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箩筐】大悲大美《江河水》(随笔)

精品 【箩筐】大悲大美《江河水》(随笔)


作者:千秋万里 秀才,1423.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02发表时间:2023-05-04 10:07:46

有一种声音,它是由乐器发出的低沉音色,是一种非具象描绘,但又无比悲伤凄厉。恰恰是它的非具象,会让你思想的野马纵横驰骋。每次聆听它时候,我都会深受感动,都会心生敬畏,都会让我把它和这个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都会让我觉得,这种由器乐演奏的旋律才是一种大美。我说的是二胡独奏《江河水》。若论好声音,这支曲子是当之无愧的。
  
   一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天,我和战友们顶着烈日,完成了全天的军事训练科目。晚饭后,我在部队大院踱步,忽听到礼堂上的广播传来一阵凄楚的旋律,一种酷似人声的悲哭,凄凄惨惨。那旋律随着晚风飘荡,萦绕在我的耳边,直至沁入我的心灵深处。它似乎改变了那个晚上的环境,使得炎炎的夏日有一阵凄冷的寒气袭来。这是《江河水》给我的第一感受。
   从那以后,我无数次聆听《江河水》。
   “高手在民间”,这句话我是深信不疑的。《江河水》这支二胡名曲,它正是来自民间。1962年,东北艺人谷新善等根据“辽南鼓乐”改编的双管独奏曲《江河水》,在广州举办的首届《羊城音乐花会》上演出成功。时任湖北艺术学院(现武汉音乐学院)教师的黄海怀为乐曲所打动,遂将其移植改编为二胡独奏曲。从此,可与阿炳的《二泉映月》相媲美的《江河水》广为流传。
   乐曲的开篇,引子的第一个音符,演奏者就把右手弓子的长度留足了,音长留足了,把你的注意力调动足了。随后,连续三个揉弦步步加紧,一口气把音阶推上去,它很快把你带进了一种悲伤的氛围中。一个久远的年代,滔滔江水边,一位遥祭亡灵的妇女,嘶声痛哭。随后,那左手以小指的快速下滑音,使哭声猛然来了一个凄厉的嚎啕,尤其揪动人心。这是乐曲的第一部分,如泣如诉,有凄婉哀怨,也有悲痛欲绝。中间来了一个变调。你能明显听出情绪的变换,哭声由揉弦的嚎啕转为一种直白松散的不揉弦。那似乎是一个人哭累了哭尽了之后的呆滞,或进入了一个遥远的回忆。第三部分,是悲与愤的再次爆发,运弓速度突然加快,力度加强,它把全曲推向高潮。说老实话,每到这个时候,我是怕听但又不得不听,因为它扎人心,实在扎得太到深处。但它又是一种悲到极致的美感,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悲美更美的呢?
  
   二
   我听江河水,最多的是闵惠芬的演奏,而且更喜欢她年轻时演奏的版本。
   个人一直以为,唱歌也好,演奏也罢,它跟运动员一样,也是要看年龄的。姜是老的辣,这句话在我这里并不适用。演奏虽不是个力气活,但一个人在正当年的时候,其精力充沛,精气十足,这些都成为她完成一部作品的有利条件,这种旺盛的精力都会反映在她的作品上。这个时候的作品,往往是血气方刚。
   除了这些,最主要的,当然还是要看她对于作品的理解和处理。闵惠芬对《江河水》的演绎,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主要体现在她对作品“悲”中带“愤”的处理。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有这样的论述:“悲剧中蕴藏着比喜剧更丰富的乐观主义,而悲剧的最后效果应该是加强观众对人类的最光明美好的信念。”如此类同,闵惠芬对悲剧的审美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她对《江河水》悲剧性主题有自己的深入挖掘。她认为演奏《江河水》只表现“凄凉”是不够的,还必须表现出劳苦人民同厄运抗争的精神,以寄望一种拨云见日的境界。因比,她的演奏,“哭”与“咆哮”成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尤其在她青年时期的演奏中,她以执着果断之弓法,表现出了“悲”中有“愤”“悲”中有“壮”的情感。从而使得这种“幽怨悲愤”得以更深更高层次地抒发。
   也许是自己身居武汉几十年,我对现任武汉音乐学院院长胡志平演奏的《江河水》情有独钟。说到武汉音乐学院,你不得不说到一个人的名字和他的《江河水》。黄海怀,这位英年早逝的音乐才子,在音乐创作及二胡演奏技法上有着巨大成就,他对《江河水》的成功改编移植,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民乐的典范。该作品正是诞生于湖北艺术学院,它是武汉音乐学院的前身。黄海怀及他的得意门生吴素华演奏的《江河水》才是原汁原味。吴素华的演奏,堪称是最能表达原创作者心意的演绎。黄海怀当年叮嘱她,别把《江河水》奏得像红色娘子军那样。不同于闵惠芬的“悲”中带“愤”,吴素华的演奏,重在表现凄美、哀怨、柔弱、无助。它表现的是一种“绵绵不断”的“诉”与“怨”。
   胡志平作为吴素华的学生,他对于《江河水》的理解和演奏,当然和他的老师一脉相承。除了始终把握悲怨凄恻这个主基调以外,他还强调节奏的畅快。他常引用老师的一句话:“哭也要哭得畅快”,这是他对节奏内在力量的把握。他强调一种延绵不断,强调运弓的力量。在他的演奏中,可以看出他是弱化了“愤”这一情绪的,自始至终没有出现那些很强的顿挫音。比如他在演奏乐曲的高潮部分时,并没有将节奏特意加快或给予音符过份的力量,而是强调运弓的内力。每到此时,可以看见他身体的浑身抖动,那更是一种“内敛”的力度。
   这些演奏上的不同处理,也是以黄海怀为代表的师生三代在演奏上不同于闵惠芬的地方。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以黄海怀为代表的演奏版本,更多的是强调作品的“悲剧”性,强调对于“悲剧”的分寸把握。试图通过合理的速度和内在的力度,以收到凄美哀怨最绝妙的表现效果,也就是追求悲剧里悲情的“真”。而闵惠芬版,在尽力地演绎“悲伤”时,加进了“愤”,这是从人的生命尊严的角度,从这个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层面,给作品以挖掘与提升,它给人以鼓舞。应该是说,黄、吴、闵,三位大师的演奏版本各有千秋。
  
   三
   我在电视里看过一位歌唱家的个人演唱会,她和她的团队推出了声乐版的《江河水》。为原曲配上了大段的歌词,讲述了一段凄楚的故事。将原曲的“悲”与“诉”具体到了一位亡夫之妇身上。“夫君你被征走啊,去修筑宫楼。”在得知丈夫“造石坠山沟,尸骨无人收”后,妇人面对滔滔江水,悲痛欲绝,边哭边诉。中间还加进了一些带有故事性的回忆。“我想起当年,彩轿迎亲,共朝天地拜……”其中也不乏感人的句子:“结发夫妻不长久,哭声只上白云头。”“这山在,水在,偏你不在,今世永分开。”“滔滔江河水把泪流,何日才是尽头。”这些歌词可以说是用尽了词作者的心力,歌唱家的演绎也可谓声情并茂。
   我们说,音乐的最大特性,就在于它抒情的直接性。它虽不能直接反映生活,但它可以做到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音乐审美的这种特殊性,是其他门类艺术所不及的。但我们若要细分,再拿器乐和声乐比,器乐作为纯粹的旋律,由于它单一,因而表达情感更强烈。而声乐(歌曲),由于它有了文字的参与,有了语言的具体描绘,它在传情上是有一定间接性的。仅就这一点来说,声乐《江河水》和原曲比,就处于一定的被动地位。这是其一。
   其二,由于原作是器乐演奏,它是一种抽象的旋律。由于它抽象,可以让欣赏者获得一种海阔天空的联想。在它用声波营造的情感氛围里,让你既产生不确定的恍惚,又似乎是有某些意象在脑海里游动,这就更接近一种大美。而声乐《江河水》,它的文字刻划尽管形象,故事讲得尽管生动,但它恰恰给欣赏者划定了某些情节范围。在这里,文字的描述越是生动具体,它的境界就越是做不到器乐境界的宏大和朦胧,哪怕歌曲完全采用了原曲的旋律。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欣赏者的审美。
   其三,声乐诚然有它不同于器乐的自身美,但就这首乐曲来说,由于二胡所具有的特色及演奏技巧在旋律中的完美表现,使得器乐和旋律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如二胡的低沉音色,还有演奏这支乐曲时它独到的时揉弦时不揉弦,及各种滑音等手法的处理,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乐曲的悲伤、凄厉,可谓得天独厚。正是由于这些,使得原曲二胡独奏《江河水》,它深深打动了听众,已在听众心里牢牢扎下了根。而且听众心中业已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就我个人的拙见,它是不适合轻易改编成声乐的,除非你有大的突破。何况,由于声乐需在原曲上填上歌词,想做到和旋律水乳交融,这本来就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事实上,声乐《江河水》,并没有因人声的自由自如,而产生和器乐《江河水》旗鼓相当的感染力,更谈不上盖过原曲。声乐并没有特别地给观众带来属于它自身的惊喜。可以说,声乐版《江河水》,是自己给自己选择了一个极大的挑战。可是,你也不看看你要挑战的对象。相传李白因崔颢的诗写得太好了,他只得搁笔黄鹤楼。“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对于声乐版的《江河水》来说,二胡独奏《江河水》就像一堵宏伟的高墙横亘在它面前,它是很难逾越的。我把话说得再直白一些,你挑战什么都行,可不要轻易挑战经典哪!
   我还听过二胡协奏曲《江河水》,作品以众多的西洋乐器伴奏,自然是气场强大,似乎会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但实际上,像《江河水》这样凄冷悲怨的乐曲,不管是演奏者或欣赏者,尤其是要强调走心的。而且二胡这样的器乐,是非常个人化的,它更适合表达一种个体情感。因此,独奏往往会更加直抵人心。我不懂音乐,但我却固执己见,像这样的神曲,我更喜欢这样的独奏形式:舞台中央一把二胡,角落里一台扬琴偶尔有伴奏跟上。 而不是轰轰烈烈的交响乐伴奏。
  
   四
   听《江河水》,我有几次误打误撞。有一回,我无意间打开电视,这是国内很有影响的一档电视节目。然而,在演奏这样的神曲时,节目组导演居然在舞台前加上了另一种形式的表演,加上了一段独舞。我看不出舞者穿的是那是哪朝那代的服装。我怎么看,都觉得她那些极为努力的肢体语言,既诠释不了这纯抽象旋律的绝美意蕴,又不能为这悲伤的情绪添加气氛。相反,这个眼花缭乱的视觉,直接干扰了我的听觉,干扰了我全身心地接纳这纯音乐的意蕴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抽象的单一的旋律,因无形才是大美呀!
   这样的大美在我的心中是神圣的。我甚至觉得,演奏这首神曲,事先是要有仪式感的,是要有宗教般的虔诚的,是要事先让欣赏者静下心来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曲乐进入听者的心灵深处。而演奏过程中任何喧闹和其他的表演都是不恰当的。
   当然,对于这样的经典,你想完全听懂它的真谛,恐怕要花上一辈子的积累。想想当年,以我不到二十的年龄,我哪里能听出这首神曲的深沉和厚重呢?那时的我,还谈不上对它有所领悟,却用一双幼稚的拙手,盲目地拉过这首曲子,那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要强调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我算逐渐对这首乐曲有了一点较深的理解。我从心底里认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的那句话:像这样的神曲,是要跪着听的。
   1978年,享誉全球的指挥家小泽征尔到访中央音乐学院。学术交流期间,他聆听了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小泽征尔感动得泪流满面,并说,这样的曲子应该“正座听。”他说的“正座”,在日本实际是一种“跪”姿,这算得是一种正规礼仪。在小泽征尔看来,听这样的曲子,是要给她足够的仪式感和敬畏感的。我想,他这样的情结,对于《江河水》来说,一定是同样的,一定不亚于《二泉映月》。事实上,由闵惠芬演奏的《江河水》曾使他感动得伏案恸哭。
   仪式感,敬畏感,这些都是由于这支曲子太优秀太完美人们才赋予它的。它甚至能让我们进入一种崇高的审美。因而我们也不得在一些演出场景,随意地添加或多余地制造别的氛围。
  
   五
   到后来,我喜欢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听这支曲子。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那简陋的几平米书斋,我戴上耳机,点开音响,我会进入既是一种悲悲切切的情绪,又是一种器乐旋律的淳美享受之中。
   这支曲子,欣赏者或一些专业音乐人士,他们往往会赋予它一个具体的情境:一对民间夫妇,丈夫征去服役,不幸身亡,其妻得知噩耗,伤痛不已,到她和丈夫送别的江边祭奠亡灵。其实,依个人拙见,欣赏这样的曲子,大可不必加进这些具体设定。这是由于《江河水》这支由器乐演奏的旋律,它是单一抽象的。它所营造的悲苦,虽适合所有的悲痛欲绝,适合所有的肝肠寸断,但是,它的无限意蕴,又是任何一种悲伤的情境也诠释不了的。
   《江河水》,这里的“江”,分明是长江;这里的“河”,分明是黄河。你可以理解为它完全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写照。或者,我们也可以凭借着这种悲声,去搜索这个民族曾经有过的所有凄楚和悲凉。
   你可以想象,它或许是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遭受外国列强蹂躏时的悲苦呻吟;它是南京大屠杀几十万无辜死难者,他们的遗孀或儿女们,他们的无限哀怨和悲伤。
   你可以想象,它或许是旧中国关内的劳苦大众,因频繁的战乱和自然灾害,民不聊生,他们在闯关东的路上,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艰难和悲壮;它是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走西口时,无数夫妇别离时的悲苦,以及那些声声念着哥哥的妹妹们,她们盼而无归时的绝望。
   你还可以想象,它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各个时期,在数不清的战争和徭役中,人民处于无尽苦难中的呻吟。它是“三吏三别”中,一位老妇人在官吏前的悲痛诉说和恳求:“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那哭声“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它是春闺里的少妇,在得知她日夜思念的人,早已是无定河边的一堆白骨后,撕心裂肺的痛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它是《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里,思妇和丈夫“生离别”的痛苦,是妇人“衣带日已缓”,受尽思念折磨的哀伤。它是《诗经》里“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中,妇人盼夫而无归期的无限苦楚。是妇人见牛羊西下,见景生情的无限遥思。
   所有这些,可以说,它都是《江河水》的写照;你也可以说,它都不是。应该说整曲《江河水》,根本不是哪一个具体的故事或具体的情节能诠释的,哪怕你用尽文字的千言万语。它似乎是一尊巨幅的群雕,但又无需具体刻划,它应是这个民族朦朦胧胧的种种苦难意象。它是一部无言的只可听不可读的民族悲歌,它哼吟着这个民族苦难坎坷的过往。它是华夏民族历时五千年以来,方圆九州之上,民族的怨,民族的恨,民族的愤!这样的悲,是一种大悲!这样的悲美,才是一种大美!
  
   六
   朋友,或许您跟我一样,深深地被这支曲子萦绕着,感伤着。那你也不要过于悲伤,我们要把它当做个体人生或者是这个时代阔步前进中的鞭策!
   朋友,如果您还没有听过这支曲子,我则要强烈地劝导您,一定不要错过!它会让您在享受悲美的过程中,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它会让你更加义无反顾地深爱和眷恋着这个民族,眷恋着我们的祖国。尤其是在这个民族从苦难中已经站起来,富起来,正在强起来的时候,当你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聆听它的时候,相信你一定是感慨万千的!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81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二胡独奏曲《江河水》的随笔。《江河水》,是一首经典的民乐,据说是反映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曲调让人心碎,也让人如痴如醉。作者第一次听到二胡独奏曲《江河水》,是在部队的一次军训结束后,如泣如诉,悲愤激越,当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从此,《江河水》入了作者的心。这首曲子演奏版本有好多种,其中以黄海怀为代表的师生三代和闵惠芬两种演奏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前者突出“悲”的真实,而后者演奏风格“悲”中有“愤”,各有千秋,激荡心灵,韵味十足。而声乐版的《江河水》和独奏舞蹈版《江河水》演出形式相对比较固定具体, 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乐曲的意境的扩展和想象力的延伸,让人感受不到大美的意蕴和内涵。有些东西需要发自内心去感受,而不是被动接受,欣赏音乐也一样。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将表演《江河水》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表明自己的看法。“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抽象的单一的旋律,因无形才是大美呀!”作者对二胡独奏曲《江河水》的深深喜爱和聆听时的虔诚仪式,表达对祖国厚重的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强烈的民族情怀。文章情感充沛,行文严谨,笔触细腻优美,有条不紊,主题突出,观点鲜明,层次感强。感悟深刻,富有感染力,让人产生共情。结尾升华主题,让人回味绵绵。作者不仅听懂《江河水》的大悲,被感伤着,还感受到其中的大美,沉醉于纯美的乐器演奏,更难能可贵的灵魂得到净化洗礼,将个人悲伤上升为危机关头民族悲愤之情的迸发,强劲有力,鼓舞我们攻坚克难,勇敢前行。好文章力荐共赏,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祝老师五月好心情!佳作不断!【编辑:淡淡的云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505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3-05-04 10:11:30
  文章情感充沛,行文严谨,笔触细腻优美,有条不紊,主题突出,观点鲜明,层次感强。感悟深刻,富有感染力。结尾升华主题,让人产生共情。作者不仅听懂《江河水》的大悲,被感伤着,还感受到其中器乐演奏的大美,更难能可贵的灵魂得到净化洗礼,将个人悲伤上升为危机关头民族悲愤之情的迸发,强劲有力,鼓舞我们攻坚克难,勇敢前行。好文章力荐共赏,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祝老师五月好心情!佳作不断!
淡淡的云彩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3-05-04 10:24:49
  闵惠芬的二胡独奏曲《江河水》百听不厌,淋漓尽致展现了大悲大美的基调,震撼人心,激荡灵魂,同时也激发了民族觉醒的情感和力量。好文章再次欣赏,期待老师更多精彩佳作!
淡淡的云彩
3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3-05-04 10:50:34
  谢谢云彩社长的一段精彩编按。谢谢社长一而再再而三的精彩点评。我深愧本人文章表达有限,但看得出来,云彩社长这段编按,字里行间,我们在听《江河水》上是有共鸣的。社长的点评,是牢牢抓住了我写《江河水》的那点心思的。器乐《江河水》,正是一种非具象的大悲大美。它是这个民族无言的呻吟。每当我们听到它,每次都会情不自禁地回首这个民族五千年的悲壮,从而受到启发,从而感慨万千!
4 楼        文友:陶桃        2023-05-04 20:02:45
  洋洋洒洒近六千文,大悲大美《江河水》,读后让人回味无穷,老师的分析很精辟,让我长了很多见识。谢谢千秋万里老师带来的佳作。祝老师创作出更多的美文分享!
5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3-05-04 20:31:00
  谢谢陶桃老师的精彩点评,谢谢老师的热情鼓励!也祝你创作愉快!
6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3-05-05 21:05:00
  千秋万里老师的才情和精神境界让人敬佩。恭喜老师佳作获得精品!期待更多精彩哈!
淡淡的云彩
7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3-05-05 22:07:38
  谢谢云彩社长的再次留墨和热情鼓励!祝好!
8 楼        文友:阿巧        2023-05-05 22:10:25
  一篇别出心裁的精彩随笔!一首民乐,一个故事,曲调婉转,令人惆怅,让人痴迷。文章选材别出心裁,感受独特细腻,语言含蓄隽永,手法自由灵活,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感谢千秋万里老师的精彩分享!祝愿老师创作愉快,生活开心!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9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3-05-05 22:19:00
  谢谢阿巧老师的精彩点评!谢谢老师对拙文的关注,谢谢老师的鼓励!也祝老师创作愉快!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