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母亲(随笔)
总有一个人为我们照亮前进的道路;总有一种爱在我们心中回响;总有一种精神直达我们内心深处,它就是人世间既免费又无价的“母爱”。随着年龄的见长,重新整理自己前半生,看到自己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受到哪些际遇、习性、行为、念头等的影响?一路溯源而上,赫然发现,真正影响我的只有一个人——母亲。
“教育子女严中有慧”。母亲虽然不识几个字,但她的思想充满智慧与策略:她从不放弃任何机会证明并说明。造成她苦难而屈辱一生的唯一原因,就是没有读书;她人生唯一的寄望,就是她的子女能读好书,脱离苦难的农村生活,将来为她扬眉吐气;她从不放弃任何机会,用强有力的行动和言辞恐吓向我们证明,不好好读书,我们的人生就会立刻跌入地狱——如她那不堪的生活。母亲的名言是:知识(学问+本事)装进大脑,没有人能抢走,唯有学问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母亲的智慧就是真的说到做到,她真的用自己一辈子的苦,来证明一个没有读书的人就只能活成这样——由于舅母去世早,不忍无人监管的侄儿们,母亲开始两头奔波。既要照顾舅舅家,还要照顾我们姊妹四人,更要务农(一个人翻种六亩多地);夜晚她还要挑着煤油灯或点着蜡烛给我们缝补衣裳、纳鞋底、织布。由于父亲常年在外打拼,一月半载回家一趟,家里的大大小小事情都由母亲一人操办。真的是又要出力还要有本事应付来自各方面的矛盾与纠纷。一个人在没有尽头的生活里挣扎,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内心……当然我们的母亲成功了,她让我们姊妹几个都不敢在读书上松懈,也不敢在学本领这样事情上半途而废。
回忆母亲用自己一生的“苦肉计”成全我们,而我们时长沾沾自喜,以为多读了几年书、有能力混社会了,就开始把一切的成功与喜悦归功于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其不然中国有古训:幼儿养性,童年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能在人的一生中最合适养性、养正、养志、养德之时唯有母亲这样一位贵人级的摆渡人。有人曾说,绝大多数人的一生的第一个贵人都是母亲,可惜我们在自我强大的路途中忘得一干二净。没有体会真正的“祖上积德”,就是有一个明理的母亲,而且子女都懂得领受。
与人相处“善”字当头。母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知恩图报。经常告知我们择善人而交、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她虽未经历文化的洗礼,可骨子里的那份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处事方式让人惊叹。大家口中的我——不揭人短、为人正直、体恤他人,手脚勤快、说话不吹嘘……等多元化品行的高度评价均属于母亲的战力品。“记得小学阶段我很调皮,与邻村同伴玩耍时,发生争执,导致我两个同时受伤。母亲压根不问谁是谁非,第一时间先处理对方的伤口,并主动果断付医药费,连夜骑着自行车买了一包蛋糕、一包红糖送到人家家里,给对方道歉”。因为她始终秉承:“吃亏是福、以和为贵、多为别人着想”的处事原则。就是这样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用她的言行成就了我们日后处理人际关系游刃有余的幸福生活;她阳光自信、自强不息的勇气成为了我们最好的“抗体”,让我们有了敢于直面问题、脚踏实际不断向前冲的魄力。
苦日子过完了,妈妈却老了;好日子开始了,妈妈却一身伤病。这就是我经历一番风雨兼程的妈妈!时隔三十多年,母亲已到花甲之年,参加工作已十年有余,而人生陪伴母亲的确实——她第一次生病(2020年4月14日)。
老母辛勤劳动六十多年,经历七个年代,受尽折磨,至今她老人家小病缠身,使她心情不愉快,扰乱了她的意志,每每看到曾意气风发、对生活永不低头的母亲,已步履潺潺、拱背如山的样子,内心有千万不忍,是母亲用她无价的一生成就了如今的自己。这一辈子的恩情此生唯恐无法平衡,谨此言释怀这份失去——小时候,妈妈的膝盖是扶手,我扶着它学会站立和行走。长大后,妈妈的肩膀是扶手,我扶着它学会闯荡和守候。上学时,妈妈的辣椒罐子,我靠着它度过一天天的生涯。离家时,妈妈的期盼是扶手,我扶着它历经风雨不言愁。回家时,妈妈的笑脸是扶手,我扶着它洗尽风尘慰乡愁。
“树欲静而亲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敬父母,是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莫要失去时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