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大西北之旅(散文)
这次大西北之旅,我是带着梦幻色彩前往的。魂牵梦绕,有时候需要解开牵绕,原来,大西北比梦还美,可有的美还要继续存留在我的梦里。
一
已不记得是多大读到了关于敦煌,关于鸣沙山和月牙泉,关于莫高窟,关于飞天的诗文。“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一弯静水宵涵月,十里鸣沙昼听雷”;“素女结念飞天行,白玉参差凤凰声,天仙借女双翅猛”。从那时起,这些就成为我的梦境,心心念念,无法忘怀,想象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与壮阔,想象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将士们的豪迈,想象着“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空。霓裳曳广带,漂浮升天行”的飞天的轻盈。
想着想着,睡着了,梦到自己纵身一跃,长出一双翅膀飞上了天,想去追赶飞仙,飞着飞着,却一下子掉落下来。从此想去看望敦煌,想去会会飞仙,这颗梦想的种子就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它有时悄悄地蠕动一下,马上就被我的忙碌压趴下了。几十年来这颗梦想的种子不得生根发芽,就在心底沉睡着、压抑着。退休后,先生仍在外上班,一直未能成行。今年先生有十天假,我们立刻马上决定去大西北,去看看敦煌,去看看莫高窟,去看看飞天。即刻报团,说走就走,青甘大环线,历时8天。
二
第一天乘飞机来到兰州后入往酒店,第二天出发,驱车250公里,来到了塔尔寺。塔尔寺是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宁市附近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中国及东南亚佛教活动的中心。进入景区随处可见五彩斑斓的经幡、大大小小的金色转经桶、朝圣的人群。最震彻心扉的还是那些磕长头的朝圣者,有各寺院来的穿着紫红色袈裟的喇嘛,有各民族翻山越岭来朝圣的民众。在来塔尔寺的路上,我们就看到一个藏族朝圣的老人,大概70多岁,据说,从家门口起,几千里的路程,三步一个长头,全身心地五体投地,要磕10万个长头,大半年时间,寒暑不惧、风雨无阻,简直不可思议。但他说磕长头的时候心里最纯净、最幸福、最开心。他们为了见到心中的朝圣地,一路跪拜,这是对身体和意志的一种极大考验,见证了他们的执着与虔诚。这种修行是极艰苦的,是从早到晚都不间断的,千里不觉得遥远,艰苦不足以挂齿,一切身体口腹之苦,皆不足惧,真可谓是坚石可穿,精神无比强大。或许我们不太理解这样的朝圣之旅,但是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们,更是敬佩他们的坚持。
藏族人对宗教的信仰,无论从整个民族的普遍性,还是从每个人的虔诚度来讲,在当今世界民族之林中,恐怕还没有一个能与之相比的。藏传佛教把今生当做一场修行,一旦接受了这个观念,物欲和别好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很多老藏民家没有多少积蓄,可每天还要去寺庙贡献香油,脸上挂着孩子般纯净灿烂的笑容,只有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虔诚和慈悲。同车的旅友讲了一个故事:一位藏族的老婆婆,90多岁了,每天靠从放生的牦牛和羊身上挤点奶来维持生活,她除了一些敬佛的礼器外身无长物。从早到晚的事情就是敬佛礼佛。她身体很好,转山的时候,谁也赶不上她。六字真言已念了8亿多遍,其他心咒也念了有几个亿了,因为成年累月不停地念咒,她的牛皮念珠绳子断了很多根,木头珠子也换了好多次了,连双手的指甲都磨得凹进去了。她自己做的转经筒从不离手,就连她常年做大礼拜的青石板上也被磨出了坑。她每天都在唱念着自己编的回向文,文词很美,她时常嘴里在念叨着“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所有的众生,愿他们的一切痛苦都让我承受”,这是多么虔诚的信仰,多么纯洁的灵魂,多么慈悲的心肠,多么无私的品格。
塔尔寺,这里是明亮的阳光之国,土地是干净的,空气是清新的,人们是快乐的。我的五脏六腑像被清洗了一遍,脑子是澄澈的,肠子都是透明的。我细数这能遇见的少有的虔诚,一点点地收集进我的生命里,单纯而不复杂,纯净灿烂光明。
虔诚和信仰,永远是不可割离的。我常常想虔诚度的问题,源自何处,还要从心中的信仰去解释。“人民有信仰”这句话作为当代治国的方略,有着深远的意义,信仰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强大,于是才有不遗余力的奉献精神啊。
三
第三天没有去敦煌,第四天还没有去敦煌,第五天车行在路上,目力所及,满目黄沙,草木干枯,我暗想,莫不是要去敦煌?穷荒绝漠,平沙万里,可不就是去敦煌么。车行500多里路,看到了一抹蓝汪汪的湖水,导游小苏说,大家下车,今天我们欣赏一下翡翠湖的美丽风光。唉,还是没到敦煌。
我是怀着虔诚的,莫非让我们掬一抔湖水再洗洗心。我愿意。
我被翡翠湖的美震撼了。令人无法想象的是最多最美的湖泊,竟然不在江南,而是藏在了遥远高旷的青藏高原上。无论是西藏还是青海都有无与伦比的梦幻湖泊。只青海省就有壮阔如大海的高原明珠青海湖、天空之镜的茶卡盐湖、万丈盐桥的察尔汗盐湖和晶莹剔透的翡翠湖等等,而且大多为盐湖。我向往已久,这些湖泊就像珍珠一样挂在我的记忆里。
翡翠湖只是大柴旦湖的一角,位于海西州柴旦镇西北约10公里左右,大约有6平方公里,是原大柴旦化工厂盐湖采矿队的采矿区,这些大小不等、形态迥异、深浅不一的盐池,是人们历经多年开采而形成的采坑。整块的翡翠被打碎,宛如镜面般散布在四处,像一块块碧绿无瑕的宝石。翡翠湖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头顶上的蓝天白云,四周红褐色的丹霞山脉,柴达木山的皑皑雪峰,岸上的游人,倒映在水中,形成水上水下两个对称的世界,山在水中流,云在山上飘,美妙绝伦。景色赛过茶卡盐湖,看了令人惊㤞、令人窒息,简直是妙不可言。湖中盛产盐、锂、硼、钾肥、芒硝等,因每个小湖中所含的矿物质浓度不同,所以一泊泊的湖水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梦幻般的色彩。蓝的像天空,绿的似碧玉,黄的如金子,白的若冰雪。一湖之中更是色彩缤纷,深处是绿色,向外渐变成蓝色,然后是黄色,靠近岸边的变得清澈见底,像透明的水晶,是无色的,一粒粒石子清晰可见。一湖多色,湖湖各异,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湖水,湖面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笑脸,波纹一圈圈荡漾开去,犹如人们灿烂的笑容。
坐在岸边,看着那蓝蓝的湖水,那么纯净,那么深湛,那么温柔恬雅,我的心也不禁沉静到了湖底。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湖水满盈盈的,在阳光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湖是静的,像一面平静的镜子,蓝天白云被静静地织在这片镜面上;湖是动的,层层微波向我们涌来,张开双臂,像是要拥抱我们似的;湖是软的,微风习习,波光万道,像一块迎风舞蹈的彩绸;湖是硬的,似一璧绿生生的翡翠,汪汪地闪烁着光泽。
翡翠湖是上天撒落在人间的一块宝石,是时光酿成的一块翡翠,静静地躺在高原上,恬然地迎接着前来看望她的游人。她以她曼妙娴静的姿容,时时刻刻给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由于湖水清澈,从水底盐晶折射出的光线更加明亮,湖水呈现出的颜色会随着天空颜色的变化而变化,神妙莫测;天气阴晴不同,光照不同,早中晚时间不同,距离远近不同,立足点高低不同,观赏角度不同,翡翠湖呈现出的色彩层次也是千变万化,变幻无穷的。
我抱住这块大翡翠了。所有的首饰,都可以以金钱据为己有,唯有这样的高原上的首饰,只能让我们倾慕欣赏。于是我贪婪地记住翡翠的颜色,翡翠的形状,我多么想被翡翠镶嵌在其中,成为一点最亮的色。
四
第六天,去敦煌!哇,敦煌,我来了;鸣沙山、月牙泉,我来了。今天就要观赏到莫高窟了,今天就要见到飞天了。
敦煌身处茫茫黄沙之中,就像大漠的心脏,更是沙漠的灵魂。浩瀚的沙漠连绵起伏,刀削斧劈,状如丘山,这就是鸣沙山。在几座相连的沙山上,几千只骆驼驮着游客,在沙山上排成几队,往来相映,远远望去,几条长龙逶迤着,向着无边的尽头蜿蜒而去。骆驼疲惫地缓慢地踱着脚步,每迈一步,仿佛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为了让骆驼听话、快走,牵骆驼的人在骆驼鼻子里拴上绳子或铁索,骆驼稍一偷懒,就狠命牵拉绳索,骆驼发出一阵阵哀嚎,这表明骆驼的生命已经到了极限。沙漠上一条条长长的骆道,像裂开的一道道口子,皮肉外翻,汩汩地淌着血。沙山的斜坡上,密密麻麻的滑沙玩沙地人们像蚂蚁一样蠕动着,攀爬着,斑斑驳驳、坑坑点点,像生过天花的人留下的麻脸。据说在晴天很多人从高处滑下,随着沙量的增加,会发出“嗡嗡”的响声,轻如竹,重如雷。
相传这里曾是玉皇大帝的宝座,为了制止人们的贪欲,玉皇大帝命太白金星用黄沙掩埋,因下面是空的,所以当很多人在上面滑动时,下面就会发出响声,因而谓之鸣沙山。《元和郡县志》中记载:“鸣沙山一名神山,在县南七里,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逾于石山,四周皆为沙垄,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颓落,经宿吹风,辄复如旧。”人们都说,随着滑沙,鸣声随之而起,初如管弦,即若钟磬和鸣,进而金鼓齐鸣,近闻如兽吼雷鸣,远听如神声仙乐,轰鸣之声不绝于耳。但今天不知是因为阴天还是沙丘不舒服、不高兴,无论我怎么用心倾听,也没有听到沙鸣之声。
登顶远眺,广袤的大漠另一面,浩瀚的沙海雄浑,静穆,仿佛大自然在这里把汹涌的波涛、排空的怒浪,刹那间凝固了起来,让它永远静止不动了,像睡熟的无边无际的大海。有的像大片大片的鱼鳞,有的像金色的波浪,荡漾着、汹涌着从天边奔来,有的像一个个金黄的馒头,飘浮在平展的沙海上,有的像岛屿矗立在海面上,有的像悬在半空的黄色绸缎,平展光滑柔软。座座沙丘个个都板着个脸,似乎是听到了背面同伴的呻吟和呜咽,而为它们痛苦着、哀伤着。俯瞰足下,沙漠的沟沟壑壑、点点滴滴宛如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千姿百态,但不知这里的美景在不久的将来,会不会也像他的同伴一样呢。
黑夜来临,这里的沙漠有一种神奇的本领,晚风会把白天滑下来的沙粒,又吹到沙丘上,自我修复,第二天又完好如初,它以顽强的毅力承受着人类一次又一次地蹂躏和践踏。
大自然是可爱的,它最懂得人们的需要,它始终把人类看作了一群群顽童,所以就创造了鸣沙山这样的奇观,或者说是玩具。我担心的是,大自然因无度地玩耍而突然收回它给我们的玩具,放在魔盒里。爱惜吧,千里之遥,我无力伸出手臂,呵护指出美景,但我呼吁吧,鸣沙山一定听得到我的声音。
五
骆驼把人们带到了月牙泉边。我“嗖”地一下跃下骆驼,奔向月牙泉。脑海里涌出了另一则关于月牙泉的形成的神话故事。
在很久以前,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滩和漫天黄沙,既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天气炎热,空气干燥,降雨稀少。有一年这里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所有庄稼草木全部枯死,百姓也饥渴难耐,哭天抢地,哭喊声惊天动地,也惊动正经过此地的白云仙子,于是她降临此地,看到敦煌的惨况,美丽善良的白云仙子悲伤地流下了泪水,落地便化做一汪清泉。敦煌得救了,百姓得救了,为了感念白云仙子的恩德,人们为她修建了一座庙宇,用香火供奉。这却惹怒了本地神沙观里的神沙大仙,他抓起一把沙子填埋了清泉,赶走了夺取他香火的白云仙子。白云仙子自知法力难敌神沙大仙,于是飞往广寒宫找嫦娥相助。她向嫦娥借来月亮与神沙大仙斗法。这天正是初五,她把月亮放在沙山之中,月亮立刻化作一弯清泉,像绝世佳人的眼睛,美丽清澈,像楚楚动人的少女的嘴唇,神秘温柔。神沙大仙闻之又抓起一把黄沙来掩埋。这一举动,激怒了嫦娥仙子,她轻轻将衣袖一拂,顿时沙山间大风四起,把填泉的流沙全都吹回了山顶。气得神沙大仙吼声如雷,沙山因此而鸣响。
我紧赶慢赶,心中描绘着月牙泉的美景。天的镜子,沙漠之眼,星星沐浴的的乐园,状如新月,色如碧玉,清似水晶。到了月牙泉,顿时,目瞪口呆。咦?哪里还有什么月牙泉,只看到一片还算茂盛的芦苇,寻来找去,只见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因人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人口与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生态渐趋恶化,林木死亡,绿洲萎缩,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月牙泉水位得不到地下水补给,“月牙”越来越小,水位越来越低,直至干涸,现已被石粒填埋,致使沙漠之眼永远瞑目。“山泉共生,沙水共存”的几千年的沙漠奇观也最终泯灭,对后世的旅行者来说是千年的遗憾。
接下来要去莫高窟了,导游却告诉我,没有我俩的票,这一趟大西北之行,不就奔着莫高窟而来么?不就是想一睹飞天的真容,领略大佛的神采么?我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精气神一扫而光。来到甘肃不去莫高窟,等同于到了杭州去不了西湖,到了厦门去不了鼓浪屿,到了北京去不了故宫,真是失望之至,颓靡之至。
缘分,可能在下一次。我这样想,脸上始终带着微笑,我觉得远处莫高窟一定看得见我的神色,不能让它不悦。
导游说带我们去西千佛洞,结果要排两个小时的队,参观一小时,那就太晚了。游览莫高窟的那些人就要等我们两个小时,就耽误了大家的中餐,导游嘴上说让我们自己选择,实际是不用选择,咱也得有点大局观念不是,好意思让20多人等我俩么?魂牵梦萦的敦煌,牵肠挂肠的莫高窟,这次终究是错过了。好在有的“错过”是可以回头的,可以再与之相逢,我想,莫高窟还可以与我相逢,因为我魂牵梦绕。
也许失去的都是珍贵的,也许未见到的都是美景。一个遗憾,留在了心里,不甘,这样的执着符合我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