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温情翠华山(散文)
五一假期,稍有名气的景点,千人踏过,万人再来,一波过后再来一波,我怕这样的山水不负重荷,也怕过多的拥挤失去看山看水的心情。于是,选择距家较近的秦岭景观翠华山,外出放松心情也未尝不可。总以为,看山看水与所去的山水没有直接的关联,而在于和你同行的是谁。心情好的时候,平凡的风景也能收获不一样的快乐,心情糟糕的时候,再美的风景也仅仅只是个表面的治愈。
去翠华山,原因之一是近,原因之二便是因了她的名字,像与一个温婉的少女有关。果不其然,度娘告诉我,泾阳县有个心灵手巧的美丽姑娘,她的名字叫金翠华,小时候父母双亡,由哥嫂拉扯长大,本和同村潘郎两情相悦,然而哥嫂为图财礼,将翠华许与富商王家。翠华迫不得已,奔走此山深处,哥嫂知情欲强行带回,翠华便坐化成仙,冉冉乘风而去。后人为纪念这位敢于追求爱情的女子,便命名此山为翠华山,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无可考证,但山会因这个神话而更加神秘。原因之三,是因了有汉武帝走过的路。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曾经在此拜谒过太乙神,因此更让这座山有了非去不可的理由。
为了预防意料之外的拥挤,我们决定七点多出发,用自己的推测来减少爬山的阻碍。因为第一次去,所以带足了好奇心,连车窗外渗进的风也透着新鲜,自然掠过眼前的一草一木更显祥和。跟着导航,半小时左右已到景区大门,此时车流不大,一路顺畅。害怕孩子们太过劳累,我们直接开车到景区内停车场,距离翠华峰顶不过剩一千多米,把过多的精力用于慢慢整理沿途风景。安顿好车子,我们找到景区导游图,一边是天池,路近而平缓,一边是攀爬峰顶,风光无限。于是,我们选择先上山,把最容易看到的风景放在最后。
刚开始,奔着一口气上山的决心,没过几步,已经气喘吁吁,没办法,只得缓下来,用心打量周围的一草一木,果真有了新鲜感的兴奋后,再没有劳累的抱怨。其实,这上山的感觉和生活是多么的相似,一个人的拼命攀登,少了力量和信心,而一家人的相互扶持和鼓励,才会轻松登上峰顶,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我们累了,坐下来歇歇,走路带来的辛苦都在欢声笑语中荡然无存,因为前方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因为峰顶总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旷达,所以给足了我们上山的信心。
我们首先遇见的是石峡腾雾,名字如诗如画,其实没有那么神奇,多是由石块断裂而成的各种姿势,我们只是顺着石缝穿梭前行,有时需要侧身,有时需要弯腰,有时需要穿过石洞。有些石头,感觉大半个身体都在悬空,总有一种随时倾斜的感觉。有些石头,上边相互吸引成只留一条缝,而下边几个人可以并排肆无忌惮地通过,诗意的称作一线天。就是在这奇形怪状的石头堆里穿行,也会给人无穷的遐思和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永远超出人类的想像。
其实,这些石头的存在不过只是个陪衬,还有更神奇的形状让人匪夷所思,为此,有人专门给了他们一个贴切而形象的名字。如“巨舰起航”,一块巨大的船形石头上面,垂直安置着一块高石,面若刀削,形如风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上面似帆的这块石头有种被狂风随时吹倒的可能,高而重心偏离,然而历尽风雨依旧岿然不动,实在是个奇迹,两者之间有点关联但明显各自独立,完美的组合不得不让人惊叹。“夫妻对拜”酷似一男一女,矗立于两座巨石之间,绝地而起,近在咫尺,打躬作揖,形象逼真。虽说沧海桑田,星河轮转,他们依旧不受世俗所扰,互为依靠,各自唯一。这里除过石头的造型独特,由石块震裂所形成的洞穴也具特色。
翠华山崩塌洞穴达百余个,尤以冰洞、风洞最为有名。走进风洞,一股凉风顺势而来,看看四周,风不知所起,一个人独行,估计会想到《西游记》中妖怪出场的画面。究其原因,是因为石块巨厚,直线缝隙狭长,倒石堆中有冷气源,冷气从风洞扩散而出,导致洞内外出现温差现象,狭管效应、对流作用形成的“过风堂”,于是便有了“冷风森森倾宫去,寒风嗖嗖巽位来”的感受和赞美。再入冰洞,里面皆由不规则石块相互支撑、叠置而成,曲折迂回,由于岩石隔热性好,洞内冷空气蓄积,洞内结冰常年不化,夏季洞内外温差达23℃度以上,真可谓“千载寒冻三九地,四季冰封六月天。”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难题,终究会在人类的智慧中变成有解可求。
我们依山而上,随高度的陡增,登山的难度也有增加,倾斜度一下子接近九十度。好在除过家人之外,还有那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给予鼓励和力量,因为同一个目标,此刻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感动。转过接圣台,终于望见了太乙真人的身影,叫他太乙真人,实不为过,其神态举止酷似电影里的人物形象。屹立于高山之巅,一袭素衣,目光俯视脚下众山,若不仔细了看,还以为真是太乙真人。绕过太乙真人身后,两块巨石之间用竹板搭成一座吊桥,便于游人通过。人走在上面,似在半空晃悠,着实有点不安。过了吊桥,又有登山的天梯,直截是现代化的钢铁结构,拽着护栏,登梯到底,终于,成功到达峰顶。
说实话,峰顶只不过是块巨石而已,加之凹凸不平,最多也就容纳三十人而已。因为山石的特殊位置,感觉是凌空而起,没有踏实的依托,有种随时坠入悬崖的恐惧,好在周围都有防护措施,即便这样,我还是坐在中间一块石头上,不敢乱动。孩子们登到峰顶,打卡必不可少,我才注意到,从风洞上到峰顶,不过一千零八十八个台阶而已。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提醒了我,极力向四周张望。一面是辽阔的关中平原,三面是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的秦岭群山,宛如绿色的地毯铺满山头,远处白云搁在山头,天接着地,天的蓝,云的白,山的绿组成一副天然画卷,令人心旷神怡,天地广阔,风光尽收眼底,有多少世俗的烦扰均可烟消云散。
所有这些奇石异洞,原是周幽王时期,天地间一次剧裂的山崩自然而成,内有千万个大小不一的崩塌石头,残峰断崖,如斧劈刀削,崩石千姿百态互相重置,形成阴阳石,石海迷宫,玉兔醉卧,穹庐广厦等景观,既具有观赏性,同时兼有地质科考性。就像峰顶的一句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只要努力前行,总有一些风景让你迷醉。
人生有时希望可以有回头路,但在看风景时,没谁愿意原路返回。于是,我们选择另外一条路,刚开始,只知道跟着路下山,不问去向何方。走着走着,才发现,走这条路是个错误的选择,这条本是为喜欢登山的人提供的道路,从山顶通向山脚,一共3333级台阶,而且倾斜度特大,站在上面向下看,会有不小心就坠入谷底的眩晕。孩子们未走一半,就已后悔不已,然而原路返回,实在不合算,只能硬着头皮,小心翼翼地抓好护栏慢慢前行,真应了那句世上没有后悔药。这里选择登山的人很多,他们惊讶我们怎么这么快返回,我们自豪地说明原因,同时也送给他们希望,让他们努力前行。不知是因为知道前方没有目标,还是体力消耗过大,走到最后,双腿打颤,两眼发黑,就想蹲下,歇歇走走,花了近一个半小时才到谷底,当看到谷底那一汪清泉时,不知疲惫又跑那儿去了,顿时有了精神。
问题来了,我们车停在了天池旁的停车场,我们现在又回到了景区门口,这里距天池还有一千多米,怎么办?坐游览车吧,一人三十像有点不合算,不坐吧,又怕走不动。既然是看风景,大家一致认为,沿着天池方向继续向上爬。跟着行人的脚步,跟着山上流水的声音,跟着林间鸟儿的欢鸣,跟着一家人的相互鼓励,似乎也不那么费力,相比较前面的路,这条路明显平缓了许多,除过身边绕来绕去的流水,时而还能看见挂在半山腰的小瀑布,不得不说又是惊喜的遇见,当时想要偷懒差点坐车上去,果真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待到爬上停车场,孩子们说什么也不愿动了,坐下来休息,我因为没有近距离看到天池,急着回去不太甘心,于是,一个人走了约十几分钟到达池边。
天池,实际是由山崩后的落石阻塞太乙峪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我刚才在山顶上多次看到过,因为太远,只看到群山簇拥着一汪碧泉,似乎还有黑点晃动,这一切都引发着我的好奇心,所以再辛苦也必须不留遗憾。当我靠近天池时,还是被震撼到了,不知是山上的绿流入了水中,还是湖水本身就那么绿,只感觉眼前是绿色的海洋,阳光洒在湖面上,泛起点点金光,微风吹过,波浪一圈一圈划向对面的山脚。有了水的陪衬,青山更加娇嫩,如果用力抓一把,肯定能挤出水份。真应了那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样的湖光山色,谁见了都会心动,我想江南的风景未必能赶上此时的山青水秀。原来看见的黑点实际是些小型游船在湖面上穿行,我没有坐船的空闲,但亦能感觉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惬意。湖边挤满了人群,有观光拍照的,亦有喝茶消遣的,再多的喧闹都打扰不到山水的宁静。山在继续涂着他的绿色,水在继续泛着轻浪,风在继续轻抚着万物,一切是那么的温婉祥和,像一位妩媚而多情的姑娘。
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又到了我们返程的时候,此时才发现,进山的车子早已排成了长龙,足有几百辆之多。我们只能庆幸我们没有在等待中浪费时间。
翠华山,犹如翠华姑娘般的深情,用自己的真诚和宽容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虽然她没有华山的声名,但她有自己独特的石林;虽然她没有江南的温润,但她有自己固有的灵秀。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皆会登上峰顶,也只有记住这些温暖的回忆,每个人都将看到更多更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