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豆豆三部曲读后感(赏析)
读小说会有内伤,所以,戒读多年。
远不如散文中的阳光雨露、花好月圆。尽管虚妄,但会换来片刻的舒适感。
再提小说,源于头条君的强烈推荐;源于短视频中王志文讳莫如深的絮絮叨叨;源于作者深入浅出的神秘感。
《遥远的救世主》、《背叛》、《天幕红尘》,如约而至。老头“坏”笑:一块儿看,我正着看,你倒着看。
可。
于是,我按照快递员包装的顺序,拿起了第三本《背叛》。
(一)《背叛》后感
读故事最忌讳提前揭秘,此书是个例外。
序,简单明了,背景、情节、结局百字概括。
策划自己入狱——离奇的开始散发出强大的吸引力,注定一入此书深似海。
高颜值、高学历、工作华丽的女主受人之托狱中探望男主(宋一坤),一眼定乾坤,周密策划自杀,夺得爱情主权——更是打破了英雄救美的俗文旧章,让人耳目一新。
巧取迷茫的社会背景,游离在未建全的法律边缘。表面儒雅、内心狼性十足的宋一坤凭借宙斯一样经天纬地之神人才华,诸葛般无人能出左右的高智商谋略,视百姓性命如草芥般单薄的冷漠,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策划的一场在我的眼界里从未涉猎过的、良知和利益斗争激烈程度难以想象的、跨度从入狱前到生命终结的、血腥味十足的商海大战,让我不由得秉烛而读。一切,如按图索骥般运筹帷幄。权衡过去,改写未来,神人即视感满满,让剧中人心甘情愿遂许他以驱驰。
故事、事故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单刀直入。多一字让人无法呼吸,少一字彰显孤寂。
有人说,这是一场把国营改变成私有的经济诈骗的黑暗,隐约中,映射出某个特定的历史变革时期特有的经济发展状态。而宋一坤,是鲜明的人物代表。为揭露商贾不正之风的狗苟蝇营,呕歌正义和良知的光芒,作者以突兀的背叛进行人性深度剖析,烹饪了一簋五味杂陈的浓汤,半簋撕裂人性,半簋普渡众生。
人类无论富贵还是贫穷,永远无法躲避的东西就是爱情。宋一坤也是俗人一枚。为了女主,打破最初的计划,用生命做赌注屏蔽出一片蔚蓝色、阳光灿烂的净空。两个不同的世界注定无法融合,矛盾体已经产生,张力不同、互相博弈、因果先后。已洞察结局,却心甘情愿坠入。
关于社会、政治的小说,总是以人性为着陆点。越鲜血淋漓,越蚀骨尽致。
故事的最后,宋一坤伟大的“商业大厦”近乎合拢之时,女主大义灭亲,给各位看客呈上了最后一盘血馒头。
以死谢罪,是所有人的归宿。
挚友为曲线救诗,投靠宋一坤,利益的追逐背叛了最初的浪漫和纯粹,最终远离信仰,以死警示天下和宋一坤:活着的样子是坦然的过一辈子。
宋一坤触手生春,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最终背叛只为一己私力的“宏伟蓝图”的扭曲价值观,暗度陈仓,以死保全原国营厂工人们的生活根基,保全最后的生命尊言。
女主发现用生命敬仰着的十全十美的爱人,为其构建的商业童话王国,沾染了无数农民工鲜血的时候,选择了让其功亏一篑的背叛,男主自杀后亦自杀而去。因纯粹而开始,因纯粹而结束。你若愚痴于生死,我定抖落尘埃,分秒追随。
一切意料之中,毫无意外可言,却依旧是一阵颤栗。
人的个体光影组合,利益面前好坏共存。信仰和情怀,可以大道先行,那么谁又能来界定哪份是情缘?哪份是孽缘?
看故事是要思考的。看完第一章会考虑第二章如何发展,看开始会琢磨如何结局,读全文还要全程思付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说起作者豆豆,买书之前做过功课,高中学历,得意于资深名企业家提供框架完成此书,三部曲终后石沉大海。和此女主的成名之路有异曲同工之处。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古人诚不欺我。
感谢小说可以拥有不拘泥于现实的轻便,我却需用很长的时间去疗伤复原。
下一本,过段时间,再见。
(二)《遥远的救世主》后感
妙言至径,大道至简。咀嚼完这本书,脑海中一直回味、冲撞着如此的感叹。
“直白”——是首当其冲地感触。人物性格小说伊始开门见山总结的直白,故事背景、过程平铺直叙发展的直白,心意表达的直白,言语诉说的直白,才气裸露的直白……甚至让人产生幻觉:豆豆是个摆摊人,案几上菜品寥若晨星、尘色掩盖,没有广而告之,没有高歌炸市,端坐、冷艳,半个视野轻染不屑尘世嘈杂的傲骨,半个视野蕴涵决胜千里、海纳百川的刚毅。菜就在那儿,只待有缘人自行前来。
打开书本,一个个陌生的字眼迎面扑来。
资本委托方、风险担保方——私募基金,于我而言全然陌生;“胆前级、纯后级、解码器、仓位、阿尔纳音响电源”——种种就像波斯密码;音乐的赏析、各种宗教的心灵解读、语文古诗词的韵脚、数学的高深莫测、法兰克福的文化名胜、莱茵河的浪漫气息——让我叹为观止;数学、哲学、人文——无一不涉猎优秀课代表的精华所在。
一阵冷风吹过,氤氲在每一个字里行间的作者的学识、傲气和自信,不由得让我和菜叶上的露珠瑟缩凌乱。
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下,怀抱着一颗虔诚而又敬畏的心,边百度边细读。好在情节容易理解。
男主丁元英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德国柏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效力于德国一家私募公司,将从德国募集的资金投进中国股市,用高智商的鬼性、魔性,转动博大精深的“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后因良心不安退出了公司,选择回到中国古城隐退江湖。
女主刑警芮小丹从小在德国法兰克福长大,具有德国永久居住权,却毅然回国选择危险系数最大的刑警作为自己的职业。受好友肖亚文的委托,在古城帮忙照看其前老板丁元英。
后来,二人因音乐相知,成为了彼此不能割舍的生命个体。后感情升华,由饱享私欲的小“爱”升级为悲悯怜世的大“爱”。最终,丁元英送给了芮小丹一个创建“格律诗有限公司”世界顶级音响制作事业,从而让古城王庙村脱贫致富的“神话式”的礼物,为他们的爱情涂上了传奇色彩。骇人脱俗的程度,亦如芮小丹吸着香烟上台的开场白,亦如丁元英简历里的“1991年鬼混”的无厘头,也最终决定了芮小丹在与犯罪分子搏斗中因身受重伤、面部严重毁容而选择自杀的任性决绝,以及丁元英的再次出国漂泊的无奈。这段人生中可遇不可求的际遇,必将成为伴随丁元英一生的既痛苦又快乐的血脉记忆。
故事到这里只是第一条引线的结束,第二条因格律诗有限公司的跌宕起伏和生死存亡,解开了市场经济的生存之道和人性的颠覆。
任何一种命运,归根结底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丁元英从创建公司开始,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救不了贫困的农户,要想在贫穷落魄中逆风翻盘,只有靠他们自己打开财富密码,才能长久发展。自己能够帮助他们的,只是助力缩短顿悟的时间和道路的指引。果不其然,故事的最后当公司遇到危机的时候,村里的合伙人,没有去想办法度难关,而是各自飞前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一切为代价去谋取更多的利益,尽管前期全部是零投入加入。事实再次证明,人与人最大的区别不全是出身,不全是学历,不全是金钱和权力,而是占主导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没有了思维,鱼的记忆只有七秒。
书本合上,一个一个的精句在脑海环绕,荡气回肠。
“大爱不爱,无弱,强焉在?一个强字,弱已在其中了。”
“忍是一条线,能是一条线,中间就是我们的生存空间,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那我们的生存空间就比别人大。”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
画面跳转到电视剧,改名“天道”,一切冥冥之中,仿佛有迹可循。还是小说的原名“遥远的救世主”更为妥帖一些,每一个人的救世主其实就是自己,之所以遥远,是因为认识自己难,改变自己难于上青天。
(三)《天幕红尘》后感
第二遍阅读。
却没有了提笔的欲望。
既害怕自己词穷墨尽,无法精准或重复描述又一个惊为天人的人和又一些叹为观止的事,表达不了那篇文字的波澜壮阔和细思极恐。
又因为文章中出现了自己不喜欢的明星元素,下意识地思想障碍成为了惰性缘由。
但是,如果你喜欢哲学,就请你去阅读一下《天幕红尘》,深度理解下“见路不走”的内涵和寓意;
如果你对中国特色十年感兴趣,就请你去阅读一下《天幕红尘》,思索一下马克思主义和宗教信仰对人类的作用各异。
如果你对经济发展比较有兴趣,就请你去阅读一下《天幕红尘》,感触一下经济和政治运动碰撞发展的言外之意。
如果你也简单的认为这是部爱情剧,那么请你再次阅读《天幕红尘》,是否还是同意红尘影射戴梦岩,天幕暗指的是方迪?
如果你不了解出国发展路径,演艺和政治、经济的关系,请你反复阅读《天幕红尘》,也许里面会有小秘密。
……
结
小时候,一直迷惑:“诸葛孔明为什么不自己做皇帝?”直到后来遇到了一句话:“人生在世,我们每个人都在垂钓!境遇不同,追求各异,垂钓的人生经历也迥然不同!有人钓功名利禄,有人钓清风明月,有人钓香车宝马,有人钓市井生活,何种高尚,何种卑微,只有垂钓者自知。但是只要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便值得庆幸和骄傲。”也许孔明先生原本追求清风明月抚我窗,后感恩知遇之恩改为辅佐君主而已。
懂得了这些个道理,似乎就不会产生三位叱石成羊的非凡之人为什么不会选择更大利益后的安居乐业,而是不停挑战,甚至游离法律底线这样的疑问了。对于异人而言,常规对于他们已无任何兴趣。挑战开始,生命意义开始;挑战结束,人生再无意义。
江回望见双华表,知是浔阳西郭门。再回望,夕阳西下,疏密有致的墨蓝色的高峰层峦叠嶂,青色的山尖上依次站立着三个灰色背影,均匀散发出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一份痞气组合而成的强大气场,似无言,又似和太白语。
赘述,如果让我进行排序,则会以故事的结局来平衡:《遥远的救世主》,他背负你一生的记忆郁郁终老;《天幕红尘》伴江看渔火,独留她一人空对月;《背叛》他生,她陪你生;他死,她绝不苟活。
因为,两不相欠是人生最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