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远去的板车(散文)

精品 【菊韵】远去的板车(散文)


作者:米香 布衣,23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027发表时间:2023-06-19 15:38:17

【菊韵】远去的板车(散文) 板车现在已不大见了,它在历史里停留。然而,在我的脑海中,板车的身影还是会时不时地在我面前呈现,它轧过的车轮痕迹深深地留在了大地上……
   板车,又叫架子车、木头车,木板车,有的地方叫土车。它是一种以其平板部分载货或载人的非机动车辆。在当时的农村,风靡一时,可以说相当于现在的“宝马”。它是用非常结实耐用的木料制成车厢,然后接两个成人小腿般粗的长长扶手,左右两边各竖起护栏,下面再架起像斗车那样的一副车轮。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八十年代,板车是家乡人拉蔬菜、拉肥料、拉柴草、拉水泥、拉砖头等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它在乡村坑洼不平的大小道上咿咿呀呀行走,留下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辙,也将生产队激情的岁月深深地印在了它的滚滚车轮下。
   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正值菜业队的春耕时节,平坦处的菜地,可以用手扶拖拉机来运送肥料,而有沟壑处的菜地都是用板车来拉肥料的。肥料主要是土肥、豆饼渣、菜饼渣之类的,是要施在菜地里做底肥的。有了这些底肥的护持,菜地里的蔬菜才会长得更好。
   那时,在生产队出工的都是些婆娘嫂子,身体羸弱的母亲也是这辛勤劳作大军中的一员。当时我们生产队有“两多一好”的说法:“两多”,一是菜地多,二是出工的女人多;“一好”,是相对别的生产队我们小队的集体经济算是好的。这是因为我们生产队既有前依张家湖,后靠青龙山的便利条件;又有人心齐,泰山移团结一致的力量。每每到了像拉肥料、干鱼塘、挖藕等这样的重活,都是号召男将们顶替女人去做,再把相应的工分还是记在女人的头上。其实,那时我们那里成年的男人在外是有工作的,但为了给家里的女人多挣点工分都还是来队里出大力。拉肥料的日子,生产队里两人一组拉板车,你追我赶,把肥料拉到田埂上。
   七岁那年,我和湾子里的小伙伴一起去扯猪草。当我们走到枫树坳的山脚下时,就看见远处有好多人在用板车拉肥料。我在人群中看到了父亲的身影。在一个上坡处,父亲弓着腰,撅着屁股,显得很吃力的样子。穿着解放鞋的双脚一前一后仿佛钉耙似地抓着地面,脚使劲往后蹬。后面推车的人紧紧抓住车身的栏板使劲地往前推,板车缓缓前行,过了上坡,大功告成。上坡容易,下坡难。等到一个下坡时,父亲把两个车把紧紧夹在腋窝下,且向上抬起,身子向后靠着,板车的车尾贴着地面还发出“沙沙沙”的响声。后面推车的人,此时不是在推车,反而是用双手牢牢地把车往怀里拽,过了这段“下坡路”,这才松了口气。我知道父亲拉的不是板车,而是一个家!多年后,父亲的板车“走进了相框,烂成了岁月,而田野和老屋的路,是他一辈子的诗行”。
   等到父亲他们把板车拉到了菜地的田埂上,车尾朝着菜地,拉开车尾处的木门,土肥、豆饼渣、菜饼渣之类的肥料哗啦啦倾泻而下。一时间,菜地里的女人们抡起薅锄,挖锄,一板车肥料,一下子就铺满了菜地的角角落落。随着一株株黄瓜秧苗、豇豆秧苗、辣椒秧苗、瓠子秧苗、番茄秧苗……栽种下了地,纵横交错的菜地里,新绿点点,生机盎然。
   等到中午,父亲回了家,我问父亲:父,我觉得好奇怪的啵,不管是上坡还是下坡,那板车在你们的手中怎么就那么听话呢?父亲告诉我,莫看板车简陋但不简单哩。它也是有“刹车”系统的,它的刹车在车的尾部,是两根像象牙般的木头,刹车时只要把车把向上抬高,刹车就能和地面亲密接触,起到刹车的效果。因此,在那时我们经常会看见木板车后面还吊着个废旧的外轮胎在地擦来擦去的,那是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它的刹车系统。生活无小事,处处皆学问,即使是拉板车这样的活,也是有诀窍的。
   那时还属于计划经济的时代,我们生产队是菜业队地里出产的蔬菜,只有送到市内的蔬菜公司里,经过蔬菜公司的统筹评级,才能变成钱。因此,一年四季,都会有送菜进城的任务。这些送菜的任务无疑都是靠在生产队里出工的女人们拉着板车,用一双双的“铁脚板”步行来完成的。
   立夏时节,菜地里的蔬菜都像赶趟儿似的,争先恐后,鱼贯而出。红绿各异的辣椒;润紫的茄子;猩红的番茄;嫩绿的黄瓜;青脆的豇豆;墨绿的小葱;绿油油的竹叶菜……各种蔬菜,应有尽有,采摘的时节到了。母亲她们把一担担,一筐筐的蔬菜小心翼翼地装在马路边的拖拉机和木板车上。新鲜的蔬菜是经不起“盘”的,不论是采摘还是装筐,都是要好好“呵护”的。要不然,瓠子、黄瓜这里蹭破了皮或是辣椒、番茄那里压瘪了,送到蔬菜公司过磅、检验时影响“观瞻”,没有卖相,辛苦种出来的蔬菜给的等级不高,得不到相应的价值。
   一板车又一板车的蔬菜都拉到生产队的晒场那里,晚上还要派人守夜。满载各种蔬菜的板车,一辆辆的停靠在晒场上,板车的扶手高高翘起,仿佛是整装待发的士兵。只待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母亲她们跟着送菜进城的队伍在手扶拖拉机的带领下,浩浩荡荡一起上路。
   那时还没有桂林北路这个名字,当时的这条路在黄石市疗养红火时叫过“疗养院路”,随着黄石市工业学校的崛起也曾叫过“工业学院路”的名字。在那时,这条凸凹不平的只有一车宽的石子路是团城山地区通往市内唯一的一条通道。
   送菜的队伍过疗养院小学,向右穿过沈下路,经黄石大道,最后到达目的地黄石蔬菜公司。“上山能挑百斤担子,平日能行百里路。”从生产队到市内的蔬菜公司,送菜的人全凭一双“铁脚板”步行,一走就是两个多小时,返程又是两个多小时。更何况当时去送菜的都还是些婆娘嫂子,这些在生产队出工的女人们,不分春夏秋冬,日晒雨淋,辛勤耕耘,辛苦劳作,用汗水,用艰辛,用“推动摇篮的手”,顶起了“半边天”,壮大了生产队的GDP,让人刮目相看。
   等到蔬菜公司的工作人员把大家送去的蔬菜过磅、打包、分发后,母亲她们这才能放下心来启程回家。那段披星戴月的送菜岁月,母亲一走就是好些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实行了土地承包制才结束。
   在那年月,即使是像这样粗放的木板车,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一个生产队有一两户人家有那可了不得了。自家要是搭个灶,盖个猪圈,拉水泥、拉砖头都是去借着用的。水泥、砖头在木板车里,一层一层,严丝合缝地垒着放,否则走到半道,木板车上下左右摇晃,吃亏的还是拉车人。拉柴草相对来说,没有那多讲究。柴草是穰的,装车时,只要整整齐齐地码好,不架空着,可以放满满一大板车,再用绳子四下里系紧绑缚,可以把板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生产队的农用仓库前是个大晒场,开阔,平整。有时有板车在农用仓库前泊着,我们放学时路过,有调皮的男孩子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两眼放光,飞奔过去,微弯着身子,双手握着车轮中间的横杆,在晒场上滚来滚去,像滚皮球一样,玩得舍不得放手。有年纪稍大样点的男孩子叫:有坐板车的吗?七嘴八舌的声音响起:我要坐!我要坐!我要坐!四五个小孩子像小猴子般麻利地爬上了板车,屁股还没坐稳,拉车的人就已经转动了车把,使劲地拉了起来。有时板车在原地转圈,把车上的人都转晕了,有时是围着晒场拉来拉去,沐着田野的风,拉车的人笑,坐车的人也在笑,那个惬意是无法形容的。
   时光匆匆,岁月悠悠,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板车与人们渐行渐远。拉板车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那些拉板车的人,都已老去。当我写下这些关于板车的文字的时候,往事却还是纷至沓来……

共 29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板车,是一代人的记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匮乏,生产力低下,各种机械工具罕见,于是板车粉墨登场。板车在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拉肥料,运石子,装稻草,装柴禾等等,一切的农活在板车的帮助下得以顺利进行。文中特别提到父亲在烈日下拉板车的活动场景,上坡的艰辛和下坡的危险,以及父亲对自己的谆谆教导;立夏之后村庄的蔬菜在板车的帮助下顺利运到市内的蔬菜公司,既换来了收益,又让村民们减轻了劳动。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板车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板车在心中的记忆依然是挥之不去,铭记心里。好文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寂寞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621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寂寞寞        2023-06-19 15:39:43
  板车,是一代人的深刻的记忆。
2 楼        文友:乐歌        2023-06-21 18:22:23
  祝贺米香老师佳作《远去的板车》收获精品,期待更多精彩!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3 楼        文友:乐歌        2023-06-29 15:12:47
  阳光从树荫间洒下来,斑驳地照在老头儿身上,他守着一板车的姹紫嫣红,开心地笑着,感觉生活就像那水灵灵的花儿,充满了希望。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4 楼        文友:玉之残泪        2023-07-05 20:10:09
  邻居下岗待业后,也是用一辆板车,承载起一个家庭的全部……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