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去神仙居做神仙(散文)
去神仙居做神仙,这个想法,自打算一游神仙居就有了。神仙所居之地,如果风光一般,如果观感普通,神仙不会在那儿定居。有多少神仙在此,我要会一会,他们不会笑我这想做神仙的凡人心吧。
一
“五一”小长假,在家里老老实实呆着,屋里屋外打扫个遍,一点都不觉得累,过个名副其实的“劳动节”。其实,我是怕挤,怕挤坏了我的“神仙梦”,还因为有点胖,也怕自己挤了别人。待小长假一结束,我们驱车出发了,目标直指浙江仙居县神仙居风景区。
进入浙江地界,便见山峦起伏,峰回路转,回头看,高速路飘逸如绸带,每一座山,绿葱葱的,仿佛是绸带绾成的结。山多,自然隧道就多,最长的一条隧道,标记是4.3公里,好长,但每个隧道,都是灯的长廊,灯光如昼。每次车近出口,都如同从一只万花筒驶出来,一眼望去,前方的山坡,树影婆娑,山花烂漫。
薄暮时分,导航将我们带入了一家酒店下榻。我出游的标准,和别人可能不太一样,几个A我并不特别在意,可能因为上学时,这字母得的挺多,兴趣就不太大了。景点,我要求不高,名山大川当然好,但普通的山水我也深情以待,甚至,一片草地,一道山溪,一块风化的石头,一根暴突的老藤,我都能看上半天。小时候,我在泥土里滚过,和大自然的亲与生俱来。现在,见到一棵大树,我就想抱住它,耳鬓厮磨一番,彼此确认苍老。我倒是有点在意食宿。吃和住是旅游的重要环节,通过吃当地的美食,才能品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味儿,只有舌尖才能探索到当地的文化精髓。住,同样重要,休息不好,影响出游质量和安全,试想,人昏沉沉的,不落得个“良辰美景奈何天”才怪。曲径通幽,花木深深,弄不好,还会迷路呢。
我们预订的房间约有八十平方,在二楼,状似一层别墅。到阳台一站,觉得离地面很近,又兴奋,又有点忐忑。如果有人想爬上来,好像不是太难的事。这些年住高层习惯了,总觉得越高越有安全感,其实未必。除了我们,当晚还有个三十几人的旅游团入住,分布在各个楼层,看得出,他们彼此并不熟悉。但多了他们的脚步声,走廊里的声控灯就不容易熄灭,这叫我们心里亮堂多了。
房间里有个套间,打开横拉门,一看是中国式榻榻米,没有草垫之类,只是在木板上铺了被子,至于中间有没有能升能降的小茶桌,凭我的眼力,还看不出。通俗讲,这榻榻米好像一个放大版的木床,摸上去,有一种健康人皮肤的凉。立刻想到了高中时睡的大板铺,马上就喜欢上了。我把自己的手机往床头一放,宣誓自己的“主权”。手机,早已成为我的防御武器。
晚饭前,有一段留白时间,我闲不住,就出去散散步。看到山下公路旁立着两块大大的指示板,一看方知,这里位于仙居县淡竹乡石盟垟村南侧。常言人淡如菊,菊如隐士,淡泊名利荣辱,竹子虚怀若谷,高风亮节,淡竹乡有2万亩竹林,是浙江省著名的毛竹之乡,好哲学的地名。人淡如竹,这样的比喻,陶翁不会有意见吧。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有一个共同的品格,遗世而独立。让我惊叹的是,这里作为神仙居的后花园,非常适宜,放眼四望,“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我可能是第一个仔仔细细看过这些介绍的人。到了这里,人们关注的是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那是最生动的象形文字。
我感慨万千。神仙不识人间字,不过坐拥一座山而已。品得出美景风韵的,才是神仙。神仙,原谅我的放肆吧。
二
我们的住处,开车到南天门索道,只有四五分钟,还真是近,所以,酒店的宣传语里说酒店“坐落在神仙居山脚下”毫不为过。
第二天,考虑时间和体力,我们选择索道上下。回到酒店,近五点钟。要说印象深,跟读一篇散文似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高潮段落,过目不忘。
头还有点晕,像高空反应。回忆起来,尽管我以前乘过索道,那种心跳的感觉犹在。上去时,没感觉出它像飞机升空,速度不够,椅背推力不大;下来时,有点像飞机滑行下降那段,飘飘欲坠的感觉。其实,不外乎是将人装进美观的笼子,利用强大的电能,把笼子提上山,再把笼子提下山。回到大地的感觉真好,人乃大地之子,我们只有在大地的怀里才不害怕。
腿还有点软,是悬空反应。甚至进宾馆时,到大堂要走二三级台阶,都感觉这腿不听使唤。我心知肚明,不是累的,是走悬空栈道时被吓的。神仙居里有大量的悬空栈道。百米幽谷,绝壁千仞,走在上面,不敢俯瞰。我虽没有恐高症,但有时走着走着,尤其走到狭窄仅可容身处,忽然觉得一种莫名的恐惧感袭来。山风呼啸,只觉得自己像片树叶,随时都会被刮走。尤其是看见了前方的栈道,下面是空空的深涧,更是心生迟疑,举步维艰。我在想,当初那些栈道的建设者,从手无寸铁,到手持电钻,是凭借怎样的勇气才在这山崖上修出这漫长的栈道的?用钢管搭脚手架,用木板铺出工作台,用混凝土浇筑横梁,十几道工序,非常人所能。我看过报道,他们还能在工作台上推着翻斗车来来往往。他们不怕吗?他们怕过吗?已经下山了,我还在问这个问题。
悬空的栈道,外形古朴,看似平常,但确是巧夺天工,巧夺天工者,必成神仙,这就是我的判断。
小憩一会儿,去住处不远的一个农庄吃饭,我点了一个菜,名曰“有头有脸”。记得以前在《舌尖上的中国》看到过这个名字,是一片猪头油炸后浇汁做成,香酥可口。这家店里的则是将牛头肉煮熟后切片,摆放在一块牛头骨上,辅以一碗蘸料做成,味道鲜美。由于仙居县境内的神仙居古称也叫天姥山,和新昌境内的天姥山同名,这让我想起两县关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山”之争。就像眼前这道美味一样,用重名来解释吧,一样的名字,至于内涵,至于哪个是李白所指,就不重要了,况且,李白也无法出庭举证。换个角度看,也是件好事,因为争抢,直接带动了两地的旅游经济。喝了半瓶杨梅酒,一脸红扑扑的幸福。我这算不算“有头有脸”?和那些修栈道的民工相比,他们才更配有一副勇敢坚毅的面孔,而我,只是幸运地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如今,住有定居,吃穿不愁。自己的获得,远比自己付出的要多,赧颜之余,惟有感恩。
夜色之中,所有的山都是黑色的。饭后归来,从车窗望出去,神仙居,呈现一片黑黢黢的轮廓,若隐若现。那个傲立天宇的影子是观世音峰吗?每次遥望神仙居,最先望见的就是她。她还在一刻不停地念诵六字真言吗?“嗡嘛呢呗咪吽”。夜深了,她也该睡了,我也要睡了,我们应该拥有同样一个梦——天佑中华。
三
第三天,是返程的日子。一早,天蒙蒙亮,我就从榻榻米上爬起来,出去走走,换换空气。
宾馆隔条马路,就是一条汩汩流淌的山溪,叫韦羌溪,这名字来源于神仙居的另一古称韦羌山。水如银练,泛着微光,一座石桥涉溪而过。扶栏远眺,眼前闪过一组镜头。1986年初夏,我们班实习的那个山区小镇,也有一条这样的山溪。每天我们也走过一座石桥,到溪畔一家餐馆吃饭。那时,大家说说笑笑,欢笑声宛如溪水一般哗啦啦,清亮亮。我出神了,恍惚间,许多日子都在不经意间重来。时光如溪,溪载时光。如此“轮回”,仿佛自己也成了神仙。
走到桥头,我缓步下到石滩上。不是雨季,水不大,大大小小石头和鹅卵石堆砌成一片又一片石滩。从神仙居出发的石头,虽然被水磨去了棱角,但它们没有变得圆滑。它们短暂的休息,是为了再出发,我相信,每块石头里,必定都怀揣着诗和远方。这些年,我也历尽风雨,人海浮沉,但庆幸没有随时间的波,逐岁月的流。捡起石子,打几个水漂,水花飞溅处,似有童年的身影跃起,发出啪啪的声音。
忽然,觉着站在石滩的角度,拍一张石桥流水的照片应该不错,便举起手机,按动快门。这石桥,平坦如砥,令我想起昨天在神仙居走过的如意桥,二者相比,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判若云泥。一个蜚声中外的景区必定兼具古老和现代感,神仙居有那么多景观,观音峰、天姥峰、蝌蚪文、将军岩等等等等,令我见古思今,唏嘘不已,置于两山之间的一块巨型“玉如意”展现了中国高速发展的造桥技艺,同样让我感到骄傲,铭记于心。下一层两道对称的玻璃栈桥,我望而兴叹,仿佛一踏上去,就会跌入脚下百余米的深渊,有个笑话,已无从考证,说一个游客挪着碎步走了半程,后半程是一点点爬过去的。我选择走上一层的镂空钢板,虽然战战兢兢,但硬撑着将腰板挺直,为了祈愿今后工作生活顺利,万事如意,我坚持走了过去。这小小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我。
在水边流连一会儿,我再次走上石桥。上岸时,在岸边看到一丛盛开着的小白花,单瓣,花朵的样子酷似茉莉,但花瓣比茉莉的短,植株却远高于茉莉花,蓬蓬勃勃。走近,淡淡的芬芳入鼻。问下“花帮主”,是野蔷薇。哦,我还是第一次遇见,是“野”的吗?我多想认领它,带它回家。忽想起,在神仙居的一山脊处,见过一株200多岁的野杨梅,据铭牌标识,神仙居分布着这样的野杨梅树百余株,树龄均在百年以上。闻名全国的仙居杨梅,最初就是先民据此驯化、培育、挑选而来的优良品种,经过上千年的努力,仙居杨梅由不被认可到跻身浙江十大精品杨梅行列,助力当地人民发家致富。
我又情不自禁地望了望远处巍峨耸立的神仙居,它不仅风光秀丽,惹人乐不思归,在它深邃的莽莽苍苍中,一株野草开口,都能讲述一个奋斗者的故事。群山环峙,是在表达无限的敬意吧。
四
走过石桥,我又发现另一座石桥,在百米以外,仿佛是我刚刚走过这座桥的等比例浓缩,形式风格近似,桥面窄了许多。我正好从这座桥返回,走进石盟垟村。
在桥头,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满了村民的名字,原来这是八十年代初,村民捐款自建的桥,为了村民出行方便。桥两边火红的灯笼如串串红豆,在山风中摇曳,这叫我这个江山文学人觉得分外亲切。村子紧挨着我住的宾馆,几乎携手并肩。村里街道整齐划一,白墙黑瓦的徽式建筑和青山绿水相映,晨雾消散,为我打开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几乎家家都办起了民宿,这些名字农味十足:玉米居、土豆居、红薯居、丝瓜居,也有诗意一点的,比如“坐看云起时”。竹篱笆围成的小院,种着蔬菜,偶有鸡鸭鹅狗,徜徉其间,听见脚步声,抬起头看看我,就自顾去觅食,它们见的人多去了,并没把我当回事。篱笆外种着花草,红红绿绿,五彩缤纷。
神仙般的日子非天赐,而是要靠双手创造。神仙居何时得名,不得而知,或许就是从建设了这座桥,神仙居才更名副其实了。
在一民宿前,我相中了一个多肉植物,房主爽快地叫我掰下一枝拿去。从她口中得知,八山一水一分田,这个村子近五十户村民都在做民宿,加之杨梅园,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原来,一年收入个十多万没问题。这几年受疫情重创,陷入低谷,正在恢复中,会越来越好。她讲这些话时,脸上始终洋溢着恬淡的笑容。
我拍了很多照片,发在家人群里,告诉他们,山外,也有大美的风景。
这次出游,畅游神仙居,其雄奇瑰伟大大超乎我的预料。所以,我愿意相信,神仙居的每一座山峰里都住着一位快乐的神仙。我虽居住在神仙居外,却看到了山脚下的村民幸福的生活,我们也度过了非常美妙的时光,胜过神仙。
神仙都是高高在上,阅尽人间万象,而我才是做了一回真神仙,山中的神仙该羡慕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