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情结少艺校(散文)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年,我女儿幼升小。在临近幼儿园毕业的五月份,有一天老师发给我女儿两份资料,一份是少泳校的,一份是少艺校的,都是关于招生的宣传资料。老师分这种资料不是每人一份的分,而是有选择的分,换句话说,老师是看人分的。我认为,既然老师把这两份资料给我女儿,那就说明老师看好我女儿,认为我女儿有这个实力。少泳校即少年游泳学校,少艺校即少年艺术学校,前者重体育,后者重艺术。两者都需要有对应的特点或特长。
我与妻子带着女儿先报的是少泳校。教练看着我女儿修长的身板,毅然决然地要我把女儿送到他们学校去,按运动员培养。教练说,搞不好就是进省队的苗子。我对教练的“搞不好”一说,心里有点搞不好。运动员首先要长得高,虽然其时女儿身高很理想,但能长到什么程度心中没底;其次,运动员由于训练繁忙,其文化课自然会不被重视,如果在运动方面出不了那个“圈”,而文化课又没跟上,结果极有可能就是“两头空”。考虑到这些,我们最后决定放弃了少泳校的邀约,也拒绝了教练的殷切期盼。
之后我们去报了少艺校。
少艺校,全称少年艺术学校。学校教学艺术与文化并重,声乐、器乐、舞蹈各个专业百花齐放、齐头并进,小班制。
在这所学校上学,既能在艺术上得到很好的教育,文化课更是不会落下,是家长眼里的教育翘楚,每年想把自己孩子送去该校读书的家长挤破头。
我们报名后,学校先组织了一场面试,我女儿拿到的题目是这样的:“在一行排队人群里,你前面排着四个人,后面排着三个人,请问,这行总共有多少人在排队?”题目很灵活,如果孩子们简单地做一下加减,四加三等于七,那就错了。面试结束后我问我女儿答案是几?女儿说是八,因为自己也是人,得算进去。
对这样的回答,我很满意,心想面试这一关是没问题了。果然,学校第一次在网上公布进入下一轮测试的名单里赫然出现我女儿的名字。首战告捷,这给我们以很大的信心。接着第二轮的测试是艺术特长,我女儿在少年宫学过舞蹈,还在音乐学校学过电子琴,当时选择去学这两项,是冲着音乐学校的广告语去的,学校说“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我信了。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变坏,读书差一点,长大后工作差一点都可以接受,如果变坏,那自己这个孩子就白白生了,所以,不让孩子变坏是我当时对子女教育的最基础的追求。
很遗憾,第二关学校进行完艺术特长测试后,在我们预填的艺术特长栏——舞蹈组里没能找到我女儿的名字,说明在这一关,我女儿被刷下来了,一股浓浓的失落情绪弥漫在我的家里。
生活中总是充满着惊喜。正当我们为失去少艺校就读机会而郁郁寡欢时,在第一批名单公布后几十分钟,我们收到了少艺校一条“更新名单”的短信。抱着“可能还有转机”的一点心理慰藉,我重新打开网站查找名单,天如人愿,这次的名单上有了我女儿的名字,只是不在舞蹈组,而在器乐组了。在哪个组不是我们关注的,只要就读少艺校,无论什么专业,我们都算如愿以偿,因为我们看好的是该校的文化教育,艺术权当爱好,从未计划想让女儿走艺术道路。然而,世上的许多事情总是充满着变数,我们没有想在艺术上有所建树,十几年后,女儿偏偏就因为艺术而给了她自己一个广阔的人生舞台。
此为后话。
第二关顺利通过后,女儿进入少艺校组织的第三关,文化考试关。鉴于女儿在幼儿园中班时,就认识了不少汉字,报纸上的多数文章都已能看得下来,所以在文化检测这块,我们一点都不担心。
事实结果也是如此,文化检测圆满通过。
少艺校的器乐分西洋乐和民族乐,我女儿学的是电子琴,心里想着可能会被分到钢琴专业去。不曾想,在三轮测试通过后,我女儿成为少艺校的准学生时,学校负责器乐的老师非常热情地打来了电话,告知我们,学校打算把女儿分到民族器乐柳琴专业组,问我们愿不愿意。我回答老师说,一切遵从学校的安排,相信老师的专业。不错,我女儿手指纤细、修长,确实是学柳琴的料。事实上,在后来的几次演出中,在场老师对我女儿大加赞美,说穿上民族服装,配上姣好的面容,弹起柳琴真是既优雅又落落大方,简直就是天选之女。这也很好地诠释了少艺校宣扬的“没有艺术特长没关系,只要有艺术潜质”的招生理念。后来的事实也恰恰证明了少艺校老师的“眼光”很准,可以说是伯乐识了千里马。
就这样,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各项测试,我女儿从1200多名的报名者中胜出,顺利进入到少艺校就读。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少艺校只招两个班共70名学生,为了应对个别家长因其他原因可能放弃就读资格,学校同时录了两名“候补生”,入学报到那天,有家长向我提出,让我放弃资格,条件是给我十万元。我有点心动。妻子对我说:“人家千方百计要送孩子到少艺校读书,你现在有条件有机会了却要放弃,这样今后会被女儿埋怨的。”我想想妻子的话在理,于是我决然地拒绝了。
入读少艺校后,我们遇见的都是好老师。所谓的老师好差,其实也就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你能说,现在的老师哪个还不能胜任教学呢?从女儿一二三年级时期的班主任木老师,到四五六年级的班主任侯老师,包括其他任课老师,他们无不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无微不至,一心扑在教学上。尤其是男班主任侯老师,更是将教学工作做到极致。六年级时,我女儿获取了全校唯一一个“池禄奖学金”,而我,作为一个称职还“优秀”的爸爸,被学校评为“智慧家长”称号,让我好生感动了一番。
事情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且慢,说起少艺校,我的话简直就像黄河之水连绵不绝。上文不是说过,关于我女儿在艺术上的表现留了个“此为后话”的话吗?现在就是后话时间。
她在少艺校老师的倾心指导下,经过十几年的刻苦练习,将从未接触过的器乐中阮(与柳琴同为拨弦类,四年级起换为中阮),硬是练到了十级优秀水平,并因此在高考时,凭借该专业,以“高水平艺术团”招生模式,最后被上海同济大学锁定,还签了协议。后来,由于女儿的高考分数优异,选择高校余地极大,不需要降分被同济大学录取,而最终放弃了同济的录取协议,此事到现在说起都还感觉很好,或许这份自豪感将会持续一生哩。
时间很快到了2016年,我女儿从少艺校毕业两年后的五月,是我儿子的入读小学时间,毫不犹豫地,我带着儿子去少艺校报了名,第一环节顺利通过后,我还特意跟女儿的一位同学妈妈,还是少艺校的负责艺术的老师“打了招呼”。结果终因学校选拔条件严苛而未能如愿,甚为遗憾。这也说明了,在少艺校没有“后门”之说。后来我儿子读了另一所学校,现在已经读初一了,成绩优异。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吧。
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
在孩子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一个智慧的决定至关重要,而作者就是一位智慧的父亲。在一轮轮的测试中,最终孩子成功入围,踏出了自己成功人生的第一步。
为作者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