷子烟火气有了,楼房与巷子融为一体了。
米巷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散淡、舒适,它是我建立的第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工作室。从前我与人合作工作室,总要尽量谦让着朋友的用途,次数多了,可去可不去也就不再放在心上了。现在只属于我的米巷,不论我工作多忙,下班后、休息日,我都能坚持挤出一定数量的时间,来这里安静地完成书法、绘画、写作练习,在这里,我取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进步与收获。米巷工作室就像藏在我心里的一个小哨兵,我稍有懈怠,它就在我心里默默吹响号角,让我振作精神重新坐回书桌前。
喜爱米巷,感恩遇见,是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