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妈妈(散文)
一
前天,我去参加一位朋友的孩子的生日宴,酒过三巡,忽然一首非常熟悉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旋律响彻整个宴会大厅:“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以前听到这首歌时,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可那天的心情就不一样了。稚嫩的童声触动心弦,眼泪不由自主流了出来。这首歌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
2007年深秋,妈妈突然离开了我们,当时的我怎么也接受不了这个事实,犹如天塌下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妈妈,您老人家辛苦了一辈子,家里的生活刚刚好起来,您还没有很好享福,子女还没来得及好好尽孝心,却再也看不到您的身影,这让我们做儿女的怎能不痛彻心扉啊!
妈妈姓刘,名玉兰,1928年出生在晋北崞县(现在的原平市)一个名叫圪垛的小村庄。姥姥一共生了四个子女,妈妈排行最小,所以姥姥给她取名刘四妮。后来,在干嘛妈妈前面的一个哥哥得病去世了,因此在我的记忆中,姥姥家只有一个姨姨、一个舅舅。妈妈的老家我是最熟悉不过了,小时候,我在那个村生活了一年多。村子座落在二道土塄上,中间有一条深深的沟,其形状阔似我们平时吃的一种面食圪垛儿(也叫猫耳朵)。据妈妈说,她们村的女人们最会拈圪垛儿,所以才叫了那个村名。妈妈说的一点也不假,她拈圪垛儿的又快又好,手艺娴熟。我们家经常吃这种食物,妈妈往往在下班回来才和面,等到水开了,她拿起面团了,一边往锅里拈一边喊我们准备碗。那速度之快是惊人的,仿佛一眨眼功夫,饭就做好了。
我记得全村除了村东边那点平地外,往西南走全是一塄一塄的土坎了,那些地都是些靠天吃饭的土地。妈妈的老家很穷,我听妈妈说过,她们村在土改时连个像样的地主也找不出来。姥姥家的地也不多,几辈子了一直靠着祖上留下来的几亩坡地过日子,所以在土改时自然被列为贫下中农了。
妈妈是个要强的女人,她不甘于过那种穷苦的日子。在新中国成立后,她孑身一人来到了榆次参加了工作,不久便认识了我爹。我记得妈妈在世时对我说过,50年代她和我爹结婚时,家里真是一贫如洗,住的房是租的,床是问单位借的,三个纸烟箱子还是在副食商店买的。这也是个家吗?要放到现在,真能让人笑掉大牙!爹在那时已经是某单位的中层领导了,按理说,一个双职工收入的家庭,怎么也不会是这个穷困潦倒的局面嘛。可那真的是事实。爹和妈的收入,除了房租和日常开支外,家里还有双方的老人需要照顾,所以也没有剩余的钱来置买一些家具。
妈妈非常勤劳节俭,多少年来,她一边工作一边操持这个家庭,能省则省,那怕是花一分钱都要计划着花。她从来不让我胡乱花钱,也从不给我一分钱的零用钱。那像现在的孩子,口袋里经常装着零花钱,想吃啥就能买到。有一年过年,妈妈的一个在太原工作的亲戚来看妈妈,给了我一块钱的压岁钱。我趁妈妈不注意,跑到街上买了一把玩具枪。晚上回来,妈妈问我钱哪里去了?我嘟囔着说,买枪了。妈妈一听,气的脸色铁青,抬手打了我一巴掌。我记得这是我有生以来妈妈唯一一次打我,而且手很重。
即使我上了初中,我的口袋里还是空空如也。我看到有的同学们拿着钱买烟抽,买冰棒吃,就非常眼气人家。就连我上学时外出军训一个月,妈妈仅仅给过我一块钱的零用钱。有时候,我回到家,也曾问妈妈要过钱。妈妈不但不给我钱,反而对我说我一个小娃娃家要钱做什么呢?从小养成大手大脚的坏毛病非常不好。再说了,我长大后还要结婚娶媳妇,妈可全是为你着想呐!
妈妈说的对,这是我后来感觉到的。妈妈在我结婚和买房时,没有问人借过一分钱。要不是妈妈平时那样节俭,我家能有今天的好光景吗?就这样,妈妈一辈子靠着勤劳节俭四个字,把整个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里到外,今年添置个箱子,明年添置个自行车。妈妈悄声无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二
妈妈虽然对我管束很严,但也十分疼爱我。我是在1955年出生的,妈妈说生我时难产,肚子疼了足足二天才把我生了下来。妈妈生下我没有奶水,而我又能吃,当时伺候妈妈坐月子的姥姥就对妈妈说,还是我把生娃抱回去吧,你嫂子刚刚生了一个闺女送了人,说不定她的奶水还有,再说你的工作也挺忙的。就这样我由姥姥抱回了老家,在我长到一岁多的时候,妈妈才回老家把我接了回来,送到了幼儿园。我的饭量确实大,在幼儿园常常吃不饱。每天晚上,妈妈接我回来,总是把些窝头和稠点的饭给我吃,而她却喝点稀的。
那时,我还很小,不懂得什么叫疼爱,只顾我自己吃饱就行了。妈妈说我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吃饱怎么能行呢?可妈妈却因为饮食跟不上,导致了肠痉挛的毛病。直到我后来长大成人,我在妈妈的眼里,仍然是个孩子。过年了,我的衣服是妈妈买;每个周六,妈妈要把我换洗的衣服给我拿出来准备好;在吃饭时,总是让我们先吃,她最后吃。有时候,家里在吃饭时间来了人,饭就不够了,她把一些剩饭热一热胡乱吃口了事。
我多次想给家里人做饭,这样可以让妈妈先吃,可妈妈始终没有答应我的请求。如果我反复说,她就会生气,就会说我们是嫌她老了,或者是嫌她做的饭不好吃了。直到她老人家生病之前,都是这样倔强,不肯让步。我知道,这是妈妈在疼爱我,为此,在妈妈去世后,只要想起妈妈,就悔恨不已:为什么我就那么顺从妈妈呢?我真是个不孝之子!
妈妈的心胸非常宽广。父亲在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行政降了三级,免了领导职务。父亲被打成右派,一时想不通,气的得了空洞性肺结核,吐了血。妈妈不仅没有抱怨父亲,反而安慰父亲说:“你就不要再生气了,错误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会得到平反,保重身体要紧。”妈妈的宽阔的胸襟,让我们这些做小辈的也敬佩不已。父亲整日被批斗,一直到后来被关进了学习班不让回家,再到后来被下放到农村,妈妈成了右派家属,我们也成了右派子弟,妈妈的先进没有了,尽管妈妈工作仍是那么兢兢业业,也一再要求入党,可因为父亲,始终没能被批准。妈妈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有过任何的思想顾虑,工作仍然是那么的忘我。
到了70年代后期,父亲平反后,被任命为榆次某个企业的领导,这个企业不在榆次城,而在榆次的修文,父亲又是经常不回来,家里仍然由妈妈去操劳。在那些年里,妈妈都能挺住,都一步步地熬了过来。妈妈不会骑自行车,随着我家的不断搬迁,她的那双脚也跑遍了榆次城。
我记得我们家从50年代到90年代,总共搬过八次家。我们家无论是搬到那里,无论是离妈妈工作的单位有多远,每天早上,她总是早早地起来给我们做好饭,自己却顾不上吃。她随手拿起一个窝头,迈着双脚跑出了家门,从来没有迟到早退过。在60年代,妈妈因为肚里长了肌瘤,前后做过二次手术,她也是在身体刚刚恢复就上了班。妈妈的工作态度,受到了厂里的称赞,受到了同事们的尊重。先进工作者、生产标兵、企业劳模的荣誉称号、奖状,在妈妈工作的30多个年头里,除了那些极左的年代,差不多年年都能得到。
三
1972年,我中学毕业,我的工作成了妈妈最发愁的问题。因为那时父亲的“右派”身份还没有得到平反,有哪个单位敢要我这个右派子弟呢?妈妈为我的工作托人找关系,每天在下班后胡乱吃上一口饭就出了门。那些日子,我看到妈妈一脸的焦虑,浑身的疲惫,也没跑出个结果。其原因,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家的右派标签。妈妈并没有气馁,她托了很多人,但人家一问到家里有历史问题,于是很多自认为是历史清白的人就会对妈妈投去不屑的眼神。妈妈对那些人也不生气,反而对人家投去很友好的微笑。因为我跟着妈妈跑过几家,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很心疼地对妈妈说:“妈,这些天您为我的工作都跑瘦了,就别跑了,一切听天由命吧。”妈妈瞪了我一眼:“尽说傻话,没有工作怎么行呢?”
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说她徒弟的妈妈是居委会书记,书店要几个人,让我去试试。吃过饭后,我由居委会书记领着到了书店。书店那时还是军代表负责,那个军代表和居委会的书记很熟,他听了我的情况后,又看了看我长得高高大大,就喜欢上了我。他对居委会书记说:“这个孩子行,你回去吧,下午我领他去办手续。”有军代表领着我办手续,一路畅通无阻。从政治审查到体检,都没有费太多的力气。我有了工作,妈妈那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又过了几年,我到了结婚的年龄,妈妈对我说:“你就把某某人家的闺女找下吧,她爹妈和咱家都熟,又是老乡。”有妈妈替我操心把关,我连考虑都没考虑,就点头答应了。
那个时候,我看到了妈妈眼里带着太多的疲惫。我要听妈妈的,我不能再让妈妈为我操心受累了。爱人对我妈很好,我们结婚后的15年里,因为没有房子,和爹妈生活在一起,她们婆媳之间长未红过脸,她们的关系就象母女一样和睦。
妈妈是个闲不住的人,1986年退休后,照看孩子、服伺父亲、料理家务成了她主要的任务。那时候,我的孩子年龄还尚小,从上幼儿园到上小学,都由妈妈来接送。每天上午和下午的课间,妈妈都要从家里提上水壶给他们送去水,然后看着他们喝完才回去。我女儿得了甲状腺,妈妈每天催我领孩子去看病。女儿主要是中药治疗,每次看病回来,要带一周的药,喝完再去。因此,煎药又由妈妈来完成。一天一副,女儿总共喝了80多副药才痊愈,妈妈也一直给她熬了80多天的药。儿子小时候得了肺炎住了院,妈妈几乎是天天都守候在病床前,一会儿喂水,一会儿喂药,她在医院呆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我们做父母的。直到儿子的病明显有好转,妈妈才回家睡了个歇心觉。
儿子住院的那些日子,我多次劝妈妈回去,医院有我们呢。可妈妈不但不理解我们,反而瞪着眼冲我发火:“你是不是嫌我老的不中用了!”后来,女儿和儿子都长大成人,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奶奶对他们的爱,说他们一辈子也忘不了奶奶。过了几年,妹妹的孩子出生,看孩子的重任又落在了妈妈头上。妈妈不仅对自家的孙子外孙这样,对亲戚朋友家的孩子也是格外的热情。我们家离学校比较近,有亲戚和朋友找到妈妈,说让他们的孩子放学后先在我家呆一会儿,等他们下班后来接,妈妈自然很乐意,从没有拒绝过亲戚和朋友们的请求。
我记得在当时每天放学后来我家的孩子就有6、7个。有时亲戚朋友们下班晚了,那些孩子们就在我家吃了饭才回去。妈妈做这些都是义务的,从来没有收过一分钱的好处。我担心妈妈身体累坏了,可妈妈却说,都是有工作的人,人家有困难,我在家里闲着,帮帮人家也是应该的。妈妈菩萨般的心肠换来一片赞誉,在我认识的朋友和同事们,差不多都对我说过“你妈真好”!妈妈受之无愧。
每逢老家亲戚到来,临走时,她不是给钱就是给物品。如果遇到居民区通知给灾区捐款捐物,她总是第一个捐。按理说,妈妈学的是印刷,在她退休后,有许多的个体印刷厂来请她去帮忙,而且给的待遇也很高,可她都没去,她说她很忙。她确实很忙,忙得不可开交。
四
妈妈的家庭责任感很强,尤其是对父亲、对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对自己的孙子外甥。在和父亲结婚后50多年的生活中,她对父亲的照顾无微不至。从父亲的饮食起居,到父亲的生活习惯,妈妈方方面面考虑得很周到。父亲肠胃不好,每次吃饭时,妈妈把饭热了又热才给父亲端了过来。父亲脚干的开了口子,妈妈每天晚上都要给父亲拿热水烫了脚,在裂口处抹了油包上塑料布。文革时,父亲住了学习班不让回家,妈妈每周都要把父亲换洗的衣服和干粮准备好让我送去,并且嘱咐我一定要告诉父亲挺住。因为在那时,自寻短见的人大有人在。父亲终于挺过来了,父亲和妈妈拥有豁达的胸怀和相敬如宾的情感,使我在许多年后都感叹不已。妈妈去世后,父亲落泪了,他几天没说一句话,后来对我们说的唯一的一句话就是:我和你妈结婚50多年从来也没红过脸。父亲的这句话,有着很深的含义,是我们做儿女学习的榜样。不容易呀!父亲和母亲从无到有,把我们一个个培养成人,我深深地为他们赞叹着,敬佩着。
2006年的冬天,妈妈生病了。起初她只感到颈椎疼痛,尽管我们做儿女的领上她跑遍了榆次所有的医院,治疗结果很不明显。到了2007年,她的颈椎病又导致了头晕,造成了脑供血不好。在经过住院输液后,病情才有所好转。可在去年夏天,她连续地摔了二跤,又加重了她的病情。俗话说,老年人怕摔。妈妈下不了床,尽管我们想法设法给妈妈治疗,可也没挽留住妈妈,妈妈在2007年的9月23日离开了我们,享年80岁。
妈妈在弥留之际,突然睁开了眼望着我们,眼里含着晶莹的泪水。我问妈妈:“妈妈你还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呢?”妈妈只是盯着我们看。我说:“妈妈,你是放心不下谁呢?是我爹吗?”我问完这句话,妈妈才闭上了眼睛。于是,我们一起说:“妈妈,您就放心吧,我们会照顾好爹的。“夫妻情深深似海,妈妈弥留之际眼神,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妈妈走了。她的一生虽然没有过轰轰烈烈的壮举,看似很平凡,但在这平凡中却隐藏着伟大,隐藏着学之不完用之不尽的东西。正是在妈妈的教诲下,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学会了处世之道,学会了如何过日子。“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这首歌的含义,我们做儿女的体会最深。
1998年,我得了脑梗塞疾病,妈妈和年迈的老父亲来医院看我,那时候,看到我躺在病床上痛苦的样子,妈妈不停地流泪。妈妈边流泪,便抚摩着我麻木的手说:“儿呀,你快好起来吧,你要是有个好歹,妈可咋办呢?”我非常理解妈妈的心情,我说我会好起来的,我还没有给您老人家尽孝呢。
那时候,有妈妈守候在身边,我是多么的快乐和幸福呀!可现在,妈妈离去了,心中失去了一座靠山,就像身后的一棵参天大树突然倒下,我感到从没有过的孤独,孤独的就像一叶漂泊在大海里的小舟,无依无靠。妈妈呀,妈妈,愿天堂里没有疾病缠绕,您在那边一切安好,您的儿女永远想念您。如果有来世,但愿我们还做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