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璞·春夏】老屋·青石(散文)

精品 【文璞·春夏】老屋·青石(散文)


作者:石寸雨 举人,3578.4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69发表时间:2023-05-11 13:04:32
摘要: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和我们叨叨她的老屋,叨叨老屋门口的青石……

【文璞·春夏】老屋·青石(散文)
   一
   明媚的月光与老屋的灯照亮了院子。
   八十多岁的母亲,颤颤巍巍地从煤房里端出少半簸箕碎煤出来。她头戴深蓝绒线帽,身穿紫毛衣灰裤子,身体前倾,一步一步地来到门前。把簸箕放在窗台上歇息时,没发现我就站在老屋门边。
   “妈,我回来了。”
   “五五,是你?你回来了?”母亲猛地转身,眼睛瞪得大大的,不认识我似的,上上下下打量着我。仿佛我不是仅仅半年多不见,而是犹如从天而降。她胸脯起伏嘴巴微张,昏花的眸子里有惊也有喜。
   望着沉甸甸的煤簸箕和母亲煤烟色的手,联想母亲依然每天掏灰打炭取煤做饭的情景,我倏然心头一蹙,眼泪如断线的珠子,簌簌而落。一时,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所谓一辈子儿女不如半辈子夫妻,作为女儿我远离故乡,无法照料母亲。倘若父亲还在世,这些粗活根本不用母亲插手。
   我慌忙接过簸箕进了屋,将煤倒进灶台边的窑窑(方言:放柴火与煤的炕洞)里,又绕开母亲的眼睛,拿起空簸箕出了院。
   “妈,说多少回了,别用这个铁簸箕,别用这个铁簸箕,多沉啊。”我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抹抹眼泪,又取了一簸箕碎煤回屋。
   “沉不沉,妈又不常用。你大姐二弟还有你两个妹妹每天过来照应,有他(她)们呢。妈呀就是瞎操心,想看看咱家的煤究竟剩多少……五五呀,听说这片房子快拆了,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刚刚妈看了下,除了大灶用的碎煤,还有不少大块呢,年前管够。到时候看情况,不拆咱就少添置点儿,你说万一真拆,浪费钱不说,埋在地下多可惜!”母亲一边洗手,一边唠叨着。
   母亲这辈子,就是话多,爱唠叨。记得,刚离开家乡的时候,住在自己家里,好长一段时间不适应,觉得世界过于冷清。其实,就是少了飘在院落和老屋里母亲的唠叨声。
   我的心平稳下来。庆幸母亲还像年轻时那样精明,会盘算。
   “你个贼女子,回来也不说一声。”母亲白了我一眼,开始数落,“这人常说啊,一娘养九子,九子不一般。我这个五五啊,打小就这个样子,晴一阵阴一阵,风一阵雨一阵,想一出是一出,说不准出啥幺蛾子。”母亲呵呵笑着数落我,脸上的皱纹犹如绽开的菊花。
   其实,赞扬也好,责备也罢,我倒是最喜欢母亲对我这样评价。她是那么了解我们几个儿女的性格,不时就挨个儿唠叨一遍,像熟稔自己手掌上的纹路一样。
   “你说说你,啊,多大人了还不改,以后可不敢这样,最起码得提前让妈知道,要不然,妈可真生气了!”母亲继续嗔笑着数落。在妈眼里,我永远长不大,永远是梳着马尾辫子的小丫头……
   “改了还能是你的五五?再说了,我还不是怕你操心嘛?行了行了,我保证,以后肯定先打电话!”我嘻嘻笑着拥着母亲,嗅着她身上淡淡的皂香味儿,幸福满满当当。
   “饿了吧?累不累?路上顺利吧?快坐下歇歇!”
   “不累。”
   “家里有你妹妹们擀的面条,送过来的羊肉酱,妈给你热呼呼地煮碗面吃。”母亲的眼睛眯成月牙儿形状,里面装着满满的慈祥温柔,我的心甜甜的……
   这是老屋动迁前的一次情景。记得,那是谷雨后立夏前,春夏交替,母亲节即将到来的夜晚。只可惜那次从回家到离开,我只呆了一个星期。
   分别的头天夜晚,母亲的话明显少了。
   “妈硬朗着呢,又有近处的几个孩子照应。家里一堆事,你就放心回去吧……好,你收拾吧,妈先睡了。”过了会儿,母亲又说:“别忘了,给妈来电话。”
   我明白,母亲想避开离别前的伤感,我又何尝不是呢?每回离开家,都是披星戴月,路灯照着悠长的身影,选择小镇最早发的那趟班车。出门时,也尽量轻手轻脚。可是,我也明明知道,母亲哪能睡得着?
   身后的老屋里,总是飘来一丝轻轻的叹息。
  
   二
   算起来,老屋不算太老,距今四五十年光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父亲复职回城买下的房子。当时,也就两三年房龄。
   老屋坐北向南,前后两排,清一色的青砖门垛,黑水泥勾缝儿,银灰色的铁大门。院落中间红砖铺路,一左一右,一般大小,方方正正的两块菜畦。刚入住那些年,父母还年轻,每年春天一来,韭菜、香菜、小葱等菜蔬,便在他们精心莳弄下,从泥土里钻出小芽芽,满院子洒满绿色,阳光照射下来,一片翠绿欲滴,郁郁葱葱。很有一番“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的意境。
   老屋正房三间,里生外熟(方言:里面土坯外面砖)的红砖前墙,和大门垛一样的黑水泥勾缝儿,宽大明亮的玻璃窗户,阳光从早晨到傍晚落塞满屋子。虽然不是豪宅大院,却朴素淡雅,显得格外整洁利落。
   老屋后面是镇里的重点小学。每天升旗时的国歌声、朗朗读书声、操场上孩子们的嬉笑玩耍声近在咫尺,隔墙飘来,给院子添了书香气和灵动气儿。出门右拐十几米是一条大街,笔直地穿过镇子,街上人来车往,交通十分便利。当时为了买下它,父母一咬牙,花光家里所有积蓄——九百元人民币。在当时,九百元可是个大数目。
   老屋大门右边,有块很大的青石,像一尊敦实的雕像,守候着院落。春夏之际,阳光照在大青石上,泛出青色但温煦的光泽。大青石临街一侧有一个缓缓的斜面,相对平坦,大概是经常摩擦的缘故,上面石纹细腻,格外光滑。记得,小时候我们放学回来,母亲总是立在大青石旁等候;晚年,她就不时坐在青石上面,一边做针线一边往路口方向翘望,目光中充满期盼。
   邻人经过大青石都要慢下脚步询问:“大娘,今天又是哪个闺女回来呀?”
   “呵呵,老五,五闺女。”
   “噢,就是嫁到草地(方言:草原)上,大娘经常念叨的哪个?”
   “对。唉,你们是不知道,她们那个地方别说火车了,班车也不通!来回都得等接送货的顺路车,交通也太不方便了!这路上啊,少则三、四天,多则七、八天,你说这个孩子,按信上说的也就该到了,真让人操心。”
   “哈哈,我说您还是先回去吧。现在的交通,方不方便也是火车汽车,又不用步行。呵呵,您啊就别操心了,还是回屋等着吧。”
   母亲答应着站起来,可她没回屋,只是往马路边走了走,挪了挪。有时,也会踏上大青石,翘起脚尖,想望得更远一些。
   无论严寒酷暑,一旦有亲人回来的信息,准备好饭菜的母亲总是早早来到青石边,时而坐时而站,时而前时而后,望啊望,望啊望,久久地徘徊在大青石边。
   老屋的青石边,母亲望过她的儿望过她的女,望过她的子子孙孙,望过她所有的亲人。
  
   三
   时光流逝,我们几个儿女相继成家离开,老屋曾一度空寂下来,只有母亲念叨的声音,偶尔飘在静寂的院落里。
   随着孙辈一个个长大入学,老屋再度热闹起来,恢复了喧闹。有刚报名的,也有从别的小学转过来的。我们兄弟姊妹心底暗自佩服,不得不说,父母当时购置了这间房子还是很有眼光的。
   “放学了?你妈加班,来姥姥家吃饭!”青石边的母亲招着手,大声喊,“姥姥给你们做了搁锅面。快洗洗手,姥姥这就煮面条去!”
   “搁锅面啊,哇塞,太香了!”孩子们总是雀跃着欢呼。
   母亲做的搁锅面有面片、长面条、柳叶面等等形状,不仅好吃,也好看。汤里虽然只放了土豆、西红柿,可不知因为啥,总有一种独特的味儿。还有,母亲做的大烩菜,也没放特别的佐料,可一家子大大小小几十口子人,就没有一个不喜欢吃的。孩子们喜欢端着热气腾腾的饭碗跑到大门前,坐在青石上,一边鼓着嘴巴吹热气,一边就着春风夏日大开朵颐。
   邻居们又慨叹说:“大娘,成天侍候完大的侍候小的,真够您忙活的。”
   “等长大就好了。”
   “这个长大有那个。您啊,没完。”
   不知从那年那月那天起,老屋渐渐又少了孩子的走动与嘻戏声。有的升初中,有的读高中,还有的远走高飞,到大城市念大学去了。
   “唉,孩子们大了……”母亲又开始兀自唠叨起来,声音飘在老屋里、院落里。
   父亲病故后,母亲执意一人住老屋,我们都有些担心。母亲却说:“放心吧,妈一个人能照顾好自己。你们各回各家,过好自家的日子,别让我操心比啥都强。”
   从那时候开始,母亲开始缝制垫子。母亲手巧,老虎、猫、小鸡等等小动物都被她缝在垫子上。垫子大小花色各式各样;小动物千奇百怪,活灵活现。母亲先给大门口的青石换了个新垫,走出院落时就坐上去。然后,拿出多年积攒下来花花绿绿的布块来,在青石上剪啊剪,在青石上缝啊缝,在青石上绣啊绣。垫子送儿女送孙辈送亲友。无论送给谁的,母亲都是千针万线,精心缝制;无论送给谁,她都精挑细选,成双成对。
   后来,老屋青石边就引来了拿着小凳子的大娘、婶子。她们围绕在青石左右,对母亲的针线活儿“啧啧啧”地赞美,也开始像母亲一样缝制垫子。她们拿出最好看的花样儿与布块来,有说做这样好看的,也有说做那样好看的。一个个穿针引线,说说笑笑。
   我们多次劝母亲,起早贪黑的缝,多辛苦啊。可母亲执着起来,谁劝也不听。只要气候适宜,几个老太太就在青石边缝;冷了热了渴了就随母亲进老屋,盘腿坐在炕上缝。如今,母亲已经离开十几年,可所有的亲戚每家每户都留存着母亲缝制的花垫子或者小动物。
   她说过,给孩子们留个念想。
  
   四
   母亲一生要强,弥留的日子,除去常时间睡觉,大脑清晰,生活自理,没拖累过儿女一天。母亲熟睡时,脸色红润呼吸均匀,根本就不像下过病危通知的老人。她总是望着整天围在身边的我们说:“这回,我这颗熟透的瓜啊,也该去见你爹啰。”
   又望着母亲熟睡的脸庞,我眼前总是会浮起一些旧事的影像:有三年困难时期,母亲剥树皮挖野菜,拿勺子舀菜稀粥的身影;有下放农村时,母亲与毛驴在碾房罗面时落在脸上的面粉;有母亲煤油灯下为她的九个孩子缝书包制衣服的眼睛;有老屋青石边眺望儿女的神情……
   母亲过世的前一天大脑还很清晰,她和我们留影,还唠叨着我们小时候的故事。
   “你大姐二姐小时候还没解放,妈整天提心吊胆,怕当兵的又怕土匪,唉,连个安稳日子都过不上。三个儿(三姐小名)那会儿倒是解放了,偏偏遇上了灾年,穷得请不起接生婆,为啥三个儿饭量大?你爹不会接生,脐带留的太长呗!五五吧,和你四姐都生在正月,前后只差一天。六六打小长得俊,你爹有个女徒弟下班就往咱家跑,为啥呀?就为了能抱抱她呗……”
   提起下放农村的十几年,我的母亲话最多:“没办法,为了孩子们吃口饱饭,你爹在那个下放证上签字画押。回家别提多后悔了!市里多少有供应粮,去村里不会干农活儿可怎活呀?因为人口多,搬家马车坐不下,我和你爹呀,就轮流背着不足三岁的厚厚(大弟小名),步行走了四十里山路……”
   母亲说着说着就犯了困,醒来接着讲。说二弟生下来就没奶,我们给奶山羊拔的嫩草;说小妹一落地就送了人,送给生产队一个游手好闲,不会生养的女人,父母追悔莫及,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三姐,硬把小妹抢回来的……
   这些故事,我们听了无数遍,可每每母亲讲起来,都有些小插曲。
   “妈,我几点出生的?”
   “正月的阳婆(太阳)升起大概一杆高的时候。”
   “不对,上次你明明说阳婆快落山……”我逗她。
   “妈记得可清楚了。”
   邻居大娘生了四个孩子,别说出生时辰了,没一个记住生日的。光凭这一点,我就佩服母亲。
  
   五
   八十七岁的母亲,是二〇一一年五月四日,农历四月初二离开我们的。那是个春夏交替的日子。
   母亲一生像煤油灯,燃烧自己,照亮儿女。当灯油用尽即将熄灭时,想的还是她的九个孩子。
   “看你们挤在这里,吃不好睡不香的。唉,要是咱家老屋晚拆几年就好了,那儿有院子,有闲房,里外锅头热炕,光南房那条炕就能睡四、五个人。老屋明亮院子宽敞,大锅大灶,你们想吃啥就做啥,平房接地气,住的还舒服。出门几步就是大街,多方便!只要你往那青石上一坐,还凉爽舒坦。唉,可惜了……”
   那时,她忧郁地说。
  
   (原创首发)
  

共 47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饱含深情的叙事散文,一首献给母亲的忧美挽歌。母亲,老屋,青石,在文中反复出现,构成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图景,又美丽又忧伤,又质朴又伤感。母亲在老屋生活,在青石边守望:无论是悄悄回家带给母亲惊喜的五五,还是由此引发关于老屋的回忆;无论是母亲精心缝制的针线活,还是乡里乡亲的闲话家常;无论是关于九个子女的出生时辰,还是抚养儿女的几多艰辛,不思量,自难忘。作者一支素笔,融无限深情,携岁月风雨,娓娓道来,叙写不尽对母亲的思念。“无论严寒酷暑,一旦得到亲人回来的信息,准备好饭菜的母亲就早早来到青石边,她时而坐时而站,时而向前时而向后,望啊望,望啊望,久久地,久久地徘徊在大青石边。青石边,我的母亲望过她的儿望过她的女,望过她的子子孙孙,望过她所有所有的亲人。”刻画出一位平凡母亲的形象,也展示出中国传统妇女的集体性情、品质,读来令人泪目。文章具有一定的小说特征,善于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细致入微,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尤其是注重抓住母亲爱唠叨的特征来叙写,母亲形象栩栩如生;情感真挚内敛,含而不露,通过碎片化的叙事串联起来,形成情感的主线并贯穿始终,气韵生动,回味悠长,情到深处,感人肺腑。擅长对话描写,多处引用母亲的原话来表现母亲的品质、性格、情感,真切朴实,令读者感动。散文构思巧妙,尤其结尾引用母亲原话,在平淡的话语中结束全文,深化了散文主题,凸显了母亲形象,寄予了作者浓烈的情感,可谓于无声处,含而不露。散文语言朴实、亲切、流畅,以女儿的口吻娓娓讲述,犹如流水潺潺,入眼入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气息,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一篇感染力较强的散文,堪称佳作。感谢作者赐稿文璞,期待新作。【文璞书苑编辑:别似幽居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515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别似幽居人        2023-05-11 13:09:19
  欣赏石寸雨老师散文新作。母亲节即将来临,寸雨老师的散文感人肺腑,无疑是献给母亲的深情回忆。愿天下母亲俱欢颜,愿母亲永得安宁,永远美丽。
回复1 楼        文友:石寸雨        2023-05-11 13:27:51
  谢谢编辑老师精致的按语,对文章完美的总结,表达出我表达不出来的那种情感。敬茶,向老师学习,致敬。
2 楼        文友:别似幽居人        2023-05-11 13:10:14
  再次感谢寸雨老师的文章!
3 楼        文友:雪云散尽        2023-05-11 13:36:06
  你母亲与我母亲同岁。我母亲比你母亲早几个月离开尘世。母亲,老屋,青石,这些积淀在我的情感深层,发酵,很让我喜欢,热衷去书写。所以,读老师的文字,会引发我酵池里的热度。
回复3 楼        文友:石寸雨        2023-05-11 13:41:09
  谢谢老师关注点评,给予文章的肯定,愿天下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健康快乐。敬茶问好。
4 楼        文友:寂寞看风        2023-05-11 16:34:15
  一段感人的文字,母女之间的相互惦念,即使是在老母亲临终之时烂熟于心的仍是孩子们的生日,温暖的小垫子,温馨的追忆。
回复4 楼        文友:石寸雨        2023-05-11 17:13:54
  谢谢社长老师关注鼓励,敬茶问好,向老师学习。母亲节到来之时,愿天下所有母亲节日快乐,幸福美满。
5 楼        文友:静净        2023-05-12 07:15:18
  好感人的一篇散文,母亲一百岁常忧八十儿,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中饱含一位老母亲对儿女的深情关爱,令人动容。愿天下所有的母亲身体健康,开心快乐,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回复5 楼        文友:石寸雨        2023-05-12 07:52:02
  老师说的极是,母爱比天大,比海深。谢谢老师来访,问好万事如意。
6 楼        文友:飞不高蝴蝶        2023-05-12 15:25:19
  一篇感人温馨的散文,女儿孝顺,父母慈爱, 一屋一瓦,一言一行,承载了生活的喜和乐,承载了一家人永不消逝的亲情。
回复6 楼        文友:石寸雨        2023-05-12 15:31:37
  感谢老师点评,感谢文璞所有老师长时间对寸雨的关心与鼓励。向老师学习,再一次谢谢。
7 楼        文友:刘艾玲        2023-05-15 22:55:21
  把典型的中国母亲形象展现了出来。文章结构紧凑,承启无痕,读来舒服流畅。不愧精品!
天行健,小女子也当自强不息!
回复7 楼        文友:石寸雨        2023-05-16 05:59:06
  谢谢老师对文章的点评鼓励,向老师学习。祝夏安,万事如意。再一次谢谢。
8 楼        文友:南国的红豆        2023-05-16 06:33:57
  这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老屋,青石,因为母亲的存在,别有一番韵味。母亲的性格,形象是独一的,又是栩栩如生,让人难忘的。母亲是平凡的,又是高大的,为儿女儿女子孙无私付出,又不求索取。散文有画面感,语言简练,又具有特色,方言的引入,为文字添加了色彩。学习
回复8 楼        文友:石寸雨        2023-05-16 07:40:58
  谢谢老师对文章的肯定。正像老师所说,母爱无私而伟大,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幸福安康,快乐永远;也愿天下儿女早尽孝,少遗憾。再一次谢谢老师,寸雨敬茶,祝老师万事如意。
9 楼        文友:衢四海        2023-05-21 06:04:58
  老屋门口的青石边,寄托着作者对母亲的全部思念。作者巧妙地选取了这一特定的场景,使文章平添了感染力。
回复9 楼        文友:石寸雨        2023-05-21 08:28:09
  谢谢老师百忙中的阅读美评,对文章的鼓励与肯定,寸雨感激不尽。非常欣赏老师的文笔,向老师学习。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