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璞】轻重最模糊,却必须做出选择(随笔)

编辑推荐 【文璞】轻重最模糊,却必须做出选择(随笔) ——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作者:文生 白丁,82.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99发表时间:2023-07-29 07:42:15
摘要:米兰昆德拉天才的创作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塑造了几个主要人物,给我们展现了这些人物如何做出选择,选择背后的动机和原则是什么,体现的价值观是什么,以及最后他们结局。虽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如何选择,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和启发。


   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放在书架上三年了。我望文生义,一直以为是一碗心灵鸡汤,没有拿出来读。最近两个偶然因素,一是作者米兰昆德拉去世,二是书友推荐,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拿起来,就放不下了。这本书探讨的问题之多面、之深刻,是我以前没有碰到过的,对我产生了深深的震撼。
   小说开篇很宏大的叙事,谈起两个案例,一是史书以罗伯斯庇尔为荣,因为血腥的岁月化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片鸿毛还轻。二是作者被希特勒照片触动,因为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这两个案例,读起来并不大懂,但不明觉厉!我们应该尊罗伯斯庇尔为英雄吗?应该与希特勒和解吗?这些都是令人深刻思考的大问题。如何选择?如何决策?
   作者在第二段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命题“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这就是贯穿全篇的一个题眼——选择。用选择这个线索,去分析这本小说片段式的结构,会有庖丁解牛般的游刃有余!把“选择”作为观测点,分析做出选择的依据,就能清晰地、终极地分析人们的轻重之选,换句话说,就能看出背后的,潜在的价值观念。
   尼采早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描述过:……它有两面。有两条道路在这里回合:还没有任何人走到过它的尽头。身后的这条长路:它通向永恒。向前去的那条长路——它是另一个永恒。这两条道路背道而驰,他们正好碰头在一起——在门道这里,就是他们的相会之处。门道的名字写在上方——瞬间。
   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在做选择。没有选择,生命的进程就停止。向前、向后,是一个问题。孰轻、孰重是一个问题。在向前还是向后的行为决策过程中,孰轻孰重的价值决策已经同步,甚至超前在运行。轻重的问题,在这里不是重量的轻重,重量的轻重,很容易掂量。实在不行,借助量器。轻重的问题,在这里是价值的轻重,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价值判断有三个属性,一是社会历史性,会因为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二是价值判断有阶级性,相同的事物、行为,不同阶层(阶级)的人会给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三是价值判断有主体性,受制于判断主体的个人观念、教育背景、成长环境、成长经历、社会阅历等因为影响。因此价值判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容。
   受制于如此多的影响因素,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米兰昆德拉天才的创作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塑造了几个主要人物,给我们展现了这些人物如何做出选择,选择背后的动机和原则是什么,体现的价值观是什么,以及最后他们结局。虽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如何选择,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和启发。
  
   2
   小说的主要人物有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等。这些人物的年龄、身高、体重、肤色、外貌等外貌肖像几乎都不清楚。小说中除了这几个人物有姓名,其他人物几乎都是指代,什么高个子,什么记者,什么妻子等。读这本书,感觉不像小说,更多感觉像是寓言故事。作者重点不是叙事,重点在说理,在议论。叙事时,历史现实梦境等交织在一起,不容易找到头绪。如前所述,找到选择这条线索,才能豁然开朗。叙事重在说明选择的根本逻辑,同时大量穿插适当的议论、漫不经心的比喻,表明作者的价值观倾向。
   以托马斯为例。我们知道他是一个离婚的外科医生,有众多情人。故事围绕他和特蕾莎的爱情展开。从一开始的邂逅,托马斯就在做选择。第一次,作者给了一个沉思的特写,站在公寓的一扇窗户前,目光越过庭院,盯着对面的房子的墙,他不知道他该做什么。其实他在选择。选择让刚刚遇到乡间女招待特蕾莎留下,还是让其回去?他选择了让特蕾莎留下。
   第二次选择,他是自己一个人过,还是和特蕾莎两个人一起过?他离婚后,对女人又渴望又惧怕。后来他找到了某种妥协方案,就是所谓的性友谊。性友谊要求他与爱情绝缘。可是他选择了和特蕾莎两个人一起过。
   第三次选择,虽然他决定和特蕾莎一起过,但他还是保持众多情人。这与特蕾莎的爱情观念严重冲突。特蕾莎生活得很痛苦,她想和托马斯移居国外。去还是不去?这又是一个选择。他像被告接受判决一样接受了特蕾莎的愿望,选择去国外。
   第四次选择,特蕾莎留下一封信离开了托马斯。托马斯如何选择?开始他觉得轻松自在。书中说,仿佛她在他的脚踝上套了铁球。现在,他的脚步突然间变得轻盈了许多。但很快,他又要回到特蕾莎身边。回还是不回?他选择回。
   当然还有托马斯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发表声明,还是拒绝发表声明?拒绝的结果是丢掉医生的工作。托马斯选择了拒绝。
   种种选择,造就了托马斯的一生。他最终车祸死亡,碑文是:他要尘世间的上帝之国。这个结局是一个悲剧,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无奈和同情。但从碑文看,作者是肯定的,是歌颂的。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你的选择造就了你的人生。作者在第3篇就明确指出“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看起来,人生好像虚无缥缈。但你的选择是最真实的!选择既是抉择当下,也是在书写历史,同时还影响着未来。
   纵观托马斯一生,他每次选择的逻辑是什么呢?作者给出的观点是:那是爱情使然。虽然他决定和特蕾莎两个人一起过,仍然保持众多情人,但作者仍然将其定义为爱情。作者提出:我们全都需要有人注视我们。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作者将托马斯归为第三类,必须活在所爱之人的目光下。作者还明确指出“他的所有决定仅依据一个标准:不做任何可能伤害特蕾莎的事情。”从目光类型的归类,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肯定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爱情的。
   固然作者给我们塑造了托马斯这个奇特的爱情形象,他太不专一了,居然有两百多个情人。但我觉得托马斯所有前面四次选择,作者肆意挥洒,将爱情、婚外情,什么做爱、半裸、头发中女人下体的气味等敏感词汇频出,实际都是铺垫,是打造一个爱情的场景,掩饰其要表达的真实内容。具体是什么?
   表面上,托马斯因为自己的选择,他丢掉了自己的医生职业,只能去做擦玻璃的苦工。这是明面上的批判。在爱情的场景下,作者肯定了托马斯的拒签。指出:“他完全不能肯定自己做的是对的,但可以肯定做了自己想做的。”我们做选择做决定,也是要遵循内心的想法,即使不能肯定那么做是对的,但至少可以肯定是自己想做的。
   歌颂托马斯,就是提倡明辨善恶的能力,就是倡导通过负罪感反思。作者在第五部开篇就煞费苦心地讲述了俄狄浦斯的神话故事,目的就是要倡导负罪感反思。又借助记者、他儿和托马斯的会面,进行了更深入的宣传。对托马斯在第五次选择时,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丰富的心理描述。其间,以记者和他儿子的视角,对托马斯曾经写的关于俄狄浦斯的文章进行了高度评价。
   第五部轻与重,大量夹带作者真实思想感情的内容。比如对苏联的入侵、对思想控制的无情的讽刺和揭露。我深刻记得里面有描述:谈起捷克其他画家、哲学家、作家如今干什么。俄国入侵之后,他们无一例外地被剥夺了工作,成了擦洗玻璃、看停车场、门房守夜的,最好的是开出租车的,因为这还需要门路。写的漫不经心,实际是忍着巨大悲痛的!托马斯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公务人员,不愿意发表声明,就被剥夺了自己敬业的职业,可悲可叹。他只是整个社会遭受压迫的一个缩影。
   这样的悲剧如何发生的?作者明确指出:“1938年慕尼黑会议之后,整个世界决定将捷克人的国家牺牲给希特勒……与1618年的所作所为相反,较之勇气,他们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他们的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结果是彻底丧失了作为一个民族的自由,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这里谨慎的做法,对应于轻。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大声疾呼,加速自己的死亡,即需要勇气,进行反抗,对应于重,轻重如何衡量?已经不言而喻。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次只能选择一个选项。国家同样如此。何去何从?是更需要勇气,还是更需要谨慎?作者就是要唤起人们的勇气,他就是要唤醒人们自觉地承受重。书中关于侵略的背景是:1968年8月,苏联军队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作者的作品被列为禁书,立即从书店和图书馆消失。他被开除党籍,被解除在电影学院的教职,同时还被禁止发表任何作品。他是受害者,他要控诉,他要揭露,他要团结更多的同胞,一起承受生命之重。
  
   3
   书中人物萨比娜,只知道是一个画家,既是托马斯的情人,也是弗兰茨的情人,但她并不跟他们结婚。曾经弗兰茨已经决心抛妻弃子与她结合时,她却不辞而别。她就是这么怪!怪吗?作者创造性地用不解之词来分析了她之所以如此行为的内在原因。通过忠诚与背叛、音乐、光明和黑暗等词汇,在弗兰茨和萨比娜脑海里不同的含义,来交代他们成长经历、个性特点。作者写的轻松幽默,但意含辛辣的批判。
   比如,她十四岁爱上一个男孩,父亲整整一年不让她单独外出。这就是专制,严厉而狭隘。如此环境造就了萨比娜背叛的性格。接着作者明确指出:萨比娜在美术学院,画的都是共产主义国家元首的肖像……共产主义不过是另一个父亲,同样严厉而狭隘。
   比如音乐。介绍萨比娜在读书的暑假期间,都要到“青年工地”度过,年轻人住集体木棚。从早上五点到晚上九点,高音喇叭不断卡拉卡拉放出尖厉的声音。音乐仿佛一群放出来扑向她的猎犬。这样的经历,让萨比娜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与众不同。
   当然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作者通过萨比娜构建的不是一个爱情场景,是通过还原萨比娜的成长环境,寻找她如此行为的原因。其间,对共产主义,对严厉和狭隘,对官僚主义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比如,对热衷于监察及评判他人的那类人,全都长着比中指稍长的食指,说话时专用来指戳对方。又比如,在某些国家,对公民的监视和控制是一项基本且长期的社会活动。办事需要开证明,但证明里所表明的一切,与该公民的绘画才能、射门能力或是非去疗养不可的健康状况毫无瓜葛。
   作者用不解之词这个手法,既分析刻画了弗兰茨和萨比娜之间的不同,也分析了造成这个不同的社会原因。矛头直指苏联入侵,直指共产主义的狭隘和严厉。如果说托马斯对专制、狭隘和严厉是抗争,那么萨比娜则已经是专制、狭隘和严厉的受害者。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论证了我们必须反对入侵,反对专制,反对狭隘和严厉等。
   从特蕾莎、弗兰茨等的言行、心理分析,也能感受到对入侵、共产主义等的批判指向。小说里把做爱、婚外情等挂在嘴边,看似情色小说,实则是一本热烈的政治小说!
   各人对轻重的不同理解,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社会条件下,轻重的理解因人而异。因为涉及价值评断,所以十分复杂模糊。在最模糊的轻重面前,作者没有给出具体答案,但对人物的不同褒贬,还是可以很明确地感受到作者的笔端指向!如果我们从米兰昆德拉的人生经历看,尤其是1968年前后的遭遇看,作者不可能不借助小说抒情达意!我们也就能理解什么是轻重,如何取舍轻重了。
  
  

共 43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深刻的名著解读随笔。作者从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故事情节与写作意义逐渐深入剖析,深刻解读书中几个主要人物,给我们展现了这些人物如何做出选择,选择背后的动机和原则是什么,体现的价值观是什么,以及最后他们结局。书中虽然没有明确告诉读者如何选择,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和启发。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都不一样,正如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许就是伟大作品带给人类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启迪。昆德拉一生的写作都与现代人的情感和精神困境相关,然而却没有几个现代人愿意认真去读他,因为他太过深刻也太过真实。重读此书,收获和多年前完全不同,从托马斯的一生可以看到追求意义和原则上的生命之重所体验的沉重和痛苦,到结束却以生命之轻得以解脱。轻与重的区别是,同时任何事物只出现一次,这种一次性存在稍似即逝,具有令人无法承担的轻薄飘浮。这篇随笔文章将自我阅读感受与理解与原著紧密结合,从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刻画的典型意义逐一分析,夹叙夹议,层层深入,从“轻重最模糊,却必须做出选择”的角度阐释对名著的理解,读后很有借鉴和启示意义,不失为一篇底蕴厚重、深刻独到的解析文章。感谢作者赐稿文璞,期待新作。【文璞书苑编辑:别似幽居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七小七        2023-07-29 20:52:09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那我选择的逻辑是什么呢?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悔否?否!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万物皆有灵性,时刻皆在选择,不随波逐流,明心见性,矢志不渝,方得大乘。
2 楼        文友:优雅如枫        2023-07-29 21:02:52
  欣赏文生老师的名著赏析。解读深入,一针见血,全面分析,洞察深刻,很有见地,带给读者深思和启迪。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轻与重虽没有明确的界限,互相渗透,但选择至关重要,一定忠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坚持真善美,其实快乐不快乐自己说了算,就做自己生命中的英雄。老师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值得学习,期待新作,点个大赞》
喜欢伴随着晨曦的脚步聆听世界的声音,闻着文字的馨香穿越时空的隧道,做一个灵魂有香气,骨子里有正气,举止优雅的女子。
3 楼        文友:飞不高蝴蝶        2023-07-30 17:12:48
  欣赏文生的作品,对名著人物的解读入木三分,深入原著,旁征博引,道出作者创作的宗旨,道出生命之重和轻的涵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