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天境潦浒(散文)

精品 【流年】天境潦浒(散文)


作者:越来越好 布衣,374.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469发表时间:2023-05-09 14:47:01

潦浒,一个人要来多少次,才能真正读懂?或许祖祖辈辈,一代一代地传承。也或许,一个人与潦浒的缘分,是上天早已经安排好的,从相遇到相见,到相见到相恋,再到相守,需要用一生的力气去读完。
   我说不清楚从何时起,开始喜欢潦浒。每次来潦浒,村里有威望年长的老人说起潦浒的陶瓷史,就来劲。潦浒,古称老虎石,又名猫猫石,先民们择水而居,在南盘江江畔的老虎石沟边生活下来,渐渐地形成村落,长此以往,老虎石就习惯被当地叫为潦浒村,我查阅了《古越州志》和《南宁县志》也有此说法。
   每次来潦浒必去之地,潦浒小广场、许家大院、古龙窑、陶瓷一条街、王家窑遗址。这些地方的名字,如此平淡、真诚、走心,如果可以回到过去,目睹曾经先辈们在这里落脚、安家、制陶、交易的繁荣场景,我想,此生值也。村庄的房前房后尽是陶的身影,被陶包裹着,像是列队迎接远方到来的客人。踏上这片土地,笨重的老腿,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有了灵气,变得乖巧听话。这座因陶而兴的千年陶瓷古镇,或许在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每家每户,每条街都会有不同的名字,至于在这里,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故事是美还是丑,都无关紧要了,在时间的洗刷中,他们的制陶史,经住了考验,已融入大地,融入生活,融入爨文化,正在阳光普照。
   环绕着潦浒村走,遗址上长出的杂草感动我,村里一抹毒辣的阳光感动我。心非常的净,一些模糊的记忆,就会清晰出现。小时候,生活苦,家里就会去街上淘一些坛坛罐罐,用来腌制酸菜。我发现,每次去街上淘,母亲就是喜欢去那几家,我就不理解母亲,难道主人把母亲的魂勾走了。有一次,实在看不下去了,憋着一肚子火的我,就当着主人的面,说母亲。母亲要强的眼泪,还是没有控制住,散落下来,滴在坛坛罐罐上,连坛坛罐罐也生气了,主人看不下去,说话了:伙子,你懂个锤子,我的这些坛坛罐罐,你知道从哪里来的吗?从潦浒,是从潦浒,好的酸菜是个坛坛罐罐就能腌制的吗?你真的不懂你母亲。这句话,直到今天,我来到潦浒,才了解其中的奥秘,只怪当时自以为太聪明。
   有时,在路上,会偶遇扛着锄头的老人,他从你的步伐、步调,以及你的眼神,他就会懂你,就会热情和你打招呼,脸上就会涌起喜。我们被他的热情感召,就会问一些关于潦浒的事。他就会熟练地放下锄头,和你聊上一段关于潦浒的故事。在老人闪烁着智慧的讲述里,你会想到生活中的花、鸟、虫、鱼、叶的各种形态,都会在这些壶上、杯子上、花瓶、瓷碗等上呈现,就会想起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的经典段落:“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角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怎能不觉得有趣,老人讲得妙。听老人这么讲,我们总能在潦浒寻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许家大院、广济桥、古龙窑,或者一个旧窑遗址,在来访的某一天,忽然完美仙灵,让你对于潦浒的脉络,越来越清晰,并自然念出那句“以陶为魂,以爨为基”的诗意桃园。
   至于潦浒的泥为什么能制陶,一直很好奇。这次采访上了年纪的张保志老人,说:早期制陶的泥来源于河里的“贝丘”,这河里的贝堆积成山,也为制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更成了制陶的特色。老人清晰的讲述中,让我不开窍的脑袋有了仙气。
   张保志,1944年生,当地人称他老人(注:意思在当地有威望,对于潦浒的制陶史,比较了解,也是潦浒制陶瓷兴衰的见证者,受当地人的尊重),这次在潦浒的青砖瓦房,能听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也是天境此缘。
   我第一次去潦浒是八年前,那时交了个女朋友在潦浒教书,我去那里是为了看她。在那里待了一晚,就走了。那时,交通没有现在便利,路不好走,来了就会后悔,要是遇上下雨天,那就更糟了。潦浒这个名字,就是在小时候听过几次,后来就没有听过,至于他是制陶小镇,宋代开始烧制砖瓦,明清时期发展为曲靖范围内最大的古老陶瓷集镇,更是孤陋寡闻,留下了抹不去的遗憾。
   此后,一晃七年过去,没有想到,我会随采风组再次来到潦浒,就像村里的人们,也没有意料到,潦浒会成为千年陶瓷古镇,让人来了就想留下。村里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每天都在上演。从潦浒小广场向南盘江两岸看,你会想起当年从水路沿南盘江到达曲靖、沾益,下到陆良一带的船只。岸边的垂柳,抽着绿丝,张开怀抱,风吹来,一会儿在水边,一会儿在岸边,这是在告诉我们,当年陶瓷业非常发达,工商业兴盛,潦浒在当时成了商贾云集之地,省内省外客商,一到赶集,就喜欢来这里,有的甚至驻守在潦浒置办陶瓷,就有了“小云南”之称。当我正陶醉在刚才的情景中时,这次采风一直陪着我们的另一位老人张小春,我们都尊称他老师,喊了一声,继续往前走。
   这是我第三次随采风组来潦浒。之前两次来潦浒,我都放不开,总觉得对于潦浒的历史,讲故事,我没有王启国老师会讲,考古我没有杨平原老师有耐心。这次接到敖成林老师的电话,心里有些犹豫,原因是前两次参加采风,都没有交出满意的作品,有愧于脚下的土地,有愧于这里的乡亲,当我这样忐忑,脑子里蹦出了一句话:年轻人,就要多锻炼,不要怕,就答应了说:好。
   前两次采风没有去过的珠街心巷、车路沟巷、卖鸡巷、卖柴巷、金家滩码头,这些很有特色的地方,如果没有看一眼,走一走,何谈我来过潦浒呢?这次来,我们是来上自修课,张小春老师带着知识欠缺的我们走进了这些地方。每到一处,他都能很好地与当时的历史结合,给我们讲解这些地名的来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请教,他又耐心地解答,正当我们听着来劲时,毒辣的太阳瞅了我一眼,我赶紧向太阳打了个招呼,向他问好,赶紧把手机装在裤兜里,他才把目光收了一些,对我温和了一点,我突然明白,这是在提醒我,走神了,得注意。
   到这些地方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震惊”,作为千年陶瓷古镇,他辉煌过,也淹没过,还好,大多数有特色的建筑,龙窑保留下来了。潦浒古镇也被曲靖列为2023年曲靖“310”工程之10个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15.4亿元进行设计打造和包装。当张小春老师讲到潦浒的制陶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手工拉坯,从选泥、踩泥、揉泥都层层把关,在传承的过程中又与现在机器结合,来源自然,融入自然,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活传统,涌现出了一批像崔常宝、刘靖等技师非遗传承人,脸上有陶醉,有满足,有期待。我注视着他讲话的脸和一举一动,想这该是潦浒的希望。
   看累了,逛累了,听累了,我们就坐在陶瓷广场休息。张小春老师说:你可以不懂潦浒,但一定要来潦浒,每一次都会有惊喜。我觉得有道理,在云南,你要是没有来过潦浒,没有看过一次制陶的全过程,真的就该思考了。我觉得,无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你在哪里,你的心情好与坏,还是生活一地鸡毛,潦浒一直在那里。它已经融入绿水青山,融入土地,融入爨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无论时间怎么走,它都会一直存在。当几次采访后,我用笨重的笔写下几篇丑文时,潦浒正在那儿,在我脑海里,已融入我心。而当城市化的推进,有时它会黯淡,会隐藏。可当漂泊在外的孩子,在外累了,又回到潦浒,用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胸襟,拾起传统的手工艺,用工匠精神去点亮时,它又露出了光。于是无论何时你都在那里,从爨文化福地把我和我们紧紧连在一起,薪火相传。我们每个人都在变,而它永远是中心,因为它叫潦浒,有了魂。
   我知道,时代在变化,可,潦浒还是那么质朴,那么原生,能用心满含真诚守望,必然有明天。时间不早了,我们该走了。

共 30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潦浒是一座因制陶而兴起的千年古镇。潦浒的陶瓷出名到什么程度?从有威望的老者到扛着锄头的乡野老人,都能一脸兴奋地说个半天,让人感受到“以陶为魂,以爨为基”的诗意桃园;潦浒的泥为什么能制陶?却原来是取自河里的“贝丘”。这一独特的原料成就了潦浒陶瓷,使之名声远扬。文章语言细腻,谈古论今,介绍了潦浒的历史、建筑及制陶的工艺,还有当地人对于这千年瓷器古都的热爱和自豪之情,字里行间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及对潦浒的眷慕之情。文中插入的年少时母亲淹酸菜都特意来淘潦浒坛坛罐罐的回忆,让人更深刻在感受到潦浒陶瓷的魅力。佳作,荐阅。【编辑:素心如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518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23-05-09 14:53:20
  古老的传承,传统的工艺,都是让人着迷的。这篇文,随着作者的笔,了解了一下千年瓷都的面貌,了解了古老的制陶工艺,收获颇丰。
   问好作者,祝创作愉快。期盼更多佳作。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回复1 楼        文友:越来越好        2023-05-09 16:51:20
  感谢素心老师的按揭,读来暖暖的,此时云南的天非常热,可心里是暖暖的,上普洱茶。
2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3-05-10 22:30:24
  潦浒镇及其附近瓷土资源丰富,明、清以来即盛产陶瓷。他经久不衰的关键是,他们的工艺全部手工,牛踏泥,手工捣釉,脚踩盘,龙窑烧,这些复古陶瓷大大提高了潦浒陶的知名度。感受作者对家乡陶瓷工艺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品味平淡自然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散文不落俗套的语言风格。故事,文笔皆好。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2 楼        文友:越来越好        2023-05-11 21:58:03
  从你的评论中,可以读出,你是个懂陶,也喜欢陶的人,我也从你的评论中读出了美。
3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3-05-11 07:51:39
  记得上一次袁豪写的是潦浒札记,与这篇的写法一样,观察后感悟,抒发自己的情感。
   文中写了对被称为“小云南”的潦浒古镇、对这片土地生活的人不屈不挠、追求美好的精神的赞誉,同时,讲述了自己与潦浒的渊源,真情实感,语言流畅,可圈可点。
回复3 楼        文友:越来越好        2023-05-11 21:56:37
  看朱老师的点评和文章,每品一次,有一次的收获,这要怎么说呢,就是指引的力量,让你不得不走。
4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3-05-11 14:56:31
  在山哥和作者的笔下,了解到了潦浒的一些历史和故事,了解到制陶和潦浒的渊源,这就是出行和读书的意义。
   作者着眼于游走潦浒的观感和潦浒当地的人文变迁,可以让读者对这个地方有更为直观的感受,走笔流畅从容,美文品读。
闲云落雪
回复4 楼        文友:越来越好        2023-05-11 21:59:20
  走出去,总能收获美,也能收集素材,对于像我这样的小白,也是苦中作乐。
5 楼        文友:清鸟        2023-05-11 16:06:59
  前几天读了山哥的一篇散文,也是关于潦浒村,重点也是讲述了它的灵魂产业,陶瓷。这篇文章,似乎遇到故人一样,脑海中忍不住把山哥笔下的王阳普形象又放进来了,潦浒村忽然之间又多了一点灵秀,一点神韵。跟随笔端,感受作者对潦浒村的喜悦之情,心头似乎也多了几分明媚和朝气。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回复5 楼        文友:越来越好        2023-05-11 22:00:48
  去那里真的像遇见古人,也像遇见了多年没有见的亲人,从通共同的话题,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6 楼        文友:疏影横窗        2023-05-11 17:06:57
  最近,在咱们流年里看到3篇有关潦浒的文章。写作风格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宣传这个陶瓷古镇的人和事,为老师们的努力点个赞。
   这篇文章既起到了科普知识的作用,也有回忆慢慢的亲情融入笔下。语言朴实,画面感十足,值得阅读。
   问好作者。
不忘初心,还原本质,真实为美。
回复6 楼        文友:越来越好        2023-05-11 22:01:52
  是的,都是在写潦浒,也在发现潦浒的美,就像从你的点评中,开阔了眼睛。
7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3-05-11 20:15:18
  千年制陶古镇潦浒,是个与众不同的古镇,它有独一无二的制陶材料——河里的“贝丘”泥。所以,制作出的瓷器与众不同;潦浒的人大都懂得陶器,随便找一个年长者,就能与你谈论潦浒陶器半天,也是与众不同的。美文描述了潦浒古镇,宣传了潦浒陶器。欣赏美文,感谢作者的分享。
五十玫瑰
回复7 楼        文友:越来越好        2023-05-11 22:03:37
  姐姐品文,就像看到了你编辑是的认真,在用实际行动鼓励我们,也在从另一个侧面,教会我们如何读文章。
8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3-05-11 21:24:41
  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也是第一次知道她是一个千年古镇,以瓷器著名。您说听老人讲潦浒是脑子里多了仙气,我们则是通过阅读您的文章,内心里对潦浒,这个充满神秘地方,充满了向往。将来有机会去,也要听老人们讲讲潦浒的过去和现在,一起感受天境潦浒。
回复8 楼        文友:越来越好        2023-05-11 22:04:55
  欢迎有机会来,一起看陶,一起品陶。也发现不一样的美。
9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3-05-18 21:18:57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10 楼        文友:石语        2023-05-21 09:38:43
  第一次知道潦浒,是在山地老师的文章里。所以现在又见潦浒,便有了几分亲切。猜想这也许是一次采风作品吧?果然。从老师文里,我读到的都是自自然然的感动。比如写母亲的那一段文字,质朴,坦荡,又透着几分懊悔和自省。这也是文章带给我的整体感觉,很棒,欣赏了!
回复10 楼        文友:越来越好        2023-05-22 12:29:43
  石语老师就是厉害,是采风作品,也是交作业,向老师学习,你的文章题目好,内容好。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