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亭】痴书人语(散文)(外一章)
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有诗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心全无一点尘,。”人生短短几十年,都是书伴着我走过来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觉得我已经成为了痴迷好书的人。
我爱书,拥有几书橱好书,常读常新,是书给了我思想,给了我精神力量。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亲身感受,的确是的,是书籍医治了我的不足,强壮了我的灵魂。
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的话,自有他的道理,可是我不赞成。因为这些话太物欲化了,觉得读书的目的就是追求物质享受。带着这种功利目的去读书,结果就会越读越蠢。
可以斩断利禄的藤蔓,却难以割舍与书的情缘,那是一份深深超出世俗的情感,喷发出灵魂远行的芬芳。
没有什么能够像好书那样,给我以美的享受和心智的启迪。那些情爱,那些激荡,那些悲欢离合,那些生死与共,给我以心灵的锤炼,那些凄婉,那些苍凉,都可以锻造人的精神。
书是历史,更是思想的利剑。它能把一切沧桑世事描绘成长卷,把一切荣辱爱恨雕成塑像,让美的更美,丑的更丑,并以此来戳痛世人的灵魂。
一部伟大的著作,能使人抛弃卑琐而接近崇高,能使生命经历涅槃一样的痛苦和解放,从而改变生命的进程,实现人生的价值。
阅读泰戈尔的《草叶集》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有一种没得明媚和迷惘,有一种美的刺痛和颤栗。那青春爱情,那赞美感叹,那憧憬渴望……能让我看到心底那一线晶莹的小溪,那一片血染的碧草,是怎样的澈亮和青翠。《红楼梦》中的晴雯,该是有令人哀怜的绝伦之美,美得晶莹凄惨,美得叫人肝肠寸断。我无法现象作家在塑造这些形象时的心境和情状。但我知道,他们都是再以悲剧美,来反复咀嚼一个民族的命运,一个人生的主题。
人生苦短,唯有追求的精神永存。好书便是这时空的阶梯,是生命的无限。
屈原的《九歌》《天问》,使我看到一个伟大的灵魂,是怎样让汨罗江流不尽日月的光辉。司马迁的《史记》,使我看到了一座与天地共存的高峰,是怎样的俯瞰着苍茫大地。《三国演义》又使我目睹那一场场腥风血雨的惨烈和悲壮……
是书在化解生命的短促与悲哀,是书在繁衍着灵魂不灭的歌唱。那些逝去的岁月和生命,都是一只只古老的情歌。镂刻在龟甲兽骨和青铜竹帛之上,让后人和我膜拜先祖的深刻和伟大,亦痛感自己的浅薄和渺小。
《老人与海》让我感受生命的执著和沉重;《青春之歌》让我感受到人生求索的坚贞和意义;那一条窄窄地《雨巷》。如同一幅淋湿的画卷,在我心中刻下难忘的回味和怀念;那一首《致橡树》曽是我泪如涌泉;伏案饮泣于渴望灵肉解放的大悲与大喜;那一支《乡愁》的浅唱,又给我凄凉的美感,苍茫的向往。沉湎其间,宇宙的日月星辰,历史地山川湖海,皆拥于怀,于是便有了人生的丰富,生命的无限。
世间何物贵,无价是诗书。那些千古不朽的卷帙,从文字里抖落的一朵朵花瓣,从书页里淌出晶莹的小溪,那都是一种种境界,一种思想,能够拨响我心中的那一根动情的琴弦。
好书是良友,终身不可离。是书在融化岁月的隔膜,是书让我的灵魂展开翅膀在幽远的时空里飞翔,是那些好书让我进入精神的永恒。
听 雨(外一章)
有什么样的乐曲能比得上雨的那般和谐美妙呢?
看雨,是一种美感的享受;听雨,则是另一种更有情致的享受了。当雨帘遮住视线的同时,耳鼓并不妨碍雨点的敲击。
听雨,在一种情绪里,在一种氛围里。
如果把整座房屋比作是一部巨大的钢琴,那么那些瓦片便是硕大的琴键,弹奏她的就是天空小姐,那密密麻麻的雨点则是激越飞扬的音符了。雨,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的乐章,唯有夏天这一章最为雄壮昂扬了。每当急雨倾泻,那“叮当”的清音立刻变成雄浑,粗犷的交响;若有电光闪烁、雷霆伴奏,那更是千军万马,好像金戈相搏……那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哟,而无数的梦想与希望,就在这种热烈磅礴的气势中点播,发芽,茁壮成长……
当然,我们有时候也到屋子外边去听雨。
在树林中听雨,雨点敲打着叶片,“吧嗒”“吧嗒”的那一声声脆响仿佛也是绿色的,那么柔和,那么单纯,随便地听上一会,便会令人觉得心境如洗,杂念顿消!
在伞下听雨,斗笠下听雨,那雨声更加清晰,更为亲切。我们不停地行路,劳作,谁敢说雨中的收获不及阳光下的收获呢?
哦!听雨,在任何一个时候,在任何一个场所。用耳听,用心听,音乐之外,我们还听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