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麦子熟了(散文)
麦子熟了,一片片金灿灿的麦田成了这个季节最美丽的风景,布谷鸟一声声叫着,似乎在告诉着人们夏收开始了,夏日的麦田一波波麦浪起伏,饱满的麦穗舞动着,散发着麦子特有的味道,放眼望去满眼的金黄色,这是儿时对夏收岁月的记忆,久久回荡在脑海里,让人细细品味。
麦子熟了,桑葚也熟了。每到麦子成熟时,野桑葚也到了成熟的季节,一树树枝叶茂盛的野桑葚树长在麦地坎边,结满了小指头尖大小的桑葚,有紫黑色的、红色的,紫黑色的是已长熟的桑葚,吃起来,酸甜酸甜的,而红色的桑葚还没长熟,吃起来是酸酸的,每到这个时候麦地边就成了我们经常摘桑葚的地方,在树下我们拽着一根根桑树枝,挑选着黑色的桑葚,一边摘一边吃,嘴巴和手都被桑葚汁染成了深蓝色。前几年还专门有看麦的人,不让人进入麦地,然而甜美的桑葚对我们孩子来说充满了诱惑,使我们跟看麦的人玩起了捉迷藏,经常偷偷在麦地坎边摘桑葚,即使这样,也难免被看护麦的人远远的叱喝着、责骂着驱赶。儿时摘桑葚的记忆对是甜美的、难忘的。
麦子熟了,童趣也多了。那时我们会找,捡拾一个背风低洼处,捡些干柴火,弄个小火堆,掐一些青麦穗,在火堆上烧得黑乎乎的,然后用手一个个捋下麦粒,搓去烧黑的麦麸,留下软软的麦粒放进嘴里,感到特别好吃。我们也会把刚成熟的麦穗,搓去麦麸,把麦粒放进嘴里,来回咀嚼着吹着“泡泡糖”。那时候每到星期天,我跟小伙伴们都会提着笼子相约在一片一片麦茬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一天下来我们每个人的笼子都会收获满满。我们也会在地坎边的一串串藤蔓里,采摘似乒乓球大小的浆果装满衣兜或拿在手上当玩具。在麦秆上有结的一端,中间划一条缝,然后截下一小段,做成吹响的哨,整天吹个不停。
麦子熟了,农户也忙了。收割麦子是农户一年农事中的头等大事,也是农户最忙碌的时候。人们早早地磨好了镰刀,准备好了绳子和架子车,在外务工的人也都赶回来收麦。在凉爽的清晨人们往往起得很早,田地里到处都是戴着草帽,弯着腰,挥舞着镰刀,一把一把割麦的人。他们用镰刀割下一把小麦,然后把镰刀夹在咯吱窝,左右手把小麦分开成两把,攥在手里,用手一拧,把手中的麦穗处打成结,绑在一起,再用手一拉,就做成捆麦子的绳子,拉直横放在脚下,然后放上一把一把割下的麦子,他们身后留下了一捆捆扎好的麦子。在中午烈日炎炎时,找个阴凉处休息一会,吃吃馍、喝喝水、吸吸烟、谝谝传,或者躺在地上用草帽盖住脸睡一会。在炎热稍微过去后,又投入到割麦子中,一直到傍晚才回家。麦收季节雨也多,他们都趁着天气好把地里的麦子全部都收回去,一时拉不回的麦子,他们就把地里的麦捆垒成一个个大麦垛,再在上面盖上遮雨塑料布。
麦子熟了,麦场上热闹了。在麦场上到处都是一个个麦捆堆成的麦垛,高高地像小山丘。各家各户碾麦先把麦子在麦场摊开,用木叉或铁叉挑着、翻着,靠拖拉机拖着一个大碾子在场里一圈一圈地围着麦场,不停的来回绕圈碾压,大家用木杈或钢叉翻动着麦草,碾压过后挑去麦草,留下了有麦麸的麦粒。大家还要用木锨扬场、过风车等等,才装进麻袋或蛇皮袋子里。那时拖拉机轮流一家一家的碾着麦,大家都彼此互相帮忙着,又说又笑。孩子们也在麦场上追逐着,打闹着,翻滚着,在麦垛子里钻来钻去,玩得不亦乐乎。那时人们常常把刚收的一袋袋麦粒晒在街边或路边。后来收割机代替了镰刀收割,脱粒机代替了拖拉机,人们都各自忙乎着自家的麦子。
麦子熟了,“麦客子”来了。每到夏收季节,街上就会有很多拿着镰刀,戴着草帽,背着行囊来两当的外乡割麦人,他们三三两两,吃睡在街边上,成为街上的一道独特风景,当地人称他们“麦客子”。夏收季节那些家里没有劳力或劳力少的人家雇他们来收割麦子。“麦客子”个个都是割麦子的好手,干活干散利索,只要谈好价钱,他们脖子上搭上毛巾,一刻不歇地割着麦子,成了麦地里的主力军。他们似乎也不知疲倦,闲暇时总喜欢磨磨自己的镰刀。夏收结束后他们就离开了。如今“麦客子”已渐渐离我们远去,成为一个岁月的缩影,但每当麦子成熟时,就不由自主会想起那个时代“麦客子”,就会想起那太阳底下辛苦的劳动者,曾是那麦田里的一道靓丽风景。
如今的两当,夏收热火朝天的场面已成为了过去,“麦客子”也销声匿迹了,田间地头挥汗如雨抢收麦子的少了,麦场上欢声笑语碾麦的少了,路边龙口夺食晒粮的少了,农村种麦子的越来越少,发展产业的越来越多,乡村美丽了,农户富裕了,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麦客子”这个词是第一次听说,涨知识了。感谢作者分享,问好作者。
感谢老师分享好文。


当一粒粒麦子,变成浑圆而黝亮的古铜色,麦子就熟了。
麦子熟了,一垄麦田就是一座村庄。麦子熟了,童趣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