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黄河在这里转了个弯(赏析) ——观电影《高高山上一头牛》有感
似乎久已没有的亲切,只有在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看到“乡愁”。哀思、怀旧、歌吟,就仿佛是已去的尘烟不再复还,只剩下了追思和怀恋的情结了。可是,电影《高高山上一头牛》(编剧、导演:强小陆)却满足了思乡之情,久已被冷落了的乡村生活,久已被遗忘了乡村父老,他们在这个片子里重新登场,单单这青山绿水,黄土牛羊,九曲十八弯的黄河,足以让人新鲜!每日里打开屏幕,出现在眼前的无不是鳞次节枇的高楼,错综复杂的高架桥,蝼蚁般的人流,公路上河流般的汽车,职场上的勾心斗角,拼搏人生的残酷沉浮。以为这便是生活,这便是人生。《高高山上一头牛》标题的形象和劲道唤起了我似曾相识又比较亲切的感觉。
曾经在很早以前看过《我们村的年轻人》,那时的年轻人热情单纯,对未来充满探索和希望,破锅烂铜盆都能当乐器来载歌载舞,生活充满龙腾虎跃的气氛。时隔数十年,《高高山上一头牛》又以另一种面貌再现黄土情,乡村谊,演绎了一场“赤牛坬的年轻人”。老书记(邵晓江饰)和退休的老团长(郭凯敏饰)合谋,想把年轻人唤回来振兴村庄,可是,大家都在外出谋生唤回来不易。两人先把年轻人里最看好的高虎(张铎饰),从外出搞工程的他拎回来,非要举荐他当赤牛坬的村主任,振兴乡村文化,恢复农耕文明,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高虎并不看好他们的主张,自己在外赚钱多省心啊!回到地荒窑塌的赤牛坬村有什么奔头?可是,老团长以军人身份令他回乡。老支书给他讲述当年他父亲在黄河救人的义举,言明义人的儿郎哪里是等闲之辈,光是自己吃饱是一个人的事,一村人都过上好日子是大家的幸福。似乎高虎对乡村发展也责无旁贷。
影片风格轻喜剧。编剧组合了几个笑点。
高虎是年轻人的王,只要他回乡,就会带动众多年轻人归乡。他们在城市里终究是散落在人群里的无根草,无法成为主流。高虎被动接受归乡,老团长趁热打铁,鬼鬼祟祟去医院把正生病的老支书背着严管的医生偷运回村,当场投票选举高虎当村主任,一锤定音。老团长和老支书是以长辈哄劝孩子一样把高虎哄劝回来,让他在村里当家做主。这种气氛只有乡村才有的感觉,祖辈几代人都了解,连接起来都有亲缘关系。所以长辈唬小辈是日常习惯。
演过喜剧《邮缘》的郭凯敏,再次演喜剧,看上去是个“妻管严”的“弱团长”,离开村里四十年,青山绿水是他的圆点,退休后心心念念重振赤牛坬村,身患暗疾,在所不顾。妻子穷追不舍,一见妻子就躲起来,命人通报妻子,就说团长不在,让她打道回府。妻子多次被骗。他一生不说假话,可在妻子穷追时假话连篇,谁露馅他就训谁。妻子一张严肃的脸出现在他面前,他被当场抓获,他鞠躬致礼,弄得人们啼笑皆非。为支持高虎发展旅游业,把家中的存款拿给高虎,鼓舞士气作了开场白。他是20世纪80年代的军人,一身正气,带着那个时代的气氛,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正气浩然。恰恰就是惹不起老婆,来了个大反差,加强了喜剧效果。
寂寞多时的赤牛坬又热闹起来,带着各种手艺,技能、知识的年轻人回乡。可重振旗鼓矛盾重重。高虎面对村人不懂法不讲法的状况,只好边搞经济边振村风民规。做任何事不是条件具备了才做,而是在做事当中完善条件。
牛娃是他一起长大的好兄弟,在村里养羊,每年政府对养殖业给予补贴,但有数量规定。牛娃不够就去借别家的羊凑数以获得补贴款,村里人都知道,大部分人不认为这是过错。高虎接到了举报信。找到牛娃理论了一番。牛娃满以为高虎当了村主任会对他照顾有加,他一点没有对他的行为有所忌惮,但高虎秉公办事,对弄虚作假不徇私情。牛娃气急了。喜欢高虎的女友兰英(高艺嘉饰)告诉他,他在部队时,他的母亲病重全靠牛娃关照,希望他考虑一下情面。高虎知道弄虚作假成风,振兴乡村没有希望。在村里低头抬头都是村亲,要讲人情,法规就得退场。高虎对此铁面无情。牛娃只好当着大伙的面把钱甩出来悻悻地走了。高虎忍痛执行法规,打破了过去“合情合理”这个顽疾。这是这部片子的文化颠覆。在中国古往今来,情大还是法大,从来都是争论不休的问题。而高虎在这里告诉世人:法不容情。当每个人心中装了法,在日常生活中就有了行为规范,形成自觉便知道合理才合情。
这一情节是全剧的文化核心。如果这是未来乡村的面影,无疑高虎走出了第一步。全民懂法、讲法,执法势在必行。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酸枣叔(卢映饰)有个女儿叫兰英,貌美如花就是不找对象,不要富豪,不嫁官宦子弟,却喜欢上了离过婚的高虎。这让他气不打一处来。
高虎意要租他三孔破窑洞用一下,但他条件很苛刻,要他把枣树林锄一遍草,给枣树上一次粪才允他占用,高虎照办。女儿对父亲这种唯利是图的行为哭笑不得。兰英是个有理想,有主见的女子,和高虎站在一边。偏父亲是个难剃的头,什么都与村里反着来。大伙都入股办旅游业,他就是不入股。董老师要办国学班,他说是想赚大伙的钱。高虎和老团长集思广益,把农村失传的手艺都搬上市场,让吃外卖的城里人,前来旅游品尝一下传统饮食。于是粗粮人家、面花园、枣糕作坊、酒鬼家、民俗馆、家具馆、图书室等等,村里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酸枣叔也兴趣大发,他要把古老的各类灯盏作为古董出售,名叫“灯束馆”,一个游客看见新鲜问多少钱,酸枣叔用手支开一个八字,说8万。把游客吓得转身就走。
高虎又接到群众举报信,反映集市上漫天要价的诚信问题。村里明文规定,谁犯规摘谁的牌子。枣酸叔见牌子被摘,气病了。突然倒在地下口吐白沫,全身抽搐。吓坏了高虎和家人,弄到医院,不吃药,不输液,医生检查一切正常,原来酸枣叔是装病耍赖。这种任性也只有在传统的村庄才买账,因为一村人都有亲缘关系,又知兰英心里有高虎,所以他才唱这出戏。虽然看起来搞笑,但有内在心理逻辑。这里兰英的无私利他和父亲的自私利己形成反差。猜想编剧是想组合父女之间的喜剧成分。但并未得心应手。倒是酸枣叔的狡黠,老团长,老支书合谋选当家人,都透着一种家文化的遗迹。
中国人喝着黄河水,黄河文化的基因不会彻底摧毁。当村人们重新集合时,“家人”的感觉仍然存在。我一直认为天下只有两个人:――男人与女人。家庭只有四个人――父母与子女。人类覆覆灭灭不过是家庭的重新组合。因而,儒家崇尚仁爱,道家崇尚不争。佛家崇尚利他。三家的精髓都是“和合”。生活在自然中,人会是自然的一分子,依从自然的法则行事做人,重振乡村,回归自然,是《高高山上一头牛》的美意,黄土高坡的皱褶里,锣鼓喧天,载歌载舞,城市与乡村的和合,农耕与贸易交融,让人成为人,轻松愉快地生活。我感觉影片传递出的是“和合”的意向,是回归民族记忆的主张。整个影片以喜剧的格调,诠释严肃的主题。这可能是未来乡村生存与文化的畅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