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西风】端午米糕(散文)

编辑推荐 【西风】端午米糕(散文)


作者:之中 探花,14198.0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63发表时间:2023-06-22 13:27:45

【西风】端午米糕(散文) 记忆深处端午给我留下的其实只有一样东西:香包。那还是奶奶在世时某个端午,不知道是哪个长者在拜访奶奶时顺手给了我一个。姑姑的可能最大,但时间太久无法确定。记得的不光是样子,还有香包里香草的味道。直到今天,遇见香包我都会特别闻一下,看有没有那种香味。味觉记忆强于形象记忆,可能因为它更加接近内心,体肤。比如当年在母亲怀抱里得到一位阿姨的糖果,那个味道也常让我在看见糖果时有意闻闻。可惜的是,当年那些味道一直没遇到。后来,后来的后来,我都工作好几年,回家过年母亲端出米糕来说:端午吃的,你不在,吃不上;特别做了你尝尝。我才知道,家乡人端午是兴吃米糕的。再后来有了米糕油饼。用烫面油饼把米糕卷了吃,特别醇香。
   米糕是糯米做的,与南方的粽子一致,不过没有用苇叶儿包。糯米煮好,红枣煮软,或者其他配料都煮熟泡烂,一层米饭一层红枣或者葡萄干豆类,层层叠加,便是“压”成的米糕了。如此一看,你便大约知道我为什么连老家端午吃什么都不知道了。因为至文革结束招工离开家乡,我还没见过大米糯米的样子,红枣之类都是稀罕珍贵之物。经济物质匮乏,生活捉襟见肘,哪里知道端午节要吃那么稀罕的东西。上班后头一次听说端午要吃粽子,还被单位抽调坐上大卡车到戈壁尽头的盐湖泡子里打芦苇叶儿。蘸白沙糖吃了掺着糯米枣葡萄干包成的粽子,才知道天下有那么好吃的东西。想起仙逝的奶奶,和每天苦苦耕作在田里的父母,总有一种想把好东西带给他们的想法。可是那是不可能的。戈壁无垠,道路迢迢,一个小青工是无法把想法变成现实的。直到过年吃到母亲特别为我加工的米糕,才知道随着经济条件好转,父母和弟妹们也早吃上应节食物了。当然我还是给父母介绍了单位端午的粽子,说如果用芦苇叶子把米糕一裹,有了芦苇味儿,也就跟粽子差不多了。
   “可惜你奶奶连米糕都没吃到过。那时候我们这里根本没糯米卖啊!”
   叹息是往供桌灵位牌前献祭的父亲口里发出的。他一边上香一边感叹:“那时候哪里想到能过上不愁吃穿的日子,你看你刚参加工作走的那年我们的全家照,都穿的是什么。”他指着墙上挂的那张和四个弟妹合照的相片。那年弟弟四岁,小妹七岁,二妹十岁,大妹十五。父母和他们都在苍茫的背景下,面露菜色,衣物不乏补丁。看着照片既心酸,又羡慕。我刚参加工作,还没多少能力为父母分担,也无法赶回来跟他们一起合影。父亲的感叹我深有感触。奶奶三十刚过守寡,父亲才两岁。一路行来,父亲学了简单的文化成家立业,还当了村干部,无不与奶奶坚强地教诲有关。父亲对奶奶的孝顺不可复制。只要奶奶想要的(当然奶奶极少提要求),他一定想方设法满足。我八九岁(20世纪中后期)那年县里组织乡村人员看洒药的安二飞机。父亲赶着驴车拉奶奶走了大半天,横跨三个公社,赶到参观场。他搀扶奶奶绕飞机一圈,在参观路途的尽头,他对警卫人员说:“能不能让我妈摸一下飞机。”那警卫人员看着奶奶和父亲和善慈祥的样貌,点头让他们走进飞机身边,奶奶摸了一下飞机。我相信,县城如果有糯米售卖,父亲一定会节衣缩食想办法买来一两斤,让奶奶吃一顿端午美食。
   仅仅过了几年,联产承包落实下来,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吃饱不成问题之后,就是慢慢往好里吃了。过年过节,开始有了凉菜,囟肉。有了子女从城里买回来的新鲜蔬菜,有了带鱼,有了花生米,有了虾。有一年我过年回家,带了一纸箱新鲜菜。班车到不了家,半途下车辗转拉回家里,已经有些冻伤。就这,也为过年添加了很多喜气。每年我赶着回家,总要带些父母弟妹没吃过的东西。去年妹妹告诉我,这些东西成了他们少年时期很大的骄傲。
   老早前的印象里,端午就是个节日,与香包有关,跟吃关联不上。因为那个年月,每顿能吃饱饭已是最高标准,除了过年要弄些吃的外,其他时候哪还能谈吃呢。端午唯一跟吃有些印迹的,某年父亲从公社领来些酥油,说是发给60岁以上老人的,奶奶符合那个标准。母亲炒了炒面,把酥油加进去加上白糖冲好端给奶奶,让她过节。奶奶把碗端到我嘴边,我呼咙一口喝下去大半。酥油那味儿,差点没让我吐出来!父母倒没怪我,因为他们早习惯了奶奶对我的宠爱。而把它与屈原联系起来,已经到了吃粽子的时候。原来这个节日还有那么厚重的意义。
   终于赶在端午前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到90年代中后期了。节前父亲专程到县城卖糯米,红枣,葡萄干。到了端午前一天下午,母亲早早起来掏米洗枣洗葡萄干,煮米煮枣,煮好晾凉,晚上休息之前一层层压在一只大面盆里。第二天是节日,父亲早早起来吃了米糕,把母亲从大盆里分成等分的米糕分别用小盆装了,赶早上头趟班车,先到县城给大妹放下,再到市里给弟弟放下,回头到二妹处,把最后一盆放下,赶下午四点多班车返回。看着父亲刚下车汗涔涔的脸庞,心里一阵潮涌。父母啊,永远是想把最好的东西奉送儿女的人!很少能赶着在父母身边过端午,就那一次,已经让我融化到父母之爱里无法拔腿。多数人的父母都是这样的吧。回想从懂事起从来没违逆过父母意愿,在他们面前永远轻声细语,一直奉行着他们的教诲工作生活,而今倍感幸福。孝顺不就是要温顺嘛。那些动辄在父母面前吼叫训斥的子女,尽管内心不是忤逆,但让父母与之的善良与赤爱之情放到哪里?有些人可能归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怪罪于他们。这纯属借口。难道新一辈有文化有知识的儿女,还要跟与土坷垃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母比文明吗?扯远了。一说节日,就跑到家乡父母那里,就说到孝敬中。实在是除了父母长辈留下的痕迹,再无迹可寻。而父母教导我的、做在我前边的形象,一直是我循踪而至的路标。
   明天是父亲去世后的第十七个、母亲逝世后的第十五个端午。无法回到老家用妹妹的油饼米糕献祭,只能给他们献上南方的粽子,表达微薄心意。日月翻飞,好多人事灰飞烟灭,唯有极有限地见到父母孝敬长者、关爱后辈的点滴愈加清晰。若能寄情,当寄予这辈子最信任最关爱我的父母,愿他们在天之灵常享欢愉,与幸存的我们一同幸福。
  
   2023年6月21日

共 24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过端午节,要吃粽子,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可是,改革开放之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低下,吃不上应节食物。作者在参加工作之前,就没有见过粽子或者米糕是什么样子。当作者在远离家乡的工作地第一次吃上粽子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们能不能吃得上粽子。后来得知,家乡的亲人也能吃上粽子的替代物——米糕,感到由衷的欣慰。当然,奶奶辛劳一辈子,没有吃上米糕,是儿孙们的终身遗憾。端午米糕,不仅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承载了长辈对晚辈的滋爱、晚辈对长辈的孝心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血脉亲情。作者借助米糕这一特定物景发挥联想,汪洋恣肆,写出了孝亲文化的底蕴。佳作推荐赏阅。【编辑:衢四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衢四海        2023-06-22 13:34:16
  通过一物抒发亲情,米糕是亲情孝爱的着情点,很好。感谢投稿,精彩继续。
回复1 楼        文友:之中        2023-06-24 21:38:07
  感谢编辑,端午安康!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