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教子于孩提(散文)
十年前,计划生育放开单独二胎,幸福的阳光洒满神州大地,在我不惑之年,上天赐予我一个胖嘟嘟的儿子。岁月匆匆,光阴似箭,十年弹指一挥间,小小的肉球长成半大小伙。儿子活泼、顽皮、机灵,两只黑溜溜的眼睛宛如天上闪亮的星星,炯炯有神;一张灵巧的小嘴整天叽叽喳喳,犹如画眉鸟吵个不停。
儿子渐渐长大,把他培养成才是当前家庭的首要任务。当今社会教育资源极不均衡,城乡差距悬殊,我工作所在的农场,子弟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生源流失严重。为给儿子提供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我举家搬离农场,去往附近的县城居住,一同前往的还有照顾儿子生活的两位老人——退休不久的岳父岳母。
儿子就读于县城某小学三年级,下半年上四年级,此阶段是打基础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心智逐渐成熟,懂得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有自己的“小心思”和“小叛逆”,作为家长,我和妻子极其关注儿子的变化。我俩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妻子师范毕业,耐心细致,辅导作业的任务自然落在她头上;我不苟言笑,在儿子面前不怒自威,适合督促晨诵晚读和行为习惯养成。
十多年来,妻子默默承担辅导两个孩子的重任,刚辅导完大女儿,儿子又接上来了,像接力赛跑一棒一棒地接下去。妻子十几年如一日,两鬓青丝染成了白霜。孩子的粗心、懒惰、专注度不高,让她真正体会到养育孩孑考验耐心、砥砺意志、耗尽心力,陪伴的幸福只是获得的短暂的慰藉。
以前儿子小,懵懵懂懂,对考试成绩完全不放在心上,考好考差一个样,满不在乎。为引导儿子的学习斗志,增强荣誉感,我和妻子针对性制定奖罚措施,奖优罚劣,对于“守财奴”似的儿子再合适不过了。“重奖之下必有勇夫,赏罚分明,其计必成。”自实施以来,儿子奖多罚少,奖时欣喜若狂,罚时心疼不已,见钱眼开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奖罚措施看似简单,实则效果不错,现在儿子每次单元测试会主动报告自己考试结果,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虽然不能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孩子优秀还是普通,但面对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家长和孩子不得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抓学习,抓成绩。
自从制定奖罚措施,隔三差五,我总会迫不及待追问儿子考了没有。问得多了,儿子有时不耐烦,直接回我两个字:“没考。”有时兴奋得手舞足蹈,信心十足:“考了,试卷好简单,这次可以考一百分。”
夜郎自大,我听着好笑,挖苦道:“哼,又在吹牛,到时又是八十几分,你就等着罚钱吧。”
不幸总被我言中,试卷发下来,错了好几处,不是这里竖式计算没对齐,就是那里数字抄写错了,粗心大意,错误总是出在细节上。依他的实力,本可以考满分,却因几处简单的错误而痛失机会。试卷上几个醒目的红“×”,让我气恼,忍不住要揍他屁股。我气的不是因为儿子没有考好,而是他不认真的学习态度和敷衍了事的习惯。
数学老师曾善意提醒我:“你儿子脑子灵活,接受能力强,就是不遵守课堂纪律,爱开小差,马虎大意,如果稍加管束,是个好苗子。”言外之意,即使你脑子再好使,上课不认真听讲,家长不去管,也难成大器。
儿子也有考得好的时候,有次下班回家,我一进门,他立即蹦到我面前:“爸爸,爸爸,我数学考了九十八分,全班第一名。”
看着面前的儿子满脸洋溢着兴奋的光芒和期待的目光,我不忍打击他满满的自信心,轻抚他的额头:“这次不错,继续努力,下次争取再考个第一名。”
赏罚分明,为兑现承诺,我拿出三十块钱奖励他。儿子举着三张好不容易赚来的十元大钞,得意洋洋,跑到他外公外婆面前不停地晃悠、显摆。
儿子打小由岳父岳母带大。老两口对外孙疼爱有加,呵护备至,特别是岳母宝贝得不行。岳母见她外孙考了第一名,为哄他开心,主动要求奖励一百块钱。
额外的奖励,突如其来。我心想,你这不是扰乱奖励规则吗?我立马跳出来反对:“妈,如果你给他一百块钱,我给他的三十块钱奖励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我又郑重其事地说:“你根本不是奖励,是溺爱,会惯坏他的。”
岳母听罢,不加辩解。最后不了了之。
上次期中考试,儿子语、数、英三门总分全班第五名。他仗着这次考得不错,提出要吃甲鱼、猪脚。岳母不假思索,欣然同意。
妻子不爽:“是不是他要天上的星星你也摘给他?”
岳母申辩:“又不要几块钱,既然想吃,给他买就是。”
妻子恼怒:“不要动不动就买,事事迁就他,我儿子迟早要败在你手里。”
岳母也来气:“我不管好了,你自己管,我回农场去。”
母女俩经常为儿子的事打嘴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不相让。
儿子爱耍小聪明,做错了事或是考试砸了锅,总会提前给我们“打预防针”,以免挨骂。有次我去学校接他,他一见我,顾弄玄虚:“爸爸,我有两个消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个?”
我心想,上次让他玩了一把好消息和坏消息,考了高分但把试卷弄丢了,我一时心软让他逃过了挨骂。今天同样的把戏又来了,必定憋着什么坏注意。我偏不说先听好消息,故意逗他:“先听坏消息。”
他立即反应过来:“呀,不行,要先听好消息,好消息就是我数学考了九十九分。”
“那坏消息呢?”知道有下文,我并没有表扬的意思。
“坏消息就是卷子不见了,不过我在教室找了,同学也问了,没找到。”
我鄂然,同样的事发生两次,也太巧了。又问:“谁给你证明?”
儿子答辩:“老师和同学可以证明,不信你去问数学老师,去教室调监控。”
“你以为我不会啊,又玩疯了,老是丢卷子,回去看我怎么收拾你。”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在教育儿子上,该严厉的时候绝不仁慈。回家后我将儿子的屁股揍得啪啪响,本该奖励的四十块钱也免了。先不论他是不是撒谎,但连续两次丢试卷至少说明上课不认真,开小差。
北宋林逋的《省心录》:“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意思是说擅于教育子女的父亲,总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引导,因为正确的思想意识、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成长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