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烟火】鼓掌的人(散文)
一
我的父亲变得沉默少语,他常常一个人坐在折叠小木椅上,低头刷着手机。
在大家庭的微信群里,父亲每天都转发十多个视频。我偶而有空看一眼,并不点开,微信里的楼梯我基本是不去爬的。家庭群里的成员集体潜水,父亲从来不问原因。
父亲雷打不动,每天转发他在手机上看过的内容,养生、书法、孝道、克雷格尔防毒法、国内国外的心灵鸡汤,以及一些他分辨不清的网上以讹传讹的内容。他只转发微信,从不在微信里写自己想说的话。手机上的热门小程序,父亲不学不问,从来不碰。
我的母亲则保持着对新生事物的好奇与热情。微信抢红包、拼多多、偷菜游戏、淘宝、微信语音、微信视频,母亲一学就会。这些是母亲拉着12岁的孙子虚心请教的,更多的时候是我家小妹周末手把手有问必答耐心教的。
每周六,我们姐弟三家人,回父母家吃饭,这是持续了很多年的老传统。母亲负责采购鸡鸭鱼肉,父亲负责掌勺烹饪。父亲总是超出母亲菜单之外,做出更多菜品的数量,孩子们根本吃不完。
父亲解释道:“这是大女婿爱吃的酱干炒肉,这是二女婿最喜欢的红烧鱼头,这是儿子吃饭不能少的藕片……”
饭后,母亲热情地参与大家的聊天话题,不懂的地方不厌其烦,问明白弄懂了为止。
父亲默默地坐在一旁,惜字如金。
二
父亲身体与精神上的细微变化,越来越多。
聚餐时,大家吃饱了准备下桌,厨房里传来母亲责怪父亲的声音,父亲放在微波炉里做的两个蒸菜,忘了拿出来。
父亲回家用钥匙开门,钥匙就挂在锁眼里一个晚上,幸好住的是单位的小区。第二天清早,楼上的老同事兼邻居路过,大声地拍开门提醒。
父亲整晚睡不好觉,一个小时起来一次夜尿,白天晕晕沉沉。
父亲走路时,左腿抬不起来,渐渐的鞋底拖蹭着地面的声音越来越响,走路时他的身体开始出现左低右高。他的左手感觉无力,走起路来,左手下垂一动不动。
他常常念叨去世多年的奶奶,有时会自言自语:“我到了这个年纪才知道,牙齿会咬不动东西,鼻子会闻不出菜香,一天到晚脑子会晕晕乎乎,走路会摇摇晃晃站不稳。我妈在世的时候,我是多么不耐烦她说这些话,现在我才懂得老了的滋味,后悔当初对她的不体谅。”
他每天花很多的时间,把自己一辈子收藏的几十本家庭影集,编号重新整理,并按年代找出有代表性的精选的照片,重新翻洗整理了一本完整纪年的精装本。
我们回家,他喜欢搬出影集让我们一起看,父亲充满感情,对每一张照片都看得十分仔细,我们却漫不经心匆匆翻过。
有一天,父亲在老干部活动中心运动,突然大汗淋漓,脸色煞白,站立不稳,母亲慌张地拨打120叫来救护车,事后医院诊断并无大碍。
好几天之后,母亲才跟回来的儿女提及此事。能自己做的事情,父母从来不惊动我们。
三
父亲在子女面前努力表现,让我们心存侥幸和掉以轻心。
他每天上午准时起来,和母亲去老干部活动中心运动。晚上照常锻炼,10多斤重的哑铃在手中轻松挥动,20个俯卧撑照做不误,手臂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保持发达状态。
晚饭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喝茶,谈到国防建设话题,参谋出身、飞行员学校毕业的父亲,迅速恢复敏捷的思维和超强的记忆力,对城市名、海港名称等如数家珍。
谈到儿女工作的收获,孙辈学业的精进,父亲用心聆听,精神特别好,笑得特别开心,他会拍着双手连声说道:“好!好!好!”。
每当这个时候,他的精气神瞬间提了起来,整个人恢复了神采奕奕。
年夜饭的桌上,是父亲权威发声的重要时候,他会将一年来孩子们可喜的大事进行客观准确的总结,每一个儿孙一年来的点滴进步,他从无遗漏。他对儿孙辈寄予下一年的祝愿与期许,让大家庭充满希冀,让听者眼窝温热。
于是,我们以为父亲还是从前那个强壮有力的父亲。
我们以为八十岁的父亲,身体没有问题,只是心态变得脆弱了。
我们有时甚至会不经意地嘲笑父亲,笑他没有母亲心态好,没有母亲坚强,不如母亲与时俱进。
父亲摇了摇头,不与我们争执。
四
我们和父亲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这样僵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母亲的一位朋友发出了善意的提醒。
母亲这位朋友的弟弟,刚从医院ICU抢救回来,她为此从老干部活动中心,消失了很久。一直等到弟弟病情稳定后,这位朋友方才恢复锻炼。
她看见了父亲走路时拖蹭的左脚,她跑过来正面盯着父亲,看见他脸色发白,反应迟缓,眼睑耷拉。她惊诧地叫出声音来:“大哥,你和我弟弟发病前的症状一模一样!大姐啊,你还不赶紧送你老头子去医院!”
母亲闻言心中大惊,一刻不敢耽搁,领着父亲直奔医院。医院诊断结果为:脑血管老化狭窄严重,引发轻度脑梗。因父亲年龄过大,医生没有合适的治疗方案。
父亲变了,他变得心情低落,举止消极,行动迟钝。他常常看着自己不自禁发抖的左手,眉头紧锁。
一向温和宽容的父亲,开始对母亲动不动发火,不爱听母亲的指挥。
生来暴脾气的母亲,也变了。刀子嘴豆腐心的母亲,成了豆腐嘴豆腐心,她竟然可以做到像哄孩子一样哄着父亲。父亲莫名其妙发火,她忍住一言不接,还笑着迎对。
父亲是出了名的妻管严。年轻时,父亲宠母亲,宠到没有边儿。年老了,他也是一刻不愿离开母亲。我们从小习惯了,父亲气来了刚囔了一声,母亲的大嗓门追来了,父亲瞬间熄火。父亲在外当了一辈子领导干部,在外能文能武气场全开,回来只有听母亲指挥的份儿。
我们没有想到,父母的世界,会有乾坤倒转的一天。
五
两个人的世界,从此调了个儿。
从前,父亲处处护着母亲,母亲出门回来晚了,父亲一定会下楼走到路口接她。
现在,母亲总是紧紧跟在父亲后面,一路护着他。乘车时,母亲总在前面引着父亲走。
从前,父亲事必躬亲,母亲做着甩手掌柜。
现在,母亲事事上手,让父亲可以时时刻刻打盹睡觉。
从前,父亲从来不吃药,不上医院。
现在,弟弟找了全省有名的医学博士,为父亲量身定做了中医调理方案。母亲认真记录医嘱,每周按时领父亲去医院复诊、理疗三次。母亲每天为父亲煎四种不同的中药。中药汁一大碗一大碗的,不好喝,父亲十分烦躁。母亲像哄孩子一样,哄着父亲喝完。
母亲只一样不依着父亲。只要父亲开口念叨身体哪哪哪不舒服,念叨自己离老年痴呆不远了,母亲就会发火,责备父亲心态悲观,没有男人的硬气。
父亲每被母亲打断话茬,就发脾气。母亲马上不再接话了。
我们回家,父母总是重复上面的场景。母亲不高兴了,我们赶紧哄母亲。父亲不高兴了,我们又回过头来,安慰他心态要好。
父亲总是没有机会把话说完,情绪不高,不愿再多语。
六
人往往被现实无情锤打过,才会清醒过来。
家族里一位亲人,比父亲小四岁。平时身体很好,自学中医,会做针灸,身体稍有不适,立即就医,饮食营养,注重保养,坚持锻炼,看上去比父亲年轻很多。5月,他突发脑梗,送医后半天就晕迷不醒,第四天安详离世。
父母亲去医院看望过这位亲人,大家都没有想到,好好的一个人,会走得这么快。
周末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露台上,凉风习习。妹夫种的葡萄和桔树挂果了,茉莉、月季攀藤开满了花,盆养的荷花探出了两三朵花蕾,小猫在花丛中钻进钻出。
小妹切好了西瓜,泡上了一壶好茶。
母亲表扬父亲最近可乖了,药按时吃,理疗按时做,晚上起夜少多了,睡眠质量越来越好。
父亲听罢笑了,说道:“人生不过三万多天,到了我这个年龄,还剩多少天,只能老天说了算。”
母亲闻言有点不悦,用眼白飞了父亲一眼。她若有所思的,低头想着什么,没有开口怼父亲。
我们再也开不出口,说出父亲不爱听的话。
大家和风细雨地聊着天。
“爸,你和妈到了这个年龄,万事不用操心,该吃吃,该睡睡,啥也不用多想,养好身体第一重要。”
“要向奶奶学习呵,想当年,奶奶每天乐呵呵的,想玩就玩,想吃就吃,困了累了,就搬个凳子,坐在太阳底下打盹。”
“年龄大了,大家都是带病养老,我们陪你们慢慢变老。”
父亲说:“我左手、右手的颜色都不一样,左手还是有点发紫。”
母亲接话:“我最近每天下午陪你打一个小时的羽毛球,你身体进步很大,左脚走路已经好多了。中医调理咱们再加一个疗程,你的身体还会更好的。”父亲笑了。
“爸,你已经很厉害了,你看院子里的老同事,就数你精神最好,穿戴最整齐,聊起天来,最受人欢迎。”
“爸,院子里的老人,就数你朋友最多,到现在老部下还常约你聚餐,你过去帮过的亲戚年年都要来家里看望你,老战友的电话从来没有中断过,你可厉害了。”
“人老了,最幸福的就是两件事,白天有说有笑,晚上睡个好觉。”父亲笑着说。
父亲双眼炯炯有神,他开始讲述最近的想法和心中的故事。
我们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拍着手掌,认真聆听。
那个风度翩翩、文采出众、口才超群、睿智有趣的父亲,回到了我们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