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我们的校园(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我们的校园(散文)


作者:潘建 布衣,147.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525发表时间:2023-04-21 14:25:13
摘要:从1975年起,我在老家兴化县东方红小学(后改为城南小学)读了五年书,要升初一的时候才离开。五年的光阴,那一段不算短暂的青涩时光,永远都是难忘的,即便时光里不全都是美好,也是值得怀恋的。它打下了我人生最初的底色,多少年以后仍不消退,每每想起,依然历历如昨,总会在我回忆的长河里激荡起清澈透明的涟漪。

【家园】我们的校园(散文) 从1975年起,我在老家兴化县东方红小学(后改为城南小学)读了五年书,要升初一的时候才离开。五年的光阴,那一段不算短暂的青涩时光,永远都是难忘的,即便时光里不全都是美好,也是值得怀恋的。它打下了我人生最初的底色,多少年以后仍不消退,每每想起,依然历历如昨,总会在我回忆的长河里激荡起清澈透明的涟漪。
   60、70年代,我们的学校东方红小学是兴化县城里大南门最热闹、最有生气的地方。成天里,不是书声琅琅,就是歌声飞扬;不是整齐的“唰唰唰”的跑步声,就是杂沓的“咚咚吹”的打球声。除了放假和礼拜天,天天都那样的喧闹,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东方红小学坐落于兴化大南门城外沧浪河北岸旁,校址原是兴化古昭阳十二景之一的“三闾遗庙”的景区遗址。相传楚国令尹昭阳受封古兴化之地时,带来了屈景昭三姓(闾)子弟,“三闾大夫”屈原也自“行吟泽畔”,留下许多感时忧民的诗篇。至大唐盛世,一座宏伟的“三闾大夫庙”于沧浪河畔落成,来供奉屈原和他的胞姐女嬃,怀念这位“千古忠贞千古仰,一生清醒一生忧”的爱国诗人。并将此水命名为“沧浪溪”,即今沧浪河。令人肃然增敬的三闾大夫庙,每逢端阳佳节,香火倍加旺盛;河畔围满了全城而来的士绅百姓,在阵阵锣鼓声中,龙舟竞渡、香粽投抛,大家呐喊助威,为一位伟大爱国诗人的沉江殉国抒发愤懑之气。明万历九年,“三闾大夫庙”列入“昭阳十二景”中,并赋诗道:“屈子沉湘潭,兹来几千祀……。”令人痛惜,上世纪40年代,“三闾大夫庙”毁于战火。
   “三闾大夫庙”遗址位于东方红小学校园内,学校最早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原名为城南小学,后来文革期间改为一个充满时代特征的校名——“东方红小学”。原先只有一座方方正正的操场,有大门,有围墙。大门朝东开,北侧是一些青砖黛瓦砌筑的平房。南侧就是沧浪河,像一条碧绿的玉带横亘在学校南侧旁。有河则必有桥。小时候的记忆是一座简易的水泥桥,即沧浪河上唯一现存的“忠东桥”。据说,早先的沧浪河南北两岸之间是建于明代中期的通文桥。北接城岸,南接沧浪河中的一座大岛——百花洲。这座通文桥和百花洲的最初主人是宗周、宗臣父子。“嘉靖七子”之一,被誉为“中原才了”的儿子宗臣,他的《宗子相集》有一半是在这座百花洲上完成的。上世纪50年代,在沧浪河建起了一座桥,人们习惯地叫它“花园桥”(即现在的忠东桥)。桥的南端是花园垛。明朝东林党人的兴化解学龙在沧浪之畔的高垛上筑了一座园林,被称为“解家花园”,后简称为“花园垛”。桥的北端便是东方红小学。忠东桥身呈弧形,中间高高拱起,没有桥墩,4只小型运输船同时通过,河面上摆放了成群的木排。桥下两侧自下而上、由大到小排有10个洞孔,桥旁的东方红小学顽皮的学生们,常逃课躲进桥洞里戏弄捉迷藏于此。
   进了校门,迎门是一面高大的影壁墙,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毛主席语录”:“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当时我们还不大嘚懂呢。我们的教室是一排的北屋,最西头是一、二年级,最东头是五年级,中间靠东是三、四年级,靠东是一明一暗连着的两间房,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学校的操场只有一截儿南围墙,北边和西边不用垒,以邻里人家房子的后墙和东山墙权当围墙。
   西边那户人家的房子是座大瓦房,日头升高时会投下来老大一截子阴影,天热的时候,我们下了课都好往那里躲,靠在房凉儿里很惬意,那面墙上也因此留下了好多我们的涂鸦,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有“不许乱写乱画”,而更多的则是些“坏话”如“某某某是小狗”,“某某某坏”,“某某某好尿炕”,还有“王八看”等等。有人写,就有人擦;有人画,就有人抹,墙上总是画得乱七八糟的,后来的想写没处写了,就踮起脚来,使劲地往高处够着写,把他的“心里话”发表在最显眼的地方。
   操场的北边和西围墙外,各有一片杏树林子,春天里开了满枝的花,是很热闹好看的。但杏子稍长大一些,我们便不再往那里去,怕落偷杏儿的嫌疑。
   校场的西边,并排着两台水泥乒乓球案子,下了课或放了学后,高年级的同学时常飞也似的跑到那里去占案子。案子很简陋,常用破砖头甚至土坷垃块或者一根不算歪拧的树枝摆在中间,充作隔网,双方你来我往地推来、挡去,拉球、扣球,围着看的一圈人也跟着欢呼雀跃、不亦乐乎,直到上课的钟声响起,或者天色暗得看不清对方发过来的那粒球儿,乒乓球案子那里才会安静下来。
   等到我开始上学时,学校已经扩建了一次,在前头这排教室后边,又盖了长长的一排房子,比头一排还多出一个教室和两间办公室,其中一间作了校长的办公室。而且还修了操场,栽了篮球桩子和双杠、单杠,挖了个沙坑。为了两排教室间行走方便,在前头院子的西围墙上挖了个门实就是一个豁拉口。老师和学生要由前边到后边,或由后边到前边,大都走这个豁拉口。校园由此变成封闭半封闭的了。
   我们升一年级换一回教室,上完三年级,就转人后院第二排去了。挪教室时,总是有些依依不舍。从一年级挪到二年级时,只感觉新鲜,还啥也不懂,挪就挪了。从二年级往三年级挪时,舍不得的是教室门前那棵开满粉红色花朵的木槿树。往四年级教室里挪时,舍不得的是教室门口东边的那棵高高的老榆树。等从四年级又挪开时,我最留恋的是我挨着坐了一年的那扇大窗户:阳光明亮,清风徐来,操场里跑进来一只狗,或者是溜达进来一只猫,我是我们班上第一个见到的。而且,从这扇开着的窗户里,至少飞进来过一只麻雀,飞进来的蝴蝶、蜜蜂,多得更记不清了。
   我们上到四年级时,学校再次扩建。学校要增加班数,教室不够使,就在第二排教室的后边,加盖了第三排教室。房子盖好后,附近的南城郊的学生也来我们学校上学了。
   在这里,有我们天真无邪的欢乐,有夹了私心的争吵;有明媚好看的微笑,有彼此揪心的烦恼;有成绩进步时的欣喜和兴奋,也有犯了错误被批评罚站时的郁闷和懊恼。1980年的夏天过后,要升初一时,我们就转到昭阳中学上学去了。从此,我就离开了东方红小学。好像是在我上了大学之后,东方红小学又恢复文革前的城南小学,不久又重新做了规划,城南小学整体搬迁,与新生小学合并,成为实验小学的一部分,东方红小学(城南小学)从此消失而成为历史。
   上世纪90年代末,兴化城区迎来旧城改造,有着千百年文化积淀的兴化南门,仅存的一些古文化建筑遗产亦化作了历史烟尘,这一切都湮没在昔日的记忆之中。
   现如今,学校已改停车场了,学校那里便看不出一点过去的痕迹了。别了,我的校园!但是,你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成为我在夜里做梦时,常常要回去不知有多少趟的地方。
  

共 266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生动的叙述,深情的回忆,自己小学的母校——兴化县东方红小学,那里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五年的光阴,打下了自己人生最初的底色,多少年以后仍不消退,每每想起依然历历如昨,总会在回忆的长河里激荡起清澈透明的涟漪。内涵厚重的文字,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3-04-21 14:26:44
  生动的叙述,深情的回忆,自己小学的母校——兴化县东方红小学,那里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感谢赐稿,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