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旧时光】斜坡村的五月天(散文)
一
斜坡村,太阳火辣辣地烤在大地上,葱葱郁郁的树木成片成片地长在山头上,像卫兵一样守卫着炎热的五月天。高大浓密的树木排列在山间小道两旁,给土生土长路过的村民带来了些许夏日的清凉。
斜坡村最美的风景,莫过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农民的水稻梯田。水稻梯田长在山里,一梯接着一梯,从山腰一直排到山脚,那狭长狭长的身体像极了一根根飘着的白色带子。水稻梯田间隔匀称,井然有序地排列在大深山里,是农村人民的衣食父母。每到五月份的时候,水稻田里就蓄满了田水,一丘丘的像一面面镜子呈阶梯状躺在太阳光底下,吸吮着阳光,反射出夺目的光芒。
斜坡村是一个自然村落。全村三百多户人家,分布在几个缓斜的山坡上居住。村里是二层阁楼式榫卯结构的木房子,冬暖夏凉,五月天里都不用吹空调就很凉快。这里的村民都很勤快,一辈子耕种在自己的土地上,和水和泥打了一辈子交道。
斜坡村属于黑土地,肥沃的水稻田给种植水稻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让水稻长势良好,一年收成就有了把握。水稻田的由来是在清朝时期,从溆浦米贡山迁移过来了三兄弟,三兄弟的老大蒲拔强因为喜欢打猎,就在斜坡村落了户,开始开垦荒地,然后一代接着一代的努力,才有了如今规模庞大的梯田风景。农村人都喜欢用家肥养田,随着水田越养越肥,就有了现在的肥力。
二
由于地势原因,机械化进不了山村,所以这里的耕种模式都是牛拉人耕。数百年来都是如此,靠的是农民一滴汗水一分力气的耕耘,才让水稻长成了秋天的样子。
水稻田在播种的时候,需要将田里的泥土翻松打碎平整。稻谷的种子都很金贵,需要泥土平整得足够细腻,才能在上边生根发芽,长出健康的稻苗。稻苗需要十五天到三十天左右的生长周期。
稻苗长好后,就要准备拔秧移植栽种。每到这个时候,就是热火朝天的日子。你能看到一群群村民,扎根在一丘丘秧苗田里,半蹲着身体,戴个斗笠,埋着头一直向前挪动。有些腿脚不够灵便的,或者有腰椎疾病等毛病的,就会带着一根小四脚凳子,一边拔秧,一边挪动凳子。挪动凳子的时候,就很费力,有时半天拔不起来。小的时候,我就经常用凳子拔秧,不像那些成年汉子一样,连续蹲着一个小时都不用歇息。我不知道是他们不累,还是习惯了累也要坚持着。
但我知道母亲用凳子的原因。母亲从小身体就比较羸弱,嫁给父亲的时候,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母亲为了养育我们,拼命地干着农活,肩膀经常被磨破了皮,火辣辣地疼。母亲拔秧的时候,有时忘记了挪凳子,整个屁股都坐到了水里。看到母亲如此卖命地干着活,我眼中忍不住闪起了泪花。
拔秧都要带着一根尾巴,那根尾巴是一捆去年就晒干好的稻草。拔好的秧苗要抽一根稻草将它绑住扎紧,不然没法运输。刚开始捆扎秧苗的时候,我就经常捆不好,老是会松散掉。母亲就告诉我,捆秧苗时要拿住稻草的两端按顺时针方向扭紧,然后拇指和食指夹住尾部将它塞到稻草绳里边。塞的时候要往里按一点,不然秧苗容易松结散落开来。经过母亲的教导,后来我也学会了怎样捆扎秧苗。
拔秧也讲究技巧,不然很容易弄折秧苗。我刚开始拔秧苗的时候,就没少弄断过许多好秧苗。母亲说,拔秧苗的时候,用力要自然,握住秧苗的部位很关键。如果握得往上了,秧苗就容易断,太往下,你又拿不了那么多。秧苗一捆分四把,两只手同时进行,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拔好四把后,就开始捆绑。所以每把都要足够数量,不然捆出的秧苗会松散也影响美观。
一个拔秧能手,不仅要看他的速度,还要看他捆绑的技术,以及捆绑之后的美观程度。那时候,我们在田里拔秧,都喜欢比赛,看谁拔得又快又好。而且拔出的秧苗还要经得起验证。有许多人拔的秧苗虽然快,可是绑得不够结实,或者很难看。拔的秧苗好不好,第一个环节就是看个头,第二就是看美观程度是否整齐,第三是最关键的,秧苗要经得起长距离的抛掷。
三
有句古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拔秧的时候,需要村里人与村里人之间的互相帮助。比如这几天拔你家的,过几天就去拔他家里,轮流着来。那么别人家帮你家拔秧苗的时候,就得管他们一日三餐。而且吃的伙食不能太差,不然会显得你家太吝啬。
我家请村里人帮忙拔秧的时候,父亲就会提前去集市里称几十斤猪肉,买两只鸭子回来。父亲称猪肉都很实在,为了不给人说闲话,去集市称猪肉的时候,都是挑选瘦肉多的部位。有些家庭比较困难的,称猪肉的时候,就会挑选肥一点的部位买。瘦肉部位和肥肉部位价格都不一样,肥肉部位会便宜很多。
人都是一样,让你光吃肥肉,你也吃不了多少。瘦肉就不同了,只要足够瘦,一人吃个半斤八两的不成问题。所以我家每年拔秧的时候,村里人都很喜欢来我家帮忙。父亲也是一位很爱结交朋友的人,在村里关系都处理得很好。只要父亲说一声,自家要拔秧了,许多村民都很乐意帮忙。
吃肉就离不开酒,酒是农民的粮食精,越喝越有劲。我们那的酒都是自家种的粮食酿制的,口感纯正,不添加任何添加剂。酒分三种,苕酒、米酒、泡酒。我们家用的是米酒招待客人,而且米酒的浓度都比别人家的好,但也容易喝醉。
父亲也是爱酒之人,有人就喜欢喝,经常会喝高。拔苗累了一天,加上我家人口,合计十来个人坐在火炉炕上,你一杯我一杯地喝着,好不惬意。有时喝到尽兴处,就开始玩起划拳来,直到喝得一个两个都醉醺醺的才罢休。
四
拔好秧后,就等移植栽种。种植前,要先用牛拉着一块长厚木板先把泥田再平整一次,让田土更平整一点,便于插秧。还有一个作用是让田水浑浊一点,起到有效防止漂秧。
水田平整后,就开始抛掷秧苗,将一捆一捆的秧苗按一定间距向田里抛去。抛掷秧苗的间距掌握得好,在插秧的时候,就方便一点。如果密度太密,你在插秧的时候,就得不停地把秧苗往后甩,影响插秧的速度。如果抛得太稀了,插秧的时候,你插着插着突然发现后边没秧苗了。所以,抛秧也是一种技巧,就看抛掷秧苗的人掌握的力度和手法怎么样。
秧苗抛掷好后,就开始下田栽种。栽种可是一门非常严格的技术活,这直接影响到稻谷的收成情况。秧苗插的间距要刚刚好,不能太宽,也不能太近。太宽了就影响种植的株数,太近了不利于秧苗的生长。尤其是在秧苗长到怀孕除草的时候,不方便除草工具长耙的进出,容易伤到水稻的根苗。
插秧的时候,也是一种技术,讲究快直平。也就是插秧的排兵布阵要整齐,无论是横竖看都是一条直线。我插秧的时候,老被父亲耻笑,说我插的秧像蛇跑一样,歪歪扭扭的。有时候不仅插不直,还容易漂秧。漂秧的时候,就害得父亲去补插。父亲可不敢让我去补插,我那双脚一踩上去,能踩坏许多插好的秧苗,越补越添乱。父亲说,插秧的时候,一定要看前边和左右,是否成一条直线,间距要掌控好;还有插秧的时候,拿秧苗要用三根手指配合,手指要伸直。我听着父亲的话,按着他教的方法一试,果然确实好多了。
学会了插秧后,我经常喜欢跟父亲比速度,看谁插得快又直。毫无疑问,每次都是我以失败告终。我不灰心,努力锻炼着自己的插秧技术。经过不断地努力,我也能勉强跟上父亲的节奏。看到我学的有模有样,父亲也开心地笑了,夸我进步得好快。
插秧最关键的是第一个下田的人,秧苗插得好不好,全看他起的头好不好。我们那里第一个下田的人,通常是最厉害的那个插秧能手。但也有些人不服输,想尝试一下自己起头的本事。于是就有了有些秧苗插直了,有些秧苗却插得歪歪扭扭,出尽了洋相。
五
秧苗插好后,站在田埂上,看着一排排整整齐齐的秧苗扎在水稻田里,别提有多高兴。它们像卫士一样,站在水田里葱葱郁郁,可爱极了。走到对门山上的时候,远远望过去,一丘一丘的水稻田里由镜子变成了绿油油的禾苗,和整座山融合在了一起,再也不分彼此。
结束了农活,那肯定得犒劳一下帮忙插秧的人。在插秧结束的最后一天,父亲会把买来的两只鸭子都宰了,晚上做一顿丰盛的大餐。也是在这一天里,农民都喝得烂醉如泥,把五月天里的劳累全部释放在了酒杯里。
没有经历过农活的人,是永远无法知道农村干农活的辛苦。父亲腰杆不好,经常腰痛。每次父亲累得直不起腰来,就坐在田埂边上让我给他锤一会背。锤完一小会后,父亲就又扎进了水田里,继续劳作。我天生就比较易感,每每看到父母亲很辛苦的时候,就好想用自己小小的身板去分担减轻他们的压力,所以我也拼命地干着。父亲见我如此拼命,总是溺爱地轻责我要注意身体。我总是不听父亲的劝告,超重负荷地压榨自己,导致我小时候身体长不高,到了初中才一米二几。
农村人就是这样,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就很喜欢这块土地,喜欢在这块土地上种植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年两次劳作,一个是秋收的季节,另一个是五月天里的艳阳天。
五月天的艳阳天,是一个梦的开始,是一个收获的起点。人们在这个月里付出的辛劳,就是为了迎接那秋收的喜悦。
五月,别了!我在秋天等你,我在秋收的季节里去怀念你。是你让秋天挂满了果实,是你让农民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