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红薯丝煮面(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红薯丝煮面(散文) ——父亲的红薯丝煮面


作者:西南之南 白丁,76.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77发表时间:2023-06-17 15:21:06
摘要:七十年代,农村家庭缺乏粮食,一日三餐,红薯和玉米粉唱主角。而父亲的半盆油炒红薯丝煮面,能让简陋的厨房欢腾。

【丁香】红薯丝煮面(散文) 晚上七点多钟的时候。天色已渐渐黑了下来,农家的鸡鸭都已进笼。我家的房子是灰瓦土墙的老房子,但也不完全是土墙。正面是土墙而后墙和左右的山墙和中间的干墙,却是年代久远的竹编草筋泥的白石灰墙。这座房子呈倒转的7字形。除了左边一个大三十平方米的底矮的厨房(我们老家人称之为灶房)外。一排大三间的正房都要比院坝高一米二左右。因此,从院坝进宽大的堂屋(大概有三十五平方左右),都要从一个两米长三十公分宽八级的石板阶梯上下。灶房是在三间正房靠左的一间,正面墙的基础上搭建的,因此在院坝的左角的房檐口就明显底矮了不少,也就是大约一米七左右高。每逢梅雨季节灶房因为房顶斜度稍微平了些都会从瓦缝隙中漏雨。天气晴朗就不会有问题。灶房的门在靠正面墙,出门就是进堂屋石板阶梯的左侧面。
   晚上的灶台是点着一盏父亲用蓝墨水玻璃瓶做成的煤油灯。那在夜风中忽闪忽闪的光线不是很好,那橘红色的光照亮整个灶房还是没有问题的。下午放学后,我和大哥就把该准备的鸡,鸭,猪的饲料,比如牛皮菜(也称厚皮菜),红薯藤,红薯颗粒,该切的,该宰的都弄充足了。两个弟弟也比我只小两岁和三岁,大哥也只比我大一岁。此时大家都在为今天晚上吃什么而发愁。家里的两个木头柜子和一个靠后墙的石板柜子除了半布袋玉米粉早就空了,父母亲加上我们四兄弟一共六口人,吃粮早就成问题了。母亲已经愁眉苦脸好久了。当然我们心里都十分清楚,在生产队每天早出晚归,一年忙到头的只有父母两人。那个时候,父亲从天亮就出门,天黑才能回家。辛辛苦苦在山上的地里和山下的田间干一整天农活只有17分工。那时的10分工只值六角五分钱。比如农忙,从我家对面的最高的遥宝山,大梁子和茅草坡桃一担麦子或者玉米棒子到生产队的保管室大约需要40多分钟。非常明显的山高路远,而且山路狭窄。因此,一年到头也挣不多少工分。还因为那时的农村又全靠天气和工分吃饭,按劳分配。劳动力好的多分粮食,劳动力差的口粮就经常“青黄不接”,也就是春秋两季还没到收粮的时候,家里就断粮了。也因此年年都需要向生产队借粮,到生产队分粮时再从中扣除作借的部分。所以就成了年年季季借粮和倒找户,这就是说这季生产队分配粮食的时候扣除上季借的粮食还扣不够。还需要继续向生产队里借粮食。当然,向生产队里借粮也不是简单的事情,而且需要提前向队委会提出申请,再通过队委会讨论,然后在全生产队召开群众大会讨论通过才行。我们家也不是每次都能够借到粮食,全生产队四十四户人家两百多口人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也是有的,母亲因为这事儿不知哭过多少回。因为孩子们小正是长身体的重要阶段,没有粮食吃肯定是不行的。
   还有,当时的粮油,副食品等都是统购统销。每年毎一个季节生产队都要向人民公社的粮站,食品站,采购站上交稻谷,玉米,小麦,豌豆,胡豆,黄豆,花生,绿豆,棉花,生猪等。那都是有上交国家公粮农税任务的。然后,每家每户的社员群众生活所需要的白糖,红糖,白酒,煤油,香烟,猪肉,布匹等等都是凭票供应。所以光有钱还是买不到东西的。那时候我们最期待的,是家里能够来一个重要的客人,或者是早一点逢年过节,那样的话父母亲想尽办法都会买些猪肉,挂面,白糖,冰糖,豆腐,白酒等紧缺物品回家。再加上自家菜园地里的葱葱,蒜苗,芹菜等蔬菜也就可以派上用场了。我们几弟兄严重缺乏油水的胃也好润滑润滑了。那时候家里的鸡鸭和鸡蛋,是要拿去公社的街上卖钱为我们兄弟四个准备书本费和学费的,只有过生日的时候运气好才能有两个煮鸡蛋吃。平时父亲经常鼓励我们放学以后带上兄弟去房前屋后,田埂土坡割些青草交到产生队里积青肥,一是能参加劳动锻炼,二是以少存多能够为家挣一点工分。农忙收割季节背上竹背篼去山上地里捡拾麦穗,下田里捡拾稻穗交给生产队也可以挣些工分。从小学习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好习惯好作风。
   父亲是六十年代初期的高中生,在我们家乡算是屈指可数的文化人。他当过小学教师,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生产队会计。会织毛衣,会做布鞋,我们全家人的布鞋基本上都是父亲在夜深人静时,在煤油灯下打着算盘把生产队的帐目算完了之后。才一针一线做出来的。黑色灯芯绒的鞋面两边有松紧布的那种,千层底的鞋底,穿在脚上又温暖又好看,又遇下雨或者早晨有露水的天气我们都舍不得穿,等到了学校和路上干燥了才从书包的塑料口袋里拿出来穿上。父亲是个非常乐观的人,也是非常聪明和能干的人。他从不抽烟喝酒,但喜欢做饭炒菜做家务。前面说到一家人正在为今晚吃什么而发愁时,父亲却笑嘻嘻进入灶房。父亲有一米七的个头,穿一件白布衬衣,偏瘦,精神饱满,他进灶房先是用水瓢淘半瓢水倒在大铁锅里,再用竹刷把刷干净锅,对大哥说;“老大去削五个稍大一点的红薯,洗干净拿来”。九岁的大哥做事快捷,三下五除二,不一会儿就用那只红花的搪瓷盆端着红薯进来了。三弟和四弟经常为顿顿吃红薯汤,玉米糊糊哭泣,这时候却很乖地在灶膛前用麦草和胡豆杆烧火,父亲很快切好了半盆红薯丝,找来二两菜籽倒入锅中。锅中马上飘荡出刺鼻的香味儿,父亲再放入适当盐,倒入红薯丝,炒出回甜味儿渗水,盖上那只枣红色的瓦锅盖,等锅是的水开沸后又放入了七八两挂面。我也当然知道,那些挂面是从隔壁二奶奶家借来的。等锅里的红薯丝挂面香气再次飘香时,一盆味道绝美的晚餐就出锅了,再加上大哥从自家菜园地掐回的小半把香葱切成的葱花。我们这间十分简陋的灶房顿时就沸腾了,这场景真的要胜过年夜饭。
   (原创首发)

共 22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七十年代,农村家庭缺乏粮食,一日三餐,红薯和玉米粉唱主角。作者的家里人多劳少,粮食更是缺之又缺,常常向生产队借粮。而父亲的半盆油炒红薯丝煮面,能让简陋的厨房欢腾。在作者的记忆里,油炒红薯丝煮面比如今的满汉全席都吃的香甜。作者的散文语言老练富有情感,让读者记忆犹新!感谢投稿丁香,力荐阅读。【丁香 编辑 为文学打工】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为文学打工        2023-06-17 15:23:43
  感谢投稿丁香,奉茶问安!
回复1 楼        文友:西南之南        2023-06-17 17:22:00
  谢谢为文学打工老师编辑文稿,辛苦了,下午问个好!
2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3-06-17 15:42:05
  感谢西南老师投稿丁香。一篇年代感很强的散文,老师文字功底深厚,语言朴实,行文流畅,文章可读感强,引人入胜。创作辛苦,敬茶问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回复2 楼        文友:西南之南        2023-06-17 17:26:13
  谢谢文友晚秋枫叶评帖,问好文友!
3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3-06-17 15:44:04
  谢谢为文学打工老师及时编辑,今天稿子多,辛苦了!敬茶问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回复3 楼        文友:西南之南        2023-06-17 17:28:31
  谢谢晚秋枫叶评论,问好文友!
4 楼        文友:闰土        2023-06-17 18:59:06
  写的好,把农村七八十年代穷苦的生活写绝了,地里打不下粮食,还要交公购粮,还要养家糊口,一家六口人,少吃缺穿。全文紧扣主题,画面感很强,语言细腻。感谢投稿丁香,支持丁香。
5 楼        文友:闰土        2023-06-17 19:00:32
  谢谢为文学打工倾情编辑,编按写的好,有独到之处,继续努力,加油。
6 楼        文友:闰土        2023-06-17 19:03:36
  红薯丝煮面,我还真没有吃过,看到作者的描写,口水都下来了,是作者的文笔好,更是红薯丝煮面好。
回复6 楼        文友:西南之南        2023-06-18 08:41:21
  谢谢闰土老师评论,遥问老师安好!
7 楼        文友:娇娇        2023-06-18 07:26:34
  好文章!支持一下!
娇娇
回复7 楼        文友:西南之南        2023-06-18 08:43:23
  谢谢娇娇评点,问好老师!
8 楼        文友:巧眉        2023-06-24 00:56:00
  一篇深动的文章,把七十年代 乡村的经历细腻的表达出来,很有鉴赏价值,值得品读。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回复8 楼        文友:西南之南        2023-06-24 12:20:08
  谢谢巧眉评论作品,敬茶问好老师!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