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兰月,幽趣(散文)
一、兰为序
23日处暑,秋至,夏归,风渐凉。几星黄叶,落在暗红的林荫小径,伴着几声漫不经心的蝉鸣,使得人愈静,心愈淡。
七月,古称兰月,孟秋,新秋。感佩古人的浪漫与诗意,给每个时节都起了好听的名字。本来暑气灼灼的日子,有了兰的加持,添了几丝安逸闲适。
兰月,因兰花在此时节绽放而得名。平时看兰花,都是家养的,长在花盆里,远离了自然的生长环境,少了一份隐逸之态,多了一份亲切随和。
在小溪村避暑的一段时间里,溪涧峡谷,屋舍路旁,随处可见兰花的清姿;也随处可见路旁立着的警示牌:“兰花系国家级保护植物,严禁采摘贩卖。”
因有了警示牌,一株小小的空谷幽兰,突然变得圣神高大起来。世事就是这么神奇。
起先不懂,世上美丽的花草那么多,为何人们对兰情有独钟?
只要你去一趟深山,看到长在野地的兰草,就懂了其中的情感渊源。
兰,大多生长在幽静无人处,一生与孤独寂寞为友,与风霜雨雪为伴。几径疏叶,色泽莹碧清透;几朵花瓣,皎洁素雅悦目;几缕暗香,若有似无,沁人心扉。见之,不由得让人驻足凝眸,喟然惊叹:好一个风姿卓然的空山隐者!兰不因无人而不芳,这份浸在骨子里的孤标自傲,不由得让人由衷敬慕,一见倾心,再见难忘。
兰草,开不开花都美。兰的神奇大概在于,能化解尘浊,涤荡俗气。有兰的地方,就多了几许静雅,少了几分浮躁。在文人的书房,案头,常常以兰为伴,也算是一种移情与代入吧。
真正的文人,大多是不得志的,因为有一套自己的处世标准,不肯流俗,与现实总有格格不入之感。文章憎命达么,没有坎坷的社会经历,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翻涌,没有深刻的人生体验,怎么能写出触动人心的好文章呢?
文人,大多具有敏锐的感知。超越物种的两个生命,因为相似的生长环境,同频的灵魂密码,总会在心底,生出一股惺惺相惜之情。
兰草,因此入了文人的眼,占据了文人的心。从孔子周游列国,遇见兰的惊鸿一瞥开始,兰就成了王者之香,君子的化身。
屈原几乎成了兰的代言人,在《离骚》《九歌》中反复吟咏兰花:“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份人与花之间,互印互显,引为知音的深情,令人感怀。
及至唐朝,韩愈跨越千年,借兰与孔子唱和,《幽兰操》中有诗云:“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兰花,在花中四君子中位列第二,成了国人的精神寄托,情感慰藉。文人墨客赋予其品性高洁,傲岸绝俗的人格象征。
从古至今,人们以兰自喻、以兰寄情、以兰抒怀、以兰入诗、以兰入画,创作了不计其数的文艺作品。对兰的喜爱,融入到了国人的基因血脉之中。
曾经风靡一时的台湾校园歌曲《兰花草》,竟出自一代大师胡适之手:“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在我的印象中,胡适是冷峻清醒理性的,这样感性的抒情小诗,展现出他温柔可爱的一面。朴素的兰草,象征自由、和平、希望、坚韧,寄托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
看来,只要能触动大众共同的情感需求,越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就越为大众所喜,广为流传。
说起胡适,这人挺有意思,他原名“嗣穈”,笔画难写其意难懂。他知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干脆改名一个“适”字,好写好记易懂。
化繁为简,也是生命的智慧。比如“兰”字,上面两点似花,下面三横似叶,这“兰”字,描摹出兰的筋骨,凝聚了兰的神态。文字的起源是画,象形字,既有其形又有其美,是华夏文明的智慧结晶。说下去又扯远了,就此打住。
兰月,赏兰,忆兰,写兰,不过是为了让寻常的日子,沾染几许兰的气息,借一缕兰的芬芳,以度流年而已。
二、蝉为引
秋初夏末,气温高,白昼长,一年中,最为松弛闲散。学生们放暑假了,上班的人开始年休,农人们既不用忙着播种,也不用忙着收割。万物,只是安静地在阳光下生长,积淀。只有蝉,不知疲倦地唱着。走在天地间,随处能感受到一股蓬勃的张力。
没有蝉鸣的夏天是寂寞的,七月,阳光最为慷慨,蝉儿最为倾情。
蝉儿是个小精灵,和人一样,天性不羁,怕热,需午休。这是我在长久观察中知晓的规律。因每天中午去食堂吃饭,都要经过一条悠长的林荫小径,除了绿叶筛下一朵朵亮晃晃太阳花,鸟儿蝉儿都歇息着。
人若不是为稻粱谋,也会和鸟儿蝉儿一样,饥时出去觅食,饱时悠哉玩耍,随心而动,随性而活,那样,该是多自由自在啊。
“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中。”卢梭的这句话,不知戳中了多少人的心。社会、人性的枷锁在明处,自我的枷锁在暗处。能否识别,如何破解,关键时刻,才见其锋力。
行走江湖,须佩剑而行,至于是否出鞘,用与不用,智力间。心念,关键时刻才显高低。眼浅,困一世;心浅,苦一生。
上天安排了四季,每个季节,由不同的物种,来给我们生命的启示。比如蝉,多少人写之爱之,把蝉当作励志的对象,为蝉写下不计其数的诗篇。
我喜欢听蝉鸣。每天傍晚下班后,就一个人跑去北湖的柳树下,坐在草丛中,听蝉给我演奏专场。蝉似乎有感知,从无人时的通俗唱法,到树下有人时,换成美声唱法,音调拉得更长更有穿透力。可见万物有心有灵,这番美意岂能辜负,于是乎,一直听到夕阳落山,月亮升起,才恋恋不舍回家。
古人咏蝉,大多是羁旅愁思,身世感怀。最有名的当属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最牵人心的,是“一闻愁意结,再闻乡心起”——蝉声,总能牵动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根弦。
咏蝉的诗句太多了,能记下的有限,亦舒师太写蝉的一段话,却根植于心:“掘一个洞,藏起来,勤力修炼,秘密练兵,待有朝一日,破土而出,非得像十七年蝉那样,混着桂花香,大鸣大放,路人皆知。”
这哪里是写蝉,分明是借蝉,为自己鼓气嘛。女子,就该有此心性!
有蝉鸣的日子,多了几分艺术感,像电影,怎少得了背景音乐。有了音乐,日子就不乏味了。
快乐,并非有所得,而是心无忧;平静,并非心无事,而是学会了化解。时间真是个好东西,让我们渐次懂得了万物的情谊。
处暑,对于不胜炎热的人来说,无疑松了一口气。终于不必整日待在空调房里,望着灼灼日光,盼时间快点过了。
每日写文,犹如跳出棋盘看棋局;倾听蝉鸣,只为感受生命的那份热烈,那份赤诚,还有,那短暂中开出的生命之花。
世间的美妙,多在用心体会。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你若看到想到的,都是阳光积极的一面,心情,自然多是晴朗的。
青春年少多叛逆,总喜欢与世界抗争,总想着去改变些什么,创造些什么。到了生命之秋,才发觉,能改变的东西太少,说多了,连孩子都嫌你唠叨。也懂得,智慧不是学来的,而是悟来的。好为人师,其实是一种愚。
一个季节流逝了,又一个新的季节来临。每临时节更替,心中既有对过往的不舍,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给生命多一些留白,与万物共处、为友,涵养的不仅仅是身心,还有格局。
用心地感知每一个当下,在循环往复的日子里,惟愿心境日日更新,气象日日向好,沿路心花附赠,于此,足矣。
亭上秋风原创首发
作于2023年8月25日,8月28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