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攒 忙(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攒 忙(散文)


作者:刘春 进士,706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6发表时间:2023-06-16 23:55:42
摘要:在农村,你帮我,我帮你,互相帮衬,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自觉不自觉的习惯,不去攒忙,觉得浑身不得劲儿,心里不落意,不去干些活儿,反觉得对不起人家,于是习惯成自然,攒忙成为农村不是规矩的规矩,形成一道奇特的民俗风景。

【菊韵】攒 忙(散文) 那个年代,农村最时兴的就是攒忙了。红白事,修造房屋,大事小情,只要涉及人多自己忙不过来的事情,都会有一帮子人主动来攒忙。帮忙的人是当家子(本家),或者左邻右舍,还有好友、同事等。就是现在,攒忙仍然是红白事的主体,不过,有些活计外包了,比如包饺子、在家的宴席。
   攒忙,就是帮忙干活,不计报酬,最多吃顿饭,有的攒忙还不吃饭,干完就走。
   攒忙干活,就是自家干不过来、又很急迫的活计。这些活计我大致给分成粗活和细活。所谓粗活或细活,是一个粗分,并不是很最准确,主要是根据人的体力所能承担的能力而说。干什么活就需要什么人。比如包饺子之类的活,属于细活,包括剁馅、和面、包饺子等,姑娘媳妇是主力。这些妇女只要有空,就会积极参加,上班的直接请假,来的个个不空手,带着菜刀、案板、牌牌(饺子帘),围着圆桌嗑瓜子,说闲话,等面和馅准备齐全,开捏。
   面和馅有专人负责,和面的人有经验,软面饺子硬面汤,面和的不软不硬,擀皮的省劲,面和好后,盖好饧着;馅要入味,虽然没有啥精确比例,但调馅的心里有数,有经验。肉香油味精是不能少放,人多的事,馅用的多,调馅要大盆,还要挽起袖子下手调制,双手插入盆内,上下左右翻搅抓捏,胳膊肘都沾满油。包饺子的姑娘媳妇着急,面都饧好了,包起饺子就可以回家。都围着调馅的嚷:差不多得了。调馅的是四十多岁的大叔,慢条斯理说:差不多?那不是丢我的人?你知道我攒忙多少年,调的馅有多少人吃过?没有一万,也有八千。就服我,说我调的馅入味,好吃.....,边说,边捏起一点放口中品,淡了再放些盐:好了!姑娘媳妇们拿着小盆盛了馅,去忙活了。
   婚嫁是大事,用人多,攒忙没得说。即便平时家里来了qie(亲戚),当家子、邻居的婶子、大娘、嫂子,也腾出手来来帮忙,其乐融融,说笑之间忙活着,在亲戚到之前,一切都搞定。主家不会说“留下吃饭”的话,因为这样的攒忙太平常了。站起身,拍拍手和身上的面,走人。白事也是如此,只要抽出时间来,都会去帮个人场,凑个热闹。
   煎炒烹炸之类,全是男人担任。而炒菜就需要大师傅。村里有三几个大师傅,无论煎炒还是刀工,村里公认最棒。不但炒菜技术好,而且经验丰富,做数十人一百多人的菜,心里一琢磨,就有了数:去买猪肉多少斤、鸡多少只,鱼多少条,肘子多少个......然后开始忙活。这种活计,说是粗活也可,比如冷热菜的煎炸炒拌,什么煮肉、烧肉、炸丸子、烧火、炸豆腐等,属于细活,但做饭的烟熏火燎,火烤油溅,说是粗活也未尝不可。关键是经验,有时候,来人多了,大锅菜不够。大师傅二话不说,哗!一桶水倒进锅里;唰!一把咸盐撒进锅里,烧开,够了!这就是经验,不急不躁,总会淡定应对。
   端盘上菜,既油腻又费力,累活脏活,自然是粗活,肯定是男人的事,大多是小青年担此重任,身体好,腿脚灵活,眼疾手快,做“跑堂小二”最适合不过。过去送闺女,送陪送(嫁妆)的,是本家的一帮小伙儿,挑担的,提篮的,背包袱的,二十几个人,热闹,当然也是为去喝酒吃饭,去解馋谁不想去?争着抢着去,谁让那个时代穷呢?
   更费劲更为粗的活儿,就是盖房子。打夯、筑基、打坯、搬坯、砌砖、上檩,和泥、提浆,自然是男人当仁不让的活了。还有白事里的守灵、做饭、放炮、挖坟、抬棺材、埋坟,等等,出力气的活计大都是攒忙完成。
   在农村,你帮我,我帮你,互相帮衬,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自觉不自觉的习惯,不去攒忙,觉得浑身不得劲儿,心里不落意,不去干些活儿,反觉得对不起人家,于是习惯成自然,攒忙成为农村不是规矩的规矩,形成一道奇特的民俗风景。
   攒忙随时都有,但盖房就要选择时间。也就是农闲的时候。盖房子的主家对于攒忙的人,一般中午就是猪肉粉条豆腐熬菜、白面馒头;晚上才会安排席面,喝酒但不管醉。
   攒忙就是这样,体现了农村那种淳朴、敦厚、善良、诚信的精神品质。但是也不尽如此。比如,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另类的攒忙,让我一直记在心上,忍不住写出来,聊作闲资。
   老尤是农村里的一个另类,私心重,特吝啬,小九九打得精,爱占小便宜,攒忙也偷懒蹭滑。在生产队的活哪有轻松的?投机取巧,是老尤的拿手。比如锄地,要是全力干活,还不累死?他可好,正应了那句话:“加油不加油,干个好地头”,两头地边锄得很净,其实中间锄得很邋乎,就是出工不出力。久而久之,人们知道了老尤的手法,小队长盯上他,每次都让其返工。这老尤因此得了一个外号:油溜子。帮别人不出力,反正露个脸就算来了,人们也不指望他。可关键是这老尤也要建新房,也需要人攒忙。乡里乡亲的,人们都顾着大颜面,不计较他,也会去攒忙。不过,老尤的表现实在令人不齿。炎炎夏日,干了一晌,午饭却是糊涂面条,煮过火,面条无魂,盛在碗中,没有面汤了,是一坨,且烫的没法下嘴。人们心里有气,却无法说。都认为晚上会吃好一点。谁知晚上还是面条,没有准备酒菜,只准备了两盘猪头肉(那个时候猪头肉便宜),攒忙的人心里那个气呀,一脸的不高兴。老尤呢,却说,今天仓促,没有准备酒,对不起,明天,明天。那就明天。谁知道明天,吃的不说,买的山药干酿的酒,又苦又涩。攒忙的气炸了,就琢磨给他点颜色。砌砖的有办法,用不到半截砖,也要故意砍断,墙根掉了一层半截砖。心疼的老尤,心里打颤,手都哆嗦。要知道,这一块砖一毛多钱哪!站在架子上砌墙的四个人,每人负责一面墙,吊线拉线,按说应该一致吧?也出错了:转行(xing)了,就是四个人砌的不在一层上,不知道是谁,泥抹的厚了,不在一个水平上。老尤急得什么似的,满头大汗:这怎么办?还能怎么办,返工。于是,一块块揭掉,重来。吊线找水平,这就耽误了一下午。别人家盖三间房一般三天封顶,老尤家四天还没封顶。第五天,可算封顶了,水泥抹砖缝的时候,攒忙的故意糟蹋洋灰(水泥),墙根下又是一层。老尤觉得占了便宜,却吃了大亏。
   这是主家没有管好饭的典型。而有的攒忙的为了多吃几顿好饭菜,却是存心磨洋工。一年,我们村十几个小伙子去城里给亲戚家盖偏房。亲戚是本家的一个出嫁姑娘,招待很热情,有酒有肉,吃喝都不错。攒忙的除了我们村的人,还有当块的青年。我们干得很卖劲,黑汗白流,都觉得吃的很好,干活要更好。可人家当块的就不乐意了,竟然这样说:悠着点,干这么卖劲,盖起了房,还有这吃喝?看看,同样是攒忙的,心里想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我曾经参加过很多次攒忙。大概是上个世纪的一九九零年前后,刚转业回来,那时城里盖私房成风,同事买一块地皮,准备盖房。拉土垫地基,卸水泥,同事就组织几个人下了班晚上干,累得不亦乐乎。不过,我们只是干这些粗活,盖房就不是我们了。后来,攒忙的事情渐渐少了,尤其是盖房的活,就不再攒忙。因为,攒忙出事的不少,磕磕碰碰是小事,出大事的也有,找车拉石头子翻车的、拖拉机将人轧伤的等等,攒忙风险太大,主家相当谨慎。万一出个事,就得不偿失了。因而,这些带有危险系数的攒忙,渐渐退出了市场。而维系乡情乡愁的,只有婚丧嫁娶以及生儿育女这种形式了。即使这种形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手的机会很少了:外包简单省事,少了很多麻烦,也省却了很多人情,钱能解决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2023年6月16日)

共 29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攒忙,也就是帮忙,邻里乡亲有急需事情的时候去帮一下,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候是很经常的事情。不计报酬,不计得失,是乡村邻里之间沟通的最直接方式。我们中国人讲究“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正是这样的思想,那时的乡村思想才淳朴自然,让人流连忘返。当然心思精的人大有人在,但是每个人都不是傻子,眼睛都明着哩,于是有了文中所说的那个场景。文章情节细细道来,思路清晰,恩怨分明。好文共赏,推荐阅读【编辑:寂寞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寂寞寞        2023-06-16 23:56:55
  把攒忙的描述的精细到位,好文!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6-17 08:11:49
  刘春老师的这篇文章,也包括我看到的多篇,都充满了时代感,旧时光的温暖,始终不熄。刘春老师所言的“攒忙”可能就像我老家的“帮衬”吧,就是谁家有大事,包括红白喜事盖房子一类,知道的,都会跑来帮衬。这是一种民风,是很温暖的。我1975年盖房子,就是队上的乡亲们帮衬的,攒忙的。记忆犹新。文章有温度,更有思考,对今人依然有着启迪的意义。
怀才抱器
3 楼        文友:乐歌        2023-06-29 15:15:28
  我父亲曾经是一把攒忙的好手,无论谁家叫,从不打弯,而且干活气势很猛,在全村也是顶呱呱的。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