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母亲节琐记(随笔)
今天母亲节,跟往年一样,我早上给母亲打了个电话。
刚过7点,母亲和父亲就已吃过早饭,这是他们多年的习惯了。
前两天,听大姐说老家的楼梯该刷漆了,姐妹们准备趁着这个周末回老家刷漆。没成想,两天前母亲叫上父亲就已经回老家将楼梯刷了漆。
当我提及此事时,母亲说:“闲着没事,就跟你爸俺俩回去了。你们都忙,况且也不是啥重活。”
听后,我嘱咐母亲道:“以后家里再干活了,记着跟我们说一声,你俩年纪大了,害怕有什么闪失。”
“没事没事!,你一个人在外面,千万招呼好自己。”母亲胸有成竹地回复说。
临挂电话,我对母亲说:“今天母亲节,祝你节日快乐!”
母亲听了,连声说:“好好,快乐快乐!”
儿行千里母担忧,每次与母亲打电话,母亲都不忘叮嘱我。
对于母亲这个词,在我印象中,老家人多是叫娘,而且是平声。不知何故,农村人极少有人叫妈,当时周围邻居只有两家的孩子喊妈,一个是小春家、一个是孟丽家。听别人讲,这可能源于他们的父亲在外地工作的原因。说实话,我从没有叫过妈,也没有叫过母亲,包括姐妹们都是叫娘。尽管觉得叫娘有点土,可这却是发自内心的呼唤,一点也不丢人。
今年五一放假回家,与父母闲聊。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们姊妹几个能健康成人,恁娘可没少操心。”在父亲的讲述下,我又一次加深了对母亲的景仰。
原来,我四五岁时整天病恹恹的,人特瘦,瘦胳膊瘦腿的,就剩一个大头。有一天,曹县的老舅来我家走亲戚,当看到有气无力的我时,对我母亲说,“小东这孩子有病,你们怎么还不给他找先生看看?”母亲顾不上地里的农活,才慌着抱起我去看病。
那些年,父亲在乡下教学,家里家外全凭母亲一个人打理。再加上,母亲比较要强,在生产队干活与男劳力干一样的活,挣一样的工分,挖沟、拉粪、打农药,样样不甘落后,令许多人刮目相看。
可是,当时家里条件不好,母亲就抱着我前往十里外的道口集看病。虽然那时的我很瘦,现在想着怎么也得有十来斤重,不知道母亲如何抱着我来回走了二十多里路,也不知道茶水未进的母亲一路上歇了几次。
母亲说,当时家家户户都没有钱,几毛钱的车费也不舍得掏,只有走路去。那个当年的先生叫冯志默,很有名的,看了你一眼就说,你家孩子有疾。于是,拿针往食指上扎,流了许多积液。随后,又包了几天的药。等药吃完了,你真的就好了。真得感谢那个先生呢,我听后心里暗想。当然,也要感谢母亲,感谢俺娘。
印象中,年幼的我还遭遇过一次意外。记得有一年秋天,我跟着母亲去地里收花生。临近傍晚,母亲将薅下的花生秧棵子装了一板车。由于花生秧棵子比较蓬松,母亲害怕路上花生秧掉落,遂让我趴到装满花生秧的车顶上,用身子压着。谁知,当母亲拉着板车走到地东头的曹庄路口时,因坡陡再加上母亲干了一天的活,可能有点累了,上坡时没有上来,我们的车子翻了。据母亲后来讲,她当时吓坏了,因为我被压在了下面。万幸的是拉的是花生秧棵子,要不然,我的小命就结束了。每当说起这件事,母亲都满含热泪。随着年龄的增加,我真后悔当时没有下来帮母亲推车,哪怕是一臂之力,也能让母亲感到些许欣慰。可能是当时年龄小,想不到吧,唉。
汉朝人刘安曾云:“慈母爱子,非为报也。”对于母亲,我的回报几乎为零。这些年,我一个人在外打拼,家里面全依仗几个姐妹们奔前跑后的,孝顺父母,多是说得多做得少,真是惭愧。今天适逢母亲节,在老家的姐妹们又相约去母亲那里团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时此刻,我唯有送上祝福,祝愿母亲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有人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与荣耀,都来自母亲。我深以为然。
2023-05-14母亲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