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齐鲁】47年后在鲜红的党旗下相逢(散文)

编辑推荐 【齐鲁】47年后在鲜红的党旗下相逢(散文)


作者:张萃勇 布衣,18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31发表时间:2023-07-19 21:46:07

2022年7月2日,建党101周年纪念日的第二天,母华顺携夫人高玉梅在射洪市满园春大酒店设宴热情款待恩师和几位同学,热闹非凡。
   受邀的恩师:许群芳、母华伟、洪明德。
   受邀的同学:皮备、范云龙、张萃勇、张艳、李应贞、林英、胡正红。
   还邀情了张萃勇之妻高华及外孙女儿程念绮。
   这次约会决非一般地相聚,这分明是心灵的呼唤啊!要知道,这是一次终身难忘的相聚,是几位柳树中学师生47年之后的首次相逢啊!
   说来话长。1973年9月,家住射洪县柳树区柳树公社二大队(现沱牌镇周家桥村)未满11岁的母华顺,5年小学毕业被贫下中农推荐来到柳树中学入学,被分到76初(1)班,语文教师许群芳,体育教师母华伟。与他同班的有皮备、胡世红、李应贞、林英。那年秋天,家住新民公社5大队7生产队的张艳,家住联合公社1大队的范云龙就读于76初(2)班;家住新民公社9大队7生产队的张萃勇就读于76初(4)班。母华顺与这7位同学在柳园相处了2年后,就匆匆告别,如人间蒸化,不知去向。
   话说母华顺,当时年龄是全校最小的一位,生于1962年冬月,入学时还不满11周岁,又矮又瘦。他的经历与张萃勇极其相似,家穷未能推荐读高中,小小年纪当农民。他与张萃勇同级不同班,彼此印象模糊。初中毕业时,母华顺未满13岁,张萃勇已满15岁了,从此天各一方。
   在读初中的早些时候,听老师们说,国家要从他们这届(三年制)初中毕业改制,三年制改为两年制,明年76初还要招收2个班。这样,76初要变成6个班。
   为此,学校要求,他们76级1一4班的学习进度上要放缓慢些,等新招的76初两个班的同学入学后,再统一进度,免得不便于开课。
   孰料?我们还未读完初一,学校突然接到上级通知:76初4个班变成两年制!一夜之间,76初1一4班的门牌号变为75初4一7班。与先前的75初1一3班“并肩战斗”,同时毕业。
   人们普遍将三年制75初称为“老75初”,两年制75初称为“嫩75初”。“老75初”有3个班,大约180人,“嫩75初”4个班大约240人。“嫩75初”的学生在“老75初”哥哥姐姐面前仿佛低人一等,他们总拿异样眼光看“弟弟妹妹”,说我们“嫩”,说我们“无知”。哎,这就是文化知识的差异呀!
   谁之过?
   谁之过?
   由于学制突然改变,致使改制的4个班,一下子乱了分寸,教学计划被打乱。要在最后一年内学完初二、初三两年的全部课程,以及初一教学缓慢没有学完的课程,老师上课无目标,“对牛弹琴”,本应该初三才教学的化学,也提到初二与物理一同开课。原本基础就差,读初二时,每个学生学习都非常吃力,课堂上“坐飞机”“开小差”,成天“学工学农”,整周整周乘船到涪江中坝“耗子岛”去开荒种粮食,去涪江河滩拣石灰石烧石灰,去魏家营河坝修河堤,去校园菜地踩泥巴制砖坯,去河边担砂石到学校制水泥砖和水泥电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荒废青春……也许是担心这群无知的学生晚自习安不下心来,学校隔三差五把电影队请到操场放电影,《地雷战》、《地道战》翻来复去地放,早就被我们看厌了。说句笑话:我初中毕业时,拼音字母都认不全,一元一次方程解不来,牛顿定理不知为何物。这就是当年改制后的柳中学生呀!我记性不错,革委会主任叫宋和林,校长是马宗元,教导主任是喻承舟、王世明。“老75初”1班班主任何中顺(后任县教委主任)。“嫩75初”1一4班班主任分别是:雷仪、林竹俊、梁尚银、宋德芝。
   受当时“不读书照样当革命接班人”、“读书务农,无尚光荣”和教学资源严重缺乏等因素影响,他们“嫩75初”1一4班连初二、初三的课程基本上未学(学也学不懂),两年一满,草草毕业。我们这届两年制初中生,无疑是中国教育史上受害最深的一届,美其名曰“初中”生,拥有的知识,比“文革”前的小学生差远了。即使有一半初中毕业后,被推荐读两年制高中,也是头脑空空,上课“坐飞机”,充其量混大两岁而已。
   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这4个“嫩75初”班毕业的240多名学生,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居然无一人考上大学。就连考上中专中师的人也屈指可数:仅仅8人。他们是:一班:母华顺、皮备;二班:范云龙、徐勇;三班:税国燕;四班:高建华、李国龙、张萃勇。其中,母华顺张萃勇是以初中生的学历上榜的
   粉碎“四人帮”第二年冬天,邓小平“一锤定音”国家正式恢复被中断11年的高(中)考。高考时间定于12月9日、10日,中考时间定于12月14日。母华顺张萃勇于12月14日上午步入设在柳树中学的中考考场,结果双双名落孙山。在考场门口,张萃勇与母华顺似曾相识,匆匆见了一面后,就没精打采钻进壁垒森严的考场。从此,他俩再未见过面,也不知比此情况。
   张萃勇于1978年2月到明星公社初中插班复习,7月考入射洪师校,毕业后在乡村土台子上一站就是40年,如今光荣退休,颐养天年。
   母华顺于1978年10月,到柳树公社第二小学插班复习,于1979年7月考入遂宁师校,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太乙中学教书,1989年“改行”成为公务员,曾经担任射洪县乡镇一把手多年,后调射洪市人民政府工作,等到12月也该退休了。
   有一个插曲特别有趣:1974年春天,从射洪师校毕业的洪明德,来到柳树中学担任团委书记,曾任75初(4)班班主任,对班上年龄最小、脑瓜子聪明的母华顺印象特别深刻。1975年秋,洪明德(时年25岁)调到柳树公社第二小学(红庙子)任教,担任初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
   恢复高考后,各所中学都大张旗鼓抓教学质量,比赛哪所学校升学率高。柳树二小初中部办补习班母华顺所在的村由柳树二小管辖。第一年参加中考落榜后,母华顺不服气,第二年仓促应考,400分的总分,只考了168分,他顿时失去学习兴趣,安安心心务农多挣工分,全家8张嘴巴,靠挣工分分粮艰难度日。
   1978年10月中旬,爱生心切的“校园伯乐”洪明德,多方打听母华顺的消息,获悉他正在山坡上挖红苕,便翻山越岭气喘吁吁步行5华里爬上高山,苦口婆心动员他插班复习,全力以赴冲刺1979年中考。
   母亲到左邻右邻费尽口舌借到10元报名费,双手交到儿子手上,催他快收拾书包进学校。母华顺跨进离别3年多的初中课,堂卧薪尝胆,向命运挑战,用汗水去迎来光辉灿烂的明天。上学不到一周,母华顺深感学习压力太大,自己严重缺乏信心,担心脱产学习耽误挣工分盘家养口,于是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一天,他本生产队一位读过初中的长者喊到他说:顺娃子啊!知识改变命运。你要读,就专心志致展劲读,莫一心二意;实在不想读了,就去把10元报名费要回来!
   一语惊破梦中人。从此,母华顺信心百倍地跨进学门,夜以继日地攻读,成绩直线上升,摸底成绩在柳树区所校中遥遥领先……
   1979年7月中旬,不满17岁的母华顺成竹在胸第三次跨入中考考场。成绩揭晓,他终于以326分的优异成绩,被遂宁师校录取,成为恢复高考后,该村第二位跃“龙门”的有志青年(另一位是邬曾瑞,属“老三届”,1977年12月参加首届高考,被绵阳师专录取,曾担任柳树中学校长、县教育局局长、县统战部部长)。
   张萃勇1981年7月从射师毕业后,长期在明星镇小学工作。洪明德于1981年从红庙子小学调到明星小学工作,长期担任初中校长。张萃勇十分敬重这位曾经在柳树中学工作的老校长,成了“忘年交”。
   2022年5月下旬,张萃勇从时任射洪市残联主席黄梅处打听到母华顺的联系方式,这对“难兄难弟”终于接上了头,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他俩反复商量:邀约恩师许群芳、母华伟、洪明德,同学皮备、范云龙,再邀请城里的几位女同学李应贞、胡世红、林英、张艳欢聚一堂。
   7月2日,由母华顺作为东道主,在城南满园春大酒店,宴请多年未曾相见的师生们,客人由张萃勇邀请。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牢记引路人。母华顺位农民儿子,“文革”期间,连推荐读高中都“癞子打阳尘——莫望”的“草根”农民母华顺张萃勇,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凭借“卧薪尝胆”、“破釜沉舟”“壮士断腕”的英雄气慨,凭真才实学,考场夺魁,挤上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幸福号”列车,开启了幸福之旅。他感恩老师,不忘同窗好友,一同畅谈波澜壮阔的人生,一同回忆封尘近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
   射洪市城南满园春酒店是市诗词楹联学会活动场地,也是学会党支部办公所在地。高高的旗杆上,鲜艳的党旗迎风飘场。
   在党旗下把酒话桑麻,情真意更切。从农村孩子到中师生,从中学教师到行政干部、从镇委书记到县府干部,母华顺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道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业绩。这天,这群多年未曾见面的柳中师生,相聚在环境优美、文化气氛浓厚的满园春大酒店,他们仿佛又回到了柳叶青青的柳中校园……
  
   2022年7月2日晚上9:18初稿。2023年7月18日下午5:00修改。

共 35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开篇提到在2022年7月2日,建党101周年纪念日的第二天,母华顺携夫人高玉梅在射洪市满园春大酒店设宴热情款待恩师和几位同学。这件事情作为起笔后,接下来,作者娓娓道来,详细回顾了当年一批同学人生路上的曲曲折折纷纷扰扰,详细展现了百态人生。作者讲述的故事很有时代背景,我们每一个人身处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多数人的命运会受到影响。文中的几个人虽然说走的道路不同,最后都殊途同归,在特殊复杂的时代里涅槃重生破茧成蝶成为了“人上人”,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国家给了机会,更是与个人的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分不开的。所以我们经常说,我们要自己主宰命运,我们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文中的几个人,算得上是那个年代走出来的幸运儿,如今晚年相聚抚今追昔,相信有无限的人生体验和触动。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小编真切感受到了这些人的友好温情和睦,充满了对我们党和政府的无限感恩。一篇质朴润心真情绵长的美文,编辑推荐共赏。【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3-07-19 21:52:48
  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命运都会在所处的历史时代受到影响,但小编觉得,我们更强调的是个人努力和奋斗。祝福文中的几位老师能在那个年代脱颖而出活出了精彩的人生,祝福大家最美夕阳红。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