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护花使者】我家的纺车(散文)

精品 【丁香】【护花使者】我家的纺车(散文)


作者:崔向泽 白丁,72.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58发表时间:2023-05-05 10:49:12
摘要:亲眼目睹妈妈纺花织布全过程的我知道,我们身上穿的每一寸布,都是妈妈用多少个不眠之夜熬出来的,它浸透着妈妈的心血与付出!浸透着妈妈的艰难与辛苦!浸透着妈妈对这个家的担当与奉献!浸透着妈妈对我们这些儿女们哪无疆的大爱!

【丁香】【护花使者】我家的纺车(散文) 我们家老窑的后墙上,挂着一架纺车,是那种手摇式的。虽然在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它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却是奶奶传给妈妈的唯一一件半自动化的“机器”。
   历经沧桑的它,承载着我奶奶一辈,妈妈一辈,两代人,不,确切地说是婆媳二人的追求与执着,艰辛与欢乐。据说,这架纺车,是爷爷奶奶从河南逃荒到这以后,奶奶当了一件裌袄买的。那时候,爸爸姊妹们多,奶奶借着它,没明没夜地纺啊纺啊!纺出了一家人的四季衣裳,纺出了一家人的温暖与体面。
   自打我记事起,每到秋罢农闲以后,奶奶就会张罗着弹棉花,搓棉条(也有叫棉筒),纺线(也有叫纺花,纺棉的)。
   纺线一件很慢很慢的活,也很彰显技术。纺线者坐在纺车前,刚开始,先是用手指捻出一段线来,绕在锭子上,然后,右手摇动纺车,左手拿着棉条,随着纺车带动锭子的转动,抽出均匀的线来。当线有一定长度时,右手倒转纺车,左手前送,将线绕到纺锭上,再继续转动车,抽出线来……这就要求,纺线者两手配合默契。右手摇动的快慢,要根据左手抽线的速度来定,而且左手捏棉条的松紧度,也要拿捏的恰到好处,否则,不是线粗细不匀,就是抽不出线来,再不就是上劲不够或者是断线。
   有一年,刚秋罢,奶奶就弹了15斤花,和妈妈婶婶们开始纺线。因为全家人的衣服,就指望着这些棉花纺成线,织成的布了。这个深秋,我们家纺车的嗡嗡声,昼夜不断,成了主旋律。
   奶奶手慢,凭着熬时间,有多少个夜晚,我都睡醒一觉了,奶奶还在那纺。有好几回,我从睡梦中醒来,看见奶奶左手拿着棉条,右手抓着摇杆,睡着了。我叫一声:“奶奶”,她一个激灵醒来,又开始纺线。那时也没个钟表,也不知是什么时间?反正天很晚了。
   妈妈手快且巧,她在姥姥家就跟着姥姥学会了纺线,她纺的线,又细又匀,并且还快。所以,只要妈妈上了纺车,奶奶的脸上就笑开了花——带着满意的神情,去做饭涮锅洗碗喂猪喂鸡等后勤保障工作了。
   家里只有一台纺车,为了赶时间,奶奶下来妈妈上去纺,妈妈下来,婶婶赶紧上去学着纺一会儿。后来,爷爷先后去邻居家又借了两台纺车,娘仨开始一起纺。婶婶是个初学者,慢且不说,纺的线粗细不匀。奶奶看着婶婶纺的线,脸上总会有一丝的不悦或者是无奈的神情快速闪过,并戏说她这是长虫(蛇的别名)吸蛤蟆。因此,奶奶也经常给婶婶讲要领,并手把手地教她,可婶婶就是不能熟练地掌握技巧。好几回我都看见她在偷偷地哭,可能是气自己不能很快地上手纺线,在婆家失了面子吧?
   是的,那时候,一个媳妇不会纺花织布,不但婆婆心里不满,就是街坊四邻也轻看几分。虽然到后来婶婶纺线也快了一点,线也纺得匀溜了一点,可是和奶奶妈妈相比,线的细度和纺线的速度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到了初冬,娘仨终于把15斤棉花纺完了,接着就是织布机的响声。这一年过年时,我们家大人小孩,都穿着崭新的粗布衣裤,惹得左邻右舍羡慕不已。见人们满脸的羡慕之色,又听到人们的赞誉之声,奶奶的脸上充满满足与成就之感,充满欣慰与欢乐之情。
   俗话说“树大必分枝”,随着三叔四叔相继成家,我们家要分家了。爷爷叫来了父亲们的舅舅,来主持分家,分东西时,妈妈郑重地请求奶奶将这架纺车给她。
   奶奶因为年龄的增长,眼睛花得厉害,纺线时,戴上花镜看不清线上锭,不戴花镜线又纺得粗细不匀,根本不能当经线,就是当纬线,也影响织出的布的质量,真正的是糟蹋了棉花。所以,她心里决定以后不再纺线了,但嘴里并没有明确表示,因为她还有另外三个儿媳妇,她怕她们说她不能一碗水端平。
   奶奶揣着自己的小九九,在广泛征求了三个婶婶意见后,同意了妈妈的请求。条件是只要妈妈不用,奶奶或者是三个婶婶要用时,随时都可以搬走,妈妈不得拒绝。就这样,这架纺车就传到妈妈的手里。
   其实,奶奶是知道的,三个小儿媳妇,均不谙纺织。这架纺车,只有在她大儿媳妇——我妈妈的手里,才能有用武之地。
   这架纺车,槐木做的架子,架子上刷了一层桐油,通体泛光且透出槐木的原色和木纹。架子上端套轮毂的眼里各镶嵌着一个铁套,以增强耐磨力。枣木做的轮毂,既厚重又便于含住车棂,轮毂两头,用凿子凿有棂卯,与另一头的棂卯呈隔一出一的“之”字形。轮毂中央是一根精铁打制的转轴,两头均套在纺架的铁套里,再滴上几滴油,轻快且又耐磨。
   在靠操作者的一侧,有一个与转轴呈九十度连接的拐角,拐角的另一头,有一个小环,是用来穿摇柄的。摇柄是一个呈丫字形的荆条木柄。这个木柄,一把粗细,约一咋长,十分趁手,被纺线着的手磨的油光锃亮,用文物界的行话说是已有了包浆。
   车棂是秋木做的,既轻又结实,不但不走形。还减轻了摇动时的重量。纺车棂一头呈梯形榫,楔入用以固定车棂的卯眼内。另一头开有凹槽,凹槽里缠绕着用上好的麻合成的绳子,用以带动传动线,再带动锭子转动。
   纺车架子的另一头,有两个纺锭固定桩(俗称耙耙),在耙耙上,有用锯子锯出的木䙜,嵌入两个用高梁杆篾子做成的圈,用以固定锭子。纺线时,将传动线在锭子上交叉一绕,将锭子套在两个篾子圈内,就好了。
   当时妈妈只知道,这架纺车,摇动轻盈,响动(噪音)小。做工精细,木质好,耐用,是一架上好的纺车。在现在看来,工匠们在打造这架纺车时,集他们的聪明才智于一车。既追求了结实耐用。
   铁套代替了现在的轴承,减轻了转动时的摩擦力,使其能轻快地转动。约一尺五寸长的车棂,使主动轮的直径达到了一米多,而锭子的直径才不到两厘米,巨大的传动比使纺线者转一圈纺轮,纺锭就会转动上百圈,大大减少了纺线时纺轮转动的圈数,以减轻纺线者的工作强度。且利用缠绕在车棂上的麻绳的自然张力,自动地调节了传动线的松紧度,增加了纺车对纺锭的传动效率。真可谓是十分科学,独具匠心,妙不可言。
   自此后,妈妈也开始利用每年秋罢的农闲时间,开始纺线,以解决我们全家人的穿衣问题。每天,当全家人吃完晚饭,妈妈收拾完碗筷以后,就开始纺线。他将纺车放在炕上,纺轮在炕里侧,纺锭在炕沿的一侧,她盘腿坐在炕沿上,在锭子这一头,放一张长条凳子,凳子上放一盏油灯就开始了。
   我要写作业时,她就让我在凳子上就着一盏煤油灯写作业,以省一盏灯耗油。油灯的火苗,随着锭子风摇摆不定,晃得人头晕眼花。每当这时候,我偷闲里抬头,望着妈妈纺线。只见她的右手在机械地摇动手柄,左手捻着花条慢慢的抽拉,在哪一抽一拉之中,一根细而匀的线,一寸寸一尺尺地成形,右手一倒,左手一扬,线就绕在了纺锭上。可是,随着纺线时间的延长,线圪塔的慢慢增大,妈妈的眼睛里慢慢地泛红,并渐渐地布满血丝,脸上也显现出暗黄的倦色。由于长时间一个姿势坐着,妈妈的双腿酸麻僵硬,每每下炕收纺车时,都要先扶着炕沿适应老半天才能正常行动。尤其是在那寒冷的冬夜,屋外的气温很低,现在估计要在零下十几度左右,家里只生着一个煤火炉,暖和不到那里去。妈妈纺一段时间,就要搓搓手,缓一缓僵硬的手指,再纺……
   妈妈纺线,和奶奶一样,有时候纺到三星高挂,有时候纺到弯月偏西,反正夜已经很深了,她才休息。
   那时我还小,不明白奶奶和妈妈,为什么要这样执着?为什么要这样坚持?
   有一年初冬,妈妈约上同村的花姑、玉姑、月婶、梅子姑等几个和她要好的伙伴,去二十里地以外的村子,拾人家摘完棉花后,不要的哪些未开的棉桃。拾回来后,就动员我和大妹妹剥棉桃,我们剥着,妈妈随手就将哪稍好一点的白一点的棉花捡出来,作纺线用,稍红一点的棉花另放,留作套棉衣用。
   这年她拾了十三斤好一点的棉花,经过轧、弹、搓工序,做成棉条,又经过一个来月的纺线,妈妈才将十三斤棉花纺成线。接着就是拐线、络线等环节。到浆线时,她请了好几个人来帮忙,之后,又是刷线,安机,穿拶(zan),穿杼(zhu),又是教我学着给她缠穗子。这个冬天,妈妈织了十个闷的布(闷,织布时的一个特殊的记量术语,一个闷约一丈五尺)。
   到了过年的时候,我穿的是被染成黑色的粗布衣裤,妹妹们穿的则特殊煮染(将白布按一定的图案,用细绳缠成小疙瘩,然后煮染,染色完成后,拆开细绳,就成了所需要的花布)的花布衣裳,又暖和又光鲜。邻居家婶婶大娘们见了,都夸妈妈的手巧能干。妈妈听了这些夸赞,和奶奶一样,脸上除了一丝丝满足和成就感外,更多的则是苦笑。
   亲眼目睹妈妈纺花织布全过程的我知道,我们身上穿的每一寸布,都是妈妈用多少个不眠之夜熬出来的,它浸透着妈妈的心血与付出!浸透着妈妈的艰难与辛苦!浸透着妈妈对这个家的担当与奉献!浸透着妈妈对我们这些儿女们哪无疆的大爱!
   无情的岁月,夺走了妈妈的青春韶华。和奶奶一样,年龄的增长,视力的下降,妈妈不能纺线织布了。再加上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经济收入,逐步增长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各种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变成了历史,我们身上的衣裳,也不再需要妈妈去起五更,睡半夜的去纺花织布了。妈妈也就不再纺线了,她很细心地将纺车擦试干净,挂在了老屋子的后墙上。
   自此后,这架纺车就没有人再动过。
   后来我们家要搬入新居了,在妈妈最后要锁上老屋的门时,她深情地望了一眼挂在后墙上的纺车。也许她在想,她用这架纺车,纺了多少斤花,安了多少闷布。为了纺线,她熬了多少个半夜,起了多少个五更。也可能她什么都没有想。但她正是用这架纺车,为她的追求插上了翅膀。
   到了这个时候我才豁然明白,奶奶、妈妈和千千万纺线织布的母亲一样,为了家人的体面,为了她的儿女们不受冷挨冻,硬是把责任抗在那孱弱的肩上,笃定地笃行,义无反顾,喷发着看似弱小却强大无比的力量!
   妈妈最后还是锁上门走了,也许她心里已经知道了,这架纺车,将连同她纺线时的坚持与执着、欢乐与辛苦,一起尘封进历史的长河。
   二零二三年初夏
   (原创首发)
  

共 39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崔老师的文字总是那样淳朴温馨:“爸爸姊妹们多,奶奶借着它,没明没夜地纺啊纺啊!纺出了一家人的四季衣裳,纺出了一家人的温暖与体面。”散文的要点“形散神不散”:全篇以“古老的纺车”为线索,叙述了奶奶、妈妈两代人纺线织布的辛苦,颂扬了她们吃苦耐劳、勤劳聪慧、心灵手巧的优良品质。散文详略得当:纺线的重要意义详细深刻,散文用讲道理举例子来正反说明:当时的社会,奶奶与妈妈会纺线织布,受人尊敬,家人穿戴得体体面面。反之,女人不会纺线招人笑话,一家老少的穿戴没有着落。全篇字里行间渗透着对长辈的感恩之情:“我们身上穿的每一寸布,都是妈妈用多少个不眠之夜熬出来的,它浸透着妈妈的心血与付出!浸透着妈妈的艰难与辛苦!浸透着妈妈对这个家的担当与奉献!浸透着妈妈对我们这些儿女们哪无疆的大爱!”排比句用得好,感染力极强,读到这里,编者内心震撼,不禁泪下。作者孝心感人,知恩图报,富有教育意义。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力荐佳作获精,期待新作。【丁香编辑:晚秋枫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510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3-05-05 10:58:53
  崔老师的文字功底深厚,语言朴实老道,感染力极强,力荐佳作共赏,推荐报精。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年青一代的教科书。谢谢赐稿丁香,敬茶问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3-05-05 11:02:22
  散文主题鲜明,干净利索,全文无错字,标点符号正确,向崔老师学习敬重文字的态度。敬茶!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楼        文友:笑君        2023-05-05 12:07:20
  晚秋社长辛苦了。中午好!!!!
以文字表达我的心声
4 楼        文友:笑君        2023-05-05 12:08:12
  写意深沉、厚重,好文章!感谢投稿!祝创作愉快!!!!
以文字表达我的心声
5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3-05-05 12:11:47
  谢谢总编鼓励,敬茶!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 楼        文友:崔向泽        2023-05-05 13:13:47
  谢谢晚秋枫叶老师的倾心编辑和精彩留评,老师辛苦,敬茶!
7 楼        文友:崔向泽        2023-05-05 13:17:01
  谢谢笑君老师的留评与鼓励,自当努力,为丁香添一片绿叶。
8 楼        文友:崔向泽        2023-05-05 13:20:17
  谢谢笑君老师的留评与鼓励,自当努力,为丁香添一片绿叶。
9 楼        文友:闰土        2023-05-05 15:19:10
  文笔细腻,把我家的纺车描写的入木三分,从纺线到分家分纺车给妈妈,都写的入情入理。特别对奶奶的描述,很打动人,语言也接地气。
10 楼        文友:闰土        2023-05-05 15:24:32
  在文章的人物描写中,有些称呼不大合适:爷爷对称应是奶奶,父亲对称应是母亲,你文中写父亲,后面全部称呼应为母亲,而你全部均写为妈妈,这不妥切。
共 23 条 3 页 首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