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父亲的建军节(散文)

绝品 【东篱】父亲的建军节(散文)


作者:天方夜谭 秀才,122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296发表时间:2023-08-26 05:33:36
摘要:又是一年“建军节”,正好赶上我在家,就陪老父亲小酌几杯。话题自然又落在父亲当兵的故事上。   

【东篱】父亲的建军节(散文)
   父亲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入伍的铁道兵。每逢建军节,他都要哼起那首《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歌。他的声音就像车轮碾压铁轨,铿锵有力。“建军节”这天,我都要在父亲身边,跟着他哼那首歌。
   我参加工作后,身在外地,不方便回家,建军节这天,一定要在电话里问父亲“建军节”好。有时候,情不自禁和父亲一起在电话里唱那首歌,唱响父亲的青春岁月。
   和平时期的铁道兵是极少扛枪的士兵,他们大多时候衣衫褴褛,尘垢满面,被当地百姓戏称为“叫花子兵”。他们虽然没有上阵杀敌,巡边戍防,但他们无怨无悔,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延伸了铁路,所修建铁路占同期全国新增铁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一,加强了新中国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以血肉之躯重塑了中国的地理格局。他们为现在被称为“基建狂魔”的中国名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当看到公路上车流滚滚,铁路线上的高铁风驰电掣,我马上想起父亲,想起那些铁道兵。
   时代的列车飞速向前,我觉得还在载着他们的精神奔驰。
   父亲始终珍藏着他的退伍证。1976年唐山大地震,房倒屋塌,见家里人无恙,别人都在抓紧清理粮食、衣物之际,父亲却小心翼翼地去废墟里寻找他那张珍贵的退伍证,抖落尘埃,怀揣温暖。再用红色绸缎布包好,置于母亲的存钱木盒里。
   别人家的孩子不敢翻动父母的钱匣子,而我是例外。每每去看,父亲就默默守在旁边。他希望我去阅读他的光荣历史。
   曾问父亲铁道兵的徽章放哪了,父亲不自觉地摸摸前额,又摸摸左胸,摊手说,那可不是谁都有的,自己争取吧。
   那时候母亲经常跟我们讲,她结婚前和奶奶一起到部队看望父亲的故事。那些年中越边境战火纷飞,父亲所在部队,接到了准备开赴战场的动员命令,战士们开始纷纷写请战书、家书甚至还有遗书。很多家属火急火燎地赶往部队,其中就包括奶奶和母亲。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部队最终没有开赴战场,这,成了战士们终身的遗憾。长辛店、周口店、猿人洞都是母亲经常跟我们提及的地名,仿佛比家乡的村名还亲。叼烟袋的东北大姑娘、拿着辣椒当饭吃的四川姑娘、一句话也听不懂的广东姑娘,都是母亲津津乐道的对象。母亲的见识来自铁道兵的环境。那时候老叔只有两三岁,也跟着奶奶一起来到部队驻地,在营房里到处乱跑。一次母亲找不到他,就四处呼喊他的名字,就有战友好心地提醒“你儿子往那边跑了……”臊得母亲满脸通红,说:“那是老兄弟!”父母的爱情,写在铁道上。我常常这样跟朋友说,我为父母有如此浪漫的爱情经历而自豪。
   父亲五音不全,我很少听到他唱歌。但父亲有了高兴的事总喜欢哼唱几声,且总是那个调调。那是铁道兵之歌《铁道兵志在四方》:“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我高考那年报志愿,征求父母的意见。憨厚的父亲竟脱口而出,你就写“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时觉得父亲一时兴起说说,但后来我长大后琢磨这句话,这是一个铁道老兵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决定的。有些事,有些话,有些思想一旦深入骨髓,就成了身体的一部分,跟随一辈子。一朝当兵,终身是兵。父亲一直以曾是一员老兵为荣,以身作则,也把我和妹妹当成一员小兵教育我们成长。
   这些年在外闯荡,遇到多少事,我心中始终有两根向前的铁轨。铁轨就是我的精神基因,来自父亲的传承。
  
   二
   我终究还是没能当兵,走了去上大学、包分配工作的路子。我在北京工作以后,曾多次带父母过来观光旅游。有他们曾经到过的故宫、动物园等,也有从没到过的颐和园、长城、天坛、圆明园等。几十年的岁月,北京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流光溢彩,游人如织,这些都让久不出门的父母眼花缭乱,赞叹不已。
   可粗心的我,从没想过带他们走一走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军营,看看火车穿过他们曾经凿穿的大山隧道。父母是沉默的,就像来北京游玩,每次都是我三番五次劝说着才出来。父母从没有提出要去周口店,我也总自以为是地认为带他们看名胜古迹,吃南北美味,把最好的给他们,他们就满足了。殊不知,由于我的粗心,险些酿成他们终身遗憾!
   那是2006年,随着电话的普及,很多失散的同学、战友、同事等又开始逐渐建立起了联系,年轻人更是建起了各种QQ群。父亲的一位远在丰润的苟姓老战友的生意风生水起,有着自己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他委托当地战友联系散落于全国各地当时一个连队的战友,定于那年八一建军节聚会。父亲初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像个孩子,脸上每个皱纹都绽开了,他说三十多年了,我们这群“黑老铁”(铁道兵相互趣称)还能再见面,我不是在做梦吧。说起这位苟叔叔,父亲说年轻时候在部队就属他调皮,有主意,当时都叫他“小狗(苟)子”,现在可是变成苟总了,不知道他还能不能认出我这“拱土坷垃”的老战友!
   父亲提前把花白的头发理成寸头,仔仔细细刮了胡子,“八一”那天穿上母亲特意给父亲买的一身带风纪扣的军绿中山装,和同村的几位战友一起登上了苟叔叔安排好的前来迎接的大巴,赶往丰润某宾馆赴约。
   回来后几天里,好像父亲的酒一直没有醒,脸总是红扑扑的,抑制不住兴奋,他跟我和母亲喋喋不休地描述着聚会的场景。那是怎样的场景。一群久经风霜六七十岁的老人,曾经的首长,曾经的战友,亲切的话语,激情的拥抱,一声声感叹,一句句祝福,眼角都泛起激动的泪花。苟叔叔逐一和大家握手,拥抱,打招呼。他竟能叫出父亲的名字,说这不是猪倌田金明吗?父亲在部队干过一段时间饲养员,他像对待战士一样对待猪崽儿,每天赶着猪出操,跑步,就差喊口号了。猪被父亲调教得身体健康,产子率高,仔猪成活率也高,肥肥壮壮。为此父亲还受到连队的二级嘉奖,他的事迹被战友编成快板儿书在部队里表演,所以被戏称为“猪倌”。父亲后来复员转业到村里能当上兽医,也与他当时的养猪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父亲经常说,他是“铁道学院”毕业的,也是科班出身。不以位卑而牢骚,这是父亲给我的言传身教。
   战友们聚会的高潮还是大家合唱《铁道兵志在四方》,歌声嘹亮,大家的眼睛都闪着泪花。临别,苟叔叔做最后的总结,最后有几句话父亲记得很清楚:“……有人说铁道兵番号没有了,铁道兵就没有了娘家,我‘小苟子’在这里放句话,有我‘小苟子’在,这里就是咱们连部,永远都是大家的娘家……”台下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和抽泣声。
   娘家?那么艰辛的岁月,那么艰苦的环境,以“娘家”相称,这是他们的温暖情怀。凡是成长的地方都是“娘家”,这样的情感意识,也一直珍藏在我心中。
   父亲那个愿望更强烈了,就是想到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再去走走,看看。但是他这个心愿只对母亲说了,母亲也没对我说。他们总是怕麻烦别人,这个别人也包括我,他们唯一的儿子。粗心的我却是一直没有察觉到。
   再好的风景,都不如父亲的青春岁月美。我理解了父亲对风景观,就像一个人爱家,家就是无与伦比的风景。
  
   三
   父亲年近七旬,但身体尚好,只是有点耳背了。他每天还坚持在物业打扫卫生,下地干活儿,劝也劝不住。
   也好,他喜欢和别人说起年轻时当兵的事。一次,本村的一位战友找父亲闲聊,我正好在家。他们聊到曾经的军旅生涯,聊到北京西南的大山,周口店,隧道,聊到当年牺牲和现在去世的战友,又是一阵唏嘘。突然,那位战友说,听说咱们的军营还在。父亲的眼睛明显放出了光:“还在?太好了!”接着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要是此生还能到周口店走一遭,这辈子就没啥可遗憾的了!”
   父亲的心愿就被我记住了,在2012年八一建军节那天终于达成了父亲的心愿。
   父母是先一天到北京和我会合。现在的交通就是方便,车上六环转大半圈,上京石高速从窦店出口出去没多远就拐进了大山。房山区属于太行山山麓的一部分,道路两侧是耸立的高山,周口店再往前就是素有北方小桂林之称的北京十渡旅游度假区。雨季,拒马河河水暴涨,几乎与道路齐平,湍急奔流。那天风轻云淡,虽是伏天,可清凉的河水消退着炎暑,车子不开空调,打开窗户,也觉得凉爽宜人。
   到了周口店,我试着在导航搜索“营房”“火车站”的字眼,附近没有匹配的。我开玩笑问父亲,还认识去部队的路吗?父亲干笑一下,说,都变了,以前这里都是土路,全是秃山,哪里还认得出?我说具体哪个村还记得吧?父亲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高家坡”。
   车子拐上了进山的小路,蜿蜒向前。母亲望着两侧高低起伏的峰峦,不住地感慨,说,原来她和奶奶就是坐车到周口店再走进大山的,路边这个破旧荒废的供销社,她还曾到里面讨过水喝;山阴处那块大青石头她们也曾歇过脚,父亲还给她采过一束野花。这些细节,是父母的爱情样子,母亲不说透,我也懂得。
   车子拐下主路,进入一个残破的村庄,导航显示终点已到。车停下,前面恰好就有一条横亘的铁轨穿过。父亲下了车,眼神迷离,似乎在脑海里对接曾经的记忆。生活了四年,阔别了四十年,父亲的心里一定波澜壮阔。我搀着母亲,默默地跟在父亲身后,徐徐前行!父亲先用石子在钢轨上轻轻地敲击,铁轨“哒哒”地回应,像两位阔别已久的亲人在诉说什么。后来石子敲击的声音渐渐变得激昂起来,好熟悉的旋律,仔细听,好像冲锋号的节奏。远方的战友啊,你们可曾听见一个老兵的呼唤?父亲粗糙的手又在铁轨上摩挲了好一阵,就像当年我小时候他亲切地摩挲着我的头。穿过铁路路口,不远处是一个山塘,父亲说,这原来是一座山,筑路基需要石子,他们部队就把这座山给扳倒了,敲碎了垫在铁轨下。很多战士脚趾甲都曾被砸掉,也包括父亲,我见过他的两只脚上都有粗糙变形的趾甲。
   一辆货运火车恰好驶过刚才的铁轨,拉着汽笛“哐啷哐啷”地呼啸着钻进了不远处的山洞隧道。父亲一动不动地目送火车远去,他说汽笛是向他们牺牲的铁道兵致敬的,山脚下曾经埋着他的战友,那是为排除哑弹不幸牺牲的老乡。说着父亲竟然从包里翻出几沓纸钱,在地上画了个圈圈,放了进去,他先点燃一根烟,再点燃烧纸,嘴里默默叨念。火光摇曳,一阵山风掠过,在火堆前形成一个小旋风,把纸灰卷起飘向大山。父亲说战友一定是收到了,他在地上沉默着坐了很久,抽了大半包烟。
   父亲一代人有着自己的怀念方式,我呢?此时有了记下铁道兵情怀的想法。让父亲不至于离开这里失落,唯有文学可以安顿父亲的灵魂。他喜欢看那些关于当兵人的文章,一张报纸也把看半天。
   我说,中国现在开山打隧道都用盾构机了,是中国自己研制的,又快又安全,这盛世已如他所愿。父亲听后,露出微笑。
   我们折回村子,父亲凭着记忆往营房的方向走去。这个村子和当下中国大多数山村一样,房屋空置破败的太多。那些老房的屋顶上不是常见的灰色瓦片,而是用石片叠压而成的屋顶。清晨,村子里人很少见,也鲜有鸡鸣狗叫,倒是各种杂树参差错落,亭亭如盖。我们一行到了村北,见树荫掩映下,有一个紧闭的荒芜大院。父亲说,这就是军营了。
   我透过锈迹斑斑的铁门向里张望,但见一排排低矮的平房,窗户油漆脱落,玻璃已经残缺,房顶长满了青苔,墙上爬满了爬墙虎,地上也满是杂草,几只鸽子站在窗台上发出“咕咕”的叫声。令我想起杜甫《十五从军征》里“兔从狗窦出,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凄凉诗句。但离我最近的山墙上的红漆字我还能依稀可辨,是鲜亮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父亲经常把这八个字挂在口头,我摄下来,转给父亲的手机吧。
   一位和父亲年龄相仿的村民打此路过,就笑问父亲是不是曾经是这里的战士。父亲惊讶道:“您怎么知道?”村民嘿嘿一笑,说:“近些年,每年都有曾经的战士来访,我们都见怪不怪了,走,到家里喝杯茶去!”见村民说得诚恳,父亲倒也乐得找个人聊聊,我们就随着主人进入他家。
   他家院子倒是很大,两层半新的房相通着,院子里栽种着各种时令蔬菜,长势正旺。村民沏上茶,又摘来新鲜的西红柿、黄瓜,用压水井的井水洗了摆在盘里。他对我们说,十年前儿子结完婚就去城里买房了,就剩下他们老两口守着这个大院儿,村里人越来越少了,平时找个说话的人都少。他是跟着解放军的屁股长大的,也经常偷跑去军营,那年月家里吃不饱,解放军叔叔会偷偷给他大馒头。军营在1984年就归了地方,开始作为小学学校,后来招不到几个学生,学校就合并到别的村了。再后来又改成养殖场,养了羊。养羊的老头死后,就荒废了……村民很健谈,父亲大多数时候都是默默抽烟,不愿意放过村民说的任何一个细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年40万的铁道兵说散就散了,一个垂垂老矣的村庄看来也坚持不了太久了。时光总要放下一些东西,剩下的唯有感慨。父亲要靠回忆找回曾经,陈迹不旧,永远清晰。我的担心可能是多余了。

共 626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天下每一位父亲,在他沉默的表情里,在他无声的背影中,都深藏着丰富的故事。建军节这天,作者陪父亲喝几盅,引发了父亲回忆起当兵的故事。父亲入伍的铁道兵,是当年中国特有的兵种,几经整编后,退出历史舞台,但他们为中国铁路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曾是和平时期牺牲最多的兵种,为现在被称为“基建狂魔”的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父亲参军四年,至今珍藏着他的退伍证。听母亲讲起,父亲曾在长辛店、周口店、猿人洞等地工作战斗过,他虽然五音不全,但总是喜欢哼唱《铁道兵志在四方》。一朝当兵,终身是兵。父亲一直以身作则,把作者和妹妹当成一员小兵教育成长。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当兵,却上了大学。曾带父母多次北京观光,却疏忽了带父亲回到战斗生活过的军营看看。2006年,父亲去参加了“黑老铁(铁道兵相互趣称)”阔别30年聚会。父亲回来后,和母亲喋喋不休地讲述聚会的情景,握手、拥抱、讲糗事、唱战歌,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因此,父亲那个愿望更加强烈了,可作者本人仍未察觉。时光飞逝,一晃几年过去,父亲已年届七旬。在父亲与本村一位战友闲聊中,作者终于听到了父亲的心愿。于是,终于有了2012年八一建军节陪同父母故地重游的一幕。周口店,高家坡,一个残破的村庄,父亲敲响一条钢轨,诉说思念。烧纸,祭奠牺牲的战友。听作者说,今天建隧道已经用上国产盾构机,父亲露出微笑。昔日军营仍在,房顶长满青苔,山墙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八个大字依稀可辨。跟一热情村民进院喝茶,听他讲述村庄今昔,村庄已老。最后,村民送给作者们一些新鲜蔬菜作别。返程路上,父亲一路讲述两个铁道兵的故事,作者应景,为父亲播放气势磅礴的歌曲《铁道兵志在四方》,父亲听了,泪流满面。于作者而言,这还是一次爱国教育之旅。作者用深情的笔触,翔实记述了父亲当铁道兵的光荣历史,也表达了父亲在时代变迁中对往昔岁月的无限留恋。层析清晰,内容厚重,打动人心,深情佳作,力荐阅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8260011】【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20230913第0042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08-26 05:35:12
  岁月何曾饶白发?时光飞逝如电。在岁月的长河中,老师打捞出一段真实感人的故事,是自己的父亲,一个老铁道兵当兵的经历,是一曲“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的深情恋歌。老师是个孝顺儿子,在建军节这天,陪同父母完成了重游老军营的心愿,为此大赞特赞!感谢老师为东篱一直默默付出,顺祝秋安,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8-26 12:19:45
  感谢韩老师辛苦编辑,给小文增色,起到了提纲携领的作用。这个题材是酝酿最久的一篇,大概快一年了,那张退伍证拍摄于去年9月,从那时起就用强烈的写作欲望。只是不知道从何说起,也翻阅了大量资料,影视作品,终于从那首军歌里找到了方向,一气呵成!再次感谢,问候老师秋琪!敬茶!
2 楼        文友:枫桦        2023-08-26 05:41:52
  老师的这段回忆,让人觉得精神抖擞,意气风发。不光是老一辈那样的怀念,就是不同时代的我们,也觉得心潮澎湃。那个激情的年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那个年代在呼唤英雄,每一个中国人都不甘落后,奋勇向前!结尾处让人不觉眼睛湿润了,属于那个年代的时间仿佛定格。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2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8-26 12:24:42
  感谢老师的关注,这种文章我写起来还是费劲,开始想写“带着父亲去军营”,感觉不够厚重,后来把题目改了,把时间线拉长,就容易下手了。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情怀和使命,他们那代人吃了几代人的苦,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那句话“这盛世如您所愿”。问候老师秋琪,敬茶!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8-26 08:45:09
  一个地方,一个藏在大山里的破旧军营,在别人眼里,一辈子也不会成为风景;而在作者的父亲心中,那里是世间最美的风景,风景永远不褪色,永远生动,是一辈子的风景。致敬一代铁道兵英雄!写得太感人,有着深度。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8-26 12:28:10
  开始只想着写军营的残破,后来加上去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感觉味道就起来了。证明军魂还在,铁道兵歌声还在。辛苦老师润色编辑,敬茶!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8-26 08:51:53
  或者是房山区,或者是门头沟吧,在那里的大山深处,也一个溶洞,我去过。早认识天方老师几年,我去的时候,一定为你的父亲寻找多年的印记。四年的青春,放在大山深处,这是一种奉献的情怀。每一个战士,事迹都是感人的,即使没有得军功章,他们的人生也是闪光的,闪耀在时光里。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8-26 12:43:04
  应该是门头沟百花洞,我去过两次,是我去过的溶洞里面最宏伟的。我们在洞里照了很多照片,洗出来,母亲放在了相框里面,来人来客,母亲总要向人炫耀一下。这篇没有花篇幅去写百花洞,要不跑题了!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8-26 08:56:18
  40年啊,几乎所有的风景都会改变,物是人非,常常令我们感慨。40年了,我去烟台寻找我读书的学校遗址,就是看不出多年的影子,还原也难。作者的父亲,搜索着当年的记忆,无法重建一座营房,但可以建起强大的怀念。一份铭刻在骨子里的记忆,会伴随一生。这个故事,引起我太多的想法,原谅我一再啰嗦。
怀才抱器
回复5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8-26 12:48:33
  确实时光40年,对人的一生足够长,幸好那里地处偏远,变化不大。我们那天还看了猿人洞——北京人遗址公园。40年前父亲没带母亲进去,说都是人骨,怕母亲害怕,这一次,我们都转过来了,不能再留遗憾!
6 楼        文友:罗莲香        2023-08-26 09:28:49
  天方老师的这篇散文,写得很动情,很走心,读着心潮起伏,热泪盈眶。四十年的岁月,逆着时光行走,作者的父亲及战友们曾把最美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铁道事业。峥嵘岁月长,如歌如泣的往事,铁道兵们的一颗颗炽烈赤诚之心,与朝霞同辉!那血染的风采,长眠于铁道军营的灵魂,一直未远离,他们深情地看着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嘴角眼角含着泪花……当作者陪父亲完成故地重游的心愿时,那些故事在老人家心头澎湃,情难自抑,他用手抚摸的是曾经为之奋斗挥洒的汗水和心血,是不舍的痕迹,是荣光,是怀念,那些记忆在苦难里也开出了绚丽的时光之花。该文内容厚重,情感深沉,娓娓道来,启人入境,感慨万千。感佩才情,致敬老一辈战士,老一辈英雄,他们的功勋,后辈不会忘记,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会激发后辈的斗志,奋勇向前!问候天方老师,创作辛苦,秋祺!
回复6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8-26 12:54:27
  站在解放军序列来看,铁道兵算是丙种兵,有力气,吃苦耐劳就行,也极少冲锋陷阵的事。但他们却是和平时期牺牲最多的兵种。父亲所在的部队不算是最艰难的,西南边陲,雪域高原的才是最苦的,也是牺牲最多的。感谢老师一如既往的美评,天方权当鼓励,敬茶!
7 楼        文友:红花草        2023-08-26 11:42:05
  感人至深的文章,向伟大铁道军人致敬!特别看到作者老父亲到了铁道轨旁,拿出纸钱烧给当年的牺牲者,我是感动得落泪了。老父亲看到曾经的营房,与老百姓攀谈,那种心情是无法言喻的。作者是个孝子,当大大点赞。好文章,拜读佳作,祝作者的父亲健康长寿!
回复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8-26 12:58:49
  我这人就这样,不亏父母,妻儿,可能只亏自己。给他们都舍得,自己将就。那时候确实没想着带他们去军营走走,想当然的以为早就不存在了,大山变化小啊,让我们还能找到那段旧时光!感谢老师驻足留言,问候秋琪!
8 楼        文友:郑德友        2023-08-26 11:48:21
  作者老父亲当兵的年代及兵种就决定了他奉献的级别,比当年的农垦兵还要辛苦。前者,毕竟有着季节性,可铁道兵,确没有空闲时间。加上操作工具的落后,及工艺的简陋,可让人想象到战士们所承受的劳动强度。文中所列的数字,是他们逝去的那段艰苦岁月的缩影。难怪老父亲会对那段经历刻骨铭心。文章生动质朴,读后令人感动!向老一辈创业者致敬!
回复8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8-26 13:05:46
  当年我军以横扫千军之势解放全国,没有什么不敢做,不能做,因此不开支的铁道兵诞生,为新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80年代初,国家百万大裁军,铁道兵占了40万,时任铁道兵司令的陈再道为此找过邓公多次。这是历史的车轮。我们只留感慨!给老师敬茶!
9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08-26 12:11:31
  天方老师这篇文章内容厚重,故事感人肺腑,读来令人泪目。天方老师的父亲当年是一名铁道兵,为中国的铁道事业奉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向老父亲致敬!我父亲也是一名军人,他们对战友那种情感真如亲兄弟,非常深厚。天方老师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带着父亲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终于了却了父亲的一桩心愿,父亲对军旅生涯的深切怀恋令人感动!还有那两位老乡,他们的故事非常感人!拜读老师佳作,大赞!问好天方老师,遥祝秋琪!万事如意!
回复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8-26 21:44:58
  感谢老师鼓励,感情您也是军人后代,敬礼!当儿子的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不值一提,倒是铁道兵的这个群体不应该被遗忘,他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部队虽然散了,但铁道兵精神永存,他们的《铁道兵志在四方》应该由我们后辈传唱下去!祝老师秋琪!
10 楼        文友:李湘莉        2023-08-26 12:14:50
  这是一篇用真情浇铸的文章,好感人,几次落泪!没有老一辈人的奉献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子孙后代应该牢记,懂感恩,懂付出。致敬默默付出的钢铁战士们!好文!湘莉拜读学习点赞!遥握问候,谨祝秋祺!
回复10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8-26 22:08:00
  这群黑老铁都是打铁的汉,铁打的汉。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把铁道兵精神永远传唱!向先辈致敬。感谢老师驻足留言,给老师敬茶!
共 17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