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好声音】【流年】此中有真意(散文)
昨晚绕湖遛弯儿,偶遇一文友,一边走一边闲聊了几句。问起各自情况,我向她推荐了江山文学网,并热情邀请她来流年注册,我颇有些自豪地对她说,我们流年有驻站作家,有大量的上乘佳作,可以经常浏览学习,流年写手个个绝技傍身,出手不凡,来这里,你不会后悔的。
回到家,我便急不可待地将网页分享给她,希望她可以如我当初一样,满怀欣喜地踏进江山的门。
一入江山门,始知文海深。我曾以为在这物欲横流的快餐时代,不会有人如我一样,弯腰弓背地码字,既带不来经济利益,也没有什么社会效益,除了颈肩腰痛和头晕眼花,什么都换不来,纯粹一傻子,入了江山,才发现,像我一样的傻子有好多。
但我跟他们还不一样,他们的文字大多文采斐然,华章丽句,精彩迭出,让人不忍释卷,而我的文字,或者一马平川毫无起伏,或者枯干伶仃不忍卒读,或者絮絮叨叨不知所云,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我气馁,失望,却步,又不甘心放弃,我也想像有人说的,一个人“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可我该怎样努力呢?
上学时老师说过,学好语文别无它法,就是多读多写,来了江山,进了流年,流年大咖们也告诉我,想写出好文章,只有多读多练。江山最不缺的就是美文,那还等什么呢?读文、练笔,现在就开始吧。
我读书特别慢,从来做不到一目两行,更别说十行。我习惯于默诵,一句一句地在心里读出声来,有时候思想开了小差,一句话还得反复读好几遍。而我也没有记笔记的习惯,这导致我读书大多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而已,很难有什么收获。来流年之后,先后做了评论员和编辑。评论员有评论任务,编辑要写编者按,以前那种蜻蜓点水般的阅读自然不行了,而正是这一改变,正式开启了我的有质量阅读。
所谓有质量阅读,就是能深入到作者的文字中去,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才能对自己的写作有所助益。而写评和编辑,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目的。
按语就不必说了,那是一个非常艰辛的劳动过程。只说评论,要写好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看来,一条好的评论,不是泛泛的一味地夸赞和表扬,而是要言之有物,要有真情实感。每读完一篇文章,都要认真找到触动自己的点,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然后慎重写下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或者概括简析作者的书写特点、内容抑或意义。流年评论部长一海明月,曾在他的文《一朵别致的花》里写道,“评论是最难写的,你要评论一座山,必须站得比山还高,你要评论一株草,得要俯身贴近草”。这个爬山就草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学习的过程,是通过阅读一篇篇优秀文字,汲取营养的过程。
流年社长纷飞的雪的绝品散文《深夜挽留每一个黄昏》,深深感动了我,接连读了好几遍,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为文中人物的那一份纯粹和深情,为文字的那一份清丽和温婉。我的耳边也响起了《送别》那哀婉的旋律,我的眼前也晃动着《城南旧事》里人物的影子,他们和文中的人物叠印又分开,靠近又远离。思索良久,我写下这样的评论:“诗一样唯美的语言娓娓道来一段年深日久的往事,往事并不如烟,它依然那么鲜活,那么生动,那么柔软。往事里的几个女人,巧珍、晓真、如花和我,缓缓又深情地向读者走来,仿佛将一帧帧旧照片慢慢回放,就在《送别》悠扬而凄美的旋律里,看着这些照片走近又走远,心里生出许多美好、回味、感叹和酸楚。
我以为,一切美好的情感都以真和善为底色,能留在记忆深处的,只能是这样的情感。”
像这样优秀的文字不胜枚举,像这样有质量的阅读我几乎每天都在做,它已经如吃饭和睡觉一样,自然而然周而复始。
写到这里,跟大家分享一段我的关于写评互动的心路历程。
原来在空间写文时,每有更新,都会有许多好友前来留言跟评,相互之间走动频繁,互动快乐。来了江山,自然也盼着有这样繁盛的现象,但没有。那段时间,我非常不自信,急切地希望得到认可和支持,更希望得到读者的只言片语。发现自己的文阅读者、互动者寥寥,而别人的文跟评者众时,心里会更加忐忑,觉得肯定是自己的文没写好,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一旦得到些许回应,仿佛捡了宝一样的欢欣,心里有一团温暖和激情的火在激荡,信心也会不自觉地增加一点。
做了评论员,又希望自己写下的每一条评论,都能得到作者热情的回应,就像发文期待读者的反应一样。作者回复了,会有丝丝暖意萦绕心头,如果没有,会有一点小小的失落,甚至影响到下次的阅读。
一海明月大哥在他的文中说,“没有任何一个读者不喜欢,自己的留言得到作者的回复。”同样的,没有任何一个作者,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读者的喜欢。写文是劳动,读文也是劳动,写评是更高层次的劳动,谁会不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呢?读者留评是与作者的交流和互动,作者回评是对读者的回应和尊重,二者是一种双向奔赴的美好。
关于读文留评互动的困惑困扰了我一段时间,但很快,我就从中走了出来。“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迈进江山的人都是喜欢文字的人,而喜欢文字的人哪有不喜欢阅读和互动的呢?之所以没有,肯定是有他们不得已的原因,或者操作不了,或者时间上不自由,如此而已。最关键的是,我写作是因为我要写,我阅读是因为我想读,我享受写作和阅读带给我的快乐,我感谢阅读让我的写作有了进步。
至于互动,那是阅读附赠的快乐,也是人人都拥有的自由。再说,大家每天奔波于尘世,已是不堪忙碌疲累,有一点点闲暇,还要分给自己的家人朋友,还要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怎可求全责备?
这么一想,豁然开朗。从此,我每天在江山流年的文海里遨游,凡有所触动,便欣然留评,我相信,它会在我一路走来的路上,留下浅浅的印迹。
若说阅读可以直接或者快速提升写作水平,我是不信的,但它能不断提升你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而慢慢浸润到你的写作中去。发在流年的文尤其是流年家人的文,我几乎每篇都要阅读,最初,我只读得出它们的精彩,或者文笔,或者内容,慢慢的,我可以分辨出哪篇文更好一些,好在形式还是内容。读文的时候我会想,这句话可以写得更简练一些,那个情节的处理可以更加流畅一些,我会问我自己,换作是我,会怎样处理和安排。我知道,这便是阅读的功劳。
还有一件曾困扰了我许久的事。之前我在网络里舞文弄墨时,正是工作最繁重的时候,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我那时很快就会涂抹一篇,为了保持空间新鲜度,至少一周更新一次。现在我有了大把的时间,写文却越来越慢,一个月完成两篇都异常困难,许多时候勉强写一篇,还有的时候,只好交白卷。这令我很苦恼,为什么会这样?
后来,我似乎有一点明白了,我是对文字有了敬畏感,对读者有了责任心,我对自己的要求比原来高了。以前写文,只求顺求快,最后再稍一润色,添加几个鲜词丽句,便以为大功告成,急迫地端了出去。现在我会在写的过程中,一遍遍否定自己,推翻自己的某些想法,反问自己某一段之所以这么写的用意,某处描摹是否可以更恰切?有时候枯坐半天,可能一个字没有,有时候好不容易写了满页,又全部推翻。从写下题目,到投进流年后台,中间不知要经过多少次修改,或许最终仍不能令自己满意,但我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最好。
《老屋不老》和《随万物生长》是两篇描写老屋变迁的散文,先后发在流年,分别由芦汀宿雁和风逝姐姐捉刀编辑。我自己对这两篇还比较满意,恰逢齐鲁晚报的手机客户端,齐鲁壹点举办“故乡山川”主题征文,我便投了进去。没想到,很快得到征文指导老师,中国作协会员、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焦红军老师的长篇点评。因为点评过长,足有1400字,焦老师不得不分四次留言。他肯定了我的书写,说这两篇文章是“故乡山川”的优秀之作、用心之作。
焦老师说,这两篇文章有三美,“语言美”“亲情美”和“结构美”。“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态,它首先是通过阅读的视野、文字的媒介和传播,加以展现出来的。从某个角度来说,散文就是语言或者言说的艺术。因此,散文的写作,散文的‘语言美’首当其冲。《老屋不老》《随万物生长》这两篇文字,语言朴实而优美,简洁而优雅,文字概括有力,语句变幻多姿。文章如行云流水,自由散漫,随意挥洒,展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学积淀和文字修养,我读过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这种语言之美。”为了说明文章的“亲情美”,焦老师列举了我文中的一些细节,他说,透过细节体现亲情,使得情感表达“润物细无声”。至于“结构美”,焦老师写道,“作者把老屋与写大弟、小弟和自己求学的过程、曲折坎坷和追求幸福的梦想、情感的变化与内容的详略、疏密错落相结合,这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巧妙结构设计之笔,具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之功,使整篇文章看起来波澜起伏、疏密有致、挥洒自如。”最后,焦老师鼓励我,“可以考虑将两篇或多篇同一题材的文章归纳总结为一个主题之下,以文章系列的方式推出,这也会推动作者的写作水平步入一个新的高度。”
焦老师的肯定对我无疑是莫大的鼓舞,虽然我的文字还很稚嫩,仍处在练笔的阶段,但它已在蹒跚起步,而这,全是江山、流年的功劳,是那些如山的美文浸润了我,是流年伙伴们无私的帮扶托起了我。
在流年,每次听到社长催租的锣声,心里便同频共振般敲起了鼓,惶恐自己腹中空空,没有任何写作素材;怕产不出“租子”愧对流年的厚爱;幻想着自己可以化作隐身人,不交租也没人发现。但若是哪月没有听见催租声,却丝毫没有“逃过此劫”的快感,反而觉得空落落的,仿佛被人遗忘了。如今,听着锣声写文交租已成习惯,在我,这便是最好的声音。人都是有懒惰之心的,即使是最自律的人,像我这么需要时时“鞭策”的人,如果没有震耳欲聋的催租声,我或许早已被懒散攫住,能否坚持写下去都是个问题。
我知道穷此一生,也写不出什么名堂,仅仅自娱自乐而已,但我不在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快乐,也是非常重要的收获啊。如果恰好,我的文字被一两个人看到,且给他们带来身心愉悦,那将是我无上的荣耀。每当身边有人对我说,你的某篇文打动了我,你的某个人物让我印象深刻,你的关于故乡故土的记录真实鲜活,我的心里就会升起一团火。这或许就是我书写的全部动力所在。
因为我见过花开,我希望把它告诉更多的人。而文字,可以带我们抵达。

大家都在努力写“好声音”,我也很想多写几篇,但能力有限,从自身出发弄一篇出来消灭零蛋还是可以的,哈哈。
这是我一段真实的心路历程,分享出来供路过的同好参考一下。斯潜老师的文字非常有可读性,愿我们在流年共同进步。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大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感佩,我原打算第二篇写写大哥的,从地震之后,晚上不敢在家里休息,心里一直乱乱的,整个人不在状态,只好放弃了。今后有机会再写。祝福明月哥夏安。
问候安好。



在流年,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进步,这是最宝贵的东西。感谢二哥前来留评支持。
阅读的本质是一种共情,我想身为作者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能有陌生的看客读懂自己文字中的那些思绪。
这段时间有些小忙,回复晚了,还请谅解。让我们在流年一起快乐写作,愉悦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