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鸟尖,千年兰潭梦的航标(散文)
我对兰潭村的向往,始于2022年10月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公布。
要知道,能上这个榜单是多么的不容易,要经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会同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组织专家对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上报的2138个村落进行评审,经专家评审后,将1352个村落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向全国公示公布。
这是池州市的光荣,更是东至县的荣耀,是“千年兰潭,梦里老家”荣光。
葛公镇兰潭村与尧渡镇高岭村、东山村、花园乡、葛公镇永正村相毗邻。先前也是懵懂无知,从未来过这个有故事的地方,还是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地方。据说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云游于此,欲归时乡亲们纷纷挽留,这里又被称为″拦友山"。李白曾在这里留下了千古诗句:梨云岭上花似雪,拦友山下满庭芳。据记载,周馥、许世英均来过兰潭古村落。
这次尧舜文学会决定到兰潭釆风,我一直心存向往。清明后我们文学会几个骨干会员就相约一起过来转转,兰潭村安排好了向导并做好接待工作。清明时节雨纷纷真是一点不假,连续下了好多天的雨,今天终于放晴了。天空格外的蓝,空气格外的清新,我们坐着文友自驾的车子,一路风尘一路歌地朝兰潭而来。
车子驶入兰潭地界,一座古亭矗立古徽道旁,名曰“昭来亭”,亭内墙中嵌有建亭碑记,曰:康熙丙子岁立(公元1662年)。这座亭古朴典雅,亭身用方石垒砌,上面盖着小瓦,亭内周围都有石凳,以方便行人休憩。现今仍然保存完好。
兰潭村坐落在祁安古徽道上,距今有千年历史;祁安古徽道由徽州经祁门、石台、东至三县交界的仙寓山榉根岭,进入东至境内的鸡头岭,走三建桥分道,经小蜈蚣岭过兰潭、蔡岭,可达建德(今东至)县城,往北可达东流镇(东流县)、原省城安庆,往西越梅山通往江西九江;古徽道犹如一条绚丽的缎带,缀连了熠熠光辉的的徽韵明珠,而兰潭古村就是藏在深山无人识的那一颗;这里没有最美的风景,也没有丰富的资源,对于久居城市的人而言,这里原生态面貌才是吸引外人的地方,这里的平静如同古诗里的乡村,透露着繁忙都市里不曾有的宁静.....
兰潭村民大多姓张,北宋年间(公元1044年),张氏先祖“聪公”之父来到这里,认为该地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便举家乔迁至此自成一脉。2016年以来,兰潭村依托自然和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景点和旅游项目有:一是以古徽道、昭来亭、戒毒碑、聪公祠、古牌匾、古井、古银杏等为代表的古建筑、古树名木。二是于近两年开发的干亩山栀科普观光园。三是以丝茅洞为代表的溶洞探秘。四是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点,自古就有兰山八景,现拟开发兰潭新八景。五是有以梨云岭为代表的生态茶园及世外桃源休闲纳凉度假胜地。成为我县自县城经三条岭生态旅游区至九天仙寓景区精品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梨云岭。梨云岭旁就是著名景点鸟尖,位于兰潭至蔡岭之间,风景美丽,为原生态区,古徽道穿村而过,岭上景点有千年古银杏树、曹家古井、洪家古泉、新娘潭、徽道、古民居等。鸟尖的茶叶非常有名,自唐代始,这里的茶叶便闻名遐迩,“鸟尖云尖”多年被推荐为国务院办公厅和全国政协招待礼品茶,曾获省级茶叶评比优质奖,是安徽省名优产品。清光绪年间,黟县人余干臣在尧渡老街设立茶庄,以兰潭的梨云茶叶为毛坯创制了“祁门红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鸟尖下半山腰上的村庄里自古住着曹家、洪家、李家三大姓,曹家出官人,洪家有财神,村里现有二、三百年的古民居多幢。听山上茶姑说上鸟尖也就二十多分钟的样子,我和文友胡老师跃跃欲试,说到不如做到,在这碧空如洗、青山如岱的仙境里,不想辜负最美四月天。上山的路不宽,但偶有石阶平铺其上,挂山牌上的步道下手是峭壁,上手是陡山,因为植被好,所以没有滑坡,我稍年轻点上山的前半道我是较快的,在中途的转拐处招呼胡老师坐上路边大石登上休息一下,减少出汗以防山风凉背引起感冒。再行出发时我们不约而同的发现山上的野山莓(又名覆盆子)还正举着朵朵小花迎着我们,路边的野茶棵上才冒新芽,茅草坡上的山厥菜还刚钻出草丛……我想这应该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效应,这不,一个从茶树丛中露出笑脸的大姐说,“上了鸟尖长命百岁哟。”我问你去过没有,她回应说“我在这里就只能活九十九了”,也就变相的告诉我们,离鸟尖山顶只有一步之遥了。脚下的步子虽沉,但身子向前匍匐着劲头十足。逾靠近鸟尖的茶园面积更大,捡茶的人也多,看见有外来的客人,当初的一刹那就像蜂团一样振动,足见这里行人稀少,生态环境更好。有村民说这鸟尖是东至最高的地方,我没考证,但站在鸟尖山上晴好天气能看到长江。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大山深处还有个东至县葛公梨云岭家庭农场。农场主叫李志明,今年60岁,就常住在鸟尖这半山腰上,开了家鸟尖农家乐,夫人竟是胜利镇人,从长江边上嫁到这大山里也是奇闻。一谈到如何娶到做得一手好菜的山外媳妇时,老李的脸上顿时像开了的山茶花一样的舒展了褶子不言语但嘿嘿地干笑着。他流转鸟尖山垅里的农田种植了几十亩的优质水稻,打出了″梨云香米"的品牌也算是山里的奇人。除此之外,他还养殖了土鸡和山泉水鲜鱼,同时利用正宗的土菜,开了这家食宿一条龙的农家乐。
鸟尖的一切都让我惊奇:山泉井水的源头处有一棵不知年岁的黄连木把守着,根部叉开,水从档出,冬暖夏凉,清澈晶莹,水井流出呈三隔式,头隔吃水、二隔洗菜、三隔洗衣,前人的智慧多么原生态啊;古屋墙拐处的拴马桩那样栩栩如生,走近一些还能闻到当年的马鬃味,放眼前方的古徽道,踢踢嗒嗒声由远及近,山门洞开,一队马帮人喧闹了整个鸟尖,当年这里有没有休闲的歌舞者,为远道而来的客商梳洗风尘,“春谢了树上花,茶长了枝上芽”,捧上“且将新火试新茶”,“一壶香,玉脂纤脂秀”,第二天一早,纤脂挥舞着徽瓷青花手帕致意捎去鸟尖茶叶远去的商队。
我们在饭前饭后绕村庄转了两圈,甚是尽兴,今天天气晴好,漫步这茶香飘逸的山村古道上,轻声哼起小五哥的《茶香夜雨》来,致敬这“鸟尖,千年兰潭梦的航标”,致敬在外打拼的鸟尖人、兰潭人,记住″千年兰潭,梦里老家"等待你们的归来和重塑。
沿着鸟尖古徽道离开时,很少露脸的高山红杜鹃扭捏身子点点头,好像在欢送我们。同行的兰潭人指着高山脚下的小村庄说那就是高岭的洪山,我们就是隔个山背,所以离东至县城的直线距离其实很近的。
是的,古徽道上的千年兰潭一直不曾远离我们,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让我们一起成长,让鸟尖成为新时期新时代的新航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