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遗憾(散文)
一
母亲节,我只能在心中过一个没有母亲的节日。我母亲在世时,未赶上这个节日,即使赶上了,我也不能给她过一个异域平常的母亲节,那种仪式感,并非每一个母亲都有条件获得。
我有意避开今年的母亲节吧,在心底留下默默的祝福和祈祷。母亲知道我是一个不事张扬的儿子,一定理解我的难处。
母亲不会说“遗憾”这个词,这个意思,母亲总是表达为“没赶上”,是啊,她追求生活的脚步似乎总是迟缓的,太多的没赶上,一句自我缓释情绪的话,很管用,于是成就了母亲忍耐的性格。
记得我在烟台求学的第一年过年前回家。村里给每个人口分5斤小国光苹果,可能是分剩了些,村上便卖给社员。母亲闻讯,挪动着小脚莲花步,踏着碎石满地的小路,风风火火地赶到村上的副业大院。有人已经举着空篓子失望地走出来。母亲看看也知道,便不舍地离开了。
那年的10斤苹果,父母一个未吃,被挂在梁头上,梁头垂下的一个槐树杈挂钩是我离家时安上的,为了让母亲挂吃不了的馒头,以防老鼠啃噬。母亲说,挂着闻香,比吃好。再说了,酸苹果,倒牙。这话让我心里泛酸,噎住了,一句也上不来。母亲有好多话要跟我说,她选择了未买到苹果一事,说,就差几步就赶上了,“差几步”重复好几遍。
我不敢在这几个字上纠结,说话。那时懂得一些哲言睿语,记得“人生的路很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的句子。可我怎么劝解母亲的“差几步”呢?差几步就可以给儿子买几斤小国光,让这个过年,有水果吃。遗憾,也就是那么几步,几步赶上,就是高兴;几步之外,就是失落。
我给母亲温热了几个苹果,母亲还是说,吃不了,胃里忌甜忌酸。这都是推脱的理由,母亲要弥补自己的遗憾,宁肯不吃一个。我偷偷在锅里熥几个苹果,母亲知我不喜欢那样吃,只能悄声吃下。抬头的眼光里,透出一种不舍,也有默默接受的暖意。
母亲说,熥熟了的苹果,滋味就是好。妈笨,怎么就没想到这吃法。父亲嘲弄道,笨人有福。回想起来,我算是没有留下遗憾吗?我不敢说自己孝敬了让母亲幸福起来。
二
母亲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遗憾,特别是1978年我考上学,了却了她一桩最大的心事。自此,母亲脸上的笑就像五月的槐树花,一串串,璀璨光鲜,也很甜。所有的遗憾,好像累加起来,都被这件大事给冲淡了。队上尚欠着一些口粮款,家里的日子过得稀里哗啦的,她说自己能够养活两口人(加上患病的父亲),她告诉我,要喂好几头肥猪,扭亏为盈,不留遗憾,别给儿子参加工作添负担。
为了不使我惦记家里,妈妈也说自己的遗憾:“小满时,你不在家,不能采槐米(槐树花未全绽开时称槐米),妈也跟着亏嘴了。”这也是妈妈最矫情的时候。她把遗憾变成了槐花香,好诗意,一辈子难忘。
她说,有儿就是不一样。这话的意思是,她要为儿拼出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将来,日子因为有儿就有了奔头,就有了热爱的理由,哪怕再多的遗憾,她都可以被这句话给自己焐热了。在她心中,没有了“差几步”的概念了,一切都赶在了步点上一般。容易满足是母亲最美的性格,母亲夜里坐在炕头,说起日子,常常念叨,恨天恨地,天地欠着我们什么!能力不足,不能添上生活的激情,但不能无端添恨意。
追求圆满,没有错。母亲总是没有圆满。她的根据就是孩子上学哪有得满分的。我拿出高中开卷考试的作文《在广阔天地响一声鞭》的满分作文,她说,语文老师偏向你。那时,“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是一句如雷贯耳的句子,我们都围绕着时代之风去写作。母亲不懂,但她会表现出笑容如菊的样子。
三
是啊,时光怎么就没有偏向母亲呢?母亲接受的是不能圆满的日子,但圆满之心不失。她跟父亲闯荡朝鲜带回几床缎子被面始终放在箱子底,她说,留着给你圆满的时候用。我理解,她早就在准备那场旷日不来的婚事。也许,这样的圆满之心,可以让她接受这个过程的所有遗憾。
母亲不愿留遗憾。我考上学的“喜宴”,是我和父母一起吃的。母亲知道我喜欢吃烤地瓜,秋天十月,地瓜还在“地胎”里,母亲去自留地抠出几粒地瓜,放进锅灶火里闷烧,烤熟,母亲拿出过年才用的印着蓝色暗花的瓷盘,整齐地摆盘,推到我面前,微笑地看着我吃。母亲不吃,她说“糊子烂啃”(胶东话,烤糊的怪味)的,才不吃呢。我曾参加过高考升学学生的“谢师宴”,那种仪式感,母亲同样送给了我。赶上有“地瓜儿子”(小地瓜),这个“喜宴”就有了风味,母亲就没了遗憾。
1978年10月19日晨,母亲起得早,或许她一夜无眠。她做好饭,坐在街门边。我背起行囊,母亲接过她用一条毛巾缝制的简易提包,包里装的是书本和笔记本,很重。母亲挎在柔弱的肩上,坚持要送我到六里地外的赤山汽车站。
“妈这辈子没有不高兴的事了。”她站在村东的九大桥上突然这样说。桥下河水淙淙,岸柳柔柔地摆着,母亲的鸭子在桥的下游不远处闲游着,我一眼就看到了它们。
“回去吧,妈。”我抱住了妈妈。这是回去的动作?我很矛盾。“妈这辈子……该得的……都得了。”妈妈似乎被我拥抱的力气压抑得有些气喘。我明白,她的要求并不高,一贫如洗的妈妈得到了什么?儿子第一次,在这样的地点,在这样的时刻,给了一个拥抱,妈妈再无所求了,再无遗憾。
桥上送别,并非我选择的合适地方,我也不想用桥来增添送别的氛围,但这一幕巧合了太多古人送别的方式。想到柳永“执手相看泪眼”,这个镜头不属于我和妈妈。我是带着妈妈的温暖出发的。妈妈没有遗憾,她说,今天不是赤山集。她习惯拐着篮子去赤山,似乎她空着手走不远,转身回去了。其实,妈妈是不忍把难分难舍一遍遍重复,我也知道她受不了这样的情感冲击。
母亲没有遗憾,为儿子送别一次,内心悲切,却又是高兴,难以言表。而我,不能不记住那次桥上拥抱妈妈的情境。因为这是我最后一次拥抱妈妈,多么遗憾!有些事可以重复,拥抱,在很多人那里可以反复,我却不能。我多么想再次拥抱着妈妈,站在九大桥上,哪怕妈妈禁不住在我胸前落泪,让她再伤心一次送别。我甚至认为,这样一次次送别,对于我的妈妈应该是一次次喜悦,希望她喜欢上这样的送别。
每次回村,走上九大桥,我习惯回顾那时的场面,眼前出现妈妈的身影。河岸的垂柳,依然依依,几度黄绿,不惊无奇,哦,它实在不懂得送别的滋味,只是陪着我们完成一次次送别,出演着送别的配角,永远摆出一个姿势就可以了,它没有遗憾,遗憾的是我。
四
曾经“下定决心”,一定要善待母亲,弥补她所失去的,不留遗憾。尽儿所能,回报母亲。我甚至想,到了结婚年龄,也不马上走进婚姻殿堂,要留出足够的精力行孝,给母亲追回逝去的美好年华,我也相信母亲能够赶上我的孝敬之日,她是小脚,三寸金莲,时速每小时三百米,走不快,会等着我的。
妈妈用的是半截木梳,是从朝鲜归来随身带的,她说,年轻时有这把梳子梳头,使着顺手。其实她舍不得再买一把。我想毕业后,先不急于还上学时的借债,给妈妈买一把精致的木梳,买最贵的,要很奢侈很精致的那种。让妈妈别害羞,我就坐在母亲简易的梳妆台一边,看着妈妈梳理着一根根白发,看妈妈打开抽屉拿出那些过年时她捡起的对联红纸,往嘴唇上轻涂。母亲是爱美的,每次赶集卖鸡蛋鸭蛋,都要把自己捯饬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1979年底,我在医院的太平间告别了妈妈,我只能用手指轻轻为她梳理一下苍老而散乱的头发。有些事情,如果设想了,不能实现,是痛心的遗憾。生命,并不静待一切想法的实现,有时候会抛开所有的承诺,一去不回。遗憾,会发酵成悲伤,痛心,无药可医。
妈妈有一方不知用了多少年的蓝色围巾,那年我上学离开老家,妈妈就是围着那方围巾为我送行的。母亲喜欢蓝。深红的,她嫌太妖;紫色的,她觉得不合适她;黄色的,她说那是新媳妇才配得上。蓝色,沉稳,纯净,仿佛可以一眼见底,正像妈妈的人品,绝不藏着掩着,澄明如碧。记得,那方蓝围巾,已经有两处补丁,妈妈一直不舍得再买,并非为了朴素,而是不舍得在自身上多花一分钱。那年,妈妈给我买了一双回力牌白色运动鞋,我不敢问妈妈花了多少钱,那些年,“钱”这个字眼会刺痛我的妈妈。围巾,是胶东半岛妇女的标准装束,多是上山干活的女人才围系一条围巾,遮风挡沙尘。我又怕买下新围巾,让妈妈觉得是为了让她继续干农活。很矛盾,所以,我想着给她围巾的时候,一定要说一句“喜庆场合围上”,可又怕她不舍得,总是压着箱子底。想想,妈妈在贫窘的日子里,会有多少“喜庆”呢。
不敢设想给妈妈置一套新装,我只能想去买一条围巾。没有如愿,留下遗憾。妈妈在那个世界,还围着她的破旧围巾吗?想不到,一条围巾上竟然写着“残酷”两个字。
我把新房盖起来了,父母搬进去,已经无忧了。妈妈从不再提什么要求,只说找时间在房间上面盘一面阁子(相当于室内阁楼,冬天用于放地瓜)。我会瓦匠手艺,这点事不难,但总是拖拉,到我上学去,还是空中楼阁,妈妈的愿望化为泡影。妈妈从未想吃国家粮,吃白面馒头,她觉得生活跟地瓜永远不能放开,她喜欢的只能是地瓜。其实,我还有一个想法,我不在家,妈妈怎么登上阁子?我想商量妈妈扎一个“仰棚”,又怕打击了妈妈,始终不敢说出口。妈妈带着她未能如愿的理想走了。每逢清明节,都去茔地祭扫,我没有给父母买茔地,父母的魂灵归天。我也想扎一个纸楼阁,在清明节送给妈妈,我希望妈妈怪罪我几句——这么晚,就没把妈的话放心上是吧?偷工减料,和我说的“阁子”怎么比?弥补遗憾,我总觉得是一句空话,无法弥补啊。我从此记得,少留遗憾,不留遗憾,才是此生该做的。不要为遗憾找理由,多少理由都苍白。
五
妈妈知我考取的是师范院校,从此就戏我为“师爷”,我说辈分乱了,十分不妥。据妈妈说,这是好几代才出一个,赶上了好光景。我懂得,她所说的“光景”就是时代的意思。她和我畅想未来,唯一的想法与她有关,她说,去教书了,就带妈看看你的校园。她补上一句——不能嫌妈给你丢人。
妈妈也知道儿的将来也就是个教书匠,没有多大能耐,看一看儿教书的地方,是为了给儿一点安慰吧?老家邻居远斋就是教书匠,放学后还是挑着粪桶去地里干活,我只不过将来会分配远点而已。一点儿改变,在妈妈心中都会荡起涟漪,快乐地推进她的心情,我懂得妈妈。不是妈妈没有奢望,而是克制着自己。妈妈孵过小鸡,小鸡探头探脑窜出鸡筐,妈妈总是轻声“哦哦”几下,从不“哦吼”(赶鸡的大声)。妈妈也怕吓着我吧。
妈妈知我没有大的能耐,也不会提出让我吃惊的想法。也好,她没有留下太大的遗憾啊。
我懂得,她回来一定跟她亲近的邻居姐妹炫耀,她不是炫耀的人,但我相信此时她感到扬眉吐气,值得为儿炫耀。一点点好事,妈妈都值得高兴,哪怕是空中的烟花,在落地的一瞬就凉透了,她也会继续亮着眼睛,暖着自己的心。
多么简单的一个想法,还是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妈妈走了,带着迈迈步就可以实现的心愿,遗憾地走了。
1988年,我知道有个“母亲节”在中国流行,但这个节日的情感底色,对于我,将是永远的怀念。我无法对母亲表达“节日快乐”的美好祝愿。过一个没有母亲的“母亲节”,总是有着失落和遗憾,我就把这份节日的快乐送给天下尚健在的母亲吧。
子欲养而亲不待。最戳痛我心的是这句话。仿佛就说给我听,命运怎么就那么准地预言了这些呢。时光的缺口,永远不可能让我们无缝衔接。痛定思痛,于我而言,是“子能养而亲不在”,遗憾至终身,有条件有能力了,怎么也要父母享几天福,给我机会来补偿他们的付出。时光的脚步向前,不会停下来等我弥补遗憾。
其实,我还没有这样的痛感,连小小的心愿都被无情地置于无声的世界。遗憾,本身就是要打破美好,不管多大的遗憾,都会让美好备受摧折,就像一阵秋风,在不经意时,叶败枝枯。若再见叶绿花开,就要耐心地等待。而人生的遗憾,并非季节的轮回,往往是一去不返。
生活里的遗憾是常态,没有事事如意,也往往成为日后有瑕疵的美,即使是有轻微的痛,也觉得痛一下才好。
我常常问,还有不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吗?为什么带着?不就是因为遗憾有时候是一种美?留着给我们去追求完美。
2023年5月2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