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箩筐】《罗刹海市》不具备基本的审美价值(随笔)

编辑推荐 【箩筐】《罗刹海市》不具备基本的审美价值(随笔) ——一场新专辑发行闹剧中的不同声音


作者:千秋万里 秀才,1423.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47发表时间:2023-08-03 18:22:54

这几天,打开我的微信A群,《罗刹海市》,点开我们微信B群,《罗刹海市》,划开我的微信C群、D群,同样是塞得满满的《罗刹海市》。一名歌手,发一张新专辑,这本太正常不过了。而由其中的一首歌,整出如此大的动静,闹得满城风云,这又太不正常了。如此自媒体怪象,惊叹莫名之余,还有一些令人担忧。
  
   一、一场典型的闹剧
   我们只要简单地做些梳理,就不难看出,这些天来的网络火爆,是一场典型闹剧。自《罗刹海市》这首歌推出以来,首先是各自媒体,像雪片似的,纷纷转发,网络,微信,铺天盖地,来势凶猛。其次是一边倒的舆论,各自媒体连篇累牍,将矛头指向歌坛的几位歌星;三是形式花样翻新,变着方地在这个炒得沸沸扬扬的声浪中,争取自己的发声空间,争取自己的点击率。有的貌似学者,俨然一副君子妆扮,在那里振振有词;有的做成动画片,力求声画并茂;有的还借歌曲的名字,编成列车进站时,对“罗刹国”站名的一段解说。这些都无一例外地,清一色地为《罗刹海市》高调地唱着赞歌。有一个视频,专门找一胡同里的老头儿,在那里夸夸其谈。以显示这事儿举国上下,大街小巷,男女老少,人尽皆知。老头儿还在视频里公开地说:“我们就等着看戏,看节目吧,它比电视剧好看多了。”瞧瞧这些人的心态,唯恐天下不乱!
   问题的关键是,舆论言过其实地对《罗刹海市》任意拔高。有人仅就此一首歌,便说作者是划时代的音乐人;有人说:“《罗刹海市》封神炸出了一个乐坛鲁迅”;有人说,某某一小步,社会一大步,一唱雄鸡天下白。竟然把一名歌手捧成了救世主!还有人居然拿“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样的千古绝句,为歌曲作者加冠。如此等等,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其溢美之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更有甚者,极力鼓吹歌曲在欧洲的火爆,还特别提到德国某议员对该歌曲的赏识。事情一开始,就有人拿它跪舔西方了。
   那么,《罗刹海市》是否真的像媒体所说的那么优秀呢?
  
   二、《罗刹海市》不具备基本的审美价值
   一切文艺作品,美是它的核心价值,而这种美,莫过于以“真”、“善”来体现。
   所谓“真”,是情“真”,反映现实生活“真”。
   首先,我们来看看《罗刹海市》,是否体现了“真”的一面。
   来看歌曲所涉及的“罗刹国”,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罗刹海市》本是蒲松龄《聊斋》里的一篇同名小说,它虚构的这个罗刹国里,人们的美丑观跟现实绝然相反,越丑便越美,它描述的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小说以此讽刺当时是非颠倒的社会。但是,我们要说的是,歌曲《罗刹海市》所营造的罗刹国,并非完全是蒲松龄的那个罗刹国,而是歌词作者自己笔下的产物,它是另有所“隐”的。歌中唱到:
   “只为那有一条一丘河,河水流过苟苟营”
   “苟苟营当家的杈杆儿唤马户,十里花场有浑名。”
   “未曾开言先转腚”
   “马户爱听又鸟的曲”,“三更的草鸡打鸣当司晨”
   “半扇门楣上裱真情”
   “马户爱听又鸟的曲”
   “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
   这好几种形象的连续隐喻,是原小说里完全没有的。这些说辞,网友们都一一能对上现实中的一些具体的人和事,本文虽不赞同对号入座,或作些过渡解读,但是,歌词总归是有所指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歌词频频以这些丑陋的形象来作比喻,如果说不是暗讽某些个人,按有些自媒体人说的,它讽刺的是一群人,是一些社会现象,那好,我们就按如此之说。但是,请别忘了,词作者把这些丑恶的东西,是放在一个黑白颠倒的罗刹国背景里的,我们不禁要问,你暗讽挖苦一些社会现象便罢,更重要的是,你是否也暗喻着当今的整个社会也是一个罗刹国呢?或者说,你是否暗讽着,当今整个社会,也是一个黑白颠倒的社会呢?你再看歌曲对其中唯一一个好人马冀的写照,“只为那人海泛舟搏风打浪,龙游险滩流落恶地。”好家伙!在作者看来,现实社会,处处都是险恶之地!
   诚然,当今社会绝非十全十美,它的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贪污腐败,以权压人,以权谋私等等,但是,无论怎么说,当今社会也绝非是黑白颠倒的呀!在这里,我无意上纲上线,我是想说,我们的文艺作品要真实,而《罗刹海市》它的“真”体现在哪里呢?显然,它所隐喻的种种丑象,是典型的以偏概全,是对现实很大程度上的歪曲。
   我们进一步来看歌词内容:“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只为那有一条一丘河,河水流过苟苟营。”这里的“一丘河”正是一丘之貉的暗用,“苟苟营”,正是狗苟蝇营的谐音。感情,作者看到的社会,就是这些一丘之貉们,净在做些苟且之事。这难道这就是当今社会之真实吗?
   “苟苟营当家的杈杆儿唤马户”
   “十里花场有浑名”
   “老粉嘴儿多辈儿以为自己是只鸡”
   “勾栏从来扮高雅”
   “半扇门楣上裱真情”
   这里的“杈杆儿”,“十里花场”,“老粉嘴”,“勾栏”,“半扇门”,不是妓女就是妓女的保护人,或是一些不三不四的场合。在作者眼里,人是不干净的人,地是肮脏之地。整篇歌词,充斥着污秽,这些成了作者眼中的全部世界。
   我们还可以拿该作者的《颠倒歌》举例,歌词唱到:“这世间众生多么繁杂,话也瞎来心也瞎,路也滑来人也滑,一不小心就踩粑粑。”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没有一个慈悲心,而是“瞎话”“瞎心”,人人心存恶念,人人都在使坏。请问,在一个正富起来、强起来的国度,在一个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的国度,它的现实主流难道是这些吗?而当前正火的《罗刹海市》,与《颠倒歌》如出一辙,它所渲染的,是整个人间都被阴暗充斥,是一个完全看不到光明的现实。很明显,我们根本看不到作品对今天社会主流的正视,看不到对社会诸多正面事物的真实描绘。歌曲首先失去了“真美”。
   有人可能会说,作品是在针砭时弊。
   如果真是如此,我们倒是拍手欢迎。可是,我要告诉你,所谓“针砭时弊”,它是一种对时弊的治疗,它往往会提出社会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以寻求问题的解决,使问题改正向好。它最重要的体现是,要有一个诚恳的态度。但是,在《罗刹海市》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作者满肚子的对现实不满,满嘴的污秽,什么“黄泥地”(指人的排便处)“猪狗”“公公”“叉杆儿”“勾栏”等等,什么词汇难听就用什么词汇,什么词汇肮脏就用什么词汇。有的只是诋毁、谩骂、泄愤,这能叫针砭时弊吗?
   其次,我们来看看歌曲是否体现了“善”的一面。文艺作品美的价值,还在于它的“善美”,应体现出对“善”弘扬。
   我们还是通过作品来说话,看看是否呈现了“善”的面貌。前面说过,“杈杆儿”,“十里花场”,“老粉嘴”,“勾栏”,“半扇门”,这些暗喻,语言很不干净。不仅如此,这些语言还带有侮辱性。作品反复地拿妓女及妓女的保护人作比,不管是针对个人或一些群体,或某些行业,这种诋毁和谩骂,已经离语言暴力不远了。这和文艺作品应展现出“善美”的价值取向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再来看这几句歌词:“百样爱也有千样的坏,女子为好非全都好,还有黄蜂尾后针。”歌曲的全篇,多用隐喻或暗讽,语言躲躲闪闪,唯独此处来了一个痛快淋漓地直骂,将锋芒明确地直指女人。女人怎么了?为什么一定要拿出来单独一表,挑出来单单一骂?难道这个社会的所有女人都是“百样爱也有千样的坏?”作者显然没有那么傻。不难看出,这一定是有具体所指的。这不得不让人们产生相关联想。据有关媒体披露,在一次“音乐风云榜”的评选中,原本上榜十名歌手,最终只公布了九名,落榜的正是此歌曲作者,有人便归结为正是评审团中某女歌星作梗,而最终止步于“十佳歌手”之外。那么,对此事的愤懑以及其它恩怨,作者会不会借机发挥,歌词此处的“女子”,是否暗指某个具体的女人呢?是与不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由于歌词此处单拿女人说事,语言指向很具体,这已造成带有攻击性和诋毁的实际社会效果。尤其“还有黄蜂尾后针”这一句,看过《封神演义》的人都知道,此语以姜子牙之口说出,原文是“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皆是可,最毒妇人心”,这在旧社会常用来形容女性心肠狠毒。退一步讲,我们即便认为作者并没有针对某个个人的意图,即便认为是一种公骂,但其骂女人之狠毒,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
   在一个视频里,歌曲作者曾有过这样的表述,说自己很无辜,怎么就无端地受到别人的指责和排挤。在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这是作者积怨已久,不能自释其怀,一颗灰暗心态的折射呢?因此,我们说《罗刹海市》从作品的整体面貌,到作者的内心和创作动机,都看不到释放出了丝毫的善意,更谈不上对“善”的弘扬,当然也谈不上美的价值。
   本文还想特别表明,文艺作品,尤其是象歌曲这样的大众文艺,它一定不适合作为以泄一己之愤的工具。音乐,多么美好的事物;歌曲,多么纯洁的艺术形式,它是我们用来陶冶心灵的,用来享受旋律之美的,享受繁忙之余的心情放松的。而《罗刹海市》,却为我们开了一个让音乐携带不健康的愤懑,混入污言秽语的先例。
   为艺先为人。为艺者,必须具备阔大的胸怀,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写出大美的作品。想想那些古代先贤,他们的人生哪一个不是遭排挤,被贬谪?可他们照样吟诵出人间大美的名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后天下人之乐而乐,这是一种民族和人民的情怀。半官半隐的王维,“行到水穷处”,却能“坐看云起时。”处在“多歧路”“行路难”中的李白,恰能吟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浩伟。杜甫在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时候,“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面对这样的窘迫,他却关心的是普天之下的寒士,吟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之句。
   恰恰相反,《罗刹海市》满篇的诋毁和谩骂之词,满篇的个人愤懑之绪,何至于此呢?人生,哪能一帆风顺?遇到了点挫折,就承受不住了?生活中,又哪有那么多的深仇大恨?竟然使得你如此愤愤然?一个为艺之人,一个公众人物,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开阔的胸怀呢?好好看看这些先贤的胸襟,好好学学这些先贤的博大吧!
   其三,我们再谈谈该作品的语言。一件文艺作品,语言美不美,也是它是否具备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该歌曲语言的粗暴和极不干净,我们在前面已有提及,这里不再重复。我们再看看它语言的非大众化,晦涩和躲躲藏藏的一面。先看非大众化的问题。通俗流行歌曲,本来就是唱给大众听的,语言贴近老百姓,亲和力自来;反之,弄一些老百姓不熟悉的,陌生的,自然就拉开了与老百姓的距离。“罗刹”,“海市”,有多少老百姓知道?你还偏拿它当歌名。还把西方某钢铁公司的老板扯进来,再扯出他的儿子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这些,又有哪些老百姓知道?说哲学家就说哲学家,非要说他是钢铁老板的儿子,这用得着吗?这是不是想说作者你懂得很多呢?你是要我们听歌呢,还是要考我们的哲学知识题呢?
   我们再看作品语言的晦涩、不直接。把“鸡”绕着弯说成“又鸟”,把“驴”变着方说成“马户”,“女子为好非全都好”,把“好”字的左右结构拆开,暗指“女子”,故意让人猜、猜、猜。尽弄些弯弯绕,言辞躲躲藏藏。还有,“他言说马户驴又鸟鸡,到底是那马户是驴还是驴是又鸟鸡,那驴是鸡那个鸡是驴,那鸡是驴那驴是鸡。”这简直是在做语言文字游戏,绕了又绕,拐了又拐。听一首歌,老百姓还得跟着咬文爵字,费劲不费劲?我们说,文艺作品语言的简洁、朴实、大方,这些才是大美,而兜圈子,绕弯子,遮遮掩掩,无疑是小家子气,这些,都不能给作品带来任何美感。
   其四,说说《罗刹海市》的作曲。该作品的曲调本取自东北的“靠山调”,是“二人转”的主要曲调之一。这样的小曲,作为曲艺无可厚非,但将它拿来,不作较大的改动,便作为该作品的曲调,全曲从头到尾,变化不大,无跌宕起伏,无乐章的起承转合,听起来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二人转”了。所以我们说,该作品作曲无任何创新。
   总之,《罗刹海市》少真少善少语言优美,曲调又缺乏新意。本文不涉及评论该作者其它作品的优劣,仅就《罗刹海市》而言,它是一首不具备基本审美价值的作品。这是当今提倡正大气象的时代文艺所不欢迎的。我们需要的是像《青藏高原》、《天路》、《天边》这样的歌曲,它意境宏大,情义深切,蕴意高远,语言纯净,旋律优美。
  
   三、网友,请擦亮你的眼睛
   文章的结尾,我也想借此呼吁我们的网友,在网络科技发达的今天,自媒体满天飞,鱼目混杂,良莠不齐,望网友们不要盲目地追风赶潮,人云亦云,一呼即应。以多加强学习,多独立思考,来随时擦亮自己的眼睛,永远保持一个明辨是非的清醒头脑。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10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关于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的精彩随笔。著名歌手刀郎新出了一首歌叫《罗刹海市》,在网络上掀起了巨大的风浪,闹得满城风雨。为此,作者针对这一怪象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首先它是一场闹剧,被媒体网络炒作,火遍全球。其次,《罗刹海市》不具备基本的审美功能,作者从真、善、美等方面,对歌词进行评论、解说、剖析。在语言方面,还是在对社会真实现象的描绘,作者都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在这个网络发展迅速的时代,它对人们的生活有利有弊,就看被哪些人所利用,得到的结果也截然不同。针对刀郎的《罗刹海市》,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也无法揣测歌手的内心所想,歌词的指向,更无法妄下结论,只有歌手自己心里明白他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是有些人就爱揣摩别人的心理,对歌词各持不同意见与看法,借助网络煽风点火。有些人就对号入座了,甚至有些国家都觉得歌词矛头尖锐,指向他们。可以说,网络风暴实在太强大了,让人预测不及。作者分析精准,有理有据,阐述的观点独特,耐人寻味!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欣赏佳作,祝老师创作愉快!生活开心!【编辑:梦在何处】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3-08-03 18:26:09
  一首《罗刹海市》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可以说,网络风暴实在太强大了。
梦在何处
2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3-08-03 18:28:37
  见解独特,分析得有理有据,观点明确,耐人寻味!
梦在何处
3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3-08-03 21:47:07
  谢谢梦在何处老师的精彩编按!
   关于《罗刹海市》,关于这场网络风暴,说实在的,是我没想到的。
   一首既缺乏美感,又缺乏思想性,负能量极大,语言肮脏,曲调老旧的歌曲,怎么就炒得轰轰烈烈?并且是一边倒地叫好,无底线地叫好。我真不明白。
   是谁病了?社会病了?媒体病了?国人病了?歌曲作者病了?我一时说不清楚,总之,一定是哪里病了!拙作一反网络说法,一反网络把《罗刹海市》吹到天上去了。也许,是我自己病了。
   我又想,我们如果没有最基本的审美判断,那就真像罗刹国里的情况,分不清美丑了,所以,我想撕开自媒体这张蒙人的皮,看看《罗刹海市》到底好在哪里。所以,我撰写了拙文。不把这种无底线的叫好声止住,恐怕后患无穷。
   再次感谢老师的编按!敬茶!遥祝夏祺!
4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3-08-04 18:25:19
  拙文发出近24小时了,依然关注着《罗刹海市》,可网上依然是一片对歌曲的高调赞赏。没有新意,大多只是跟着吹捧。便觉得拙文有孤掌难鸣之感。忽然看到有评论家出声,指出歌曲把肮脏之物,污秽之言入歌词,实则低俗浅薄无聊。这个说法,本人也很认同,也算偶合了拙文其中的一种看法。
5 楼        文友:严真        2023-08-04 19:00:27
  支持你的观点,但人民日报文章评价是字字珠玑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深受基层喜爱。我认为新时代应该有新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拨乱反正。柳岸花明作者有《马累非马也非驴》,请指教。
6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3-08-04 20:05:38
  严真老师好!谢谢你的光临!谢谢你的支持!
   我总觉得《罗刹海市》的火爆是一种怪象,起哄的人很多。是好是坏,没有几个人来认认真真地冷静地分析或品评该作品,更谈不上以学术的态度,各抒己见,百家争鸣。这是今天自媒体最大的短板。文艺、文学一定是要有正确的引导和在业已行成的正确导向上前行的。
   一部真正的好作品,它一定是能美到人的心灵的。它产生的共鸣,一定是心灵深处的共鸣。而绝不是一种表象,比如,歌中好像说的就是自己的遭遇,或是自己见过的人和事,便产生同感,这不能叫共鸣。真正的共鸣,是人人心中所共有的美,那就是善于真,这才是美的本质。
   再次谢谢你来访!遥祝夏祺!
7 楼        文友:华为        2023-08-04 20:45:30
  别人沉醉,众说纷纭,唯我冷静。欣赏老师有一份清醒灼见的社会认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随波逐流!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8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3-08-04 20:50:00
  谢谢华为老师的留评!谢谢老师的支持与鼓励!问好老师!遥祝夏祺!
9 楼        文友:阿巧        2023-08-04 22:50:08
  网络时代,全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感谢千秋万里老师的精彩分享!祝愿老师创作愉快,生活开心!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10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3-08-05 06:41:45
  谢谢阿巧老师的光临!老师近来佳作连连,可喜可贺。祝老师创作愉快!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