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那时的淳朴(赏析) ——电影《沙漠驼铃》的生命观
看了电影《沙漠驼铃》之后,我突然对郭凯敏先生和我在微聊时的一段话深感惊魂!他说:做人本色,艺术才本色,只有本色才不会做作,真,是艺术的根脉,为了一个真字,我怀着对一个确定的目标,信任而坦然地自我解放,去追逐、体验、并坚持,像一个天真的孩童攥在掌中的一枚金币那样丰富、那样愉悦。假如这样的艺术心灵汇聚多了,真的艺术气氛就会推翻伪艺术。真,就好比是我所敬爱的一个“领袖”,他不声不响,一点一点的积累,真挚就成了生命状态,离开了真,生命就失去了光华,生活就失去了诗意。我可以挥霍所有变幻的,人们热衷的价值,唯有“真”是我特别谨小慎微的真存。真,是我永恒的追求和精神力量。真,是我生命的激素。
《沙漠驼铃》恰恰就是这一番话的诠释,恰恰就是这部影片表达出来的生命观,郭凯敏在这部影片中是个群体中的其中一个,台词不多,笑声不时有,最多的是每一个需要的场景给他一个特写。可是,他抓住特写的每一个瞬间,展现出的是他真诚的笑脸,活泼泼的性格,青春的气息,可爱的纯真。我觉得那是本身的他自己,绝非他上演时搬上银幕的设计,不是的!也许他的人生和艺术一开始就形成了一致。他在这部影片中是个滚滚荡荡的光点,给影片以活力。观他的影片,我从来没有发现他对角色大小有丝毫的敷衍,哪怕是一个影头他都是生命的展现。想起《第二个春天》,他饰演海军小战士,明眸皓齿,天真无邪,前一分钟还和首长谈笑风生,转眼坐进船舱里就牺牲了,也许他还完全不知道死的概念,但他对生,一定准备好百倍的信心!可是在下巴上还未长全嫩须的他,在不经意中丢命。在牺牲前的那一刻,眼神里还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甚至让人看到他闭眼前是幸福的,光荣的,那一个眼神胜过一切语言,给人留下了刻骨的记忆!
那个时代人人崇尚英雄,为革命英勇牺牲在所不惜。他给人以刻骨铭心之感,是真切地表现了当时人的真实心境,没有自我,不怕牺牲,刀山火海勇往直前,无论是什么力量,什么信念,反正我们曾经都有过这样的勇敢。还有《难忘的记忆》中,他就一个影头,但是,整个人身上焕发着青春,勇敢、正气,美的精神状态,以至让人觉得解放军的形象就应该是他这样,不容歪曲。在,《大刀记》里,是被富人逼得再无出路,和村人共同造反的一个角色,只要镜头指向他,他都能把各种情绪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不会淹没在群众中,他就是他,他永远带着饱满的感情做好每一个动作。他的艺术形象就是过样日积月累形成的。在《青年一代》里,主题是人性中公与私的冲突,是确立人文精神,改造人性的一部影片。他是个矿工,几句台词,几个镜头,但他是热情纯真的种子,他绝不会让你一眼掠过记不住。这就是郭凯敏所崇尚的真!艺术的真诚,人生的真诚,以至成为他的生命观。
电影《沙漠驼铃》是1978年出品的作品,演员无主次,他们是一个群体,讲述了一个地质小分队到沙漠探矿的经历。由焦晃、潘虹、郭凯敏、王惠、梁波罗、陈鸿梅等倾情演出。那时候他们正青春,也许他们并没有想过未来都会是大明星。但在当时日轮般的脸蛋,浑身充满了青春气息,和当时祖国的年龄一样,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不怕苦,耐寂寞,每一个人都对未来充满了向往。据说那时只挣工资,演出也只是少量补助,但他们演出的电影却那么贴近生活,贴近感情,贴近人性的本质,给人以精神力量的鼓舞。不知为什么,这些没有惊险,没有离奇故事的影片比起现如今动辄就是上亿的“大片”制作,故弄玄虚的现代手法,更贴近人的精神系统,更能激发起澎湃忘我的激情,以及对未来充满向往。没有迷惘,没有颓废情绪,更没有无病呻吟。
他们深入大漠,行走几天见不到一个村庄,甚至看不到一抹绿色,那荒漠起伏的曲线仿佛如牛的脊梁。骆驼是他们的运输工具,水,炊具、食物都在驼背上压着,所带给养有限,每天喝水限量是用几口来计算。他们支起帐篷,躺在沙漠中睡觉,天作被,地当床,遇到黑沙暴,帐篷掀翻,人在黄沙中就像一棵飘摇无助的小草,但他们没有一个人叫苦。正如剧中的老教授说,这里没有生命,没有绿洲,甚至没有飞鸟,哪怕没有鲜花,他都喜欢,因为这里有他的希望。他的豪情壮志,只为明天更好。
老教授(焦晃饰)已是第二次进沙漠探矿,也经历过生死临界,他为了探矿的终极目标,永不停息地再次带队行进在沙漠中。以前有一个同行者就死在沙漠里再没有归回。潘虹饰演的杨娟,她的父亲就是多年前死在大漠中的随行人员,这是老教授的一个心结。就像是命定的相逢,杨娟在大漠行走过程中发现了一把斧头,上面刻有父亲的名字,但她只是默默收藏起来,告诉同伴这把斧头与她有关。她没有把此事扩张,也没有上交斧头,原因是怕老教授知道她的身份会特殊照顾她。她是来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任务,能够找矿石是她最大的理想。
这就是那个时代人的精神风貌,默默做事,绝不贪图享受,即便有优越的条件也不去利用它。那时候的人内心都是那么纯正,他们的生活都那么富有诗意,只因内心装着信念。人不只是追求物质的零件,人内心要装着一个目标,哪怕是虚幻的,也是一种意义。比如基督思想是“博爱”,那么爱人就是他的意义。佛教思想是“无我”,那么改造自我,去除痛苦烦恼,奉行无私利他的精神就是意义。道家思想是“无为”,那么超越“有为法”就是意义,儒家思想是“中庸”,面对事物不偏不倚,能做到中道就是意义。郭凯敏先生毕生追求艺术与人生的“挚真”,那么再虚伪的氛围,守住真就是他的意义。《沙漠驼铃》里的老教授,环境再苦,找到矿石,实践他的地质学就是他的意义。活着没有精神目标,人生就没有意义。《沙漠驼铃》里的一群年轻人没有一个叫苦的。因为他们信奉老教授的地质学,于是找到矿石,为明天打前站,就是他们的意义。
那天大家在一起聊天,范志杰说,整整三天看不到一个村庄,难怪别人说:地质队总是踩着最艰难的地方去,不是高山就是沙漠,要不就是沼泽地。
女队员梁英(陈鸿梅饰)说:可是我们离开之后,那里会出现矿山、公路、楼房、学校、医院……说这话的时候,圆圆的脸蛋就像初升的红日一样明亮。
范志杰说:但是,这一切都与我们无关。
李娟说:可那时候我们感到幸福和自豪,因为最早的工作是我们地质队员负出去的。
她的目光伸向远方,眼神里充溢着幸福。
范志杰说:你真是个诗人。
李娟说:我们每一个地质工作者都应该是个诗人,因为我们最能欣赏祖国的伟大和美丽,请问还有什么工作,如我们地质工作者一样?
老教授情动于衷地说:是啊,还有什么工作能像我们地质工作一样,爬雪山,过险境,浩瀚的沙漠,层层叠连,无数条溪流啊!多少个险境,都留下我们的脚印。我们不但能说出祖国的现在,过去和未来,从几十年,几百年,几亿年……
教授旁若无人地吟诵着,一群地质队员的脸随着他的吟诵,眼神延向远方,脸上充溢着美的向往,那青春的脸上闪着光泽,洋溢着难以言说的幸福,这就是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的心境,时年1952年。
他们这样讨论着,我的眼睛渐渐潮湿,是的,这是我们曾经拥有的心境。我们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我的父辈是这样,我们也曾经是这样。那时的人面对困难却不知是苦,无私奉献却不知道那叫高尚。它如此贴近地唤醒我过往的情绪。现在让我来评判它的艺术成就,我反而不知道艺术是什么了。是高超的演技?是出其不意的画面处理?不,我觉得都不是。艺术是一种生命观,并非指任何臆想的东西。而是随着观看不知不觉影响着你的思维方式,感染着你的情感向度,且对人的精神建设产生了现实的意义。抵达这样的效果,源于演员通里彻外的真挚。所以,郭凯敏的“真挚论”也便有了真理性。真理就是实践中的真知灼见。
艺术的真实是人生内心的印证。
米兰•昆德拉曾用出一个词叫“媚俗”,媚俗是指艺术为了取悦于大众,放弃了艺术的格调。《沙漠驼铃》没什么故事,很平实,但就是一种真挚的格调,彰显了它的品位,就像绽放的花朵自然天成。我想,整个影片就是一群人在漫漫行程中找矿石的过程,其实就如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一样,是在展示人的意志,人的精神,人的心灵状态,其实就是生命观。它是艺术伸展的根,在那极其温暖又幽深的地方将事物背后的真谛圈住。这是我对影片《沙漠驼铃》的一点感受。因为怀念那时的淳朴。
2023年8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