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听见(散文)
一
我是循着声音来到人世间的。
自小对声音的特殊敏感,使我几乎对自己出生时的万籁和鸣,记忆犹新。农历四月的一天,上天安排了盛大欢迎会。在我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茅草屋外蝉声四起,如鞭炮声,清脆悦耳,接着鸡啼犬吠,鸟啁蛙鸣……我受到了来自人世间的隆重欢迎。家人和邻居们爽朗的笑声,把欢迎仪式推向了高潮!自此,我在这些声音的相伴下出发,意气风发地踏上了漫漫人生旅途。
聆听着美妙的乡音,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童年。那些沁满情愫的声音,如甘霖,滋润着我的心田,润泽着我的脚步,在我稚嫩的记忆中留下了一道道美丽的印痕。
忘不了,少时骑在父亲肩头的那一幕。我被父亲俯身放在肩头,他一手扶住我,徐徐立起,在那高大的身躯上,我如同登上了峰顶,眼前天高地阔,风光无限。耳边是他喃喃的声音:“我儿快快长,报国扛枪枪……”这个极具穿透力的声音,让我后来领悟到了一个老军人的戎马情结——他是想延续他经历的那血与火的生涯啊!在战场上不幸中弹,失去了他和反动派直接较量的机会,也让他年轻的身体,因此而伤残失能。潜伏在体内的后遗症,如同魔鬼,时刻噬咬着他的神经。我常看见它蹙起额头,却没有听到一句呻吟。很是遗憾,我未能满足父亲的夙愿——在体检不合格后,便与军人失之交臂。
忘不了邻居二婶,端着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脚刚踏进屋门的那一刻,银铃般的声音也随之炸响:“大嫂,我今天包了饺子,拿过几个尝尝。”那个悦耳的声音,连同冒着热气的饺子,一道拥进了我的身体里,合成了一道美妙难忘的味道。
我也忘不了,在母亲的吩咐下,端着碗,去给邻家送饭的往事。那时候在工厂上班的父亲,公休时的乐趣是捕鱼。碰上运气好,也能获得“小丰收”。每当这时,就到了我忙碌的时候。母亲炖好鱼后,让我一次次给邻家去送。我端着香气扑鼻的鱼碗,小心翼翼地朝邻居家走去。身后是母亲叮嘱的声音:“小心走,看着路。”我的鱼送到,那些邻居的问候让我如闻声声仙乐。二婶:“哎呦,我侄长大了。”三嫂:“呀,快交给嫂子,歇会儿。”大奶奶:“我的宝贝孙子,中用啦!”爱和情义交织而成的声音,是一种力量,它催我快快成长,让我牢记初衷。成年后,我在工厂得以发展,本可以身居都市,但有了这种力量,使我毅然放弃了城市生活,回归故乡。
二
故乡的声音情义深重,故乡的声音富有内涵。是二伯讲的评书,在我童年的心田上播下一粒种子。夏日的夜晚,阳光收敛了它的光芒,白昼的喧嚣也渐渐柔和下来。二伯家的院门口变得热闹起来。有的搬块石头,有的拿个蒲团,坐等说书人二伯出场。
不一会,二伯在大家的期盼的目光中出现了。他,四十多岁,瘦削的身材,是一家工厂的工人。他有两项业余爱好:说书,唱皮影戏。虽然说不上有多专业的水平,但他的记忆力和他的声音,使得他在乡中也远近闻名。他讲的评书,绘声绘色,高潮迭起,颇有吸引力。他那清亮质感的声音,评书里勾人心弦的故事,像块磁石,让我每天按时不约而至。
那天,二伯开始讲三国,从汉之朝廷的每况愈下,荒政腐败到民不聊生,民反四起。著名的黄巾起义让朝廷慌了手脚,便开始了一面讨伐,一面招募义兵。接着,就讲到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话说,三人相见恨晚,准备拜为兄弟。第二天在桃园备下各种祭品,三人点香行结拜之礼。他们三人,拱手向天发誓说:‘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就要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苍天在上,能鉴我心,背义忘恩,天人共诛。’”自此,二伯的讲解彻底征服了我,并在我幼小的心底,激起了一股正义的浪涛。
那时候仅有五岁的我,听着二伯有些文绉绉的声音,虽有些懵懂,但二伯除了声音,还有手势的配合,加上适当的释意,还能大致听出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二伯的评书常讲到收场,恰是一个高潮处,便戛然而止,留下了“且听下回”的悬念。
他那清亮而顿挫的声音,引领我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有的悬念让我欲罢不能,热爱文学的种子也在身上悄悄地开始萌芽。几年后,我坐在书声朗朗的教室里,那课堂的书桌里,常有一本掀开的长篇小说。
如果说,故乡的乡音是在我心头徐徐打开的一幅水彩画,而学校里的课堂之音,则是画中的背景音乐。它添加的底蕴和内涵,是对我灵魂的塑造和熏陶!老师课堂上的朗朗之声,把我带进一个无比神圣的艺术殿堂。知识的世界里,春去秋来,花开花谢,景色迷人。我贪婪地嗅着知识的芬芳,在知识的百花园里,采着生活的甜蜜。
三
工厂里,机器日夜轰鸣,这轰鸣声,犹如一个庞大的乐团,各种乐器交相演奏,形成一曲宏大的交响乐。我所在的木工车间,那些哗哗如潮水的电锯声,隆隆似雷鸣的电刨响,还有铿锵铿锵的电凿,犹如向我吹响的号角。我开始接受着它们的音符,给自己找着调子,为把自己打造成乐团中出色的乐手而努力。
在这轰鸣声中,我暗自发力,希望自己能一鸣惊人,实现自己的目标。我把每天工作的全部时间,都沉浸在轰鸣中。我用辛勤来追赶别人的脚步,用汗水来刷新我的工作进程。但是,正像当年端坐于课堂上的莘莘学子,各自的步伐都千差万别一样,像一句名言所说,一个人的成功,除了先天的因素,与后天的努力是绝对分不开的。反之亦然。通过几次的技术竞赛,自己屈居中游的成绩,让我对自己这个乐手的能量,有了清醒的认知。于是扬长避短,另寻他途,终于在别的位置上寻到自己的新起点。
在车间里轰鸣的合奏中,我仔细辨听,有一种叮叮当当的声响在其中。那是我们基建维修二大队程副队长干活的声音。他是年过五旬的老师傅,主抓本队质量监督。本来应该是脱产的,但他却几乎每天要向组长要份任务,质检工作放在别人休息或午饭的时间去做。有一次,已经是下班时间,程师傅还在工作台前忙碌着。我上前一问,原来他上午去了厂部开会,下午又去了一处工地检查,而耽误了干活。“明天再说吧,程师傅,您也这岁数了,注意身体。”听了我的劝告。他略带沙哑而坚定的声音告诉我:“这件纱管箱,明天车间还要用。我今天要把它修好,你先回去吧。”我知道程师傅的脾气,干事情定要一干到底。一次,因为木工小董为科室制作的一台文件柜门不合格,程师傅除要求小董返修外,并在班后和他一起,把门文件柜的门子重新拆下,修好。门重新安好后,确认合格才回家。我走出门口,复又响起叮叮当当的声音。这声响回荡在空旷而寂静的车间里,仿佛一曲美妙而隽永的乐曲。
在企业这个大“乐团”中,耳濡目染,让我这个不合格的“乐手",渐渐有了辨识度,开始找准自己相应的位置,在隆隆的奏鸣中定准自己的基调。
四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于是在退休后,趁着身体康健,也曾把自己融入到旅行者的队伍中。目睹过一些名山大川,拜识过一些暗自倾心的红色名胜,也领略了大草原的浩渺无垠,而最让我梦魂牵绕的还是大海。
无数次目睹大海的芳容,无一次不被它的壮阔所震撼,站在岸边的瞬间,我已幻化成一个小小的水分子,瞬间就淹没在万顷波浪之中。
和大海一起,让我流连忘返的,是倾听经久不息的涛声。
我站在岸边,接踵而至的涛声让我沉醉,心空已被浩瀚海洋荡涤得空灵而纯净,连绵不绝的涛声拍打着心灵的堤岸,向内心深处荡漾……涛声里,我寻找着这声音的源头和足迹,忽然飘出诗人张若虚的诗句:“江畔何年初照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问的蹊跷。那么涛声呢?何年鸣响在人的耳边?想象远远无法抵达大海廖远的深度。
我听得出来,涛声里,有着丰富的内涵。那年去山东一游,迫不及待地去了威海的海边。海岸修葺齐整,富于格调。环绕海岸,长长的石板路依坡错落,一侧绿荫遮蔽,花坛点缀,风景别致。游人们有的在长椅上休憩,有的双挽手臂,喁喁私语。我漫步岸边,谛听着波涛的柔声细语——大海是有语言的,那涛声就是它的娓娓诉说。弄不清它在喃喃自语什么,还是同岸上的人们在进行着无声的交流,我更相信后者。此刻轻柔的波涛,是满满抚慰和祝福,涛声里有诉说不尽的情感。
倏地,我的脑海里涌出一道记忆:就在不远处一片海域,一百多年前,曾发生过一场空前残酷的海战——中日甲午海战。面对着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怒不可遏的波涛卷起巨大的波澜,推动着邓世昌的致远号撞向敌舰。万顷波涛,曾用惊天魂魄奏响一支大义凛然的赞歌!
五
从故乡出发,我一路倾听,一路前行。那些珍贵的声音,如同天籁之音,支撑着我的脚步,给我力量。哪怕行走浅滩,误入泥泞,只要耳边响起它们,即使历经沧桑,终会迈上坦途。有人说,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在前行的路上,用心体验,用心倾听,同样可以获得美好,赢得芳华永驻!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