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学悟中庸智慧,自求幸福人生(赏析)
反复研读中华经典《中庸》时,总有一种笃信的念头,要从我的心里蹦出:在这个五欲红尘中,凡智商正常的人,谁不希望自己获得一个幸福的人生?而真正想拥有圆满幸福的一生,那就得好好学悟践行深藏在《中庸》里的大智慧,哪怕我们暂时刚学到一点点,那也必定是大有好处的。
溯源“中庸”这一组词,是由孔老夫子首先提出来的;而全文只有三千多字的《中庸》,则是由孔子嫡孙子思,系统阐述孔子中庸思想而形成的光照千古的君子修身经典。
子思,尊称子思子,一直被后代儒家尊为“述圣”,他还是亚圣孟夫子的老师的老师。到了北宋,《中庸》得到了大儒程颢、程颐的极力推崇,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数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因作《中庸章句》,并将《中庸》《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到一起,使之成为儒家著名的“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考取功名的必通经典。
那么,啥是“中庸”呢?唉!今人知之者少也。大多数年轻人,对中庸自然是了解极少,不少上了年岁的读书人心中,对中庸想必还会残存许多不该有的误解。
想想我们年轻时,历代圣贤谆谆教导的中庸之道,曾一度被否定批判为“腐朽落后”的精神糟粕。那时也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深入研读中庸,人们只有跟风且持从众的心理。记得当时我们听到的“中庸之道”,就是马马虎虎,就是凑合了事,就是老好人思想,就是不讲斗争原则。
然而,近几十年来,许多人又越来越象拼命三郎,都在一门心思,追求各自的钱财名位,也没有多少人重提中庸了,至于了解、学悟、践行中庸之道的,则更是少之又少。因而导致当下不少人,名位虽显赫,财富虽暴涨,可离真正幸福美满的人生,却是越来越远了。
时至今日,人们对于“中庸”的认知,依然是比较混乱,就连通行的字典词典等权威媒介,在对“中庸”作些正解之后,仍跟着一大串望文生义的幼稚曲解,认为中庸,是平常平庸,是妥协保守,是不求上进,等等。这自然是背离了老祖宗的初心本意,让人感觉尚有“大不孝”之嫌!
在我所在的小城里,有这样十多位志同道合的老者,他们早年自发组建了一个圣贤经典研修班。本人退休后,非常有幸有缘,能够成为其中一员。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学习计划,会定期不定期地约到一起,共同深入研讨《四书五经》等中华典籍。
近日来,我们研修班成员,又悉数凑到了一块,专题研讨《中庸》这部经典,我们首先讨论的是“中庸”二字的深厚含义。我们由衷钦佩中国老祖宗的大智慧,尤其是他们尊崇的大道至简。
我们研修班的成员,虽然有的年逾古稀,有的已达耄耋之年,但是每次集中学习,大家的发言都很踊跃,讨论都很热烈。
一位老校长抢先发表自己的见解:古文一字,往往就是一词。何为中庸?这里的“中”,是中正的意思,是恰到好处,是不偏不倚,是无过无不及,是合情合理合法,如同真理,差一点就不叫真理,多跨一步就成了谬误。
所谓“庸”,指的是常道,是不变、不易。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一切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什么都在变化;但在事物千变万化之中,也有始终不变的东西,那就是恒定不变的规律,万变不离其宗,中庸讲的就是这个规律。掌握了中庸之道,我们就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
一位资深作家接着说:“中庸”,就是“执其两端取其中”。可以作这样的比喻,一端是鲁莽,一端是懦弱,两个极端当然都不好,这里的中庸就是勇敢;一端是豪奢,一端是吝啬,这里的中庸就是慷慨;一端是自大,一端是自卑,这里的中庸就是自信;一端是溺爱,一端是虐待,这里的中庸就是慈爱;一端是放任,一端是独裁,这里的中庸就信任。总之,我理解的中庸:正是时候,正当位子,正在火候,正合于度。大道至简,三字概括:刚刚好!
一位喜好学习的老奶奶苦着脸,无奈地对我们说:我家三妹退休后,经常与亲家母一起带孙子。三妹是个非常内向的人,而她的亲家母,却是个口无遮拦的外向型性格。对许多事,她俩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尤其是对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常常各执一词。
最近,我发现三妹的心情总是不好,还有抑郁症的前兆。我问她是何原因?她流着泪对我说:与亲家母在一起,感到太压抑了,一见面就听她巴啦巴啦说个不停,她好像什么都懂,又听不进别人的一点建议。为了和谐共生,为了不发生激烈冲突,三妹也就懒得再说什么了……这里,我想请教各位老师,能否用中庸之道,来分析缓解我三妹与她亲家母之间的矛盾呢?
八十高龄的研修班老班长,马上接过话茬说:从这对亲家母的两种不同表现来看,我觉得她俩都存在一定问题,好像都不合中庸之道。你三妹一直压抑不讲,我看主要是“不及”;她亲家母言辞激烈,则是有点“过”了。中庸即“中和”,我们待人处事,都要心胸开阔、刚柔相济,要和平共处、彼此尊重、和谐融洽,那就要有“中和”的智慧,但“和”也要有个适度,并非一团和气,不辨是非,而要和而不同,坚持正见。这就要求我们的言行举止,能够恰到好处,当为则为,当止则止,以把握尺度和时机。
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当讲不讲,谓之“失人”;不当说反而说了,则谓之“失言”。有智慧的人,要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由此看来,您还真有必要,回头去找这对亲家母,好好地谈谈中庸之道了。
……
看我一直没有言语,老班长笑道:怎么样?也请闲客老弟说说对中庸的理解如何?
我哈哈一笑道:在下一直都在聆听,几位老师对中庸的理解,都已经非常到位了。此时此刻,我忽然想到杂技演员的表演。比如走钢丝这个节目,我觉得也能说明中庸的道理。如果没有脚下那个“中”的准确把握,如果没有身体那个“庸”的灵活拿捏,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苦修历练,那么就像我们这些平常人,这个钢丝绳那是万万走不了的。
老班长笑着鼓励道:闲客老弟的这个比喻,我觉得很形象,很恰当。是的,我们要学懂弄通中庸深义,要处处做到中庸之道,的确如同杂技演员走钢丝那样,是一件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我们这些老家伙,走钢丝那是学不了喽,我们也不用去走,但中庸之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做人做事,还想求得一生幸福美满,我们就必须带头深入经典,逐条逐句学行中庸之道,充分汲取圣贤智慧,每天保持修心养性,以我们的实际行动,让我们的夕阳更加红得光彩照人。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做人做事,历来都要讲究掌握火候,拿捏分寸,把握个度。说实话,要做到不轻不重、不早不晚,不缓不急,恰到好处,要走进这个极致的中庸境界,无疑是一件非常不易达到的目标。
面对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尤其是物欲横流的今天,许多人还一直处在激烈的竞争乃至斗争之中,大家的心态普遍都比较急躁,有的人动不动还会冒火发脾气!为了眼前的物质利益,不少人都在拼命地想得到,可得到一次之后,很快又要奢望比别人获得更多,还时不时地提防着失去既得利益,因而这些人,往往是没日没夜处在焦虑、担心、忧恐的精神状态之中。要想让他们保持内心世界如如不动,让他们走进中庸的极致大道,那自然是一件很难达到的事情。
可是,有智慧的人,尤其是我们退休的老年人,我们已经远离了漠化人性的竞技场,我们不会整天心浮气躁、患得患失、胡思乱想,我们能够为更多的年轻人放好样子,我们能够经常保持冷静、清净、平和、安详、真诚的心态,因为这是我们修心修身获得健康长寿的古老密钥。
孟子云:养吾浩然正气。多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他们通过不断反思认识到,养这气,养那气,都不如养吾浩然正气!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有了这股正气,就会百邪不侵,就能身心安泰,就能拥有满满的幸福感。
《中庸》是一部体现中国思想最高水准的圣典,也是最能展现我们中国人人生智慧和哲学洞见的杰作。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待人、交友、为政、处事,要得心应手,要恰到好处,唯有修得真诚之心、理智之心、利他之心、仁爱之心,唯有获得满腔的浩然正气。所以说,在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的今天,我们有幸研读借鉴《中庸》的智慧,那就显得格外弥足珍贵了。因此,只要我们能以致诚之心,时刻对标中庸准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们又何愁没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呢?
(原创首发于癸卯兔年三月二十六)
正如老师所言,咱中国的老祖宗太有智慧了。如在《中庸》经典中任挑一句,我们就能玩味半天,而且与当下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紧密相关,富含极大的指导意义。不可能骗老师的!
《中庸》是儒家论述道德哲学的专著,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说:“子思困于宋,作中庸。”孔子的孙子子思,在宋国陷入困顿中写下《中庸》的。
闲客感言:品读古圣经典,若游名胜古迹,如看绝好风景。弘扬圣贤智慧,可丰盈咱们心灵,可提升生活品味!愿我们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