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山野风味》序(赏析)
有根真有意思,出了多部书,听说最近要推出八卷散文集,邀我写序,他也不是不知道,我既无名,也无位,不找名人、官家却在一天早晨打来电话,非让我写。说谁也不认就认“亚妹”,就这戏称也义不容辞了。都是老朋友,你不嫌弃,我就大胆操刀。没好有劣,起不起作用,能否增光添彩,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说起有根兄,认识都快四十多年了,那时我还是人称“柜台作家”时,有根就去看我了,那时彼此还不认识,经过介绍成了文友,一晃四十年过去了,都已是满头白发,各自都在做总结。于是,他的总结我来写。
有根的作品我太熟悉了,他这辈子就是一心一意爱家乡,爱家乡的山,爱家乡的水,爱家乡的人,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尤其是出生在麻田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任何时候说起来都是滔滔不绝,喜气洋洋,因而具有象征意义的家乡就成了他一生写作的丰富的素材,太行奶娘轰动一时。《漳河浪》《太行虹》《点燃黎明》《太行奶娘》一部部作品从他笔端流出,在晋中乃至山西,散文行列不能缺少刘有根的名字。左权成就了有根,有根也成就了左权。说起左权,都知道有个作家刘有根,说起刘有根都知道他是左权人。如此相得益彰,让我想到,一个地方无论高楼大厦如何林立,如果没有文化人就是一座空城。凤凰城有沈从文先生,凤凰城就出名了,绍兴有鲁迅先生,绍兴就成了文人朝拜之地。我以为,政治到了末路可能一夜之间更朝换代。然而,无论朝野如何更迭,文化必须一脉相承。比如以色列民族国破后,但以色列人心里有《圣经》就是他们的祖国,国破文化在,民族无论散失在哪里,仍然能撑起种族的精神血脉。
有根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会唱歌,会书法,可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平时看他文弱单薄,一拿起话筒,歌声嘹亮,气宇轩昂,朗目如神。左权民歌的浪漫,使他永远保持孩童的心灵,任何时候都是喜滋滋的。或者说麻田独特的山脉,培养了他的意志。在左权这个偏远山区,文化边缘,一生钟情于文学,笔耕不辍有多么不容易我最清楚。他的散文就是一首首诗,他所表达的山川、树木,核桃、柿子、野花、野草,都赋予了诗意。草木有灵,色香味俱全。能把文字写到这份上确实是功夫。请看他写《甜甜菜》的功效:
“甜甜菜的可爱,不在形,不在色,也不在它能给人们的生活添什么佳肴。比起麦兰菜,它不能煮饭,而麦兰菜能煮饭再加把黄豆,喝起来又绵又香;和刺蒺菜相比,它不能沤缸,而刺蒺菜沤制的酸菜,炒一炒或直接用香油一拌,挟在黄亮黄亮的小米捞饭上,那风味,嘿,美啊。甜甜菜美在它本身的鲜味中。不用煮,不用沤,不用任何形式的加工,随手采一片叶子,往嘴里一放,细嚼细嚼,那滋味,又甜又酸,直往你肺腑里钻,那是怎样的鲜美呀。不同于任何一种酸,甜为主,酸只是有一点,咀嚼片刻还会有一种香味透出来。我想,这是任何一种其他都无法代替的风味。”
看这一段描述,读者定会产生食欲,你不禁浮想联翩,其实甜甜菜只要有土的地方遍及城市乡村天涯海角,可是,它成了左权的“专利”是有根向地球人申报的,就像中医针灸是中国的创造,但韩国人申请了专利就成了韩国之宝。也许写甜甜菜不只他一个人,度过饥荒时候的人谁没吃过甜甜菜,可又有谁能像有根这样富有灵性的书写?于是,甜甜菜就成了左权的地域“专利”。再加上制作过程的精道,色彩配搭,城市菜桌上的大鱼大肉顿时逊色了好多。这就是有根的本事,他爱家乡体现在一草一木上,好像爱抚他身上的每根毛发一样。让人有一种深切的融入感。比如他说一个老放羊,临终时告诉家人什么都不要往棺材里放,只给嘴里衔几片甜甜菜。一个八路军战士被甜甜菜救活,离开左权多年后还向当地人索要甜甜菜……如此,甜甜菜不仅是菜桌上的一道风景,也赋予了感情,赋予了人文精神。
再比如《花椒熟了》写道:
“外地人到家乡做客,最爱吃的是花椒籽油烙饼,焦黄焦黄,油渍渍,酥扑扑,咬一口,哧啦啦香得你浑身一抖,这是家乡的美食一绝。”
看到这儿我笑了,这是不是有根的文字幽默,或者说最高明的广告?椒油烙饼“哧啦啦香得你浑身一抖”,这种体怔是不是想立即感受一下?再看《十里柿乡红》写道:
“猪肉和豆腐抹上软柿油炸,甜香味美;柿子和面,可烧烙饼;棒子面煮饼,抹上柿子,好吃得很;柿干粮熟火一烧,焦乎乎又有嚼头又耐晌;不少人还爱柿干粮冷吃,咬一口满口生津,不仅抗饥,而且耐渴,是上山打柴的理想干粮。最上等的可能数甜锭锭了,面和得不能软不能硬,切成方锭锭,油一炸又好看又好吃。据说,此物曾做过皇上御膳。”
“皇上御膳”在左权出现,而且“咬一口满口生津”让人口水直流。这就是有根写家乡特产的拿手好戏。这里有他深切的爱,爱到肺腑,爱到骨子里!左权依然很穷,这些东西不仅是特产,最大意义是自然赋予山区人在衣食不足时的创造,久而久之就驰名了。我以为一个人两种爱不能丢,一是爱母亲,二是爱家乡。母亲给予你生命,家乡的水土养育了你,借此你才能胸有成竹地活在世上。只要有这两种爱在心就算是一个良知者了。我以为,有根的爱,正是他名字的诠释。请看他对家乡的炫耀:
“家乡确有‘太行山上小江南’的美誉,何止有江南风韵的明山秀水,那满坡坡艳若虹霞的花椒,江南有吗?那象征着北方特有的精神风貌的太行雄姿,江南那婀婀娜娜的山包包可能比得?”
看来,在有根心里,太行山小江南就是他的人间天堂,神仙来了也带不走他的心。心灵的天窗敞开着,面对太阳与山川,心辰与小草,有根的迷醉如同弹响了七弦琴,也如同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卡夫卡的城堡与博尔赫斯的迷宫。他在与山川对话中,也许相遇的是七仙女和牛郎,董永和织女,不然他怎么会写出如此的美意?有什么样的心境就会写什么样的书。请看摘花椒的描述:
“吊在树上的小篮儿,有圆有扁,晃晃悠悠。那一抓儿一抓儿的花椒圪朵儿,像绽开在青枝绿叶间的小礼花。
说起小红椒,这是家乡的宠物儿,蛋儿小且性躁,一入秋就得马上摘,稍迟,就会迸出黑蛋蛋儿。不像大红椒,入秋后一个月,还在树上稳稳当当地招摇。”
这里的情节,让人想入非非,想到少男少女,在树上树下摘花椒的情景,拂面的山风,蓝天白云,说不定还有信天游从远山上传来,山中有牛羊的叫声,鸟语花香,那是怎样的惬意。真是给个神仙也不当。这种浪漫有趣的写法,恰似作者的心境所向。语言用法也极具情调,比如“花椒圪朵儿”,把花椒看作“绽放在青枝绿叶间的小礼花”,这里“小礼花”用得十分形象可爱。再比如“蛋儿小且性躁”,“性躁”二字,性格化,写活了小红椒。书面语言与信天游揉在一起形成了有根的语言特色。再看有根的童年是什么样子,就大致了解有根对家乡美情感深厚的来源了。
“柿树枝杈层叠弯曲,极易攀援,躺在颤悠悠的枝杈上可以睡觉。我爱爬柿树,猴子般攀援在枝叶间,满树摸软柿子。水磨渠旁有棵柿树,结出的全是油光发亮的黑柿子。都说黑柿比红柿更好吃,于是,强占黑柿树就成了我和小伙伴们午饭后的头等大事。为摸到一个黑软柿,肚皮都磨出了血。站在枝头吃黑柿,比孙悟空在蟠桃园吃仙桃还神气哩,看看周围小伙伴们羡慕的眼神和馋态,真像是吃天上的星星一样稀罕。
家乡的软柿,阳坡最多。满坡坡柿树,叶子一红,真是一处好景致。我们常常趁大人们中午歇晌时来,那仅有几户人家的座座石屋,静静的,只有一只小狗在磨盘上打瞌睡。我们悄悄蹿上树,软柿在阳光下红艳艳的,和新娘子羞羞的脸一样可爱。左一个,右一个,摘在手里舍不得吃。有时也碰上几对在树上谈恋爱的青年男女,我们便把软柿偷偷抹在树干上,而后,远远地看下面的“好戏”。一见对对儿们中了我们的“妙计”,我们高兴得满地打滚,你骑在我身上,我骑在你身上。有时打柿仗,软柿成了“流弹”,“中彩”的满脸满身开花,直惹得蜜蜂围着我们团团转。”
这种童年的情趣似曾相识,那时候山村孩子不知道天下还有愁事,一到大自然便融入进去,土地爷来了不怕他,说不定看着有趣,还想玩一会儿才隐身!这种生活情调,现在无论乡村还是城市都已远去,在水泥钢筋空间,从生下来开始就是与自然隔离的,城市的楼房就是一家一户的城堡,最是离间人类情感的建筑,居住几十年的邻居也许还是陌生人,没有事互不来往。因而,看到有根的散文有一种回归感。亲切感,毕竟我们是从农耕文明延续过来的。我所分析的这几篇文章,大致就是有根写作的方向和特色。我估计这是他八卷本的其中一卷,总共60多篇,什么核桃,板栗,沙棘,莜麦,刨小蒜,采韭花,割豆腐,蒜调面,梅花拳,太行小米等等。篇篇都是左权的特产。什么东西一旦归摞为体系就成了气候。
有根兄一直在山水中找灵感,找情趣。我曾经一直觉得这些观山看水,赏花望月,花鸟虫草的写作是“帮闲”文学,成不了气候。然而,当农耕文明远去,当林立的楼房隔开了天和地,当绿色只能是阳台上的一点期望,有根这样的文字就十分清新生动了,它甚至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寻根,是对农耕文明的深切怀恋,是对自然的敬畏。当人为的生存方式遭遇危机时,自然就是渡劫的最大保障。时至今日,看有根的山乡情趣,会在瞬间远离噪音,在观花看草中找寻一丝丝的清凉。我再也不敢说山水田地的书写是“帮闲”了。其实这正是作家的情怀,有能力发现美,心灵就存有大美,在自然中采样书写,就会陶冶出纯洁的灵魂。看似大无,却是大有。
因而,祝贺有根兄八卷本问世,以释心愿。
——是为序
2023年5月17日净心斋
有根以他文字的精彩为左权的山风野味作广告,亚珍老师则是以潇洒的语言为有根的“帮闲”文学作着推介。老师的推介很成功。坦率地讲,孤陋寡闻的我,并不知道有根,但看了老师这篇序,我还真想拜读有根老师的大作。老师列举出了一些精彩的文字,并掺进了自己的品论,让我们对这本书已然有了粗略地也是很形象地了解和感知。
“当农耕文明远去,当林立的楼房隔开了天和地,当绿色只能是阳台上的一点期望,有根这样的文字就十分清新生动了,它甚至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寻根,是对农耕文明的深切怀恋。”给有根的山风野味文字以这样的定位:是对农耕文明的深切怀念。我以为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来审视今天的乡土文学,这不光是一种远见,而且也很准确。
我常说,我们这代人(50、60后)所处的时代,仅仅几十年的时间,我们目睹了自己的父辈们,他们用传统的农耕方式,“锄禾日当午”,他们那时的主要生产工具,铁器和牛,基本类同春秋时代。我们这一代,学会了并传承了这种农耕方式。但是,不同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又亲手砸碎了这种农耕。我们一下子进入了城镇化,我们一下子进入了网络时代。我们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村一下子来到了知识爆炸,科技发达的地球村。
于是,农耕文明很快成为过去,成为一种记忆。
祝老师创作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