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齐鲁·爱】回味龙洞(散文)

编辑推荐 【齐鲁·爱】回味龙洞(散文)


作者:吉言 布衣,29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43发表时间:2023-05-04 11:58:17
摘要:老济南人说,柳、泉、湖是济南的三张名片,龙洞是济南的后花园;现在的人说,龙洞是济南的张家界,也有的说,如果对龙洞加以开发宣传,它决不比一些千里之外的著名景点逊色。


   龙洞景区是济南近郊著名的游览胜地。我们通常所说的龙洞,是龙洞峪、藏龙涧、佛峪和马蹄峪的合称。
   老济南人说,柳、泉、湖是济南的三张名片,龙洞是济南的后花园;现在的人说,龙洞是济南的张家界,也有的说,如果对龙洞加以开发宣传,它决不比一些千里之外的著名景点逊色。
   龙洞景区风景如画的山峪景观,藏风聚气的地理形势,清幽静谧的自然环境,自古就是释、道两家的修行乐土和骚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建国后,山东驻军在那里设立了军事区,在周围山上拉起了铁丝网,加上当地政府封山育林及国营林场的看护,使龙洞景区的生态保持了良好的自然风貌,让本来就美不胜收的天然形胜锦上添花。
   我对龙洞的认识,是从一段顺口溜开始的。有一次我在营区大门值班,龙洞村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到值班室玩,当我们谈到龙洞胜景时,他说了一些日本人进驻龙洞和韩复榘到佛峪避暑的情景,最后情不自禁地吟唱了起来:“龙洞山,景天然,又有古寺又有泉。锦屏春晓列八景,禹王降龙美名传。鹫栖岩,塔指天,独秀峰,真奇险。还有佛峪般若寺,林茂景幽泉水甘……”最后几句我没听清,好像是“自从来了洋人”什么的,当我向他请教时,他却闭口不言了。
   现在的部队营区大门,就是龙洞景区的正门。我刚去龙洞时,大门上还悬挂着根据康熙十四年五月御笔刻碑临摹的“龙洞熏风”四个大字,可惜在1984年大门改造时拆下扔掉,那时还都不知它的珍贵。
   进入营区大门后,沿着龙洞河边的柏油马路南行不远,道路便依次岔开,分别通向风景各异的马蹄峪、佛峪和龙洞峪。那里山势奇绝,林密景幽,池泉遍布,古迹仰俯时见,更有漫山葱翠,满壑清风。游走在里面,犹如世外桃源,身临仙境。
   龙洞峰奇谷幽。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形成了龙洞景区内以深切沟谷和陡峭山崖为特征的地貌,壁立千仞的龙洞崖,鬼斧神工的藏龙涧,静谧清幽的佛峪谷,世外桃源般的马蹄峪;锦屏岩、鹫栖岩、独秀峰、三秀峰、黑龙洞、一线天、禹登台、白云洞……那神奇的造化,无一处不让人拍手叫绝。
   龙洞多古迹。在龙洞山水间行走,不经意间你就会有惊奇的发现。据龙洞村周文来老师调查,龙洞景区内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寺庙有龙洞寺、报恩寺、般若寺、观音堂、朝阳洞、尼姑庵、华严寺、灵官庙等8处,现存造像石刻81处,碑刻18块;历代名人咏赞龙洞的文章13篇,自宋代至清朝描写龙洞的诗词147首,另外还有一些零星散落的遗存。近几年,有人在马蹄峪山上新发现了一组佛刻造像和文字石刻,还有一处有史料价值的石洞。这不仅给龙洞增添了新的看点,也丰富了龙洞景区的文化内涵。
   龙洞多奇闻轶事。老君井的传说,报恩塔的传说,大禹降龙的传说,龙洞祈雨的传说,林汲山房轶事、韩复榘轶事、日本人进驻龙洞轶事……让你在古今历史中穿越,在虚无和真实中穿越,在享受自然和人文之美的同时,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启迪对人生的思考。
   龙洞多山泉。有山则秀,有水则灵,有山有水才算佳境。龙洞的美,当然少不了水的点缀。除了三条林木掩荫的小溪和几个较大的水池外,还有金沙泉、白龙泉、黑龙泉、悬珠泉、一指泉、金龙泉、茶壶泉、一壶泉、露华泉、林汲泉、老君井、凤凰池、白云泉等,另有无名泉池多处。其中金沙泉、白龙泉、黑龙泉、悬珠泉、林汲泉曾被列为济南名泉。
   龙洞多色彩。满山遍野的翠柏,霜叶如染的红叶,枝叶婆娑的青檀,长满荆刺的山皂角,甘甜如饴的桑葚,果如玛瑙的山枣,金灿灿的山杏,黄澄澄的柿子……春天百花争艳,夏天万木竞荣,秋天五彩缤纷,冬天银装素裹,像一副四季风景画,不论你什么季节、什么时间到访,都会让你激情飞扬,大饱眼福。
   “我游龙洞惊奇绝,画不成图口难说”。这是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对龙洞的诗赞。的确,龙洞的美难以用语言和图画来形容。它美在刚柔并济的天然形胜,或气势磅礴,或隽秀婀娜,或寂静清幽;它美在深厚的文化积淀,碑塔亭记,寺庙遗存,摩崖石刻,历史传说,名人佳话,让游人在轻松愉悦中解读千年的中国文化,感受灿烂的中华文明;它美在天人合一,锦上添花的亭塔,恰如其分的题记,顺水依势的亭廊,少一点遗憾,多一点累赘;还有崖与柏,石与泉,岩与洞,深谷与小溪的相约厮守,一切都像特意搭配,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
   龙洞景区因龙洞峪而名。
   龙洞峪的形状像个细腰葫芦,以鹫栖岩、独秀峰为界分为三段,外面的一段山势较缓,山谷开阔,景观以秋天的红叶为主;鹫栖岩和独秀峰中间是龙洞峪的腹地,面积虽不大,却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最集中的地段;独秀峰以上是狭长的黑龙涧,像细腰葫芦的“把”,是寻幽探险的绝佳去处。
   进了龙洞峪,沿着绿树掩荫的山路行不多远,抬头就看见矗立在鹫栖岩之巅的报恩塔。那沉稳挺拔的塔身,像个威武坚定的卫兵在守护着那片山峦。
   报恩塔建于宋政和六年(1116),《中国古塔通鉴》载录。
   报恩塔形似西安大雁塔,四角七级,高十二米,全用当地的岩石垒砌,好像没有用灰浆,中部以下嵌过缝,但明显是后来所为,上部稍有风化破损,但无大的裂缝,看起来还很坚固。塔身正面有石门佛龛,内供观音像,佛龛上嵌有建塔碑记,字迹看不太清。大意是说林棣(今山东惠民)开元寺东大圣院讲经论僧宗义,为报佛恩、君恩、母恩、师恩、施主之恩而出资修建。塔下藏葬舍利数十粒,但未载何人真身。塔的西侧,紧邻峭壁有一无门无窗无顶的石屋,其内端坐一无头和尚,石像后面墙壁上镶有“修塔和尚”石刻,侧有《白云庵主庆八十寿碑》一通。据说,在报恩塔稍上岩崖下原有古刹,我只发现荆棘丛中有一堆乱石,遗迹已经被岁月淹没了。
   可能是习以为常的缘故,以前也没感到那座塔有什么特别,现在回眸它,却感到它画意十足,堪称神来之笔,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与周围的环境是那么和谐。如果没有它,“画不成图口难说”的龙洞美景不仅会少了点睛的一笔,而且简直是一个遗憾!
   报恩塔有个两个近似的传说,大意是一秀才到济南参加乡试,游玩龙洞时因病昏倒,幸得龙洞寺一老和尚相救。因错过秋闱,便在鹫栖岩上建茅屋苦读。后秀才殿试高中后回龙洞寻救命和尚报恩,但老和尚已去世,故修此塔以报之。从《报恩塔记》和《白云庵主庆八十寿碑》上看,这个传说只是演绎罢了,不过,还算没有曲解建塔的本意。据说在塔下的山坡上原有一座报恩寺,可惜当年修建仓库时清理贻尽,史料上也未见提及,不知报恩寺与报恩塔是什么关系,想来与那个传说倒很吻合。
   我每次看到那座石塔,就想起传说中那个知恩图报的修塔和尚。梵语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层佛塔是佛教中最高等级的佛塔,只有修行有道,功德无量的高僧才有此殊荣。人的性命是至高无上的,救人性命当然是莫大的功德善举。那个救人性命的和尚修得了胜过七级浮屠的功德,理所为人景仰;那个知恩图报、教化人们“瞻塔礼像者,知恩不可忘”的修塔和尚也同样值得人们尊敬。多一点给与,少一点索取,学会感恩、报恩,这个社会肯定会更和谐美好。
   三
   鹫栖岩下有一条小溪,溪上有一座石桥,过了那座石桥,是一块三亩左右的平地。踏上那块平地,第一眼触及的,除了几栋库房外,还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和几通高低不一的石碑,不用问,那里曾有一座寺庙。
   那座寺庙当地人称龙洞寺。据载,龙洞寺始建于西晋,宋英宗治平四年(1076年)敕名“龙洞寿圣院”,是为鼎盛期,民国末尚存。寺里原有大殿、厢房、山门、牌坊等建筑,大殿内供奉龙王、龙子、龙女、金龙及四大天王像等神像,故又称龙王庙。现仅存宋英宗治平四年赐名“寿圣院”的敕封碑,元代《龙洞灵惠公碑》和清代重修寺庙时的捐款善碑三通,古银杏树两棵,古井一眼(一指泉),其它建筑散失可见。据说原有康熙手书“龙腾洞在”和乾隆手书“洞云龙飞”两通石碑,可惜遗失。从民国时期的照片来看,那组建筑虽然不是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但古朴的黛瓦青砖却很有深山古寺的味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洞寺以祈雨祈雪灵验而名。不知是先有了大禹降龙的传说,人们才去祈雨祈雪,还是因祈雨祈雪有灵,才有了大禹降龙的传说,反正那座寺庙与大禹降龙的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现存的史料和碑刻来看,龙洞寺成为祈雨祈雪的首选道场始于宋代。宋治平四年(1067)年,龙洞寺被朝廷额定为“寿圣院”,从“寿圣院”这一名字就可以看出,那时龙洞寺已经是个释道合一的寺庙,也就是说,寺内不仅供佛供菩萨,也供神供龙了。现存有关龙洞寺的记载,大都与祈雨祈雪有关。当年每遇大旱,官员、名士们就组织去龙洞祈雨祈雪,如齐州知州韩铎,时任齐州掌书记的苏辙,齐州知州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元代的书画大家、济南路总管府事赵孟頫,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清代济南知府龚易图等都组织过祈雨或祈雪活动,现存的寿圣院敕封碑和龙洞灵惠公碑都记载了当时祈雨祈雪的过程。因为他们的祈雨祈雪每次都如愿以偿,龙洞寺也就名扬一时,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宋神宗封龙洞寺龙神为“顺应侯”,金皇统年间,大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又封其为“灵惠公”,大殿内也供奉起了金身神龙。
   “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看来古代的官员也不乏体恤民情的好官。苏辙《齐州祈雨雪祷龙洞文》说 “今兹历时不雨,麦不得种。饥馑既至,疫疠将起。守土之吏,任其忧而不所为。神能仁爱斯民,又能作为雨雪,以生育万物,是以敢告。苟克有应,嘉雪时降,以宽吏民之忧,敢不有以报也?”他们把希望寄于龙神,虽然现在看来有些荒唐,但急为民所急,忧为民所忧的心情却跃然纸上;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张养浩拜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他接到任命后,抱着一去不回,死而后已的决心,将全部家产分送给了当地贫苦大众后,立刻就“登车就道”。一路上,他心情沉重,感慨万千,写下了《山坡羊•潼关怀古》这一爱憎分明,为百姓鸣不平的曲子。《元史•张养浩传》记载:“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他在龙洞那次祈雨该也是心之切切吧。
   是非功过,盖棺定论。有求必应的龙神功绩刻在碑上,那些为民分忧躬身践行的好官人们也不会忘记。从这些故事里,我们也可以思考点儿什么。
   四
   站在龙洞寺遗址,一抬头,你就会被鬼斧神工的岩崖所震撼。我每次去那里,就感到心跳加快,忍不住兀自静静地仰看一会儿,看着看着,不免就心猿意马,想入非非。
   面西那面刀削斧劈的直立岩壁壮观得简直无法形容。那段岩壁高约八十米,被右面的鹫栖岩和左面的独秀峰拥护着,像一面巨大的屏风竖在青山绿水之间。岩壁之上翠柏虬挂,古藤悬垂,春来山花摇曳,锦鸠啼唱,夏至翠绿点点,莺飞蝉鸣,秋有红叶如炬,野鸽成群起落,冬有银装素裹,红霞朝掩夕照,四季风景犹如妙笔丹青。明代文人刘敕描绘说“丹碧点缀,晓霞掩映,绚若锦屏”,故后人将此岩叫“锦屏岩”。锦屏岩中部有个洞口形若花瓶,人称“金瓶”,相传每逢春分这天,金瓶洞口就白雾缭绕,有阳气自洞内喷冲出,里面积落的干叶枯草随之飞扬。锦屏岩的奇特景观,被列为济南“八景”之首,曰“锦屏春晓”。古人有诗赞曰:“万仞芙蓉翠作攒,昽曈春倚玉栏杆。丹崖面面生如削,碧阵团团画亦难。”又道“日照晴山耀碧穹,桃花迷洞笑春风。千红万紫攒如屏,一幅丹青在望中。”
   岩壁上,“壁立千仞”、“白云无尽”、“锦屏春晓”等数方醒目的大字题刻可谓锦上添花,其中又以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济南名士柳文洙所题的“壁立千仞”最为壮观,两米见方的四个大字,气势雄浑,神韵潇洒,好像精工铭牌镶嵌在岩壁上。据说,当年工匠摹刻时,在崖下搭建了数层梯子,历时数月方完成。
   左上那方朱红色“敕龙洞寿圣院”题刻,据《历城县志》等史书载,系苏东坡所书。苏轼曾于熙宁十年(1077)正月和元丰八年(1085)六月两次到济南,第一次到济南时在好友李常(黄庭坚的舅父)的陪同下,游览了济南名胜,并写下了《答李公择》一诗:“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时作阳关断肠声。”诗中的“龙山”应该是指龙洞山,因章丘虽有龙山之地名,但无龙山之名胜。也就是那次游览,他去济南东郊王舍人庄拜谒张掞故宅,作了《张文裕挽词》一诗,并郑重题写了“读书堂”三字。据此,后人便由此推测“敕龙洞寿圣院”为苏轼所书。
   碑载,朝廷“敕龙洞寿圣院”是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而龙洞石刻题款是熙宁元年(1068)五月十七日降诏,虽然时间稍有出入,但不管是哪一年,都比苏轼第一次到济南早了九年多;再者,对比苏轼所书的“读书堂”碑,“敕龙洞寿圣院”字体风格与其明显有异,而落款“兴德军施主高曦上石”和“敕龙洞寿圣院”应是一人所书。所以,说“敕龙洞寿圣院”为苏轼所书不成立,反正我是不信。

共 939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行文流畅,史实详尽。作者的笔锋在现实与历史、文学与哲学、景致与思考中游走拓展,将真实场景巧妙融入到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氛围中。既避免了传统景致书写的枯燥与千篇一律,又给了时间以纵深感,给了景致以生命力,同时带给读者多方位的阅读感受。龙洞,是龙洞峪、藏龙涧、佛峪和马蹄峪的合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殊胜风光,与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相辅相成,壮阔壮美,令人神往。文章在感性与历史间穿插行进,时而引申而出的民间传说给龙洞涂抹上一层神秘色彩。神来之笔的“报恩塔”;雨后陡现的瀑布;突如其来的“蝙蝠”;古人对其赞颂有加的诗词,越发彰显出龙洞的珍贵与典范性。当岁月泛黄,世事更迭,所有的记忆撂荒,只有龙洞这样的壮阔景致,还会依然葳蕤屹立在中华大地上,成为坚实深刻的文化烙印,永留于世。好作品好景致,推荐赏阅!【编辑:紫玉清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玉清凉        2023-05-04 12:04:51
  老师的文章大气厚重,有景致有历史也有感悟,读时畅快,读后让人神往。
   龙洞的历史文化渊源与壮美景致,渐次行来,目不暇接。
   祝老师一切顺遂,书写愉快!
紫玉清凉
回复1 楼        文友:吉言        2023-05-04 14:02:00
  感谢紫玉清凉老师的美言点评和提纲挈领。多少年没看短片小说了,看到你的那些“王冠”好让人心动,就从你这里读起吧。
2 楼        文友:成敏        2023-05-04 17:41:26
  文章具有史料价值,可读性非常强,通过作者详尽细致的笔触,让我们一起游览了名胜古迹,一起感受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收获颇多!好文章,推荐阅读,感谢老师赐稿,问好遥握!
回复2 楼        文友:吉言        2023-05-04 19:28:41
  谢谢成敏社长光临!我在那里工作了六年,可以说走遍了那里的每一个地方,并且发现了几处少人知晓的遗址,如朝阳洞和尼姑庵、灵官庙、和尚墓等。有的景点网上介绍的不够准确,如老君井。有机会再去看看。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