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双辽有齐涛(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双辽有齐涛(散文)


作者:杨继廷 白丁,4.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00发表时间:2023-06-06 00:01:04


   东北红色重镇郑家屯,位于吉林省西部的东、西辽河汇流处现称为双辽市城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坐落在西辽河西岸上,为吉林、内蒙、辽宁三省交界之处,是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祖居之地,自古即是辽河航道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和“东北重镇”而闻名全国。明朝与北元之间著名的“金山之役”就发生于此,此地有金朝点将台。是孝庄皇后故乡,是达尔汗王所在地。1916年,张学良和于凤至在郑家屯(如今的大帅府)举行婚礼结为伉俪。
   清嘉庆年间,有蒙古人在此开设旅店,名为郑家店,尔后形成聚落,定名郑家屯。同治年间,此地人口日益增加,逐渐成为边外西辽河流域物资集散之地,郑家屯初步形成里坊制格局的雏形并分南北二街,南为商家汇聚之地,北为官府、居民宅第。当时的郑家屯市井之繁华远近闻名,有了“买卖街”的称号,有人把“买卖街”和“郑家屯”捏在一起,称之为“郑家街”。
   光绪元年(1875),清政府设置梨树、康平两县,郑家屯属于康平县。光绪七年(1881),在郑家屯设立分防主簿。二十八年(1902),设辽源州,衙署驻郑家屯,隶属昌图府。三十二年(1906),郑家屯东南25公里处之三江口开放,成为溯航辽河的终点码头,二者互为依托,使得郑家屯得到“沙荒宝路”之美称。
   民国二年(1913)1月8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1859-1916)发布第24号《命令》以调整行政区划;3月2日,吉林省民政公署发布《通令》,辽源州因此更名辽源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辽源县与双山县合并,始称双辽县。1996年5月2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双辽县撤县设市,改为双辽市。
   公元1880年(清光绪6年),郑家屯便成为历代官府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云集郑家屯,为双辽的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家屯成为双辽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
   在广袤的双辽大地,老一代革命家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进,顽强拼搏。让我们一起穿过时光走廊,传承红色基因,重温历史。今天让我们分享一下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齐涛同志的故事吧!
   齐涛(1921-1966),原名齐金铭,别名齐振,汉族,河北省肃宁县南塔村西南庄人。1921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齐涛6岁丧父,8岁入私塾读书。12岁母亲去世,由伯父收养,失学务农。家庭的不幸,艰苦的生活磨练,使他从小养成刚毅坚强的性格。尤其受其祖父进步思想的影响,很早就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齐涛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9年,担任副村长的祖父去世,齐涛接任副村长、民兵连长,领导村民进行抗日斗争。1944年11月,奉命赴赤峰、热河抗日新区组建县支队。
   1945年11月,齐涛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双辽县大队连指导员、区长、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1953年2月,任梨树县委书记。1955年4月,任国营梨树农场党委书记兼场长。1957年9月3日,调任公主岭专署副专员。1961年3月,被错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下派到公主岭农业机械化学校任副校长。同年11月14日甄别、撤销原处分,恢复名誉与原职务。1963年4月,任吉林省农业厅副厅长,7月任中共珲春县委第一书记兼边防区司令员。
   1945年12月冀北解放战争即将打响,齐涛受党组织委派经内蒙古来到国民党刚撤退的双辽县,担任第二区区委书记,不久改任城关区委书记。他率领区里的同志们,与当地党员发动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的民主政权。齐涛同志每到一地都注重调査研究和培养发展党员骨干,对建立和巩固基层政权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收到了积极效果,群众称赞他为当地百姓留下了“自己的工作队”。在柳条沟一带搞土地改革试点期间,他一方面狠抓区小队的武装,时刻准备与土匪和国民党残余进行真枪实弹的交锋,一方面领导翻身的群众斗地主分田地。在柳条区委工作期间,齐涛身体力行,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了一大批贫苦农家出身、立场坚定、骨干作用强的一线党员干部骨干,他在实践中既注重思想和党性教育,更身正为范带头树立为民、务实、勤奋的工作作风和节俭、朴素、清廉生活作风,让全体党员骨干学有样板、赶有标杆、做有榜样,起到应有的带头作用和良好的示范效应,使柳条区委的土地改革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很有声色,也影响和引领周边区域土地改革向上向好发展。1950年11月7日,即志愿军入朝作战不到20天,按照辽西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双辽、康平两县共同组建了入朝担架大队。由双辽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齐涛担任担架大队大队长兼政委。十几天后,担架大队入朝到了三里铺兵站。1951年元旦刚过,齐涛奉命回双辽组织第二批担架队入朝。这批担架队由双辽单独组建,被授名为双辽县抗美援朝担架团,政委由齐涛担任。下设3个连:一、二、三区(即城关、张家、王奔)3个区人员组建一连;四、五、六区(柳条、双山、永加)3个区人员组建二连;七、八、九(服先、茂林、卧虎)3个区人员组建三连。每个连300人以上,全团近1000人。担架团组建后,经过两个多月的整顿训练,于1951年3月在兴城县沙后所集结待命。后经辽西省委和辽西省军区决定,担架团由部队接收,排以上干部由志愿军部队派人担任。于是,齐涛带领担架队排以上地方干部39名回双辽,千余名来自于双辽的担架兵转交给部队入朝执行任务。到1952年3月,入朝担架队伍第一批全部归国,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双辽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归国功臣庆功大会”,县委领导到会并讲话,为他们披红带花,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俗话说,“心中无民莫为官”。有一年春天,双辽大旱,北部沙坨区域因缺雨种不上地,有的地块旱的裂缝,当时县里派大部分干部到各村电组织群众挑水坐水种地。当他走到高英屯(原向阳多合作村)时,了解到群众有靠天等雨的想法,没有行动起来,齐涛同志心急如焚,动员干部群众挑水坐水种,不要误了农时,能种一垄是一垄,能种一埯是一埯,边种边等雨。同时,齐涛也身先士卒,亲自带头挑水,一上午就往屯外的地块挑了八趟。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屯里的男女老少都行动起来了,把地种上了,没误农时。当他走到双山ト(现服先镇五一村)时正赶上吃午饭,在负责本村工作的白尚彬同志(当时是县委党训班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到一罗姓农户家吃饭,白尚彬说:“当我和齐涛同志已经吃饱,刚要放筷子,农户家的不到一岁的孩子,在炕头光着屁股,拉了黄糊糊的一坨屎,罗姓农户当时脸通红的瞪他媳妇,感到非常不好意思,齐涛同志怕罗姓农户没有面子,影响夫妻关系,他跟通讯员齐进说:“再给我来一碗”。饭后,齐涛付了钱和粮票。罗姓农户的媳妇说:“县领导为我们老百姓来办事,能来我们家吃饭,我们感到无限荣光,我们咋能收您的钱呢?”齐涛说:“为老百姓办事是我们党员应该做的,吃饭交钱是共产党的规矩。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规范执行,心里时刻在替老百姓着想。
   每年,齐涛除去开会,都是工作在基层和田间地头。怀揣一个笔记本,发现问题及时记录下来研究解决。在双辽工作期间,齐涛走基层访农户,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和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当地老百姓没有不知道齐书记的。齐书记与群众共甘苦,同命运的作风,充份体现了党员干部的高贵品质。当地一位老人说:“我从来都没有见过向齐书记的这样好官”。不像现在,虽然交通方便了,当地老百姓可能连乡长是谁都不知道了?
  
   三
   1953年秋,齐涛调任梨树县委书记,他自己背着行李到梨树县招待所。他身穿布衣,像一个朴实无华的老农民。服务员一看高个子农民来住宿,便不耐其烦地说:“这里是政府招待所,我们这里没有房间了,你去别的小旅店去住吧!”齐涛说:“我是新调来的县委书记。”服务员笑着说:“您可别逗了,哪有新上任的书记自己背着行李来报道的。”齐涛说:“请借用一下电话”。于是他给县委办公室打了电话,不一会的功夫县长和副书记匆匆忙忙来到招待所,一看齐涛正坐在自己的行李上。两人一见便说:“我们不知道齐书记来,实感内疚,您来之前咋没打声招呼,我们好派车接您呀?”齐涛说:“为了不给组织和地方添麻烦,我只好自己背着行李来报道啦!”说完笑了起来。这时服务员见果真是县委书记,一个劲儿的向齐涛检讨,齐涛说:“以后要好好干工作,不能以衣帽取人,改了就行了”。
   1959年国家正处于三年灾害和苏联撤走专家的时候,粮食非常紧缺,层层下达粮食指标,为了完成任务,四平专员公署领导分工、包干,下到县、乡、村,必保完成征粮数量。齐涛分工到双辽县催促征购粮,他走村串户到老百姓家调查,发现群众家里确实没有粮可征,有的群众吃野菜,喝糊糊,再也没粮交了,没有完成征粮任务。省委工作组认为他在粮食工作上有问题。还因为齐涛同志在四平文教党校给学员讲时引用了巴甫洛夫学说,用狗做试验的例子来批判极左思潮。他举了“巴甫洛夫只给狗吃的,不让狗睡觉,不到七八天狗就死掉了。”的例子,来说明搞疲劳战术是不可取的,是要害死人的。在“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反右倾斗争扩大化,一部分党员、干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迫害。由于齐涛同志坚持实事求是敢讲真话,被省委工作组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1961年3月从四平专员公署副专员的职务降为公主岭农机校副校长,受到了不白之冤,但齐涛同志始终忍辱负重,一句怨言也没有,充分体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高姿态、高品格、高风亮节。
   齐涛生活在知识分子中间,仍然以朴素的衣着与教职员工、学生朝夕相处,老师和学生并不嫌弃他土气更加觉得他平易近人,和他在一起人们心里感觉暖乎乎的,觉得他更加可爱可敬。不管是教职员工还是学生谁有事都找齐校长。1962年6月的一天,食堂炊事员崔长清的爱人生孩子大流血,他听说后,紧急组织全校师生去医院输血。正好他的血型相对,他带头输200c血,救活了母子。崔长清眼含热泪的说:“是齐校长救活了我们全家人的生命呀!让我终生难忘”。
   1962年,党中央纠正了左倾错误,对过去受到不公处分的齐涛同志进行了甄别平反,1963年5月齐涛同志调任中共珲春县委第一书记兼边防司令员。齐涛来到珲春后,仍然保持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风,通过普遍走访和蹲点实践,发现珲春荒山多、海风大夏季暴雨成灾,春秋海风劲吹,影响作物长,他意识到要改变珲春的贫困面貌,必须动员和组织干部群众改变自然条件。齐涛与县委“一班人”一起制定了改造珲春的规划蓝图:“一是农田林网化,防止海风袭击:二是绿化荒山,防风固沙;三是改良农作物品种,引进高产早熟作物”。经过三年的干群努力奋斗,片片林网拔地而起,早熟高产的玉米和水稻获得了大面积丰收。省委得后召开了全省水旱田林网化现场会,推广珲春的经验。如今,珲春的农民们还对齐涛怀着敬佩的心情说:齐涛作官不像官,和群众打成一片,具有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他靠高尚的人格,艰苦朴素的作风赢得了全珲春人民的喜爱和敬仰。农民们赞誉的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县委书记”。
   1966年春的一个周日上午,几位珲春县委同志在齐涛家里商讨如何落实开展学习焦裕录的活动,齐涛的三儿子齐孝仁听到父亲说:“其实也不用学,你一个共产党员、共产党的县委书记就必须得像他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然,你算什么党员,算什么县委书记”。这句话,即是齐涛同志的鲜明观点,也是他的光明磊落一生的真实写照。
   齐孝仁说:“父亲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生活作风是一贯的,他穿的棉袄、棉裤都是自家做的,军装除外,多数衣袜都是上了补订的,但对同志和亲戚有困难绝不小气。他在农校时,一个学生家人生病,生活很困难,他就寄了50元钱,当时他的工资才100多元,每月都光光的,不是给这个寄,就是给那个拿,所以直到他去世,家里没有过一分钱的存款。
   珲春是个边防小镇,上级专门给齐书记配了一辆蓝灰色铁蓬英吉普,当时是个很高的规格。在齐孝仁的记忆中,从未在他们家门口见过一次。齐涛总是走着上班,如果下乡或出差一定是乘车先回到县委大院,然后徒步回家。他始终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严于律已,坚决反对特殊化,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四
   1965年齐涛率领珲春人民根治北山、绿化荒原的工作正在紧张的进行,齐涛说:“珲春的土地,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各村的烈士碑不能白立,要让它永远激励人民,先烈们死都不怕,我们这些共产党的干部还怕困难吗?”珲春县地处三国交界,地理位置十分特殊。齐涛在边境村屯实施了联防措施,把边境线附近的农民组织起来,加入联防队伍,和边境连队的战士一起巡逻、站岗,维护了边境的稳定。“齐书记心里只有人民群众”,这是珲春县老百姓对齐涛的评价。

共 626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追忆性散文。东北红色重镇郑家屯,位于双辽市城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解放战争时期,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云集郑家屯,为双辽的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斗。共产党员齐涛,于1945年来到双辽,担任区委书记期间,带领群众和干部发动土地改革,为建立和巩固新政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一心为民、务实、勤奋的工作作风和节俭朴素清廉的生活作风,为全体党员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在抗美援朝期间,组织担架队入朝,完成任务后顺利归国,彰显了齐涛卓著的组织能力。时逢双辽大旱之年,齐涛亲自带头挑水和老百姓一起抗旱,赶上吃午饭之时,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去百姓家吃饭,哪怕一顿饭,他也要坚持付钱和粮票,严格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时刻为百姓着想,与百姓同甘共苦。齐涛敢于讲真话,坚持实事求是,也因此被打成右派,蒙受不白之冤。降职任农机校副校长期间,听说炊事员的爱人因难产大出血,遂带领全校师生输血,最后救活了母子二人。后调任珲春担任第一书记,积极率领珲春人民根治北山绿化荒原,并引进高产早熟作物,为改变珲春的贫困面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高尚的人格和艰苦朴素的作风赢得了珲春人民的敬爱。齐涛积劳成疾,患上了肝病,但他依然带病工作,开会时晕倒在桌子上,被工作人员送到当地医院,确诊为肝癌,省委书记李书记用车将齐涛送往省医院,找最好的医生给齐涛诊治,但终因病情严重,最后不幸病逝,他的部分骨灰,被妻儿带回双辽,魂归故里。齐涛浓浓的百姓情,长长久久地铭刻在双辽人民的心里。这篇文章内容厚重,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场景描写细腻生动。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叙述了人民的好公仆齐涛的生平事迹,一个个故事感人肺腑,一个亲民爱民、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的形象跃然纸上,歌颂了齐涛节俭、清廉、爱民、勤奋、务实等高贵的精神品质,他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双辽人奋勇前进。文章思想深邃,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深度佳作,力荐文友共赏!【东篱编辑:琳达如菊】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06-06 00:05:41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追忆性散文。这篇文章内容厚重,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场景描写细腻生动。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叙述了人民的好公仆齐涛的生平事迹,一个个故事感人肺腑,一个亲民爱民、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歌颂了齐涛节俭、清廉、为民、勤奋、务实等高贵的精神品质,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双辽人奋勇前进。文章思想深邃,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深度佳作,力荐文友共赏!感谢投稿东篱!问好杨继廷老师,遥祝夏琪!
回复1 楼        文友:杨继廷        2023-06-06 08:49:44
  感恩平台,感谢编辑老师,您辛苦了!远握!!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06-06 14:19:00
  老师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双辽人民的好干部齐涛的故事,那个在农家吃饭、带病工作开会时晕倒在桌子上的情节感人至深。文章朴素翔实,用事实本身去感染读者,一篇弘扬正能量的好文,拜读学习,祝好!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杨继廷        2023-06-09 09:48:07
  感恩感谢!
3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6-07 21:48:34
  齐涛,党培养的好干部,有思想,有主见,敢于坚持,值得人民铭记,感谢作者为逝者立传,激励后人。感谢此稿东篱,敬茶!
回复3 楼        文友:杨继廷        2023-06-09 09:49:18
  感恩感谢!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