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地下之河(散文)

精品 【东篱】地下之河(散文)


作者:天方夜谭 秀才,122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05发表时间:2023-06-10 05:47:34
摘要:村里打井,我一直认为有条地下河提供水源,但直到七个村庄整体拆迁建露天铁矿,也没能见到地下河。大概地下河改道了吧,可不管怎样它也会和地上河一样流入大海,毕竟现在地上地下的河水都没有污染了,大海是没有理由拒绝的。      


   村子里有三口井,村东头一口,村西头一口,中间一口。村东的井水涩,老家人不说涩,说“湿巴”。井水多用来浇地,洗衣服。村西头的井水微甜,多用来做饭,饮用。中间的这口井在我小时候就快干了,近乎枯井。三口井都是石砌井台,绿色青苔遍体,弯弯的辘轳长长的井绳,都有十多米深。
   我那时候大概三四岁,就好奇地问奶奶:“奶奶,村东头的井水为什么湿巴呢?”奶奶豁着牙,笑笑说:“井边上有颗黑枣树,黑枣掉进去了,井水就跟着变湿巴了!”我歪着小脑袋又问:“那村西头的井水为什么是甜的呢?”奶奶说:“那是井边上那棵老榆树掉落的榆钱浸润的。”
   “那为什么地下会有水呢?”我又问。
   “那是滦河的地下河!”
   “滦河不是在二姑家那个法宝村吗?离着还有四五里地呢,怎么会到我们村?”我继续刨根问底。
   “看见的河面一丈宽,看不见的地下河百丈宽!”
   “那地下也有鱼虾吗?为什么从来没有打上来?这个地下滦河也流向大海吗?那大海流满了会不会把大船给淹了……”
   “去去去,找你妈去……”
   于是那天母亲去挑水,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只站在井台下,而是趁她往上摇辘轳的时候,悄悄爬上井台,想去看看井里面到底有没有鱼虾。这可把母亲吓坏了,她慌忙撒开辘轳把,准备去拉我,下坠的水桶牵引着辘轳像个飞舞风车,辘轳把重重的打在母亲胳膊上,险些把母亲打下井口。还好她及时抓到了我,然后我们娘俩个滚到了井台下,弄了满身的泥水。
   越是得不到答案越是觉得新奇,从此这地下之河在我心中更是蒙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二
   我所知道的我们这个村子最早关于“井”的记忆来自《唐山文史大全》的一句话:“据说城南田氏家族历经百年几辈人的开垦经营,拥有多处房屋及良田,但经旗人跑马行圈,土地被侵、房屋被占。田家愤怒而又无奈,遂将不能带走的浮物填满自家两口水井后含恨离去。”城南田姓,唯有我们这个以田姓命名的小村庄。
   小时候吃水离不开水井,井台自然就和碾盘一样成了大人们交流的场所。张家长李家短,三只蛤蟆五只眼,很快就像摇摆的水桶洒出的水花一样,眨眼传遍整个村子。
   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水缸,能装得下三四担水。夏日里天旱还另外担水浇园、浇庄稼;冬天井台溜滑,铁质的辘轳把能把手粘住,缸里放了一夜的水冻上厚厚的冰盖,吃水需要先用菜刀砍开一个冰口。农民生活每天离不开水井和扁担,他们把日子担在肩上,浇灌着细微的希望。
   我们村是完小,附近村子里的适龄孩子都要来我们村的小学上学。那时候上学的孩子们吃水不能像现在这样简单带个水瓶,或者班里安一个饮水机这么简单。我们上小学三年级以前,每个班级都配有一个水桶,水桶上拴着一个搪瓷缸子,作为公共的饮水器具。打水也是日常值日的一部分。由高年级的学生(那时候高年级孩子十七八岁也正常)或者老师定点在村西井边守候,帮大家从井里打水,然后由值日生再抬到班级里,供日常饮用。
   小学的后身是515地质队大院,他们来自外地,头戴钢盔,身穿着工作服,每天开着拖拉机进进出出在方圆百里打井钻探,仿佛跟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很长时间我和很多孩子都痴迷于他们在北山,东山打出遗留的钻孔,找来竹竿接在一起测量深度,也喜欢用钻孔里带出的黏性极佳的红色的泥浆做成手枪模型玩耍。从围墙外望去,红砖砌成的高高的水塔是当时我所见过的最高建筑。每次村民下地干活,都喜欢在水塔下用塑料壶接一壶自来水。打开水龙头的那一刻,水哗哗地流出,仿佛人们就离现代化更近了一步。
   井台打水终归是太危险,有一个半大小子曾不小心掉进井里,险些丧命。这让学校重视起来。后来协商,从学校后面的515地质队引了一条水管过来,修了个水池。学生们终于可以喝到自来水了,免去了抬水之苦。但可能是水塔压力不够,水流往往很小,被孩子们戏称为“撒尿”有时甚至还会断流。也不知谁发明的方法,含着水管,嘴对嘴猛吸上几口,就能把水喝到嘴里了,孩子们就这样,你一口,我一口吸着喝,那时候也不知道脏,也没有谁嫌弃谁。带着铁锈味的水冲过来太猛,往往会呛出眼泪,还会顺着嘴角流到脖子里面,洇湿一片衣服。
  
   三
   我的发小建林和我同龄,大我多半岁。他从小就长得五大三粗,又有主见,我一直是他的跟屁虫。他父亲是大队会计,母亲是赤脚医生,他家总有我没见过的玩具和各种连环画。印象最深的是他家屋前有一个可以移动的太阳灶,据建林说有一次他忘了转动位置,曾把铝锅耳朵烧化掉。我们也淘气把干柴放到聚光架上,看它冒烟起火,为此建林没少挨打。
   八十年代初,农村刚刚实行打压水井,建林家就打了一口。全村大人孩子们都觉得新鲜,等填埋好,机头上按上胶圈,轻轻一压污浊的水就汩汩而出。等水慢慢地变清,建林母亲接上一瓢,递给围观岁数最大的三爷,三爷也不客气,喝上一口,在嘴里咂摸着滋味,不住地点头,好水,跟村西头的水是一脉,是甜水。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品着,都露出了喜悦的表情,说,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井台打滑了。
   从此,建林家的大门总是第一个开,也是最后一个关,每天挑水的人络绎不绝。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担心压水井的水赶不上供应,但时间长了,人们发现这顾虑是多余的,水越来越旺,也越来越甜,人们都说,这井打到了地下的泉眼上了。奶奶告诉我说它是打在地下滦河的河道上了,我只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建林兄弟,让他们注意看着会不会压上来鱼虾。他俩连说不可能,我们为此争论不休。
   建林家辈分大,我跟他的父母叫大爷大奶奶,那时候我十岁上下,也开始帮着家里分担些家务,挑水也在家务之列。当时个子小,担不得一担,只挑两个半桶水,也走得里倒歪斜。看似轻松地压水,对我也是力气活,有时候就算把整个身子压上去或者在下面打坠,压力杆也纹丝不动。这时候往往大爷,大奶奶会出手帮忙。有时候水位降的太低,还需要从建林家水缸里舀上几瓢水注入,把井水“逗”上来。
   街上有一家郝姓人家,他家的姑娘去北京当了一年的保姆回来,变成满口京腔,不会说家乡话了。别人问她什么时候回来的,她说昨晚回来的(昨晚,老家话说夜黑间)。人们在背后嗤笑,还“坐碗,怎么不说坐盘子呢?”人们都说她吃了北京的水,舌头转不过弯儿来了。在家多喝上一些家乡水就好了。果然几个月后,她口音变回来一些,有些不伦不类。再后来她嫁给了515地质队的外地人,吃上了自来水,几十年也再也没见过,不知道她的口音最后变成了什么样。
   多年以后我生活在北京,也喝过天南地北各种啤酒饮料矿泉水,品过香烟瓜子火腿肠和各地特产,我有时候想,我差不多听得懂北方各种方言,是不是跟喝了他们的家乡水,吃了他们的家乡饭,有点儿关系?
   当有人问起我的家乡,他们大都诧异于我没有唐山口音。可回到家乡我又能把舌头捋过来,我想蕴藏在我体内的滦河水是有魔力的。
   不幸的是,建林我们上五年级,十二岁那年,病魔带走了他的父亲,留下了建林兄弟和他年纪轻轻就守寡的母亲。“寡妇门前是非多”一下子他家的压水井变得清净了。除了妇女,男人们大多又去村西井里担水。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地里的活儿还主要是靠肩扛手提,一个妇女带着两个半大的儿子,还要还丈夫生病欠下的外债,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我“爱管闲事”的母亲看不下去,当起了红娘,撮合村里一位打光棍儿的我叫二爷的男人和大奶奶在一起。那时候大奶奶跟母亲有话在先,我们两个相处有啥矛盾,你都帮我们调节,该说就说,别管什么“婶婆婆”“叔公公”。
   二爷是个很能干的人,是那个年代的高中毕业生,只因为成分高没能参加高考,后来长期在外打工。都说光棍儿不过日子,不攒钱,二爷可不是那种人,他屋里屋外拾掇的干净利落,屋檐下还养了一群鸽子。说到鸽子,有这么一段,村里有一个不务正业的“猫先生”,像猫一样馋嘴,我亲眼见他清早把网子罩在村中间枯井上面,等着在井里面住宿的麻雀自投罗网。这一次他竟打起了鸽子的注意,趁二爷不在家,用气枪打死很多只拿回家解馋。二爷回来后知道此事,竟买了二斤猪肉送到“猫先生”家里,说以后您馋肉说话说一声,我给您买,别再祸祸我的鸽子。羞得“猫先生”无地自容。
   二爷终于娶了大奶奶,从此,母亲让我改口,跟大奶奶叫二奶奶。婚后没几天,二奶奶坐在炕沿跟母亲说闲话,说到二爷,二奶奶说二爷是真光棍,然后她们就呵呵地笑。他家的压水井也再次热闹起来,每天担水的人又接连不断。
   去年收花生我在场院里碰到二爷,他的身体已大不如前,坐着电动轮椅出行。在闲聊中得知,二爷前年大病一场,多亏了儿子,儿媳妇悉心照顾才躲过一劫。同病房的病友都说二爷有好儿子,好儿媳。二爷在孩子们走后,对病友说,一个儿子也不是我的,我是沾光的。说的时候,二爷满脸笑意。
   我想这压水井让建林兄弟从小就懂得付出不求回报,送出的是甘霖,收获的是心安,就像现在对待他们的后爹一样!
  
   四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村里打了一口深井,安上水泵,在东山顶建了水塔,这也是一口甜水井。从此,全村人终于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吃上了自来水。延续百年的敞口井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开始自来水是全天候敞开了供应,大家都说这是把滦河水引进了自家院子里。但由于大家不知道珍惜,经常有浇着菜园去串门,最后水流到大街上的情况,造成浪费严重。加上滦河水受到上游污染严重,自来水变得不够用且有异味。没办法,水泵只能下沉,从最初的30米深逐渐下沉到40、50、60米深,还不得不定时定点供应。奶奶一次从二姑家回来,就唉声叹气的唠叨,滦河现在是酱油色,带着一股子怪味,鱼虾都死绝了。说如果再这样下去,再有几条滦河也得给祸祸完了。然后就是连连摇头。
   随着2008年开矿,七个村庄整体搬迁,一座现代化的亚洲最大露天铁矿开始开采。现在已形成一个直径2公里,深270米的巨大矿坑。站在研山山腰,正好俯瞰矿坑全貌,但见矿体整个像一巨型黑黢黢的锅,锅的四周是一圈圈向下延伸的土路,看起来像甲虫大小的矿车在“锅沿上”缓慢爬行。那是我的宗族兄弟父老在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努力工作着。
   奶奶早已不在世了,那天我和在矿上上班的建林聊起来,问他见没见着我们的地下滦河,有没有鱼虾。他歪着头想了想,地下河应该就在当年开槽湿漉漉的沙子、石缝里面吧,大概是滦河渗下的水侵入过来的。鱼虾肯定没有,千万年前的鹅卵石和贝壳倒是有很多。我想这里可能曾是滦河故道吧!
   我说,现在矿底已远低于滦河河床,也没见到滦河水渗透过来,把矿淹了!他摇摇头,略有所思的说,大概地下河改道了吧,可不管怎样它也会和地上河一样流入大海。毕竟现在地上地下的河水都没有污染了,大海是没有理由拒绝的。
   也许,根本就没有地下河,那只是我们心中美好的猜测。如今,这深埋地下的自来水管就是我寻找几十年的“地下河”吧,家家户户都吃上了甘甜的滦河水,这是老百姓的生命河,幸福河。
  

共 436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小时候,心里有很多谜。作者村里有三口井,村东一口水涩(湿巴),村西的微甜,中间的近乎枯井。因此,作者问奶奶,地下为什么有水,如果是滦河的地下河,为什么不见鱼虾等,为此,作者和母亲去挑水,因趴井观望究竟,险些母子落井。那时,井台是大人们的交流场所,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水缸,装水吃和用来浇园。小学三年级前,每班从井里打水放入桶中给学生饮用,因井台打水危险,学校与校后地质队协商,引入一条水管入水池,学生们终于喝上自来水。八十年代初,发小建林家打了一口压水井,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品尝,甘甜爽口,奶奶告诉作者,说这井打在滦河河道上。挑水人络绎不绝,作者每次挑两个半桶。据说水能改变口音,多年后,作者从北京回到家乡,就把京音改成了唐山口音,滦河水有着如此强大的魔力。建林父去世,在母亲等撮合下,建林母(作者叫大奶奶)嫁给了二爷,他家的压水井又热闹起来,担水人又接连不断。付出不求回报,这压水井告诉了建林这个道理,如同他很孝顺后爹一样。九十年代初,村里以一口深水井代替了原来的敞口水井,吃上了自来水。但由于滦河水污染严重,影响到自来水供应。随着2008年开矿,滦河得到了有效治理,作者仍心念地下河,便向在矿上工作的建林询问,他摇头说,也许地下河改道,现在地上地下都没有污染了,大海收纳了河水。或许,根本就无地下河,这深埋地下的自来水管就是作者苦苦寻找的“地下河”,如今,家家户户已经吃上甘甜的滦河水。作者通过对村里土井的回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发问,开始寻找给村民带来甘甜井水的地下河,几十年未果,最后,经历曲折奋斗,村民都吃上了山泉般的自来水。通过这一系列描写,讴歌了当地政府治理环境、还清水于民的为民情怀,文章题材新颖,内容丰厚,力荐阅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610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06-10 05:49:00
  这是一篇描写改革开放后家乡变化的散文,通过最初的土井变成今天的自来水,其间描述了作者寻找地下河的故事,构思巧妙,叙述自然,既有挥之不去的淡淡乡愁,也有新时代农村的幸福喜悦,内容丰厚,别具特色。感谢老师一直以来对东篱孜孜不倦的支持和厚爱,问候老师,夏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6-10 22:09:02
  韩老师晚上好,今天收拾花草,回复迟了,见谅。这个题目立了很久了,始终没有把握下笔,最近才勉强成文。早上读了一遍,刚才又读一遍,您细微的的修改和点睛的结尾我都看到了,感谢您的精彩润色和精美按编,我很喜欢。再次致谢,给老师敬茶,恭祝夏安!
2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06-10 09:19:01
  天方老师这篇回忆性文章,通过叙述家乡吃水用水从土井到压水井,再到自来水的过程演变,表达了改革开放后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亲情和乡情,非常温馨。拜读学习,大赞!问好天方老师,遥祝夏琪!
回复2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6-10 22:12:59
  如菊老师晚上好,今天收拾花草,回复迟了,见谅。这篇文章对我有挑战,立项很久,没敢下笔,还有有编辑老师精彩润色,才使文章有了些许亮点。加国山火肆虐,多家注意,在此给您敬茶解暑!
3 楼        文友:红花草        2023-06-10 10:16:53
  我们称地下河为阴河,压水井就是打到了地下水层才有水,我们这里也是一样的。文章以水为线索,从地下甘泉引为人们的生命之源,又被遭污染,然后又被整治,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将农村的变化跃然于纸上。好文章,拜读佳作,学习点赞!
回复3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6-10 22:16:55
  有时候打井也挺神奇的,一个地方打不出水,换个几米,几十米就没问题了,您说的对,岩石层,黏土层不行,必须打到含水层,其实就是砂土层。上午您说家乡很热,大旱,北京这边也是,旱的厉害,给您敬茶,解暑!
4 楼        文友:枫桦        2023-06-10 16:46:54
  以地下河为线索,新旧两个时代的对比,把新时代新农村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深深的回忆,暖暖的乡愁。让人觉得新颖的是,天方老师的取景方式!文字叙述平和自然,没有丝毫的拖沓!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6-10 22:20:28
  其实题目来自我和三叔的一段对话,当时我们爷俩个看着原来的村庄,现在巨大的矿坑聊天,说到了以前的井水,地下河哪里去了,就有了本文题目。也是多看各位老师文章学到了一些皮毛。祝老师夏安,敬茶!
5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3-06-10 17:00:56
  水和空气一样重要,水资源的升级变化,其实是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不断进步。文章充满了对水资源变化的喜悦,也有着淡淡的忧伤,情感丰富,文字积极向上,欣赏佳作!
回复5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6-10 22:24:00
  我比您差一代人,正好赶上全国变化最大的这些年,那天突发奇想,从水入手,写写这些年的变化,绞尽脑汁,才有此文。感谢小溪老师驻足留墨,给您敬茶!
6 楼        文友:李湘莉        2023-06-10 18:20:29
  文章构思巧妙,立意深刻,尤其文尾,点题巧妙,虽寥寥数语,却歌颂了政府和人民。好文!湘莉拜读学习点赞!遥握问侯天方老师,谨祝夏祺!
回复6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6-10 22:27:49
  都说什么搞不明白,掘地三尺也要找答案,小时候说的地下河,到现在掘地几十丈也没有找到答案,就有了此文初步构想。感谢老师驻足留墨,敬茶,祝夏安!
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6-10 19:16:30
  天方老师的这文写得有时光铺展感,有份量。怀才在青岛,手机写字不方便,只能简单留言。见谅!
怀才抱器
回复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6-10 22:30:39
  老师放心游玩吧,最近投稿文章少,我努力再搞出一两篇。社团有事您吱一声好使,哈哈,祝老师旅途愉快!
8 楼        文友:罗莲香        2023-06-10 23:28:15
  该文构思奇巧,叙述特别,立意高远,从饮水方式的变化歌颂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故事被打上了旧时光的烙印,却恍如昨日,文中流露着浓浓的乡情,暖暖的亲情,引人共鸣。情景交融的佳作,遣词造句自然质朴温馨,很耐读,感佩才情,问候天方老师夏祺!
回复8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6-11 09:17:08
  罗老师,早上好,谢谢您的美评,时代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我选取一个小的角度去展开记录一下,祝老师开心快乐每一天!敬茶!
9 楼        文友:夕泠        2023-07-09 21:04:40
  天方老师从村里的三口井说起,回忆着当年的井台、发小家的井水,九十年代的深井,再到后的自来水,生活日新月异。思路清晰,内容丰厚,开头的地下河与结尾处的地下河遥相呼应。是一篇娓娓道来的细腻之美文,喜欢,欣赏,问好天方老师。
回复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7-09 22:49:42
  感谢老师的到访留墨,饮水思源,我身在异乡,经常会回忆起故乡的点滴小事,有了灵感就带入一些。这篇文章虽早有构思,但仓促而成,瑕疵不少,能得到老师褒奖,我就权当鼓励,敬茶!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