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旧时光】我家门前那座山(散文)

精品 【晓荷·旧时光】我家门前那座山(散文)


作者:劳神 秀才,2017.8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57发表时间:2023-08-30 17:18:26

状元之魂,白狐之谜,还有动人的水韵山谣……都是我家门前那座山上的故事。
   ——题记
   一、开门见山
   我家住城里,却也天天感受到开门见山的乡村野趣。
   早上起床拉开窗帘,一眼看到窗外几公里处那座海拔1650米的甘溪山。
   逶迤连绵的岭上隆起两座峰峦,像睡美人的一对乳峰,更像古长城的烽火台。
   明朝时期,峰峦上建有一座石峰寺,四川峨眉高僧铁笔和尚曾在寺里挂锡。石峰寺的暮鼓晨钟,伴随日落日出,四季香火鼎盛,佛光普照,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与佛宝山的白云寺同为川鄂名寺。清嘉庆年间被白莲教毁坏,上世纪50年代甘溪山上建林场,石峰寺被改建成了森林防火瞭望所。
   峰峦下面还有一个建于清代的静慈寺,如今寺庙遗址只剩下断壁残垣,麻条石山门两边镌刻的一副楹联还依稀可见:“净似太古有缘山色来佛寺,慈即神仙无限风光放甘溪。”
   雨后初晴的清晨,我常常站在卧室窗前,出神地望着晨雾从甘溪山下缥缈而上,像一幅洁白无边的纱幔挂在甘溪山的山腰。初升的太阳向甘溪山投射无数的光柱,苍翠欲滴的大山像一艘巨轮,在茫茫雾海里破浪前行,我禁不住一阵阵心旷神怡。
   甘溪山雄秀峻险,美不胜收,其中“甘溪积雪”,就是古人描绘的“利川八景”之一。时令进入冬天,利川城里还没下雪,甘溪山顶已是银装素裹;城里小雪纷飞,山上已是林海雪原;城里积雪开始融化,山上依旧是粉妆玉砌的冰雪世界。
   清嘉庆年间,诗人张定模在利川担任训导期间,留下不少的诗篇,其中有一首《甘溪积雪》这样描写雪景:
   “雪积乾溪行径纤,断桥策蹇意兢严。长松夭矫龙嵌玉,怪石峥嵘虎陷盐。万斛明珠藏绝壑,一条素练介穷檐。何时化作桃花浪,早放兰芽吐笔尖。”
   张定模的诗形容甘溪山古松厚厚的积雪,犹如龙身上的铠甲嵌入了白玉;积雪堆在山间嶙峋的怪石上,就像老虎陷进了硕大的盐堆里……
   在清代担任过利川县丞的王三锡也多次冒雪踏访甘溪山。在王三锡的眼里,月夜甘溪山成了积雪堆砌的一座岛屿,漫山遍野白茫茫,枯树枝丫盛开一朵朵雪白的梨花。王三锡在《甘溪积雪》的诗中这样写道:
   “一片寒光雪满溪,随风飘荡逐高低。春归柳絮余芳径,月上梨花隐玉蹊。净处漫同红雨落,淡中好共白云栖。何须更羡琼瑶岛,仙路依依望不迷。”
   星转斗移,岁月悠悠。古人笔下的甘溪山依旧青山不老,溪水长流。一曲曲水韵山谣,吸引着世世代代的人们,热情向往着世外桃源甘溪山。
   二、溪水碧螺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甘溪山上有一大一小两个湖泊,大的称为“仙女湖”,小的名叫“状元湖”。
   从甘溪山上延伸下来的16道山岭,每道山岭又分出一道道薄薄的山梁,状如一匹匹鬃毛飘逸的马鬃岭。
   发源于山上的8条溪流,在16道山岭的林荫间时隐时现。平日里山溪水温柔恬静,时而潺潺流动,时而行色匆匆,水色清冽而甘甜,这就是甘溪山为啥叫甘溪山。
   甘溪山属于青砂岩体,山上无数道泉水被青砂石天然过滤器滤掉了杂质污秽,溪水清澈干净,富含多种营养元素,是莼菜生长所需要的重要水源。
   莼菜是水生草本植物,嫩叶和嫩茎是水中名菜,一年种植,多年收获。莼菜的名字源于它的嫩茎长如细丝。与其它水生植物不同的是,莼菜茎叶被晶莹剔透的果胶包裹着,果胶含有极为丰富的营养元素。水质越好,果胶越厚,品质越好。
   莼菜不仅是很珍贵的食材,还具有清热、消肿、解毒、养颜的药用功效。因而莼菜一直享有“水中碧螺春”、“水中人参”、“水中燕窝”等美誉。
   自古人们痴迷莼菜达到了什么程度?有一个典故流传至今:西晋时期,出生于江南莼菜之乡的文学家张翰在京城洛阳做官。一个秋风乍起的季节,张翰忽然思念起故乡的莼菜和鲈鱼。在他的故乡江南,莼菜与鲈鱼、茭白并称为“三大名菜”。于是张翰决然退出官场风险,辞官回到江南。
   如今,鄂西利川甘溪山下的几个村子利用得天独厚的甘溪山水资源,从佛宝山莼菜基地引种发展了2300多亩莼菜。调羹大的莼菜叶片摊在水面上,就像在莼菜田铺上了宽阔无边的绿地毯。
   每年5月到9月份,是采摘莼菜的黄金季节。到了莼菜采摘节这天,我们带着长枪短炮和三脚架,一早赶到现场,选择有利地形拍摄图片,一些莼菜经销商和大批游客也赶到现场观光。
   这天甘溪山下莼菜田里一派喜庆热闹景象。穿得花花绿绿的青年男女在莼菜田里开展莼菜采摘比赛。一排盆子一排人,在莼菜田里排开了整齐的阵势,不一会儿就前前后后拉开了差距。
   采摘莼菜的手法大体跟采茶一样,但也有不同之处:莼菜在水中飘逸不定,手伸去重了一点儿,滑滑腻腻的嫩芽跟你“躲猫猫,”不容易掐住它。有经验的莼菜采摘手,不是伸开巴掌去抓,而是从合适的角度,用三根手指头轻轻托住
   嫩叶的根部提起来,迅速丢进盆子里。
   莼菜的果胶厚实而滑腻,如果捏的方法不对,就会越捏越滑,往盆子里丢得稍微慢一点,莼菜嫩叶就会从指缝里滑落到水里。所以采摘莼菜既要眼明手快,又要下手轻柔,拿捏到位。
   采摘上等的莼菜,就是那些嫩叶带着嫩芽的宝贝,如果嫩叶带着花蕾,那就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了。
   采摘莼菜跟插秧一样,在水田里弯腰时间长了,腰杆疼得直冒汗。忍不住就要伸一伸腰,等你伸了几次腰,采摘进度已经跟不上了。
   所以莼菜采摘比赛,比的是心静如水,比的是手法技巧,比的是顽强毅力。
   由于甘溪山的水质好,山下的莼菜比其它地方的莼菜果胶要厚一些,要压秤一些。一天比赛下来,最快的要采摘100斤以上,一般的只有几十斤。
   莼菜采摘节这天,从当地众多名美女中选出来的10名“莼菜仙子”也来到田间助阵。她们就像甘溪山上仙女湖刚刚出浴的仙女翩翩起舞,与采摘莼菜的土家小伙子对歌《龙船调》。现场鼓乐鸣奏,酣歌醉舞,把甘溪山下的水乡风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莼菜村里的民宿农家乐,家家摆出口感鲜美滑嫩的各种“莼菜宴”,请远方客人品尝甘溪山溪水孕育的珍馐美味,在歌舞中聆听甘溪山的传奇故事。
   莼菜种植户每年有几个月弓腰曲腿泡在在水田里辛苦劳作,很容易患上风湿腰腿痛等疾病。莼菜村里人有句很形象的比喻:“莫说水蛇不咬人,挣钱路上条条蛇都咬人!”
   三、状元古魂
   利川境内山多山大,唯有文武二山名气最大。
   文山就是甘溪山,是北宋状元詹邈的故乡;武山就是都亭山,是古代巴国的将军巴蔓子以身殉国的葬身之地,自古有“文推詹邈,武推巴蔓”的说法。
   今年立秋刚过,儿子开车带着我们一家三代上甘溪山寻踪状元古魂。
   汽车迂回行使在盘山公路上,不时有避暑山庄从车窗外一闪而过,山腰公路边,一排排白色尖顶露营帐篷,与山下利川城鳞次栉比的楼群相映成趣。
   登高远望,莽莽林海波涛滚滚,阵阵林涛由近向远,公路两旁挺拔笔直的柳杉疏密有致,林下枯枝落叶好似厚厚的绒毯,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森林火灾。甘溪山国营林场在山上编织了严密的防火网,守护着万亩林海的安全。
   上山的车辆被拦截在林区外,游人只能弃车沿公路步行几公里上山。幸好沿途林荫蔽日,凉风拂面,虽累不觉很热。刚满3岁的双胞胎孙子,一路蹦蹦跳跳,他们时而为参天笔直的杉木林分外惊讶,时而对一道道山泉格外着迷。
   我们在沿途不时遇到往返的外地游客,他们也是慕名上山踏访“状元古道”,参观“状元湖”,游乐“状元幽谷”的。
   早在北宋元祐时期,施南府利川都亭里出过一位朝廷状元詹邈。传说詹邈生于甘溪山,长于甘溪山,葬于甘溪山,是当地人们崇拜至今的“文曲星”。900多年来,人们一直怀念詹邈,不只是詹状元的特殊荣耀,更崇尚詹邈那种穷而思进,困而思变的进取精神。
   詹邈在甘溪山的古遗址较多,有状元古道、状元湖、状元屋基、状元坟、状元幽谷等等。在甘溪山南麓黑洞槽,那座状元屋基遗迹如今隐藏在密林荆棘丛中。
   这些遗址和状元的传奇故事,一直成为当地人们求学上进的精神寄托。有人甚至猜测,甘溪山下新建的教育城,也是为了承接状元的文脉。
   据《施南府志·选举志》记载:“宋元祐三年,詹邈都亭里人,举博学鸿词科第一。”博学鸿词科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个种类,始于唐代开元,止于宋代末年。博学鸿词科由皇帝亲自主考,用来选拔学问渊博、文词卓越者,《旧唐书·陆贽传》就有博学宏词登科的记载。
   传说詹邈自幼失去父母,与祖父祖母相依为命,靠家里养的几只鸭子生蛋换盐吃,住的房屋是用十块竹篱笆围成的茅草棚,天穿地漏,不避风寒。家里常常买不起纸笔墨砚,詹邈就在木盘里装上河沙书写练字。
   祖父母发现孙子从小聪明伶俐,便节衣省食送詹邈读书。詹邈从小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家乡人都称赞他有出息。
   《利川土家族简史》记载,宋元佑3年(1088年),宋哲宗赵煦立博学宏词科,遴选贤才,经地方官员举荐,詹邈赴朝应试。主持科考的官员请来一位很有学问的和尚为考场撰写对联。学问高深的提学官员一看这副对联,就知道是出自僧侣手笔,连连叹息科场缺乏人才。
   在场的詹邈很不服气,当即口占一联,提学官员十分赞赏,当即下令换上詹邈的佳作。
   笔试结束,由皇帝主持廷试,皇帝与詹邈进行了一场十分精彩的对话。武汉出版社出版的《利川人物志》对这场廷试有一段详细记载:
   宋哲宗问詹邈:“家居何处?”詹邈答:“家住清江都亭里,本是钟灵毓秀地,周有蔓子秉忠义,汉有竹王把疆辟。”
   哲宗见詹邈出语不凡,又问:“景致如何?”詹邈根据家乡东边金子山、西边齐岳山、南边钟灵山、北边落水洞的自然景观答道:“东有玉笔朝天,西有万里城墙,南有八宝炼丹,北有卧龙吞江。”哲宗又问:“家有多少人?”詹邈回答:“七十人担水,八十人打柴,三只船下河运盐,鹞鹰滩头打掉一只,经常缺盐吃。”
   哲宗再问:“你家房屋有多大?”詹邈回答:“十座牌楼绕墙,千根柱头落地,万片丝茅盖顶,两丈之阔容人生。”
   哲宗还问道:“有多少仆役?”詹邈回答:“不用仆役风扫地,月点灯,狗拉弓,猪弹琴,老鼠半夜读五经。”
   詹邈用通俗而精妙的语言对答如流,描述了故乡位置、山川景色和家境状况。宋哲宗高兴地称詹邈是奇才!随后又问起詹邈治国方略,詹邈旁征博引一一作答。宋哲宗大喜,钦授詹邈博学宏词科第一名。
   宋朝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一位土家山民的子弟,走出深山进京城参加殿试,竟然高中状元。乡里人怎不感到荣幸?喜讯传来,乡里人修了一座龙桥,期待状元荣返故里踩桥。第二年,詹邈获得皇帝恩准返乡探亲,不料在江夏途中遭奸人所害,年仅35岁。詹邈死后,乡里人将他的尸体葬在甘溪山北麓杨家沟。
   传说詹邈做了状元后,却不愿做附马,不知与他在途中暴病身亡,是否有一定的联系?按说状元荣归故里,各地方是要一路护送的,若有不测,责任重大,朝廷肯定要查个清楚明白,按律治罪,为何史书和传说都没有下文?
   一介深山草民书生,在江湖上应该没结下恩怨;一位刚刚入世的新科状元,在官场上也应该没有政敌,哪来的奸人所害?无论什么结果,经过千百年的传颂,詹邈这位历史上的状元,已经成为甘溪山的文化之魂。
   这天我们步行上山延误了行程,只游览了状元古道和状元湖。状元古道两排苍老的古杉有合围之粗,沧桑的枝丫犹如笔尖直指苍穹,让人联想到当年詹邈用过的毛笔。沧桑枯朽的杉木老根在状元古道上盘根错节,有如状元的命运驳杂多端,跌宕起伏。
   走近隐藏于翠竹林间的状元湖,除了淙淙水声和竹林随风摇曳的沙沙声,显得肃穆寂静。漫步状元湖边,我仿佛看见了詹邈在湖边发愤苦读,在竹林徘徊思考,在湖里游泳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经在利川担任过市长的陈武林那首竹枝词:“千秋古道伴君魂,几壁残垣隐柳林。欲问状元何处去,湖边竹下捧书人。”
   四、白狐之谜
   《聊斋志异》有很多人狐之间的爱恨情仇故事。在蒲松龄笔下,狐狸是聪明、灵性与妩媚的化身。15年前,陈瑞一曲缠绵悱恻的《白狐》,令许多痴情男女落泪伤感,渴望孤独的白狐来到人间。
   2019年秋天,甘溪山果真出现了一只白狐。在甘溪山林场工作20多年的职工肖文林说,甘溪山自1954年建场造林以来,还是第一次看到白狐,这主要是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缘故。
   第一次见到白狐,甘溪山林场的人还以为是谁家的宠物狗。仔细观看,它拖着又粗又长的尾巴,尖尖的脸颊,极有可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狐。白狐刚刚出现在甘溪山的那段时间,隔老远见人就跑,只有晚间才从密林深处出来寻找食物。
   甘溪山林场职工谷成章是摄影爱好者,他比别人更关注白狐的出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终于拍到了一些白狐的照片,后来一段时间,老谷再也没有见到这只白狐了。

共 628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甘溪山森林位于利川市西南隅,主峰海拔1650米。甘溪山下为利中盆地,相对高差400米,其山体雄、秀、峻、险;林野苍古、葱茂;水色清澈、明净;物种繁多、珍稀;土家民俗风情淳朴,独具特色。甘溪山森林的“甘溪积雪”为利川古八景之一,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由于地势较高,冬日里,每当利川城里下起小雪时,那里便下起了大雪;当利川城里的雪已融化,那里却依然是白雪皑皑。雪后的甘溪山银装素裹,犹如一座银雕玉砌的圣殿——庄严、肃穆而静谧。文章娓娓道来,从开门见山,到溪水碧螺,到状元古魂,到白狐之谜,老师旁征博引,给我们见识了甘溪山不一样的风景。生动展示莼菜之乡的民风民俗,梳理状元之乡的历史文脉;通过白狐现象探寻人类应该怎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一篇实力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903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3-08-30 17:21:34
  很不错的一篇文章,学习老师佳作,拜读欣赏!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2 楼        文友:劳神        2023-08-30 18:02:02
  此稿篇幅较长,老师编发辛苦了!作者本意是通过描写甘溪山不一样的风景和资源,生动展示莼菜之乡的民风民俗,梳理状元之乡的历史文脉;通过白狐现象探寻人类应该怎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谢谢老师在编按中作出了提示。
3 楼        文友:何叶        2023-08-31 09:33:07
  文章朴实厚重内容精彩,写得非常棒!感谢老师支持社团,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何叶
4 楼        文友:劳神        2023-08-31 13:08:33
  谢谢社长关注点评鼓励!
5 楼        文友:依是幽兰        2023-09-01 22:33:28
  山有典故有白狐,山因此也有了厚重与灵性。喜欢莼菜这部分,写得特别而有味道。问好老师!
6 楼        文友:劳神        2023-09-02 20:44:33
  谢谢幽兰老师到访点评!莼菜是我们那里的特产,经常采访拍摄,参加采摘,已经熟悉了,感觉写得顺手些。长期写新闻,文学方面还差火候。欢迎老师多多指点,非常感谢!问好老师,敬茶了。
7 楼        文友:何叶        2023-09-04 00:07:51
  恭喜精品,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何叶
8 楼        文友:陌小雨        2023-09-04 12:47:36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