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碛口古镇行记(散文)
蓝天,白云,秋高气爽,我们穿行于吕梁市西部的莽莽黄土高原上。沿着群山中的一条公路向西,左拐右转,颠簸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
一
古镇安静地坐落于黄河边,走进古镇,映入眼帘的全是清一色的明清民居特色,青砖灰瓦石墙,林林总总,我们如同走进了古装剧的场景里。我惊叹于它的寂静,它如同一个睡着的老者,我有些不敢大声说话,不由自主放慢了脚步,唯恐惊扰了它的好梦。老河酒店、古镇人家这样的店家隐于其间。黄河旅馆,招牌古香古色,二楼上,几个游客凭栏唤酒,眼眺黄河,屏气凝神,似有所思。
在来之前,多次百度碛口古镇,对它的前世今生有了初步了解,而现在,我终于站在了碛口古镇里。这儿的镇不能和平原上的镇相比,受地形地势的限制,成了梯型的建筑格局,但它却被完美无遗地保留下来,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它临河而建,背山依水。北边是黄河,自北而来,又折弯向西流去;西边是湫水,从东而至流入黄河,南边是卧虎山,黑龙庙建于山上。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处,湫水河携来了大量泥沙,挤占了黄河水道形成了碛,影响了航运,不得不在此转为陆运。古镇因河而兴,因商而兴。古镇和黄土高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过去,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只得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返回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运到西北,因此,这里成了晋商发祥地之一。据称,明清至民国年间,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碛口还是走西口的重要聚集地,演绎出无数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沿着河堤,我们一直向前走。
二
走到古镇东部,我们沿着一条向南的石板路道悠闲穿行。青石长巷,弯弯绕绕,如记忆般绵长。石墙上不时出现拴马石,可见以前商贾如云,来来往往,热闹而繁华。只可惜,岁月匆匆,历史的车轮碾过,留下的唯有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老建筑,也因偏僻,一个浸满文化的古村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来到主街上,店铺林立,保护性地还原了当局、客栈、酒肆、老醋坊、烟草店、镖局等,这些店铺具有北方的三开间一门两窗式铺面,门是南方常见的活动板门式样。房檐连着房檐,店铺挨着店铺。门对门,窗对窗。这些老房子上有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刻,独具匠心,栩栩如生,让人惊叹。历史的辉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一砖一瓦记着岁月的静美年华,演绎着曾经的繁华与喧嚣。悠悠韵致,仿佛置身于明清朝代,时空穿越,恍如隔世。古镇的建筑斑驳着繁忙过往的痕迹,满是唐诗宋词的意蕴,是那么的悠远、深沉、厚重。慢慢走着,仿佛在和时光老人谈论着岁月的故事。
我惊叹于古镇的古朴与曾经的繁华。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古老雄浑的味道。真是无处不风景,无处不画意。其中还有间新华书店,让人意想不到。这些店铺,据说除本县开设的,还有周边县市商人开的店铺,总共超过两百家。因此“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名传遍南北。古镇至今还是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有“活着的古镇”之称。其中有孔祥熙家开的火柴铺和煤油铺,煤油铺在当地用经济实惠且亮度高的煤油代替了亮度低的麻油。我们走进一家叫天聚荣的油店。只见大门上,明柱上及墙上的石壁上满是黑色斑点,据说是当年搬运油篓的工人经常在上面擦手、顺手留下的,现在成了极具研究价值的油化石,见证着它曾经的繁荣,至今还流传着:“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的口头语。
老房古巷言旧事,行人流水话今朝。走回大街,几个老人摆摊售卖着手工艺品,土特产,闲适悠然,随性随心的生活让人羡慕。耳边仿佛传来无边无际的空灵。景区没有导游,也不收费。它过去的荣光,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黄河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现在设立了一些摄影俱乐部,也成了一些美术学院的写生基地或摄影基地。旅游业发展了,也带动了当地其它产业。
古镇如一坛岁月佳酿,悠远绵长,细细品味,带来心灵的巨大颤动。走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祥和的慢生活,带来一种满足与惬意。身居闹市的人们难得寻觅这样一处让人沉下浮躁的心来静思的地方,它触动了人内心底那层柔软的地方。听卖手工艺品的老太太说,她们的孩子们都搬到县城里了,自己宁愿砸锅卖铁也要让儿女们走出大山,而她们永远地留在了古镇里。现在的古镇,如同其他的地方一样,青年人都搬到了城里,带走了小孩,没有了孩子的欢笑,古镇显得更加安静寂寥。老太太还说,现在相比以前,树木多了,花草也多了。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待进一步降低,还要大力推广绿化种植,让这里变得更宜居、更美,生态是最大、最有价值的资源。这里离黄河近,不缺水,主要还是缺少资金和人力。
远望卧虎山,有些巍峨,也带些沧桑。我们拾级而上,黑龙庙位于卧虎山的半山腰,这时,凉风习习,让人神清气爽。走进黑龙庙,庙宇气势雄伟,雕梁画栋,古朴典雅。令人赏心悦目。庙宇的楹联写道:“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可见当时碛口的繁荣盛况。这时走出庙门站定,向西偏北的黄河碛口望去,壮观的大同碛展现在眼前,正是由于它,才成就了碛口镇。雄浑的水声传来,一副 “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画面。如今的碛口成了探险的黄河漂流,成了凭险过碛冲浪的理想去处。
往正北和东北望去,整个古镇尽收眼底。而碛口古镇北30公里处,就是当年毛主席渡过黄河的地方,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央机关,过了黄河,在碛口镇高家塔村登岸,到达了河北,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我们也有幸生活在新中国。
三
我们走出古镇,来到黄河岸边,沿着河堤台阶而下,走近黄河。
黄河,久违的母亲河!跨越几十年的期盼,我终于来到了黄河岸边。我们站立的地方儿正是黄河拐弯处,滚滚河水由北而来,90度拐弯向西流去,又折向南。河水哗哗流过,不时出现一个个小漩涡。我的手轻轻触摸到河水,在接触到河水的一刹那,感受到它的凉意。我兴奋地用手撩起水,水散落到河面上,水花飞溅,她的每一滴水都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浸染。我注视着,每一颗砂石好似都有一个故事,我又蹲下身,再次把手伸进水里,一任凉凉的河水拂过,思绪万千。
河摊由砂石构成,分布着许多漂亮的小石头,我仔细地挑选着黄河石,准备作为特别的礼物送给小女儿。几个游客欢快地在河滩上戏水、拍照、捡着石头。黄河的风不时刮来,吹走了满身的疲惫和心中的烦恼,行走在黄河岸边,就像投进母亲的怀抱,还有什么烦心事不能释怀,不能放下的呢?远眺河对岸,陕西就在眼前,黄土高原阻挡了视线,让人浮想联翩。面对这厚重的黄土,中华文明的摇篮,我感动着,回味着。
站在历史的舞台上,让我们深思,繁华为何总是一瞬间,怎样才能创造恒久的盛世中华?不要被时代抛弃,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方兴不衰,正如这奔腾不息的黄河水。黄河虽饱经沧桑、却更像一位有着远大理想的青年,他引领着中华民族大踏步前进。
时光慢慢,轻轻浅浅。三十年前读高一时,接触到《河殇》一书,一些人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还存质疑,而现在,经过中国人民四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华民族正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回首望向古镇,古镇依山傍水,像是镶嵌在莽莽黄土高原的一颗“明珠”,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
四
群山,一条大河,一座古镇,如奏着一曲自然、人文和谐的乐章。有些风景,一旦入了眼睛,就入了心,即便是短暂的几个小时,也是永恒。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喜欢的远方。
他乡遇故知,共同游古镇。这次碛口古镇之行,是和在山西工作的老乡一同去的,他们几个远离家乡来山西工作,离家千里,谁的肩上没压着担当?突然间,心中涌起一阵阵温暖和幸福之感。
傍晚,彩霞映照下的古镇犹如披上一层金色的面纱,别有一番韵味,河水汤汤,好像与我们依依道别。
后来在网上看到,碛口古镇有导游了,景区还收费了,有了资金,可以进一步用于古镇的修葺与保护,并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它进入良性循环发展之中。相信过不了不久,古镇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奔向更加灿烂的未来。


祝贺陶桃老师作品加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