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箩筐】回荡的文字与歌声(散文)

精品 【箩筐】回荡的文字与歌声(散文)


作者:千秋万里 秀才,1423.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15发表时间:2023-04-17 15:25:15


   有一些极美的声音,或悠远宏阔,或深沉悲壮,比如那些精美的文字;也有民风淳朴悠扬动听的,或深情满怀激情澎湃的好声音,比如由文字和旋律相结合的歌曲。它们总在我的耳边回响,时时在我的心中激荡。我怀着无比激动和崇敬的心情,要把它们记下来——回荡的文字及歌声。
  
   一
   当你读到某些文字,会过目不忘。这种情况,别以为是你的记忆力有多么强大,这主要是由于文字的精美,文字的魅力和渗透力。哪怕它与你初次相逢,也能融入到你的骨髓。它就像美好的声音,会时时在你耳边回荡。唐诗宋词就这样的好文字,好声音。
   比如,“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我们来看看它的文字魅力吧。 首先,诗人用慧眼挑选了大自然里最美的五个元素:春、江、花、月、夜,这正是极显文字魅力的天地大舞台。
   描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的开篇就来了一个气势恢宏。这种恢宏,正是来自于对自然界一种“内力”的觉察:春江依着海平,潮涨拱着明月,它们共生共存。只是到了近代,西方人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可是,我们的祖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注意到了大自然里的相互作用,较之西方人更高明的地方,就在于这完全是一种美的内在魅力!然后,作者将“江”“月”二者融合,再拉远:“滟滟随波千万里”,哪里有江哪里就有月,这是“景”的宏大和宁静。随后是月光下的芳甸,雪珠似的林花;又把月光说成“流霜”,说月白和沙白二“白”不分:“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真是惝恍迷离!这是“景”的奇和丽。如果把它们比作声音,那就是一种宏远和迷蒙的好声音。
   说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诗人由当下向宇宙发起的上溯,由眼前向洪荒发出的追问,由现实向混沌发出的叩响!“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将“人生代代”与“江月年年”并列,把短暂的个体生命一代接一代地连缀起来,连成了人类繁衍的延绵不绝。这样,人类就与明月永存了,我们每个人就是这永恒中的一份子。在《古诗十九首》里,也有将“天地永恒”和“人生短暂”放在一起的描写:“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显然,这是一种及时行乐、颓废悲观的心态。而《春江花月夜》不同,它在这里表现的是哀而不伤的自我欣慰,是人生哲理的新思考。这是深邃的理。如果将它比作声音,这更像是为某些哲学命题发出的铮铮鸣响,听起来很悠远。
   道情:写离人之情。它压根儿就没有提及一个“怅”字、“苦”字,而是一直拿“月光”说事儿。让妇人思念更甚的是徘徊的月光:“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令妇人“卷不去”“拂还来”的是恼人的月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欲来一个追随,飞到离人身边,想凭借的还是月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任凭鱼雁蠢蠢欲动,可是它们终逃不出月色这个“如来佛的巴掌心”,阻挠鱼雁传书的同样是月光:“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诗篇的最后,诗人的笔墨并没有止于“情”的凄凉,而是“斜月沉沉”里尚有征人归来。天下的有情人总会有相会的那么几对,终会有相逢的那个时刻。“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人最终把离情落脚到了一个广阔的有情世界,这是一种“情”的升华,是天地大情!这样的文字,是一种委婉略带忧伤的声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因为星星的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因为月在波上涌动,长江的流水显得更加奔腾。大自然之间这种相生相成,这才叫宏伟,这才叫气象!写过星野和江月的人不少,但为何此二句气象如此之大?没错,这正是胸怀博大的人才有的手笔。在他自己住的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时候,却吟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句子,这是一位心中随时装着天下寒士的大爱者。当了解到这一点之后,在他面对星野江月时,能有如此开襟旷远的心境,你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这是一种博大博爱的好声音。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诗人心中的气象,是一种寄寓。他曾发出过“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在他人生遭到挫折的时候,在他反复慨叹“行路难”的时候,还能将一种景观写得如此豪伟,这是信念的不死和内心强大!这是把人生理想始终注入执着和希望的好声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仅仅十个字,大自然的博大、勃发、雄浑和简洁都涵盖了。这是王维的句子。再来看:“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同样是王维的偶句。大明宫的宫门,竟然是“九天阊阖”,次第打开;万国衣冠,只拜一人。这样的“早朝”图,威仪无比,只此大唐帝国才有!你要是把以上两处的意象联系起来,你不觉得它气吞环宇么!这哪里是诗人的句子,这分明是一位王者的霸气!余光中这样赞叹过李白:“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其实,王维的这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大笔挥出的又何尝不是鼎盛的唐代气象呢?它不正是这个民族生气勃勃的时代风貌么!这不正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么!
   唐诗宋词里文字的精美,是不胜枚举的,多姿多彩的。我们仅拿对同一种事物的描写来举例吧,比如明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因为乡思,诗人竟然把明月普照世界的定律也打破了,“情”,在这里变得“无理”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世上哪有这么多的巧合?明月、青松、清泉、洁石皆集中如此,高洁、澄澈、宁静都占全了,这分明是诗人要把明月置于自己心中的那个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人说这是词人对胞弟子由的思念。我以为,它还有更深层的意思在里面,它透露的是词人面对苍宇时的复杂内心。是在展示一种皓然、皓丽;传递人生的一种惆怅和无奈;苏轼是豁达的,这当然也是在传递人生的乐观和旷达。朱自清曾把荷塘上的月光说成是小提琴奏着的名曲,唐诗宋词里的这些月色,自然是月光名曲中的名曲。不用说,它当然是一种美的声音。
   唐诗宋词文字的精美,我们还可以在同一种情绪里来细品。比如,我们从“悲壮”中还能感受到里面的一些细微差别。来看《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只字不提幽州台,劈头盖脑就是“前不见,后不见”,面对“天地之悠悠”,诗人陈词慷慨,涕泗横流!这不仅仅是诗人报国无门的政治慨伤,这里的“天地之悠悠”,既是“宇”也是“宙”,“天地”是无限空间,“悠悠”是无限时间。诗人啸吟的是浩浩天地间个人之渺小,浩叹的是历史长河里人生之短暂。这是一种悲壮里的宏伟和苍莽!
   还有一些热血男儿,他们发出了永垂史册的好声音。来看文天祥《过零丁洋》里的句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还有比国家的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更痛苦的吗?可是,诗人却发出了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的壮烈誓词,真乃动天地、泣鬼神!这样的好声音,正是用鲜血和生命谱写而成。这是一种悲壮里的激昂!
   再有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位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的将领,他的临终遗言竟是如此的悲痛和执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是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大业或夙愿,可接下来他说“家祭无忘告乃翁。”我要特别提示您的是,他说的是“家祭”,这纯粹是一个家庭里的私语,一个家庭内部父予子的嘱托。您在哪里,又是什么时候,见过一个人把自己活着的信念以及死后的期望,同一个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相连的呢?古今没有!中外没有!这样的“好声音”,你只能用“大义”这种厚重来界定,“大”,在这里是“无限”“无穷”的意思!这是一种悲壮里的无限忠诚!
  
   二
   精美的文字,它是一种意蕴,要经过深刻领会才会获取快感。那么,作为一种声音,最直接最悅耳最悦心的,当然要数音乐了。
   我没有学过音乐,也没有研究过声乐或器乐里的深秘。然而,对于欣赏者来说,音乐不是一门学问,它绝不需要你花上几年的时间,去接受那种专门院校的教育。因为音乐纯粹是在用声音传达情感,因此,它可以随时拨动任何人的情绪。只要你的情感不设门槛,音乐对你就没有门槛。所以,音乐,尤其是乐队演奏的一些纯粹的旋律,有人说它不分语种,不分人种,不分国界,这话是理所当然的正确。音乐(旋律),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美的大美!
   将文字的美和旋律的美结合起来,我以为是极其美妙的境界。好的旋律和精美的文字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相互交织,难舍难分。它们促成了曲作家与诗人合作,构建了一种词曲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歌曲及戏曲。
   在歌曲的世界里,有那么一批或一部分歌曲,你要说它们不是美的声音,那叫不通情理。要么你的心肠是铁石做的,你从来不会被歌声里的情感所打动;要么你的基因里是生就的对美感迟钝,你从内心到感觉器官,都发现不了旋律里的美,也感悟不到文字里的意蕴。
   就拿蒙族歌曲《天边》来吧,他把天边的一对双星比作情人的眼睛,把远方的高山说成是情人博大的胸襟,仅仅是这样的浪漫,仅仅是这样的深沉幽远,还有那旋律的缠绵和回环,就足以吐露出一种埋藏了很久的声音,这足以奠定一首情歌享有美好声音的地位。
   歌曲的美感,它的旋律当然是极其重要的,但它的“弦”外之音,往往又成为最迷人之处。我当然是指歌词的诗意或文学意蕴。你一定听过这首西部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吧。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在她身旁。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地打在我身上。
   这样的文字,“遥远,姑娘,回头张望;愿做一只小羊,皮鞭,抽打,在我身上”,这些关键词,你用不着再以介词或连词连缀,也用不着拿定语状语或补语修饰,它已然构成了一种无限缠绵和情爱深深的意境,作者又赋予了它悠扬和悱恻的旋律,你能说这不是美的声音么!
   其实,好的歌词和旋律,又往往是用最真实最感人的故事建造起来的。1939年,一部记录片在青海湖畔开拍,这给了西部歌王王洛宾一个偶然机会,他结识了当地一位最美丽的姑娘,千户长的女儿卓玛。辽阔的草原,一个暮色晖映的黄昏,一根皮鞭轻轻地抽打在他身上,姑娘的春心一下抽动了他的琴心。
   音乐天才也好,其他文学艺术门类的奇才也罢,他自身首先一定是个情种,这种他骨子里本来就有的“情”,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芽,就会抽长。于是就会诞生伟大的作品。
   如果说姑娘的这一鞭,才刚刚把王洛宾打醒,那么,一天晚上,摄制组在当地放了一场露天电影,这又成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催化剂。在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群里,王洛宾和姑娘同骑在一匹马上看电影。好多年后,人们问起他来:“一匹马两人同骑同看,那会是怎样的一种看法?”他毫不掩饰地回答:“应该怎么看,你们自己去想吧。”这就是情种,情种的本性。在摄制组离开的那一天,姑娘骑着马送他很远,分别时,王洛宾看到了卓玛那粉红的脸颊上满是晶莹的泪珠,于是,王洛宾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于是,连词带曲,一部伟大的歌曲在他笔下“哗哗地”流淌。“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这种亲身经历的,切身感受到的,它所迸发出来的情感,这才是最真挚感人的,才是长久不衰的!这样美的声音,难道你不会由衷地叹赞一句么!
   民歌,一种独唱形式,它能表现宏远和苍茫么?回答是肯定的。你听听这首陕北的《赶牲灵》吧。“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呦——嗬,三盏盏的那个灯……”,乐曲起句就来了一个拖长音且加了一个尾音上挑,仅这一“挑”,就挑出了一种悠扬和悠远,它立马把你带到了“黄河落日圆“的境地。这是八十多年前,一支赶牲灵的队伍行进在黄土高原上的一幕,它正向一个村庄走来……
   说到歌曲,你不能不说到陕北民歌。陕北高原,这片厚厚的黄土层,千百年来的风雨吹打和冲刷,它成了支离破碎的千沟万壑。早些年,这里交通阻塞,土地贫瘠,可是,陕北人民心底有颗爱美的种子,这一切并没有阻止它发芽、生长、开花。他们在自己的生活或劳动场景里,即景生情,即兴即唱。他们用最简洁的旋律和最直白的方言,倾吐着自己的心声。于是,就有了陕北民歌的首首经典,像《山丹丹的开花红艳艳》《三十里铺》《信天游》《兰花花》等。这些歌曲,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它以刚烈、宽宏和悠扬的个性,独占黄土高原。

共 991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文字与歌声的精美散文。千秋万里老师以极其饱满的激情,穿越千古,跨越时空,以大格局,宽角度的新视觉解读古诗词和歌曲,激情澎湃,让人爱不释手。作者从文化情,民族情,等纵览超文学范畴,不拘一格,让人大开眼界,如沐春风。原来从古到今有写不完的好声音。从认知层面讲,作者以自己的认知,对好声音的理解为切入点,以灵动的文笔,用诗人的慧眼,从描景,说理,道情,到豪情万丈,又从唐诗宋词里去挖掘去赏析。尤其对《过零丁洋》的解读,这里充满着浓烈的家国情怀。接着作者从音乐里去赏析好声音,深刻领会歌词的意境和透射出的美的旋律,作者一一列举天边《在那遥远的地方》《赶牲灵》等让读者与自己从歌曲中共悟表达的美好情感。其实,最令人心动的还是作者从触及灵魂的高度即浓浓的爱国情怀。如歌曲《歌唱祖国》《我爱你中国》《歌声》等倾其豪情,感悟透彻。引经据典中,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氛围,也为作者的爱国深情深深触动。一步步升华,水到渠成。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是一场激情满怀,源远流长的文化情结,文章情感充沛饱满,富有内涵和感染力。情怀高远,触动心弦,主题明确,层次清晰,文笔优美,积极意义强。从古到今,我们中华民族不乏震撼人心的好声音,回荡在历史的天空,也久久回荡在我们的心中。欣赏佳作,推荐共赏。祝老师创作快乐,佳作连连!【编辑:华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424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华为        2023-04-17 15:31:24
  涓涓深情,诗意无限!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2 楼        文友:华为        2023-04-17 15:36:00
  言为心声,视角新颖。品读美文,受益匪浅。好声音,自然令人无限回味!向老师学习,期许多多!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3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3-04-17 16:19:02
  谢谢华为老师一段精彩的充满激情的编按。编按给予了拙文很高的褒奖和热情鼓励,又都说到了我的心里。
   的确,有“江山”这样的文学平台, 他们以“历史文化观”“着眼于社会责任感”为己任,鼓励和鞭策着一大批文学精英和文学爱好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江山”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江山”的,那么“江山人”手中的笔,就背负着历史的和民族的重任,这句话就一点也不为过了。
   再次谢谢老师的精彩编按!遥祝春安!
4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3-04-17 18:00:46
  看完此篇征文,我被千秋万里老师深藏内心的民族情怀所感动。好声音可以跨越时空,和有缘人产生共鸣。古诗词是民族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作者从描景、说理、道情等方面列举很有代表性的诗词名句,分析其中的内涵、情感和格调,以及迸发出的好声音,名垂千古。另一方面,很多民歌和爱国歌曲之所以经久传唱,是因为它们深入人心,表达了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对祖国的炽热情感。好声音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永久回荡在人们耳畔。文章情感真挚充沛,文笔优美动人,意蕴丰厚,意境唯美开阔,中心明确,情怀高远,带来阅读美好享受。好文章,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祝老师文丰快乐!精彩继续。
淡淡的云彩
5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3-04-17 18:02:20
  谢谢云彩社长的精彩点评。作文,是一种情怀,它当然首先是民族的,祖国的。当我们把这种情怀写出来,抒发出来,我们就觉得是尽了一点点微薄的责任。因而也感到了一种特别的愉悦。遥祝春安!
6 楼        文友:蕴儿        2023-04-17 18:30:24
  从心底发出的声音,来自中国的文化,从古至今,或激情澎湃,或朗朗上口,千秋万里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佩服。
文字是美丽的值得一生追求!
7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3-04-17 19:44:03
  谢谢蕴儿老师的关注,谢谢老师的热情鼓励。
   我前面说,作文是一种情怀,那我们首先要抒发的是民族的情,国家的怀。我说这句话是有些感触的。市场经济,带来了文学艺术的活力,但也不可避免的夹杂了一些泥沙,“快餐文化”“娱乐至死”这种现象是存在的,有些人确实为利益所驱使,这是需要文化引领的。有人说,当今文艺有高原没有高峰,这是当今确有的一种现象。姚雪垠花了他大部分的人生精力,只是写了一部《李自成》,他的心是静下来了的,他是在潜心做文学,所以他创造了一个高峰。这是值得我们当今作文艺的人思考和借鉴的。
   文艺是要有正确地引领的。“江山”的掌舵人,旗帜鲜明地主张正能量的纯文学,“江山人”也是这么做的。“江山”就是一块文学净土。仅仅这一点,江山就值得敬佩。或者说“江山”在引领正确的文化导向方面正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一点也是了不起的。
   遥祝春安!
8 楼        文友:阿巧        2023-04-18 11:49:24
  文章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行文流畅,富有诗意,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感谢千秋万里老师的精彩分享!祝愿老师创作愉快,生活幸福!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9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3-04-18 12:27:11
  谢谢阿巧老师的关注,谢谢你的精彩点评和褒奖。也祝老师创作愉快。
10 楼        文友:陶桃        2023-04-18 20:28:39
  洋洋洒洒近万言,带着浓浓厚的文化气息,伴着深深的爱国情怀,让人感动,回味。祝千秋万里老师创作出更多的美文分享,致敬!
共 15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