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橘子洲行记(散文)
浩浩长江,唯一孤洲,名“橘子洲”。在我未踏上的时候,总以为应该写作“橘子舟”,舟行江心,闻悉橘香。其实也真的有江中乘坐巨舟的感觉。占尽诗意,独得造化。身在洲上,极目眺望,美景尽收,原来她是一个最佳赏景抒怀地,绕洲四围,所见皆画。“满眼风光催酒醒,优游看过望江亭”,的确,我沉醉了,沉醉地看着眼前的风景。
一
2018年夏日的一天,我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了盼望已久的橘子洲,终于了却了埋藏在内心深处多年的一桩夙愿。当我踏上这个美丽岛屿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分外悸动,就像见到久别的亲人,又欣喜又激动。
记得上高一时,教我们语文的李玉峰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语文课,就是学习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老师朗读得声情并茂,慷慨激昂;我们听得热血沸腾,激情澎湃。这首词展现了毛泽东的远大理想和雄心壮志,深深地感染着青少年时代的我,橘子洲这个名字,也是从那时候起,便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心里,从此我的心中就有了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能去橘子洲看看,走走伟人走过的足迹,感受伟人的风采。
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岳麓区的湘江中心,有“中国第一洲“之美誉,也是潇湘八景“江天暮雪”所在地。橘子洲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悠久的历史,史载,橘子洲生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为激流回旋和沙石堆积而成,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站在橘子洲这个秀美的岛屿上,西望是层峦叠翠的岳麓山,东瞰是波澜壮阔的湘江风光,动人心魄,美不胜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江碧水,江面宽阔,烟波浩淼,清澈明丽。清风徐来,一股清新怡人的温润气息,扑面而来。江的对面,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与橘子洲遥遥相望,又像是日夜在观赏这水中绝景橘子洲。
橘子洲环境清幽,风景秀丽,沿着小岛的人行道缓慢行走,左手侧是江堤,绿柳拂堤,岸芷汀兰,紫薇花吐艳,右手侧是一株又一株的树木,古树苍天,擎着一朵又一朵蘑菇云,有高耸挺拔的栾树,有葱翠茂盛的松树,有姿态优美的橘子树和柚子树等,千姿百态,秀美多姿。
当时正值夏季,绿色是主色调,绿荫匝地,郁郁葱葱,碧绿、墨绿、苹果绿、橄榄绿等,绿的纯粹,绿得幽深,绿得浓烈,像绿色的锦缎铺展开来,浩浩荡荡,苍茫,辽阔,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碧波荡漾,和江水对比,又像是两个不同颜色的色块在拥抱,在交融。行走其中,身心被盎然的绿意包裹着,濡染着,感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和活力,感觉山河是如此的静美,岛屿风光又是如此的瑰丽。
“橘洲佳景如屏画”(李珣《渔歌子∙荻花秋》),橘子洲风景如画,赏心悦目。我们可以从古人的诗词中,感受一千多年前的橘子洲迷人的岛屿风光。橘子洲不仅有着怡人的旖旎风光,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
在这些绿树中,最吸引我目光的,是那片绿色的橘园,有橘子树,也有柚子树,一棵连着一棵的橘子树,一株连着一株的柚子树,枝连枝,叶连叶,温热的阳光照射在一棵棵树上,一缕缕明媚的光线,透过碧绿如玉的枝叶罅隙,落下一地斑驳的光影。
时值八月中旬前后,橘子和柚子尚未成熟,橘子树上挂满了一个个绿绿的橘子,像一个个绿色的皮球,圆溜溜,绿莹莹,在翡翠般的绿叶间若隐若现,还有柚子树,树上悬挂着一个个绿色的大柚子,像一个个绿葫芦,又似一个个橄榄球,这些橘子和柚子,像一个个可爱的精灵,冲我眨着快乐的眼睛,好像是欢迎我这个远方游客的到来。
我生长在北方,这还是第一次看到橘子和柚子树,第一次看到橘子和柚子长在树上的样子,感觉又欣喜,又好奇,情不自禁张开双臂,拥抱身边的橘子树和柚子树,想到那些种植橘子和柚子树的辛勤园丁们,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让这片橘园呈现出蓬勃的绿意,收获硕果累累。
“橘洲田土仍膏腴”(杜甫《岳麓山道行二寺行》)橘洲到唐代时,土壤依然肥沃。据说,橘子洲以盛产美橘而著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勤劳智慧的长沙人,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种植橘子,并销往江汉等地,不但给当地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也给人们带来甜美的口福。我想,橘子洲的橘子之所以甜美,是因为有湘江水的滋养。湘江,是长沙的母亲河,清澈甘冽的江水,不仅滋养了湘江两岸的万物生灵,也滋养了橘子洲上生长的所有花草树木。
苏轼有诗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我看着树上绿绿的橘子,遥想当年,苏轼一定也是在这个时节,和我一样,站在橘子树下看着绿橘子,有感而发,才写下了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吧。
穿过橘园,看到一块巨型的汉白玉石碑矗立在那里,正面镌刻着毛泽东的亲笔手书“橘子洲头”四个鎏金大字,背面是诗词《沁园春∙长沙》的诗词全文,金色的行书字体,如行云流水般挥洒自如,笔走龙蛇,雄健俊逸。我站在纪念碑前,对一代伟人毛泽东充满了敬意。遥想毛泽东在1925年的秋天,站在橘子洲头,一幅绚丽多姿的橘洲秋色图触发了毛泽东的诗情,忧国忧民的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佳篇,写下了这首浩然恢弘的壮丽史诗,表达了他的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道出了他的雄心壮志,是何等豪迈!
三
穿过一片树林,一座巨大的雕塑赫然呈现在我的面前,带给我心灵无比的震撼!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艺术雕像,32米高的巨人头像,雄伟壮观,我仰望着,怀着敬仰的心,缅怀一代伟人的风采。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英姿飒爽,意气风发,坚毅的目光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双眉微蹙,好像在深深思索,我想,当时的他,可能正在思索如何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我仰望着伟人的雕像,不禁肃然起敬,我以一颗虔诚之心,回望这位伟人的丰功伟绩,不禁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32岁的毛泽东重游橘子洲头时,发出的豪言壮语。他心怀天下,有着远大的理想和雄心抱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崛起发出掷地有声的天问,振聋发聩。
正是这位伟人,在中华民族最危亡的时刻,毅然决然承担起拯救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力挽狂澜,功高盖世,彪炳千秋!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我还没上学时,就熟悉的旋律,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熟悉的旋律,经久传唱,生生不息,毛泽东的光辉思想和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父亲是一名军人,深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在军旅生涯中,严格要求自己,获得过很多枚军功章和一张张奖状,他喜欢收藏毛泽东的一枚枚像章。记得我小时候,父亲从他的宝贝盒里,拿出一枚枚毛泽东的像章给我们看,有各种材质,有铝制的,有陶瓷的,有不锈钢的等等,有各种颜色,譬如蓝色、红色、银色等,是毛泽东在各个时期的照片集锦,在很小的时候,毛泽东的光辉形象就已经镌刻在了我的脑海中。
父亲还给我讲述毛泽东的光辉事迹,讲述湘江之战的惨烈,听得我涕泪潸然。
湘江之战,是一场关乎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战役。那时候,毛泽东也就四十岁左右,带领中央红军冲破一道又一道国民党的封锁线,敌机一架又一架在头顶盘旋轰鸣,炸弹一颗又一颗投落,在这场战役中,红军伤亡惨重,原先八万多名红军将士,最后就剩下了三万多人,湘江水被烈士的鲜血染成了红色,悲壮的场景,连苍天都在落泪,大地都在悲鸣。“人们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湘江也在为牺牲的烈士们而哭泣,发出呜咽之声。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英魂不朽!我们更需铭记!
父亲是和平年代的军人,没有参加过战争,这些故事是他当兵时的一个战友给他讲述的,战友的爷爷是湘江战役的幸存者,亲历了这场惨烈的战役,当父亲给我和哥哥讲述的时候,我看到父亲眼中有泪花在闪烁。我和哥哥问他,阿爸,如果让您去打仗,您会不会害怕死亡?父亲回答,不会,在战争面前,军人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那个时候,只想一心报效国家。
四
我伫立在橘子洲头,遥望湘江水,不禁泪眼婆娑。这条宽阔浩淼的江水,装满了太多的故事,有欢笑,有泪水,有豪情,有信念,也有悲壮。当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来到湘江畅游,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湘江上空曾经飘荡着这些有志青年的欢声笑语声,湘江也见证了那场悲壮的战役。湘江,就像一位历尽沧桑的岁月老人,收纳着所有人间的悲喜,以慈悲的心怀,普渡众生,大江北去,滔滔不绝,川流不息。
如今,湘江水清澈明净,纤尘不染,纯净安然,宁静祥和,滋养着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
在毛泽东雕塑面前,很多人纷纷拍照留念,缅怀一代伟人的风采,其中还有很多少年儿童。毛泽东给亿万的中国人民,树立了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他身上那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砥砺前行。
我站在雕塑一旁,循着他的目光望去,但见群山蟠蟠,祥瑞隐隐,时代的波涛上鼓起高扬的白帆。这时,一只水鸟从岸边迅疾飞来,穿破了我的思绪,目光随着它在水面自由盘旋。突然,它的身形掠过水波,箭一般向洲尾射去,一片白茫,掩住它的羽翼,与苍冥泯化为一体。
迎面扑来的大江之魂,涌入心怀,撞击开心灵的门扉。让和畅的惠风一扫心中的尘垢,从而满怀着赤子般的真诚走向人间。
《咏橘》
橘挂枝头硕果沉,聆听湘水奏清音。
红黄相间参差色,香气氤氲迷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