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烟火】职场感悟点滴(随笔)
付辛苦赚得钱来,靠劳动维持生计,凭升迁提高个人价值和生活质量,这是芸芸众生,特别是青年人都在践行的路数。而职场,就成了大家绕不开的一个平台,大家以不同的方式,在这个平台上表演。若干年后,在这个平台上,不同的人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呢?混得不好的,就说人家混好了的有背景啊,起跑线不一样;男怕选错行,女怕选错郎,人家专业选的好啊;他命好,遇到好的上司了,等等。其实不然,自古将相宁有种乎?这里的根本原因还在自身,在自身的情商智商,在自身的韧性悟性,在自身的适应能力。因为,在职场的运行中,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各色人,都要处理各种事情,不同的人,不同的表现,给人不同的印象,时间长了,就自然决定了不同的命运走向。说几个实例。
1、“大葱烧海参!陈院长爱吃这道菜!”
这是我经历的一件事情。我来到某高校办事,被安排和院长共进午餐。算计起来,中午一块儿吃饭的有8人,院方有院长副院长主任和秘书4个,外宾2个,同学和我2个。
故事发生了。学院附近的一家定点饭店,不大,有点特色。院长和外宾还在会客室,叫我们几个先过来。
刘秘书开始点菜,一边点菜一边念叨,晕的素的凉的热的,酸的辣的,看来,他对饭店的菜系熟,对饭店的经理、服务员更熟。
这时,他眼睛一亮,嗓门突然高出8度:经理,大葱烧海参,陈院长爱吃这个!说完眼睛转向门口,不无得意的样子。当我的目光随之转向门口时,发现院长正带着外宾进来。显然,刘秘书的大葱烧海参,他全部收听在耳朵里,而且,他相信,在屋的所有人都听到了刘秘书这句话,都知道陈院长爱吃大葱烧海参,也都知道刘秘书知道他爱吃大葱烧海参了!
满打满算这马屁拍得及时妥帖,可没想拍到蹄子上了。只见陈院长停止了和外宾的交谈,也不顾和我们打个招呼,大声冲刘秘书喊道:把大葱烧海参撤掉,换别的,你怎么知道我爱吃这道菜!
向大伙扫了一眼,又补充了一句,你记着,大家吃好最重要!
想必朋友们明白刘秘书的错误和院长的精明了。院长肯定爱吃这道菜,但他不愿让别人知道他爱吃这道菜,他更不愿意别人知道他的秘书知道他爱吃这道菜。单独给他点这道菜。无疑是告诉别人,他在单位是这样的为自己着想,是这么培养手下人为自己服务的,官场水深,人心叵测,这样久而久之,早晚给自己找病。
问题出在刘秘书把院长的喜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连点菜都以院长为主,那么别的事呢,院长的智商会这么低下吗?
这事唯一处理办法是:这里的大葱烧海参做得不错,大家尝尝!
后来我听说,这事一周后,院长把刘秘书调到后勤科,当食堂管理员去了。
领导都很敏感,讨好需要含蓄,就如同宣写诗:含不尽之意见言外。
2、“领导,我没他的电话号码啊!”
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你正在办公室随便做着一件事,上司进来了,冲你吩咐道:你给某某打个电话,问他们什么时候来公司?
你不假思索地回答:“领导,我没他的电话号码!”
就可以想象了,这时,你的上级大概有这么几种反应:一下愣住,一句没有号码就把我拒绝了?旋即冷静地说,我给你号码;眼睛闪出不满的的光,嘴角蠕动几下,不说话,接着出去了;反问:没号码不可以去找么?说完拂袖而去。
可能还有其他反应,但无论如何,有一条可以肯定,对你这种回答,他心里很不舒服。你呢,可能是不经意,没有成心拒绝领导或讨他不高兴的本意,就象在家里和父母一样,觉得真没有号码,父母就迁就你,不用打了,或父母自己去打这个电话了。
类似这样的回答还有诸如:领导,这事让某某去更合适吧;领导,这事我没干过;领导,我不会等等,总之是用各种理由婉言地拒绝上级,让上级觉得你对他的吩咐有反感。
你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他是你的上级,他和你不是平等的;他也不是你的家长,因溺爱而迁就你。你是在执行指令,上级非常在意执行力,更在意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你这样回答,就是在违背他,是挑战他的权威,他今天顺从你了,明天呢?这事顺从你了,别的事呢?其他所有下属,都这么回答,可以吗?这是你的上级必须想的事情。第一次可能念你年岁小,或刚刚入职,没甚经验,原谅你了,但两次三次呢,老的员工呢。
如果你养成了这种习惯,面对另一个领导,也这么简单随意地去回应,你还有可能获得领导赏识,在职场上混出个模样,逐步进步吗?!
怨天尤人?让别人包容?象父母一样,放纵你?都没用,都不可能,最后的结果,是你为你的无知和任性买单,眼看着他人升迁,进步,你却原地踏步,甚至“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溜之大吉了。
最好的回答是:好的,领导,我马上去找电话号码去,这就联系,回头把情况告诉您!
哪怕你眼下真的腾不出手,也要立马答应,过会儿再去办理。
3、“你既然请示副总了,还来问我干什么?”
这是发生在一个特大型国企的真实故事。
经历几番周折,小李终于如愿以偿,由基层调入机关,任总经理办公室秘书,专为领导撰写公文。这得利于办公室主任的爱才,多方努力,也得利于小李写得一手好文章。
这是个含金量颇高的岗位,是走向高管的直接踏板,一般是先辛苦几年,过渡一下,没极特殊情况,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混个中层,十拿九稳。没有主任的良好人脉和多方努力,是绝对办不到的。
李秘书当然十分珍惜这个岗位,也对主任感恩戴德,马不停蹄,踌躇满志,全身心投入了新岗位的工作,辛苦着,并快乐着。
快到年底了,省政府要一个全面经营的汇报材料。至关公司领导政绩,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主任叫小李到办公室,指导思路,罗列提纲,敲定字数,细致交代了一番。
查阅资料、基层调研、向财务、人资等部门索要数据,小李不舍昼夜,加班加点,一周时间,一万多字的报告草拟出来。是一篇不错的公文。
然而,第一时间,他没有呈送主任,而是交给了主管经营的副总,让他过目。
副总问他,是谁布置的。
主任。他回答。
副总思忖一下说,这个角度不好,你拿回去重写,这么这么写。副总好像很生气,把主任给小李的思路全推翻了。
小李懵圈了。拿到主任这儿,说明事情的全部经过,一肚子委曲。
是谁让你给某副总拿去的?主任一如既往地和蔼。
我觉得先给经营老总看看合适,小李眼里有了湿润。
是谁布置给你的工作?主任在他的有些抽搐的脸上看了片刻,声音加大了。
是您!
那你就应该先给我,这是最合适的。
......
稿子放这,你去吧,没事了。主任声音又和蔼起来。
过了三天,小李接到组织部门调令,回原单位了。而这个时间距他来总经办,不过一个月。
过了两年多,在一个偶然的场合,朋友小聚聊天,有人不经意提到,当年的主任和那个副总,关系不好,而主任,是一把手的铁小弟。而那个副总,已经调出这家单位,而就任另一家特大企业的副总经理了。
听说,十几年后小李从一个科长的位置上辞职了。而当年接替他的秘书,早在八年前,就已升任某二级单位的总经理了,正处级。
这就是多头请示的结果,这是职场的大忌。
如果被请示的两个或多个上级意见一致,尚且好办。如果意见不同,你没法操作不说,肯定有个上级对你有意见,而这是你自己一手造成的。
当时的小李,绝不仅仅是觉得给经营副总看看合适,他也想在公司领导面前邀功,结果适得其反。
4、“老大,烟酒我给嫂子了。”
中国是个人情大国,升官发财、治病上学、当兵求职、诉讼捞人、工程项目等等,一切大事小情,请客送礼,司空见惯,早成规则。但这礼怎么送,送什么,送多少,奥妙多矣,办得好,以少胜多,天随人愿;办得不好,事倍功半,赔了夫人又折兵。
看过一本反腐纪实作品,一个市政府的办公厅副主任,想往上进半个格——办公厅主任。工作积极努力、搞好上下关系、疏通各个关节,72拜,自不必说,最后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如何对书记表示意思了。
十条软中华,两件茅台酒,选好一个黄道吉日,副主任趁着皎洁的月光,轻车熟路,来到书记府邸。书记没回来,夫人开门,搬进烟酒,放到柜子里,寒喧一番,回得家来。早想办的事了结了,不禁吹起了口哨。
按理,这事他已办妥,两万多块的烟酒,夫人收了,尽人事,由天命,能不能如愿,就看老天了。
但他心里仍有不安,和书记鞍前马后,和夫人也经常交往,但书记家的办事风格他还不能全部掌握,礼品虽说价值不菲,但对书记夫人来说,不值一提,她是否和书记念叨一声也不得可知,如果直接送人,可就前功尽弃了,打水漂也不响。
和书记大人说一声?不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再三推敲,这位在职场上蹦跶多少年的副主任,做出了一个拙劣的决定。过了一个周日,知道书记从家里回来的第二天,他敲开了书记办公室的门,汇报点工作,出来时,顺便说,老大,那——那天我去看了看嫂子。
书记用从来没有过的眼神认真看了他一眼下,“嗯”了一声,说你走吧,就埋头批文件了。
结果是,过了两天,书记的司机,将烟酒悉数给他送回,半年后,调任他到统计局任副局长。
这位副主任是真的不称职了,你送的烟酒,夫人能不和丈夫说么,书记记在心里,到时悄悄办了,这叫心照不宣。你专门和他说,就意味着,你知道他是个收礼的人了,而且是收礼办事的人了。什么叫城府?什么叫深沉?什么叫藏而不露?上级的真实心路,永远不想叫别人知道,谁知道,谁就没有好果子吃。
进而说之,你给上级做事,总挂在嘴边,是想让他感谢你?你替他担点风险,你不说,他感谢你,回报你,你要摆在桌面,相当于把他暴露了,反倒不好给你办了。
职场上,办不同的事情,要有不同的方式,有时要先奏后斩,有时要先斩后奏,有时要边斩边奏,有时还要斩而不奏或奏而不斩,虚晃一枪。
给上级干的私事,要永远斩而不奏;上级需要露脸的事,就要先奏后斩,或奏而不斩,或边斩边奏;上级担责的重要事项,就要先奏后斩,等等,这要有悟性。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项,不同的场合,要采取不同的做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这事,你还是找下王处吧,别说我说的!”
职场上,诸事纷繁,频出多变,且一个事情一个特点,没有固定套路可循,身在职场者,只有定位明确,知上知下,情商智商兼具,才能游刃有余,应付自如,永居主动位置。否则,就尴尬、就被动、就不讨人喜欢,就会让人穿小鞋,吃上眼前亏。
手头有个案例,挺能说明问题。某一特大企业,职工十来万,二级单位四五十个,其中好多地处外围,距公司总部百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单位。
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交通、通讯不方便,地处外围的职工无不想调回市里。公司如果放手,60%以上的职工都会回来。主管部门人事处(组织部)制定政策,对此严格限制。人事变动,一般过三关:本单位放,有单位收,主管单位批。
以各种特殊情况为理由提出申请的,每年都不少。人事处负责此事的一般是四个人,处长、主管副处长,主管科长、主管科员。故事就来了。一个干部,姓于叫于福,家在市内,在矿山工作已经五年,在市内的父亲病故,姐姐在外地工作,老母一人在家,身体多病。于福几番周折,本单位终于同意了他调回的请求,他也找到了接收单位,卡在人事处。
开弓没有回头箭,小伙子没有退路可走,拿出吃奶的劲,在人事处下功夫,托人找关系自不必说,请客送礼不在话下,科长干事那已经磨破了嘴皮子,有时一把鼻涕一把泪,从矿山上班,来一趟市里已是很不方便,尽管如此,他找干事也不下八九次了。
人心都是肉长的,干事同情小伙子的家庭境遇,也为小伙子的孝心所感动,和小伙子说了句真话:你找下某处长吧,千万别说我说的!
小伙子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来到某处长办公室,汪着眼泪陈述自己的家境和调回来的诉求。处长可以一心二用,一边批阅文件,一边倾听他的陈述。
“谁让你找我来的?”处长和气地近乎温柔。
“是楼下的某某干事。”小伙子说完就后悔了,抹了下嘴,似乎要把这句话收回去。
“我知道了!”处长站起身,拍着小伙子的肩膀。小伙子感觉有一种向外的力量——处长在下逐客令。
小伙子又来到干事这里,交待了面见处长大人的全部经过。干事听了,皱起眉头,到盆架上取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耷着头挤出一句话:“你回去等着吧!”
一周后,这位干事被调到基层的一个工厂的车间。
于福这一等,就是三年,那位处长大人退休之后,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一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