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再见,岜沙(散文)

精品 【东篱】再见,岜沙(散文)


作者:岚亮 进士,11341.9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424发表时间:2023-05-04 00:14:49

【东篱】再见,岜沙(散文)
   离开岜沙的时候,我在心里默默地连说了几声:再见,岜沙!岜沙,再见!
   春天的日子,我不远千里,从烟雨江南来到多彩的黔东南,一路风尘,早出晚归,跑了不少的村寨。印象里,这里的每个寨子都是那么幻美如画,风情卓然,让人留恋忘返。然而,最令我心醉的,除了岜沙,还是岜沙。
   岜,意指石山,字典里读“ba”,但在岜沙,却读成“bia”。在从江一带,若问“ba”沙在哪里?人们会犯糊,只有念“bia”沙,才心领神会,恍然明白。开始,我对此感到非常奇怪,猜想岜沙是一座怪石嶙峋的石头山,还以为这“岜”字是用来形容声音的——岜岜采石兮,置之山之巅兮,山崖高且险峻,不稼不穑,惟见三五千沙石兮……
   到了岜沙,我才明白,原来这“岜”字,好像在岜沙确实是用来象声的,但是,它并非指代采石,而是形容另外一种声音。那是一种从火枪的枪膛里发出来的声音——bia!bia!bia!岜!岜!岜!这种由火药催生的枪声,很特别,很古老,也很悍勇。它在很早很早之前,就在岜沙的原始森林里炸响了。硝烟散去,枪声不断。多少年过去,时至今日,它仍然在寨子的晴空上阵阵回荡。朝朝暮暮,日复一日,鸣时光之钟,醒岁月之鸟。
   谁能想到呢,这里,就是那个在传说中被称为“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又被外国朋友誉为“中国最后一个武士部落”的地方。
   到贵州,如果想去探访最原始、最神秘、最传奇的苗寨,我建议去岜沙。
  
   二
   岜沙是个古老的苗寨,距从江县县城丙妹镇仅7.5公里。它离城市很近,又似乎很遥远。从江城南,有一座连绵起伏、峰峦重叠的大山,名叫月亮山。岜沙就隐居在月亮山麓的秘境里,四周是莽荒林海,经年云遮雾绕,远离尘嚣,高旷而幽寒。
   站在岜沙的高岗上放眼望,视野里会出现一幅时空交错,让人感到飘缈恍惚的画面——山下的丙妹镇,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现代气息扑面而来;山顶的岜沙寨,木楼依依,古木森森,披星戴月,宛如童话里的史前部落。这些年,我游历过不少地方,见识过不少一方独好的风景,但从来没有遇见过像岜沙这样神奇的。这里,现代与原始,新鲜与古老,竟近在咫尺,相聚在仰俯之间。
   岜沙苗寨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可能谁也说不清楚。
   岜沙人自称是蚩尤第三个儿子嘲风的后裔,九黎部落的一支。据《逸周书》载,在距今5000年前后,九黎落族在蚩尤的率领下,在中原地区与黄帝展开了“涿鹿之战”。关于这场决战,《山海经·大荒北经》是这样记载的:蚩尤用妖兵攻击黄帝,黄帝让应龙回击。蚩尤遂施展法术降大风雨,黄帝又请来女魃破之,最后以黄帝取胜而告终。传说当年蚩尤被黄帝战败后,遂率部向西南方向的崇山峻岭开始了千年长征,而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他们一路征战,开径道,鏖虎豹,战熊罴,直到转至岜沙,见此地草木繁盛,才栖息下来,开荒建寨,繁衍至今。照此说来,岜沙苗寨的历史,至少也有几千年了。
   3月23日,我们一行十八人起了个大早,从黎平的黄岗侗寨驱车直奔岜沙。
   按照行程安排,在岜沙仅逗留半天,十分紧张。临行前有人告诉我:“苗寨都大同小异,到岜沙除了看枪手、听枪声,其他的就那样,半天时间足够了。”当时,我以为有理,心想苗寨嘛,除了沿山而建的吊脚楼,便是袅袅不绝的芦笙声了,百寨千寨都一样,没有千种差万样别的。不料,刚入寨门,我就像一片铁屑,被强大的磁场牢牢地吸引住了。
   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树。蜿蜒清幽的石板路两旁,全是树,香樟、木荷、古松,棵棵都几百岁了,参天蔽日,绿荫匝道。石板路几米宽,亦属不瘦,但在浓浓的树荫下,却显得窄窄的。密集的树干,如高高伫立在两边的墙,人在路上走,就像夹行在两墙之间。好的是,空气清新似泉,在树巷里悠悠地流淌着清香,徐徐习习,拂面沁心,给人如饮春风的感觉。光是这些树木,我都想逐棵去观赏拥抱,探究它的成长史了,我这种冲动,源自这些树木的古老。
   沿着这条路,逶迤拾级而上,忽见寨前的小山头上,立有一座庄严肃穆、香火缭绕、尖顶红柱的亭阁。蓝白相间的亭楣下,悬一横匾,上面刻着两行溜金的字。上行的字体略小,用隶书写着:献给毛主席纪念堂。下行是五个遒劲的大字,用行书写着:香樟纪念亭。我的眼睛像被阳光扎了一下,怎么?这亭子还有如此可敬的故事?导游及时帮我解惑,说这里以前曾长着一棵被寨人视为林中大神的千年香樟。1976年,京城修建伟人纪念堂。伟人是全国人民的红太阳,更是岜沙人的大救星,他们毅然决定,将此神树敬献给了伟人纪念堂,并在神树生长的地方,建亭为念。
   我知道,苗族对树木都特别崇拜,前天在丹寨县的卡拉苗寨就已经见识过。但想不到,岜沙的“树文化”却比任何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岜沙人认为,他们之所以拥有安然自在的生活,主要是源自那些森林的荫佑。他们奉行的是:“人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根木。”据说,从古至今,岜沙人从不滥伐树木。砍古樟一事,在当地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一次。
   一位当地人告诉我,他们的寨规极为严厉。规定凡是乱伐一棵树,一律要罚“三个十百二”,即120斤猪肉,120斤米,120斤酒。在岜沙,当每一个孩子出生时,其家人就在山上为其种一棵树,并精心呵护伴随其长大成人。人死后,便用该树做成棺木随其下葬,坟墓不立墓碑,惟种植小树一棵,以示逝者的生命以树的姿态仍在继续。
   在岜沙,树木是不容侵犯的。在他们眼里,但凡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棵树,都是一个蓬勃的生命。
  
   三
   穿过亭子,沿级而下,脚下的路,犹如岁月之河流经了平缓的原野,蓦然变宽。依然石板铺面,可驾马驱车。两旁还是苍碧连天的古木老树,几簇矮瘦的杜鹃花,顽强地斜横在冷色的岩边,举着鲜红的喇叭,不停地朝路人打招呼,可谁也没有理会它们的热情。让人感伤了,啼血的花朵儿,你开得如此热烈,却又是那么寂寞。
   我放缓脚步,作闲庭漫步状,在路上慢慢地走着。边上,有两个人与我同节奏,像野鹤闲云,与我并肩而行。
   那是两个年且七旬的老者,衣冠楚楚,鬓发微霜,浑身上下,一尘不染。他们背着双手,一边漫步,一边侃侃而谈。隐隐听到一老者说,在此之前,他曾两次陪同领导来过岜沙,一次是跟省长,一次是与省委书记。我一听就知道,他们是来自上级大机关的人。我主动与他们打招呼,回应甚是热情。我问他俩是否来此调研。答非也,他们来从江是给一个见义勇为者颁奖的,顺便到岜沙看看。我问岜沙有何特色?其中一个回道:“特色有三,一是全寨人都姓滚,滚蛋的滚;二是所有的成年男子都持火枪;三是拿镰刀剃头。”说罢,他俩便哈哈大笑,加快脚步,扬长而去。
   登上一条不陡的石阶路,来到一个更大的山岗上。这是一个只有在梦里才能看到的地方,我苍白的文字,只能这样描绘眼前的风景:青灰色的天幕下,凸起一片黑黛黛的森林,全是古村名木,树干几抱粗,棵棵像擎天的巨柱,朝天空撑起一团团浓云,暗了天,阴了地。接着,画面慢慢展开——先是岁月之笔,醮着幽亮的颜色,在山顶的密林间画了一个圆月。然后,是风雨之刀,在月亮的中央刻上几点雨滴。雨点渐渐洇开,化作点点星光。恍惚之间,就幻化成舒袖曼舞的“嫦娥”、孔武雄壮的“吴刚”,就变成了那些在坪子上跳锦鸡舞的苗族姑娘,吹芦笙、扛火枪的岜沙汉子。坪子的四周,围着如织的游客,他们举着五花八门的相机,穿着五彩斑斓的衣装,如花环一样在“月亮”的边缘此起彼伏,真像月晕的模样。
   林间的坪子上,正在举行独具风情的民俗表演。姑娘们一身彩衣,髻插银凤凰,颈环银项圈,手戴银手镯,能歌善舞,锦鸡一样灵动艳丽。汉子们身着无领右开衫,铜扣青衣布,直统一简裤,端着芦笙能吹奏,拿起火枪亦能舞,豹子一样威猛。
   此情此景,不禁令我幽觉心生,仿佛正置身于亘古的丛林,观望原始部落在踏歌狂欢。
   婚俗表演结束,一个只有在岜沙才能看到的绝技便上演了。场上上来了一老一小。老的蓄着一脸络腮胡子,拎着一把寒光闪闪的镰刀,貌似世外仙人,是村里的一寨老。小的二十方刚,略显稚气,一头浓发,煞是蓬勃。但见寨老一手柔柔地揪着小伙子的头,一手拿着镰刀朝小伙子的脑门和后脑勺,犹如割韭菜似的,十分娴熟地将小伙子的头发一撮一撮地削下来。未几,小伙子头部四周的头发便被他剃光了,惟剩头顶上的黑发,像青䓤一样蓬着,一下子就让他回到了刚出生的模样。寨老不疾不徐,又非常从容地在小伙子的头上一掠一盘,瞬间就把残留的头发梳成了一个看上去很另类的“户棍”。
   户棍是苗语,翻译过来就是发髻的意思,是岜沙男子装束中最为重要的性别标志。这种既古老又独特的装束与日本武士的“半鬼头”如出一辙,几乎无异。据说,曾有日本的民俗学家不惜漂洋过海到岜沙寻根,还怀疑他们的祖先是岜沙人呢。岜沙人听了,脸上满是自豪,心里则不屑一顾,暗想,东洋鬼子,良心大大的坏,老子可不认呢。
   这时候,终于看到枪手们开始演绎火枪传奇了。也许是受祖辈的熏陶,或许是因环境所迫,岜沙汉子有崇尚武力的历史传统。发髻、腰刀、火枪,是他们的标配。他们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枪,擅长狩猎和耕作。火枪文化,已深深地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获得有关部门的特别批准,他们至今仍保留着持枪的习俗,获得了“最后一个持枪部落”的美名。现在,岜沙人所持的枪,都是清一色的老式猎枪,枪膛里只填火药,并不装弹,用铁条捅进压实,朝空中鸣放。以前,火枪用来打猎和自卫,现在,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迎宾的“礼炮”了。
   开始表演了,九个一袭青衣,头缠白色绣缎的汉子,扛着火枪,隆重登场。但见他们,时而作翻山越岭状,时而作弯腰穿林状,时而作爬树瞄准状,时而作与猛兽搏斗状。或匍匐,或腾跃,或疾奔。蓦地,他们围拢一圈,叠成三层,下层五人为基,肩撑三人为腰,一个身材精瘦的汉子,立于顶层,摆成仰首举枪往天空呐喊鸣枪的造型,豪气干云,无与伦比的威武。最后,他们在地上列成一排,举起火枪,齐齐地朝天上鸣放。
   岜岜岜!岜岜岜!岜岜岜!枪响九声。九条火枪,喷出了九道红光,天空随之就腾起了九条烟龙。枪声脆而闷,闷而爽,爽而散,散而远。最后在天空慢慢地飘散开来,隐入灰蒙蒙的天色里,成为袅袅的历史感叹和岁月的回音。
  
   四
   枪声消失了,我沿着一条从上而下的石头小路,独步往下缓行。小路窄小弯曲,一步一级,如下楼梯。小路两旁,全是吊脚楼,有的新,有的旧,却也古色古香。偶遇几堵石头墙,都是粗粗的,矮矮的。遇见不少鸡群,有几只公鸡在争斗,张冠舞爪“咯咯”叫,鸡毛纷纷。有几只母鸡,领着小鸡仔,在门前的空地闲逛。一只小黄狗,不知何故,一直跟着我走到寨子下方的梯田边,就是不愿离去。
   梯田的上方,有一块微微隆起的草地。青草儿还是淡淡的绿,野花开了,蓝的黄的,红的紫的,似星星之火,有待燎原。
   我站在草地上环顾四周,视野极为开阔。后面是山林。前方是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远山。左手边是一个幽深的山谷。右手边,是呈“八”字形寨子。层层叠叠的吊脚楼,斜铺在两个顶头相连的山坡上,一片赭红的色彩。远远望去,只见在斑斑驳驳、幽幽暗暗的红光里,点缀着一团又一团的白色花,几乎每个屋边,都有那亮目的一丛。开始,我以为那是槐花,还琢磨着这槐花到了岜沙,咋就成为早熟的货了呢?后来知道了,它们是密蒙花,岜沙人称它为黄饭花,是把它采来拌饭吃的。《本草求真》说:“密蒙花,味薄于气,佐以养血之药,更有力焉。”想不到了,这白白的花,居然是一种会养红的仙草。
   草地上,伫立着一棵不大不小的树。直直的树干,绿绿的树冠,像把黛色的巨伞。不远处,有一位姑娘,在放牧三头牛,一群白羊。望着这棵树,我莫名地就哼起了一首名叫《天边》的歌来:“天边有一棵大树,那是我心中的绿荫……我要树下,树下采集,去编织美丽的憧憬。我要山下,山下放牧,去追寻你的脚步……”
   刚想坐到树下歇息片刻,耳边突然传来了一个如同银铃般的声音:“喂,客人,你不能坐在那里。”我一转头,便发现那位姑娘已经离我更近了,原来是她向我说话。
   我问妹子好,这树下为何不能坐?她说:“你想坐也可以,不过那是一座坟墓。”我一听,大吃了一惊,立马离开。对她说声“谢谢”是必须的,然后跟她聊聊也是应该的。我问她寨子里的人,是不是都姓滚?她说:“不是的,寨子里的人,由滚、王、贾、吴等姓氏构成,只不过是姓滚的人最多而已。”我问她寨子里姑娘们都去搞表演了,你为何独自在此放牛?她红着脸说:“每天去表演的人,都是由寨里统一安排的,人太多了,大家轮着来,明天我就轮到了。”我说岜沙的男子又是佩刀又是扛枪的,治安好吗?她听了,嫣然一笑,说:“这你就大可放心,寨规严着呢,谁敢惹事,寨子里就没他的容身之地了。”
   我还想跟她说话,可惜她说完就走了。
   从原路返回到寨顶,我坐在枪手广场的廊凳上翻手机。不经意间,在“百度”里看到了由旷恵民拍摄的《岜沙影像史》。打开刚看了一眼,立即就被里面的文字和影像深深地感动了。旷先生是个著名的摄影家,他于1989年首次到岜沙采风,自此连续30年,先后60多次深入岜沙,以影像及前后对比的方式,向世人记录并展示了岜沙近三十年的沧桑变化。
   在这部犹如史诗般的影志里,我看见——1992年,16岁的滚道响,梳起了古老的“户棍”,刚刚完成了“成人仪式”。而现在,外出打工的他早已回到故乡,在“旅游扶贫”的助力下,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我看见——1993年,年仅11岁的滚两格和妹妹滚内格还坐在火塘边学习吹芦笙。而现在,他已成为岜沙民俗表演队的小队长;我看见——1994年,刚上小学的吴两格还住在阴暗拥挤、四处透风的破木房里。而现在,他早已住入了新建的宽敞舒适的吊脚楼。我还看见……
   真的好感谢这部珍贵的光影记忆。是它,使我看到了岜沙古老的样子,原始的风貌。有人说,原始是昨天的昨天,老早的老早,衰老的衰老,很久以前的以前,离我们很遥远。但我认为,原始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它是一天的早晨,四季的春天,人生的童年。原始与衰老无关,衰老只属于残酷的黄昏,而原始则是属于新生,属于当初,属于希望。至少,在岜沙,我的感受是这样的。
  
   五
   在“枪手菜馆”吃罢中饭,我登上团队的中巴,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个目的地——加榜梯田。
   当汽车驶出寨门的那一刻,那古老的枪声又在寨子的上空炸响了,如原始的密语,传奇的号子,远古的回声,是那么清亮,那么悠远。
   车子开出老远了,我仍依依不舍。我想,岜沙是一个隐藏的古寨,一部如迷的传奇,仅仅半天时间,焉能解得开它那神秘的密码,读得懂它那深厚的内涵?
   于是,听着那渐渐飘远的枪声,我就在心里默默地说,再见,岜沙!岜沙,再见!
  

共 592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精美绝伦的游记佳作。岜沙,是位于贵州省从江县的一个古老的苗寨,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原始、神秘而传奇的部落。岜沙,在传说中被称为“最后一个枪手的部落”,也被外国朋友誉为“中国最后一个武士部落”。作者以生花的妙笔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带给我们一幅幅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美不胜收,让人叹为观止。作者介绍风景,是以文学的审美角度和文学情怀去欣赏,去感悟,不单独用工笔的精妙手法描摹风景,也将人文风景融入其中,浑然一体,给读者带来别具一格的美感和美妙体验,是大手笔的风范。首先映入作者眼帘的,是各种苍天的古树,岜沙人对树木极度崇拜,不容许任何人砍伐树木,但只有一次例外,岜沙人将一棵千年香樟树敬献给了伟人纪念堂,表达了岜沙人对伟人的感恩与敬爱之情,并在古树生长的地方,建亭留念,在岜沙人的眼中,每一棵树都是蓬勃的生命,对树充满了敬畏。作者路遇两位老者,通过攀谈得知,岜沙有三个特色,一是全寨人都姓滚,二是所有的成年男子都持火枪,三是拿镰刀剃头。这番谈话也为后文埋下了伏笔。作者来到山岗,在林间的坪子上,看到岜沙人正在举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表演,有婚俗文化表演,有镰刀剃头的绝技表演,还有枪手们表演的火枪传奇等,九个枪手充满威武豪气的表演令人叫绝。对于火枪表演,作者从文化的角度和历史的演变进程做出了深邃的解读,以前火枪是岜沙男子用来打猎和自卫,现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呈现给世人。自古以来,岜沙的男子就崇尚武力。作者缓步行走,路见古色古香的吊脚楼,还有奇花异草等,见到一个放牛的姑娘,通过交谈,解开了心中的一些迷团,岜沙并不都姓滚,树下不能随意坐等。作者通过浏览手机,观看了《岜沙影像史》,进一步了解了岜沙三十年来的沧桑变化,也看到了岜沙原始的风貌,作者对原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原始不是衰老,而是新生,是初始,是希望。作者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岜沙,离开了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古寨,耳边还回响着古老的枪声,那是岁月的回声,经久不衰。这篇文章内容厚重,语言唯美清丽,构思精妙,文采飞扬,妙笔生花,描写细腻生动,想象力丰富多彩,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挥洒自如,情感真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文章集描写、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作者以文学的审美视角感悟风景,思想深邃,感悟深刻,见解独到,展现了岜沙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厚重的民族文化,赞美了岜沙人对伟人的感恩与敬爱之意,颂扬了岜沙男子的冲天豪气和武士精神,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不朽的传奇,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文章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字字琳琅,句句锦绣,大美之作,倾情推荐文友共赏!【东篱编辑:琳达如菊】【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504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05-04 00:22:04
  这是一篇精美绝妙的游记佳作。芭莎,是贵州省从江县的一个古老的苗寨,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在传说中被称为“最后一个枪手的部落。” 让我们跟随着岚亮老师的脚步,走进这个原始、神秘而传奇的部落吧。文章内容厚重,语言唯美清丽,构思精妙,文采飞扬,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挥洒自如,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字字琳琅,句句锦绣,大美之作,力荐文友共赏!感谢投稿东篱!问好岚亮老师,遥祝一切安好!期待精彩继续!
回复1 楼        文友:岚亮        2023-05-04 07:02:13
  琳达妹子早上好!十分感谢你能给我编文,按语精彩万分,解读十分到位,我除了喜欢,还是喜欢。那个最后一个持枪的部落,真的是很神秘、很原始的,可惜在那没待几个小时,蜻蜓点水而已。再次感谢,敬茶献花!
2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05-04 01:30:28
  这篇文章语言精美,诗意般的语言令人沉醉!捧读亮哥的美文,就像捧着一块美玉,让我爱不释手。亮哥笔下的岜莎,有着最原始的风貌,有令人惊叹的民族风俗和文化,比如用镰刀剃头,比如树下就是坟墓,比如枪手鸣枪表演等,这是一个充满了神秘和传奇的色彩的古村落。亮哥对风景有着独到的审美和解读,带给读者别具一格的美感,深厚的文学底蕴令人赞叹!文章写的真好!盛赞才情!上条留言中的“芭”改成“岜”,输入错误请亮哥见谅!问好亮哥,遥祝快乐!吉祥如意!
回复2 楼        文友:岚亮        2023-05-04 07:05:05
  琳达妹子谬赞了,但夸人总是让人高兴的。那寨子是迷人的,我想如果换成妹子写,肯定精彩多了。
3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05-04 01:54:08
  感觉自己真是粗心,两次留言中的“沙”都误写成了“莎”,请亮哥见谅!由于时间仓促,也由于才疏学浅,编辑有不到之处,请亮哥谅解!问好亮哥,遥祝幸福快乐!
回复3 楼        文友:岚亮        2023-05-04 07:06:53
  那个字眼在手机里找不到,我留言也经常出错的,妹子不必在意,问好!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5-04 07:36:59
  岜!岜!岜!读完,我耳边还响着这样的节奏声,我不认为是枪声,而是一种古老的乐声,迎接着每一个前往苗寨的客人。我喜欢岚亮老师的游记,不是因为他写的内容有多么神奇,多么新鲜,而是他的文笔,总能在风景中寻到一般人无法看见的东西。这种东西是深厚的人文气息,抓不住就飞了,岚亮老师的笔一勾,便落在纸上,成为美妙的东西。我突然不大敢对比写科尔沁了,因为我一路上就美遇见个人,和谁谈草原,所以我只能自己来解读,少了情趣,少了人文,看看,也可能是人缘吧,岚亮老师所遇,老干部,美女,说来就来,人缘也是文章有生气的原因吧。文章感情充沛,若无喜欢的情绪,万不能写出这么精彩的苗寨风情。一个旅游者,如果没有对风景地的爱意,他就是一个被裹卷在人流里的行尸走肉了。审美,需要视觉,需要情调,更需要眼界,捕捉那些精彩的瞬间,抓住那些被一般游者忽略的东西,是需要本事的,岚亮老师游记独树一帜,大赞!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岚亮        2023-05-04 15:54:50
  大哥,今天心情甚是郁闷,可能是被寨子的火枪放晕了,干啥都出错。一切尽在不言中,谢谢兄长,遥握!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5-04 07:47:39
  文章用特别的风情来统摄全文,无论是所见风景,还是所遇人物,都是风情脉脉,这种韵味和主旨的把握,非常细腻。一次游览,居然收获这么多的东西,很佩服。
怀才抱器
回复5 楼        文友:岚亮        2023-05-04 15:56:09
  如果换作大哥来写,那寨子就出彩了。我是你的一个小徒弟。
6 楼        文友:吴孟友        2023-05-04 08:03:28
  认真拜读了岚亮老师的这篇精彩游记,的确饱餐了一顿。跟随岚亮老师的脚步来岜沙,这里,被称为“最后一个持枪的部落”。听到了岜沙奇怪的三特色,寨人姓滚、成年男人都持火枪、镰刀剃头;见识到岜山独具风情的民俗表演和婚俗表演、镰刀剃头绝技表演、火枪表演等,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文章构思巧妙,文采飞扬,想象力丰富。好文。大赞,拜读学习,问好岚亮老师!
回复6 楼        文友:岚亮        2023-05-04 15:57:17
  吴老师好,谢谢雅评,我心情不好,不多说了。
7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05-04 08:45:31
  这应该是老师少数民族风系列之一,看得我凝神静气,不想错过一个字。这个苗寨太有特点了,如今还有火枪,这个火枪和枪声被老师抓住了,遂成就一篇大气的美文,别具特色,加之老师文采斐然的讲述,我几乎在这个寨子走了一遭。真美,寨子美,文更美。拜读学习老师大作,祝老师体健、春安!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7 楼        文友:岚亮        2023-05-04 15:58:05
  韩老师好,多謝留言,握手。
8 楼        文友:李湘莉        2023-05-04 09:03:40
  此篇游记所捕捉的风物古老又现代,新奇又实在,可以说极具特色,极具魅力,读来令人妙趣横生,欣喜无比,感慨万千,久久不舍掩卷,心生无比向往之情!游记能写到这个份上,堪称绝品!遥握问候老哥,谨祝生活愉快,一切都好!
回复8 楼        文友:岚亮        2023-05-04 15:59:07
  老妹子好!多谢美评,一切尽在不言中。
9 楼        文友:东风第一枝        2023-05-04 12:33:22
  岚亮老师的此篇游记,精彩至极!使我们从感官上从心灵上进入芭莎这个原始神秘却又现代生动的苗寨!岚亮老师善于发现和善于表达的高超文学功夫了得!遥祝快乐,吉祥如意!
回复9 楼        文友:岚亮        2023-05-04 16:00:19
  东方第一枝老师好!多谢来访,握手!
10 楼        文友:罗莲香        2023-05-04 12:37:04
  亮哥的文笔真是出神入化,将芭沙这一古部落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写得摇曳生姿又厚重悠远。芭沙人对树木的敬仰和膜拜程度令人动容,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呵护,使得这一古部落保持着完好完美的原生态环境,他们发自肺腑地爱着自己的村寨,并引以为豪。他们从不乱砍滥伐,却将千年香樟献给了毛主席纪念堂,可见毛主席在村民心目中是神一般的存在,村民们无比敬仰和爱戴毛主席。这个部落的所有成年男子都持火枪,是为了打猎和自卫。作者欣赏独具特色的风情表演,非常震撼、惊艳!好文,作者移步换景的同时,极其巧妙地穿插各种传奇传说和历史典故,让读者身临其境,如沐春风般感受古部落悠久的历史,独一无二的部落文化,淳朴亲切的人情味。他们对自然万物无比虔诚的尊重和保护之心令人动容。作者构思绝妙,文字绰约,字字盈香溢彩,情感深沉,想象纵横,追古抚今,感慨万千,读来启人共鸣,回味无穷。一篇裹挟旧时光气息的精彩绝伦的散文,拜读受益,感佩才情,问候亮哥创作愉快!
回复10 楼        文友:岚亮        2023-05-04 16:02:32
  香香好!今天忙中出错,心情搞得一团糟,把一篇未经修饰的文章不知弄到哪去了。唉,一切尽在不言中。
共 16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