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敬惜字纸(随笔)
单位订的学习资料到了,同事将撕开的包装扔在墙角,我却发现包装封套里边还有几页印刷品,小心地捡起来,果然是印刷厂用印刷富余的纸页当作保护层。我精心地把它们铺平,马上沉浸其中。那是半篇小说,尽管没有结尾,但仍然觉得心满意足。
喜爱那些印刷的文字,于我来说颇有年头了。上小学时,孩子们盼星星盼月亮般地期盼望父亲的音乐课,为的是不等讲完课,缠着父亲在最后五分钟讲故事,当年故事中“郝大成”的形象在年龄相仿的同伴中深入人心。后来发现故事的主人公来自于父亲床头的《万山红遍》,于是开始半懂不懂读了起来。终于等到我的“学识”程度遇不见几个生字的时候,也对读书产生了兴致。父亲的办公室的《儿童文学》《宝葫芦的秘密》《安徒生童话》似乎是不会枯竭的宝藏,我读完了也可以给村里的小伙伴铁良他们讲故事,望着他们陶醉的目光,我的内心同样陶醉。
上初中了,放学后第一件事是去镇上的书报亭转转。卖书的老爷爷戴着眼镜,看见我总是面带微笑。并不是每次都有钱买书,只是捧着《辽宁青年》《飞碟探索》看到天黑,老爷爷和蔼地告诉我该收摊了,明天再来。父母给订的上海和江苏两个版本的《少年文艺》和《作文通讯》《东方少年》当然是不够看的,千方百计省下的钱首先就是送给老爷爷交换自己心心思念的名家散文。非常羡慕住宿的同学手里有家长给的可以支配的收入,想着如果节省几顿饭可以买一本书。敬佩书中人物的妙语连珠,模仿书中倡导的一言一行,那时流行摘抄书中的文字,我的本子上同样留下了很多名人警句,也在自己的文字中潜移默化有所帮助。读书,使得自己一度广受亲朋好友夸赞,自己也深为自豪,非古今中外的名著不读,言毕称名人名作,自己也有些飘飘然,自以为距离梦中的文学家只有一步之遥,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社会百科,课堂内外读得天昏地暗。
那时读书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必然影响学习,因此父母对我“看闲书”极为恼火。那几年父亲生病在北戴河住院,放假时三姑陪着我坐火车去探视,父母叮嘱他千万别让我买“闲书”。其实我对火车站里花花绿绿的《红墙秘闻》和《发人深省的案例》并不感兴趣,但望着紧盯着自己的三姑,我故意拿着书翻个不停,甚至做出掏钱的动作,看三姑急头白脸的样子哈哈大笑。还有一次放假,我正沉浸在《汪国真诗集》中不能自拔,母亲的身影忽然在窗口一闪,发现我鬼鬼祟祟的样子,破门而入。本来就心情低落的母亲这次更是异常冲动,伸手撕了我的诗集,然后在外屋嚎啕大哭,我也深知自己对不起父母的良苦用心,在屋里痛恨自己管不住自己。那天中午,我们都没吃饭,谁也不搭理谁,直到傍晚在县城上学的姐姐捎话来说让带一些东西,需要我给邻村的同学送过去,母亲才和我说话。第二天镇上大集,我收拾所有的课外书来到在桥头,铺上一条旧床单,准备把它们卖掉,彻底断绝看课外书的念头。终于有人来了,拿起一本问多少钱,封面上人物的眼睛似乎在幽怨地望着我,我忽然有些不舍,匆忙收拾起来说不卖了,买书的人吃惊地望着我连连摇头。回家把书整整齐齐锁在柜子里,与心爱的它们暂时告别。
上大学了,终于可以放心读自己喜欢的书,我很快成了学校图书馆的常客,也见识了更多喜欢的文字。在书店买了第一本世界名著《红与黑》。大多数名著都是在那时购买,当年的穷学生承担不起昂贵的价格,当年盗版书横行,尽管错误百出,但毕竟可以读到文章内容,自己的钱包也能够承受,一部《平凡的世界》微缩成厚厚的一本,在躲在宿舍里躲了一天一夜,抠着蚂蚁般大小的文字和孙少平一起成长,感觉非常过瘾。大多时候,离学校不远的旧书市场是自己“淘宝”的首选。记得那套《悲惨世界》,先是买到了第一部和第四部,以后每有机会都去那里仔细搜索,甚至很多次在梦里期待出现奇迹,直到临毕业前见到了二和五,十年后才在县城的旧书摊见到不是一个版本的老三,来自不同地域的这套书终于团聚,我觉得于它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缘分?
参加工作了,有大把时间可以读书,也有了充裕资金可以买书。书陪我住在单位宿舍不离不弃,也是第一批住进新家的固定资产。更加喜欢在书中领略春秋五霸的烽火硝烟,在书中聆听安娜·卡列尼娜的悲情倾诉,在书中感受雪域高原的纯净气息。尽管,自己没有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但觉得读书是我在纷纷扰扰的工作之余获得的恬淡宁适。
我的书也有令我忧心的时候。一次春节放假回来,发现放在柜子里的书有掉在水里又被塞回去的痕迹,几天之间,很多页面已经发霉,污秽不堪,很是心疼了一段时间。有时书被借走迟迟不能归还,过了很长时间禁不住去问,人家无所谓似的说丢了,同样感到不可理解,记得那次自己弄丢了别人的《最后的匈奴》,转了几家书店买回来悄悄还给人家。我觉得,书,不在于值多少钱,而是自己的朋友,不能随意丢弃。几十年的读书经历,使我认识到读书不是一种自命清高的炫耀工具,不是人云亦云的附庸风雅,书,就是朋友,已经无需刻意追求。
如今电子书和手机阅读已经普及,读书的选择更为便捷,查找资料更为方便,但每有空闲,最喜欢的仍是捧起那些纸质的文字,无需净手烹茶的仪式感,依旧内心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