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父亲的那支钢笔(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父亲的那支钢笔(散文)


作者:赵声仁 举人,3289.0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349发表时间:2023-08-09 04:52:09
摘要:一支钢笔,三代人使用,演绎出动人故事,丢失、损坏,均完璧归赵。成为一种精神,一个灵魂,值得纪念。

在我的眼里,父亲的那支钢笔,是一个传奇的故事。笔管黝黑发亮,里边有个很粗的墨囊,笔尖暗黄,上面刻着“关勒铭”三字,尖顶那个小圆球儿,已经磨成一个亮亮的平面。渗透着沧桑与厚重。
   听母亲说,1948年双“12”,唐山解放,父亲就带着那支钢笔,从外地回到村子,被政府安排当了教员,和另一个教员一起,负责全村上百名孩子的初小教学。教员少,设置的是复式班。那支钢笔就每天陪伴父亲和孩子们在一起。“你爸爸天天就是个忙,也没个礼拜。晚上到家了,还要挑油灯写。土改分的十几亩地,全都是我拾掇,你爸爸一点也帮不上手。”母亲往往说着说着就提高嗓门,半是埋怨,半是夸奖。母亲何尝不知道,村子里四十年代前后出生的人,包括我大哥在内,有十几个考上了大学、中专,去给国家做事了,小学哪个不是父亲教出来的。这是改变命运的神圣事业,乡亲们无不敬重父亲。母亲在地里干活,乡亲们有的把驴牵过来,有的把耙拿过来,帮扶着母亲。母亲分担着父亲的辛劳,也分享着父亲的荣耀。
   乡亲们都称父亲为老师。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在以土地为唯一生活来源的乡村,一声“老师”,足以让人顿生尊严。年节到了,或遇上雨雪天气,来我家串门的乡亲最多,和父亲聊天,话题山南海北,家事国事,但教育的话题最多;工作在外的,每次回家省亲,都来家里看望父亲,带来外地的特产和外边的消息。他教过的学生,有三名后来当过我的初中老师,对我都格外关心。
   父亲去世那天,我整理他的遗物,看到了几本50年代的初中教材,有语文,有数学、有化学,里边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小字,有批注有点评,有公式有演算。正是父亲那柔和、清秀的钢笔行书。我的眼泪刷得盈满了双眶。母亲说过,父亲教着小学,上级叫他做好教初中的准备,这是父亲当年在自修初中的教材。母亲这时又絮叨起来:父亲只上过三冬私塾,春夏秋三个季节,要帮家里拾柴捡粪,顾不上上学。三个冬天,父亲就学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考高小时,有三所学校来了录取通知,但终因家里无钱担负,未能继续学下去。为了生计,十几岁,父亲就外出谋生了,颠沛流离,跑了大半个中国,从事的大都是写、算的工作,就未间断过读书。算起来,土改时的父亲,正是40多岁的年龄,他在为家乡的教育,谋划着长远;也为自己的将来,设计着蓝图。
   但1960年代,那场自然灾害降临的时候,父亲得了一场重病,这中断了父亲继续教书的梦想,他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但父亲恢复身体后,仍特别爱穿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上衣,那是他做教员时,穿得最多的一件上衣,或许因为这件上衣,上边有两个小兜,左边的,专门设有一个插口,父亲每次出工前,就把那支钢笔,插在左上兜里,还不时用手按按,低头看看。他的心里,内存着文化人的气节,崇敬着教书的职业。
   那支钢笔的再一大用处,是给乡亲们写信,这是父亲回到村里就开始了的,甚至他的去世,也与写信相关。那时村里没几个识字的人,大半个村子的乡亲,都来找父亲写信。有亲友在外的,外出修水库参军的,求援接济的,邮购小商品的等等,不管大事小情,凡是需要动笔和外边联系的,乡亲自然先想到父亲。父亲成了他们代言的品牌。父亲给乡亲们写信,大都一气呵成。写完后,就一字一扳地念给乡亲。念得投入动情,抑扬顿挫,象是在欣赏玩味自己的作品。直到乡亲频频点头,父亲才装进信封。有的时候,信读到一半,乡亲突突地哭起来,父亲就微笑着。母亲这时如果在场,也抿嘴看着父亲笑。“把我说的写出来了,想到没说的也写出来了。”乡亲每每这样说。
   写信的乡亲,有的连信封信纸都不带。父亲就找出自家的,提供使用;家里没信封了,就找个旧的,拆开翻新一个。六、七年代的农村,一年四季,没有几家能顿顿吃饱饭的,所以来找父亲写信的,大都是向外边的亲友求助,父亲就要好好编词儿,入情入理地感动人家。往往信寄出十天半月的,镇里的邮递员就骑着草绿色自行车,来到村里,给写信这家送来一二十元钱或一二十斤粮票。贫穷的年代,也是家书抵万金啊!
   赶上阴天下雨的,不能下地,就有两三个乡亲赶在一块来找父亲写信,父亲就一份份地给他们写,家里仿佛成了信业作坊。一封封浸满泥土味道和浓浓乡情的家书,就从我家飞到了全国各地,报送着平安,传递着问候,求助着帮衬。家里有个小木盒,放着父亲搓匀筛好的旱烟,父亲一动笔,就显得格外烟多,“哐哐”地咳嗽,来写信的,也就抽我家的烟。看着烟盒里的烟住下走,父亲又咳得厉害,母亲就又心疼人又心疼烟。乡亲走后,母亲就和父亲嘀咕,父亲往往一笑:“咱们还能帮什么呢!”母亲也就不再说什么了。乡亲的信任,成了父亲的需求。
   但让我最难受的是,父亲竞然死在了写信上。这是1978年的正月。一天下午,一个比父亲还年长的乡亲来到我家,说他当兵转业到新疆工作的儿子,几年不回家,也不寄一分钱回来,接济一下家里的穷日子,老人又想念,又气恨,叫父亲写信骂他,忘了祖宗忘了本。也许这个年龄感情脆弱,父亲联想起自己奔波的一生,他完全进入了角色,写得凄惨动情。写完了,象每次一样,声情并茂地为老人读信。读到一半时,父亲眼里已经含泪,声音已有哽咽,当读到“儿啊,你妈和我已经风烛残年,真正到了今晚脱下鞋和袜,不知明早穿不穿的年岁……”时,父亲全然泣不成声,那位老人更是泪落潸然,连连点头。父亲念不下去了,想折叠信笺,装进信封,但双手剧烈颤抖,不听使唤,终于没能装入,倒在炕上,那支钢笔也慢慢地从父亲手中脱落下去……
   在公社卫生院,确诊为高血压,因过度兴奋导致急性脑出血。摸着父亲那再也不能写字的手,我的心颤抖不已,眼泪一串串地涌出来。父亲就这样走了,那支钢笔陪伴他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今晚脱下鞋和袜,不知明早穿不穿”成了他给乡亲们写信的绝笔,成了他终结生命的谶语。
   让人惊奇的,还是那支钢笔的两次传奇“遭遇”。那是60年代中期,二哥当了小队会计,父亲为二哥高兴,就把那支钢笔暂时交由二哥使用。一天,二哥上衣兜插着钢笔,担着两个水桶,到街中间的土井汲水。谁知把水桶汲入井中,刚一弯腰,那支钢笔就脑袋朝下,窜出了衣兜,“咕儿”的一声,掉进了水里。二哥慌忙跑到家里,以为父亲一定要心疼地训斥、埋怨,但父亲没有,只是一惊,接着说:“笔冒上的卡子是松了,忘了提醒你了。”随后转过脸去,悄悄走了。这以后,父亲就买了一支醮水笔,继续给乡亲们写信。
   想不到的是,第二年,“追水”(春天水位下降,派人下井往深挖,老乡们叫追水)的时候,奇迹发生了。这天傍晚,一个常来找父亲写信的乡亲,手晃着那支钢笔,冲进我家,把笔塞到父亲手中:“你的笔!挖出来了!”父亲如梦初醒,细细端祥着那支钢笔,眼睛放出光芒:“这是我那支笔!怎么……”原来,那支钢笔落井的事,早被乡亲们传开了。追水的时候,就有人在井边提醒。果然,那支笔随着辘轳摇上的泥罐一起上来了。乡亲们无不唏嘘叫好:在土井里埋了一年,毫发无损,神奇啊!二哥又用上了那支笔,从此更加努力,很快成了一个优秀的会计。
   这是不是主人的灵性呢?
   这时我已上了小学,会写几个字了。一有方便,我就拿起那支笔,好奇地写上几句。那时的小学,规定不让用钢笔,但父亲从不反对我用他的钢笔写字。记忆中,那笔真的好用,笔尖柔和,软硬适中,不滑不涩,写字时油然生出一种快感,特别神奇的是,用那支笔写出的字,显得好看。我不由暗暗地羡慕起父亲和二哥了。心想,我何时能用上这支笔啊!
   让我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升上初中开学的第一天,父亲来到我跟前,郑重其事地把那支笔交给我,深情地说:“这笔,你拿去用吧,记着,别荒废!”我高兴地直蹦,心里却不平静起来,在那穷困的年代,父亲是将那支笔,当做儿女们进步的最高奖赏,承载着他的人品,饱含着他的期望啊!这笔,如果说以前我只是觉得神奇甚至羡慕的话,那么这时,我才真正掂量出她的份量,我似乎知道我今后该怎样写好自己的人生了。
   升高中实行了推荐和考试相结合,学校安排给我们补课,这时,那支钢笔遭遇了第二次“磨难”!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正在写字,挺要好的一个同学从我的身后,突然抽我的钢笔——这是我们常开的玩笑,目的是吓对方一跳,同时弄对方一手墨水。他抢我躲,几个回合之后,打开的笔尖硬生生划在了槐木的桌面上,结果是抿在一起的笔尖,开成了两岔儿。我们俩全傻了,手哆嗦着。冷静下来,再怎么用小钳子往一块儿掐,用皮筋往一块拴,也不下墨水,写不出字来了。我哭了,同学也哭了,怎么向父亲交待啊?
   万幸的是,有人告诉我们,唐山新市区大楼(地震前建成不久,地震全部倒蹋了)有专门国有修理钢笔的。我们两个急急地来到大楼,经过协商,坏笔尖他们收回,我们再交2.8元,换给我们一个一样的新笔尖。笔是修好了,但钱不算小数,且全是同学花的。父亲知道后,嘱我有钱时,还给人家。后来离开家乡,同学也去了外地,这事就扔下了。至今,我还觉得愧对父亲的嘱托,愧对这个同学。
   那支钢笔,又陪伴我渡过了二年的高中生活,这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用那支钢笔,我陆续写了些诗文见诸报刊,公社就叫我到社中当了民办老师。紧接着,国家恢复高考,我每天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之中,那只钢笔,每天伴随着我,复习功课,写啊算啊,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那段时光里,父亲也眉目舒展,每天都要喝上二两。来找父亲写信的乡亲更多了。
   让人永远遗憾的是,就是在我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父亲离开了我,他是怀揣着我考上大学的喜悦和祝贺走的。有人提议把那支钢笔,随父亲烧掉,被母亲制止了,她说:“你爸爸用了一辈子,你们哥几个也都用过,这回儿就给你妹妹吧!”我这时才明白:母亲不识字,但她更了解父亲,更懂得那支钢笔的价值。父亲曾经以那支钢笔为伴、为生,又终生以那支钢笔为乐、为荣,它已经是我们晚辈如何做事、做人的标尺,作为承载父亲遗志的信物,那支钢笔的灵魂,早就融入了我们的生命,种植到我们心中。
   后来知道,那支钢笔我妹妹用完后,又给了她的儿子,我的外甥,他已经在国外读完研究生,参加了工作。

共 40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人民教师这个称呼,在四五十年代,在文化人极度匮乏的年代,他承载了建设祖国,输送人才的伟大力量。人民教师就离不开钢笔,它是每个教师的枪,是守卫教师的岗哨,是承载学子行走的精神。文章娓娓道来,讲述了1948年双“12”,唐山解放,父亲带着一支钢笔回村当教员,夜以续日的工作,而没时间帮母亲种地。到了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父亲不得不放下当教员的身份,在村里当起了农民。而在那个年代,村里没几个识字的,许多村民就求父亲帮忙写信。父亲也不推迟,成了村里通向外界联系的桥梁,每天认真的帮着村民写信。这支钢笔也见证了父亲从一个教员到帮村民写信的历史,但到后来这支钢笔不小心掉进了井里,直到村里“追水”的时候才得以重见天日。然而不幸的是,父亲却倒在了给村民写信的位置上,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父亲虽然走了,但父亲的钢笔还在,他从父亲的手里到二哥的手里再到我的手里,到妹妹的手里,一代代的传下去,成了继承和怀念父亲的精神。文章表达了一个伟大父亲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怀念。非常不错的一篇文章,文章生动精彩,描写细致细腻,情感充沛,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3-08-09 04:52:46
  很感人的一篇文章,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赵声仁        2023-08-09 07:56:58
  小雨老师点评精到,生华了拙作的意境!感谢!
3 楼        文友:劳神        2023-08-09 09:31:32
  一只陈旧钢笔,演绎几代人的情怀!
回复3 楼        文友:赵声仁        2023-08-09 20:35:08
  咱们都有这方面的体会,谢谢点评!
4 楼        文友:何叶        2023-08-14 22:23:44
  恭喜精品!赵老师晓荷有你更精彩!
何叶
回复4 楼        文友:赵声仁        2023-08-15 09:09:07
  感谢社长!
5 楼        文友:芹芹森        2023-08-14 22:42:31
  恭喜老师获得精品!
回复5 楼        文友:赵声仁        2023-08-15 09:09:49
  感谢!咱们共同努力!
6 楼        文友:陌小雨        2023-08-14 23:56:03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6 楼        文友:赵声仁        2023-08-15 09:10:47
  小雨编审实在辛苦!
7 楼        文友:至简至爱        2023-08-15 06:41:58
  恭喜老师获得精品!
回复7 楼        文友:赵声仁        2023-08-15 09:11:25
  感谢!共勉!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