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一部影片三次看(随笔) ——观电影《扶贫主任》有感
一
小时候常听一句话,铁肩担道义。因受男权影响,从小就崇拜“父亲”,觉得世上的男子都应该有铁肩担道义的血性,参与了世事之后,和男人打交道,发现远非如此,男人在战争年代拿枪弄刀上战场视为英雄,在和平时代是争名夺利的猎手,他们手中的权力是自己谋私的利器,遇上无良人,平民百姓每过一个关口,都会指着心口逼他们跪下,张着血口吃人,不是金钱就是美色,哪怕是低一下头,也可以满足他们的“尊严”,遇死不投诚者,好说,滚一边去,什么都别想得到,我看你能撑多久?在生存的逼迫下变节者居多。所以,无节者畅通无阻,有节者苦辱被欺。他们不是没有挣扎过,而是你硬生活比你更硬。尊严被蹂躏一百次,就不知尊严为何物。在这世上存活,哪一职业人没有几次这样的经历?渐渐地“铁肩担道义”就像一双嘲笑的眼睛好玩地看着世人,世人似乎也比较聪明,没有铁肩也不提道义,偶有人说起某某铁肩担道义,多半一笑了之,知道不过是一句话而已。其实,铁肩担道义并非是多么伟大的人物,或者有多么显赫的名号,真正能担得起道义的恰恰是些普通人,或忍辱负重,或咬碎困难前行,为了他人放弃自己的利益和享受,我以为这便是担道义的肩膀。
二
由郭凯敏先生集编、导、演于一身的电影《扶贫主任》我看了三次,第一次我几乎是漠视的,不是说电影拍得不好,演员不到位,而是,我缺少了信任感,每一天贪官污吏黄金以吨计算,人民币动辄几十亿、几百亿、几千亿……这世上还有道义吗?我想起古来有句话:三年县太爷,一地雪花银,不过是个轮回往复的故事,绝非传说。于是,对这类影片本能地抵触。后来郭凯敏先生告诉我,这是个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
我说,这类片子挣俩银子养家尚可,论艺术?浪费时间。就算是真人真事又怎么样,一个国家干部做这样的事不是份内的吗?还值得为他记上一笔?都说包文拯打皇袍是智慧,我认为他是吊诡,既然皇帝犯法与庶民同罪,皇袍不过是他穿过的衣服,伤不着皇帝半根毫毛,还值得为这种虚晃一枪的行为代代相传?《秦香莲》大赞包文拯为其雪冤,其最该歌赞的是那刽子手,他收了人的钱,不忍下刀杀人,只好留下良人,自己去死。如果没有义士,也无法成全包文拯公正廉明的政绩,可为什么歌赞的不是以命相抵的义士,却是官家包文拯呢?论其道义我钦佩良心发现,以死保人的义士,包文拯不过是在正常地施行职责,这是他的本分有什么可赞的呢?
他说,人应该有信仰。
我说,什么是信仰?
他说,作为艺术家,要有能力发现美,有能力认识真,有胸怀关爱善良。世界正因为不尽如人意,我们才要在肮脏中发现圣洁,在沙砾里去找到金子,在邪恶中感知善良,哪怕非常微弱也要救活。这样艺术家就是一道光,这一道光不一定能照亮黑暗的人心,但也许会给寻找光明的人以信心。你的《风语》不就照亮我了吗?然后就像神寓一般,我们的艺术心灵相遇了,共振、共鸣!你说你的文学活动就是寻找人间之爱,多醒神的一句话呀,忘了吗,不再寻找了?
我突然沉默了。就好像一叶障目,我突然发现我枉有心志,却没有能力发现美了,这是否也是病态?我与先生在思想交锋时,总会在某一个节点让我自动缴枪。我习惯独自耕耘,远离人群的目光。他说你可以与人群拉开距离,但不能屏蔽了对人类的关望。越是文化沙漠化,越应该有信心去引领。这是文学、艺术的义务。
我流泪了……
我是激烈的,先生如绕指的剑,似乎不锋利却直指病灶。
是的,在这虚假成性的世界里,发现真、保守真,这不能不说是信仰。在这作恶已是天经地义的世界里,捕捉善,歌赞善就是美德。只要地球上的人还存活,真善美就是人类的信仰。我于是看了第二次,我觉得应该写些什么,可我还是没有足够的兴趣去写。我觉得有些愧对先生,他是带着征求观感心理推荐过来的。可我却不能全盘接受他的艺术走向,只好按下不言。
及至我对先生深入了解,我才深知他一直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故乡,他的精神家园不是饮酒喝茶,坐下来淡龙说虎,而是凝聚优秀文化,起到引领作用,优秀的文化首先取决优秀的人文精神,人才是正真的精神载体。他思索的根须伸向大地的心脏。他的心志与他的艺术思想高度一致。一个表面上看似温文尔雅,其实是个有内蕴的血性男儿。当浮华和虚假侵入影视,当商人和市场欺占了艺术,他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他是孤独的,对艺术他确有自己的信仰,他不事浮华,只赏真挚,这也便成了他的审美,对真的东西他追踪到底。于是再看时,我屏蔽了现实给我塞进脑系里的垃圾,以单纯的心去感知个体生命的理想与追求,看完之后出现了“铁肩担道义”这五大字。我沉思了良久,不能因为看到垃圾就忘记了扫垃圾的人,不能看到投机取巧者,就忘了世上无数实在做事的人,不能因为揪出贪官,就忘了坚守政治品格的人。这都是以偏概全。我记得我在写《谁在守约》的时候,通过跟踪晋中地委书记裴庆生的足迹,梳理了他一生的行为,让我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不在于他的身份,而在于当他每每逼近临界时的正义选择和人性光芒,令我感佩。
郭凯敏先生说,他之所以担任《扶贫主任》的编、导、演,就是喜欢李福星这个人的热情、乐观、敢碰硬,善做事,有理想,有抱负,扶贫先扶志的理念。于是他在创作中,虽然对农村生活不是很熟悉,但他把人物的精神气质和理想境界深入在其中了,他说他在演这个人物时也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
创作者在选择题材时,往往选的是自己的那个敏感点和兴趣点,然后才有激情和灵感。没有错,他们的信念是一致的。
人称李福星(郭凯敏饰)是个能人,见缝插针,上下求索,各方奔跑为农民找出路。过去是要一笔扶贫款,分给贫困户,钱花了,依然没解决贫困,买几只羊让他们发展致富,结果养一段全卖了,零敲碎打都是短期行为。农民说到底还得靠土地立足,他拿当地的土质去化验,易种西瓜,砂质土壤长出的西瓜口感好。然后发动农民种大棚西瓜、大棚蔬菜,反季节蔬果可以弥补市场空白。可是,德顺(李阳饰)这个犟驴子,种过西瓜没销路,喂给猪吃,猪也穿了稀。于就嘲笑他的建议,当场给他难看。李福星没有气恼,反而非要攻下这头犟驴子,自己出资带他到山东取经,带回来一脸喜惊,他第一个种了大棚西瓜,一年挣了20700元,把乡亲们惊呆了。更有趣的是,德顺一听商家给他算出两万元利润,他死活不敢去接,他不敢相信,一年挣2万多是个天价,他要李主任去拿,李主任说你挣的钱我怎么能去拿。鼓励他快去拿钱,德顺战战兢兢拿到钱哇哇大哭,他说他长这么大没见过这么多钱。
李福星主任笑了。
老乡们的脸却凝固如石。
这场戏十分逼真,就像一个人期盼已久的事情突然从天而降不敢相信一样,发现真实不虚却突然泪奔。
李福星是个农家出身的子弟,他喜欢绿色的田野,穿过四季长满果实。他了解农民的心理,只要收入见效就会投入进来,大棚西瓜形成气候,他看到农民手里有钱心里就乐,他整天跑上跑下改变种植模式,跑专款,招商引资,深加工等等。他的绿色理想一点一点实现,整天在城乡之间不知疲累地奔跑。却在这个时候妻子(梁丽 饰)患了癌症,他才突然觉得自己的失职。他的内心是崩溃的,但表面是冷静的,他对妻子说,不要怕,有病咱治病。他不让在国外读书的儿子知道,怕扰了他的学业,他不让未成年女儿受到惊吓,独自承担一切负重。他守在妻子的病床前,妻子病了反而很幸福,因为有丈夫守着。
术后他们手拉着手在走廊里散步。
妻子说,我病了你还拉着我的手,我很美呢。
夫说,以后我会天天拉着你的手。
妻子说,爱情就是个大骗子。
夫说,专骗自己的媳妇。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眼圈发红,这一场戏看似平淡,但很温情,夫没有道歉,妻没有埋怨。但已然表达出了聚少离多的状况。基层干部真要干成一件事,会忙得脚不沾地,顾不了家是常事。而编导并没有落入俗套里,刻意弄一些夫妻矛盾渲染剧情,抓取观众眼球,以求票房暴涨,而是紧紧抓住文化的根脉平稳演进。丈夫就好比是天,正直清明;妻子就好比是地,厚德载物。他们是那么和谐,那么彼此理解,心意相通。但都在咬牙度难。在这里,编导是在贯穿自己对家庭的诠释和向往,继而有意无意地弹奏出家庭和谐的音符。
妻子刚刚好一点,李福星就走了,他怕时间一长,建大棚的事出问题。回到村里大风骤起,大棚被刮倒,李福星被杆子压倒,鼻子流出了血。妻子在医院里化疗一再呕吐,丈夫却不在身边。李福星电话问候,妻子告诉丈夫,我没有事,你放心吧。丈夫信以为真。结果妻子复查病情转移,李福星匆匆赶回,妻子却决定放弃治疗。在座椅上夫妻相拥,流着眼泪说着情话,妻知道家中没有多少钱,她的生命如果走到尽头,她不能拖累丈夫,不能拖累孩子们,其实她是在做临终前的嘱咐。明明丈夫忙于工作有愧于她。但她却说你不欠我的。我生是你的媳妇,死是你的媳妇。她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拍一个结婚照。她说女儿小小年纪却把爱情比作一的N次方,符号是一心一意。
有人说,一个优秀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杰出的女人。似乎有其真理性。或者说一个优秀的男人必定由优秀的女人才能识得,才愿意顺从、维护、付出和牺牲,爱就是一切的诠释,因为值得!我始终认为女孩子,女人、母亲是女人的三个层次,女孩子需要呵护才幸福,女人需要获得他人欣赏才自信,而母亲没有自己,只想着付出和牺牲,不只家庭、丈夫,还有更多,有多大的格局就有多大包容性。她知道丈夫不能独有,还负有社会责任。她不仅是学校的在职教师,她更像全社会的灵魂教师。她在丈夫面前,既有女孩子的依恋,也有女人的温柔,更有母性的强大。编导出色地抓住了这一文化理想,演员出色地表达这一理想。
面对这样的妻子,丈夫怎能不动容,他允了妻子所有的要求,但只有一个要求不允,这是丈夫的责任与权力。他说只要还有一分钱,只要还能借到一分钱,病要治到底!
看到这里,我的心随一对夫妻一起掉下眼泪,妻要把困境带走,夫要把灾难扛起。这就是一个家庭的主题。同甘苦共患难,摧不垮,打不散。他们完全打破了米面夫妻,酒肉朋友的俗语。进入了精神层面共度生死。
三
这部电影很平实,这是郭凯敏先生一贯的风格,他不追求浮华,只追求真实可信的美学效果,看起来没有复杂的故事,但包含了,家庭,事业,爱与死亡的全息。他面对妻子的病,感情始终很节制,以至我都有些愤怒,国家干部都是这么铁石心肠才显得高大吗?纵观全局性格发展,他是把所有的焦虑和悲苦压到心里,咬碎困难吞进肚里,给予妻子踏实和信心。他就是这么一条铁汉子。如果说信念是一种奇妙的现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乡亲们端来的草药,死马全当活马医,病居然神奇地好转了。夫妻俩相拥在一起不得不感恩上苍的眷顾。他塑造的人物与现实没有隔膜,他的作品需要细细品味之后,才发现有一种深厚的人文精神贯穿始终。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如果每一个单元都能和谐,社会和谐还远吗?文化的土壤是自律和自养。这是作品背后的潜台词。文化要渗透在生活中,这是他的理想,但也并非主题先行,仍然是通过人性,人心,人情来贯彻其中。所有的过程与状态都带着热情、乐观、深情、渴望交织在一种感情当中,且通过外在情节移入内心世界。一个创作者心里装载着什么样的思想,就会表达什么样的情怀,虽然他的愿望不超过他的能力,但他很清楚自己的愿望,在他的表演下,深沉,内在的朴素是永恒的,与煽情永不为邻。然而,味道却如国画的点线墨迹慢慢洇出效果……
2023年6月24日 净心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