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不要“光看着别人碗里肉多”(随笔)
《宋史•张齐贤传》里有一则“换舍止讼”的故事,说的是皇帝的外戚因财货分配不均,在地方上打了多年官司。双方都有高高在上的特权,都有一副“谁怕谁”的心态,背后都有皇帝撑腰,地方官哪一方都不敢得罪,于是多年的积案不得判决。最后,官司直接打到皇帝那里。按说,这个案子应由御史府来断,但御史府作为审案的最高机关竟不敢接手。还好,有个叫张齐贤的大臣,自告奋勇,接手此案。他三下五除二,快刀斩乱麻,分分钟将案子搞定。你们猜,他又是如何断案的?他问双方:“你们不都怀疑对方分的(财货)多吗,那好,你们双方互换房屋,签字画押,不得反悔,双方无语。
案子之所以是这样的结局,用句土话说,就是“老看着别人碗里肉多,自己碗里汤多”。其实,就是“贪”字作祟,贪欲心太强。这样的人很多很多。别人盘里的饼大,自己盘里的饼小;分田,兄弟拥有的田比自己的好;分家,兄弟的房子风水好,自己的不吉利;娶妻,兄弟的婚礼风光,自己的寒酸……无一不计较。贪不到,苦恼;贪到手,嫌少,仍是苦恼,没有满足的时候。
更有甚者“三天不拾东西就感觉掉东西了”、“不占便宜就感觉吃亏了”,这种人总想多吃多占,无论是金钱、地位、名声,凡是需要抢的,都特别来劲。他们除了贪婪,还有较强的攀比心、嫉妒心。你财货多,我要比你多,你就不能比我多。看到有便宜可占,便像打了鸡血一样,全身肾上腺素迅速分泌,处于战斗状态。占了便宜就沾沾自喜,把不劳而获看作理所当然,无耻至极;不占便宜便如丧考妣,丑态百出。
本故事中的双方通过诉讼争得所谓的属于自己的那份财货,几乎是不可能的,怎么取证,又有谁去取证,这种“家务事儿”,那个高明的清官能断得了?这一点儿双方都应该明白,最好的结果只能是双方有点高姿态,都退让一步。可是却恰恰相反,双方非得弄个清楚明白,争个你死我活,实现私利的最大化,这就有点儿愚蠢至极,丢人现眼,还把皇帝弄到很尴尬的境地。
双方都是皇帝外戚,即便财货比不上皇帝多,但也富得流油,两家没必要打这样的官司,都应互相谦让为上,知礼道法才是,但他们偏不,不光自己颜面扫地,而且还让皇帝蒙羞。
贪欲让他们疯狂,宁可颜面扫地,也要争利,真是寡廉鲜耻,一切都霍出去了。
贪欲是人的自然属性,人人都有,关键是如何遏制贪欲?有一寺院的和尚们提供了案例。他们为消除攀比、嫉妒、贪欲心理,有一种训练修行课,行之有效,那就是“看着自己的碗吃饭”。为此,他们的饭桌不做成圆的、方的、长条的,竟是一个C字形的圆弧。僧人们吃饭时鱼贯进入C字桌内,每人间隔半米依次面朝外坐,互相之间,只要不故意侧转身,就看不到别人的饭碗。其目的是让和尚们不能光看着别人碗里饭多、饭好,不能“老看着别人碗里有‘肉’”。这样做也让和尚们‘吃不言’,利于每个人咀嚼、回味和思考,更有利于开悟和修行。
要想跳出“攀比、嫉妒、贪欲”的心念,就需要建立正确的得失观,在心理机制方面,要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项事宜,避免因过分计较得失,而心生苦恼。
除此,人生还应该有大境界——吃亏就是占便宜。东汉时期,朝官甄宇奉命分羊,羊有大有小,方案纷争难定,如此情况下,他什么也不说,自己先牵了一头小羊走了,大家纷纷效仿拣小的牵,主动把大的让给别人,分羊没有任何争执,还营造了互相谦让的气氛。
吃亏并不是笨人,多吃点亏儿没关系,让别人占点儿便宜,他也高兴,你也高兴,岂不更好。不要觉得人家占了便宜而难过,只要想到对方,也会替他高兴就行了。所以吃亏也是福!
故事中的双方咱也不知道是谁沾光吃亏,但是生活里吃亏沾光不是个人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想沾光的反而吃亏,想吃亏的反而沾光,得了福。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的就是这回事儿。
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大儿子抢了上面有蛋的一碗;小儿子不抢,只好吃上面没有蛋的这碗,吃着吃着,碗底里有两个蛋,争抢的大儿子吃了亏,干瞪眼。父亲教训大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大儿子一脸无奈。
在利益面前,人们难免怦然心动。追求个人发展、保护个人利益和追逐个人成功,都无可厚非。但是,在正当权益与唯利是图的界限比较模糊的地方,宁可自己吃些亏,也不能为了一时的便宜,丧失了对原则和底线的坚守。
所以,人要有点吃亏是占便宜的心理,更不要“老看着别人碗里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