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旧时光】秋收(散文)

精品 【晓荷·旧时光】秋收(散文)


作者:清风垂柳 秀才,1408.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66发表时间:2023-08-31 14:18:58
摘要:科技解放了人的双手,提高了劳动效率,不过没有了以前的味道。以前,大家对待农活真是尽心尽力,堪称在田地里绣花,创造艺术品,为农活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劳力。虽然辛苦,但是很怀念那时秋收的味道,那个味道是甜的、是咸的、是苦的、更是难忘的。

处暑刚过,又下了两场雨,天气转瞬就变凉了。晚上睡觉终于不用开空调了,出去一趟也不会大汗淋漓了。每天上班的路上,空气中弥漫着秋收的味道,这个熟悉的味道一下把人带回了以前秋收的时候。
   感觉小时候,秋收是从秋忙假开始的。上小学的时候,因为老师家里种的也都有地,所以当时每年有四个假期,分别是麦忙假、暑假、秋忙假、寒假。麦忙假和秋忙假都是二十一天,也就是三个星期。放假,除了可以让老师干自家的农活,也可以让学生帮家里干农活。别看当时小,长辈们爱开玩笑说:“放假了,你家又添加一个大劳力啊。”干农活是我们这批80、90后的农村孩子的必修课之一。
   当时,我们豫东地区秋季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很多。有棉花、玉米、芝麻、红薯、大豆、花生、高粱,这么多农作物样样都有用处。棉花可以榨棉油,当时我们都是吃棉油;棉花绒既可以套被子、套棉袄、套棉裤,又可以卖钱;榨油剩下的棉饼可以喂牛(牛可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劳动力,所以家家户户都喂牛)。玉米主要是卖钱;芝麻磨香油留着过年吃;红薯放入地窖可以吃到来年,也可以推成红薯片晒成红薯干,保存的更久;大豆留着换豆腐;花生一部分卖钱,一部分留着过年时炒花生当做零食吃;高粱头编笤帚,高粱杆编箔。所以,没有一样庄稼是多种的。
   摘棉花是秋收的第一样农活。在放秋忙假之前就开始摘棉花了。一到棉花开放的时候,放眼望去全是白花花的棉花,犹如下了一场大雪,覆盖了大地。当时种植最多的就是棉花,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田地都是棉花。摘棉花,是我们这代孩子都会的技能。一到周末,就跟着大人到地里摘棉花,一个人腰上系一个用化肥袋子改成的棉花包。一个化肥袋子在中间剪开分成两半,再缝上带子,就成了两个棉花包。跟着大人有样学样,大人一次可以摘两垄棉花,小孩子一次摘一垄,专挑那种开得旺盛的棉花摘。你可别小看摘棉花,想摘的又好又快可不容易。我们这边的棉花不像新疆的长绒棉,一开放的时候棉花叶就掉光了。平原地区因为光照没有那么充足,棉花开放都是一茬一茬的,棉花开的时候,棉花叶还有很多,上面的干了,下面的还是青色的。干的棉花叶和开放的棉花挨得很近,一不小心就会粘上棉花叶,所以小孩子在摘的时候,一边摘棉花一边择碎棉花叶,往往是摘一包棉花半包都是棉花叶,只有等回家晒的时候再一点一点的择。
   小孩子的皮肤虽然嫩,但是摘一天棉花,手就变成了和父母的手一样粗糙。晴天的时候摘棉花虽然热点,但是也比遇到下雨天强多了。最怕的是早上吃过饭去的时候,天还是晴的,到半晌午,天空开始乌云密布。有次摘着摘着,天忽地就黑了,赶紧收拾棉包就往家跑,才走到地头就下大了。走到半路,水就很深了,到家个个淋成了落汤鸡,好不狼狈。
   棉花不是摘了就完事了,还要每天晾晒。当时没有盖平房,家家户户就在东地栽半人高的柱子晒棉花。柱子头是个枝叉,地上栽四根柱子,一头两根,然后再横着放上长的木棍,两根木棍是平行的,再放上一张高粱杆编成的箔。棉花就放在箔上面晒,每家每天都能晒三四箔。不逢周末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就先收棉花。每天放学,我和妹妹就拉着架子车,带几个大棉花包,这些棉花包也是用化肥袋子缝的,不过这样的包都非常大,能装上百斤的棉花。箔非常大,我们够不到中间,就爬到箔上收棉花,爬上去也是有技巧的,只能顺着橫棍爬。要是离开橫棍,靠边了会把箔压歪;要是爬到中间会把箔压断,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把箔压劈还可能会划伤膝盖。有时为了懒省劲,棉花不收到包里,直接把箔卷起来抬到架子车上拉回家,不过这样重量就增加了,一不小心还是会划破手。棉花晒得够干后,才装到大包里放在屋里留着,等秋忙结束后再去轧花。
   棉花摘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放秋忙假了。秋忙假开始时,秋收的味道就浓了,芝麻往往是第一个开镰的。割芝麻的时候,大人是不让小孩子割的,因为镰刀太危险了,小孩子只能打下手。割芝麻那天,拉着架子车带着镰刀和一张大塑料布,父亲负责割芝麻,母亲负责磕芝麻,我们和妹妹剜芝麻根。因为芝麻种的比较少,最多种上一分地的,所以一上午就能割完。芝麻籽容易掉,所以割完需要先在塑料布上磕磕,然后再拉回家接着晒,晒几天再磕,需要磕好几次才能把芝麻角里的芝麻磕完。磕完最多也就二三斤的芝麻,这就够磨香油了。除了磨香油,新芝麻要烙焦馍。因为秋收的时候正赶上中秋节,当时过中秋节除了吃月饼水果,还要吃焦馍。烙焦馍用的是三条腿的鏊子,现在已经见不到这物件了。鏊子是三条腿,上面一块铁板,在下面烧火。焦馍是和的死面,擀成薄饼,上面撒上芝麻,在鏊子上烙熟,因为凉了以后是焦的,所以叫焦馍,吃起来越嚼越香。中秋节的时候,一手拿着苹果,一手拿着焦馍,吃得是真香。
   要说香,当然最香的还是大老公鸡肉。当时,家家户户春天的时候都会打(买)几只小鸡,母鸡长大下蛋,公鸡嘛,就等到中秋节吃。当时的鸡都是散养,而且喂的都是粮食,所以鸡肉很香,不像现在的速成鸡都是喂饲料,没有鸡肉味。当时每到中秋节,老人们都会逗小孩子。
   “今天八月十五了,你家熬鸡了吗?”
   “熬了,俺家熬了一只大老公鸡。”
   “那让我去你家吃吧?”
   “来哎。”
   这句话说的多少有点不情愿,生怕自己的大老公鸡被别人分享了。公鸡不说“老公鸡”,而是说“大老公鸡”,可见这公鸡有多大,一个“大”字还不够,还要加上个“老”字。要说这公鸡多大呢?鸡之大,一锅炖不下。当然这大老公鸡肉不是白吃的,吃完要下地掰玉米。
   割完芝麻,紧挨着就要掰玉米了。掰玉米算是小时候最烦干的农活了,当时没有玉米的收割机器,玉米全靠人工掰。玉米成熟后,玉米叶晒得是又干又硬,剌得胳膊又痒又疼。掰玉米,要钻进玉米地,一个一个掰。劳动力多的人家,直接剥了皮再掰,然后拉回家的全是光肚子玉米棒。劳动力少的,为了抢农时,只有先整个棒子掰下来,再拉回家慢慢剥皮。我家是属于后者,家里只有爸妈、我和妹妹四个劳动力,有时姥姥会让舅舅来帮帮忙,不过这是少数的,因为姥姥家的地比我家还要多。当时种的玉米还不算多,也就三四亩地,我家都要掰几天,因为每天掰的玉米要及时拉回家,不然会被偷。我们四个人每天先掰一部分,够拉一车的。小四轮(四轮拖拉机)带上马车(两轮的大型架子车),马车一圈要围上棉花杆编成的箔,这样可以多装些。当时因为个子低,够不到箔的上围,我就帮父亲开车,父亲母亲在后面装车,装满一车拉回家倒在院子里。然后,每天干完农活回家,吃过晚饭就开始剥玉米。剥玉米算是另一个最烦的农活了,因为玉米皮和玉米须粘身上也非常痒。除了痒,时不时还会剥出一条大白虫,对于农村的孩子这很常见,一把揪出来扔给大公鸡,所以每当剥玉米的时候家里的鸡就会围在旁边等待着美食。
   开始家里没有盖平房,玉米皮不剥掉完,留一部分,然后把剥好的玉米用绳系一起挂在树上晒。树上挂满后,在墙上钉上长钉子,再把玉米挂在墙上。那时,家家户户树上、墙上全是金黄的玉米,好一派丰收的景象。村子里在墙上钉钉子挂玉米,开始还是父亲想到的,很佩服父亲的智慧,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后来,家里盖了平房,玉米就挂在平房四周的围墙上。再后来,集上卖的有一种绳子编成的一次性网袋。大家都把玉米叶剥完,装进网袋里,垛在一起晒,确实方便多了。玉米晒上一两个月,就可以脱粒了。脱粒机开始也是小四轮带动的,后来有了电动的就更方便了。脱完粒再晒上一段时间就可以卖钱了。
   掰完玉米,要接着砍玉米秸,这个活不是小孩子能干的。砍玉米秸要用专用的掘头,这种工具有点像钺,不过是头大呈扇形,尾巴窄细,尾巴上有个眼儿,安上一根木把。用的时候,是弯着腰倒退着走的,左胳膊夹着玉米秸,两腿分立,右手持掘头砍。不让小孩子碰,是因为这个动作太危险,一不小心掘头就会砍腿上,要是砍到了可不得了,轻者血流不止,重者会把腿砍断。这样看来农民也是个危险职业。
   玉米掰完,就开始出花生了。花生是个好东西,是小时候重要的零食。每次帮母亲烧锅的时候,都会抓一把花生放进灶膛里烧。做好饭,花生也烧好了,经常吃得是满嘴灰。小时候,特别爱吃花生。每天早上一睁眼,躺在被窝里就给母亲说:“妈,我豆豆(花生)我吃馍。”母亲就会给我抓一把花生,拿半个馒头放床头,她接着做早饭。我是躺床上还没起来就开始吃上了,所以床上经常是馒头屑,床下全是花生壳。有时吃着吃着又睡着了,嘴里还有满口的馒头和花生。母亲每说起这件事都会说:“当时也不知道你是咋嗑的,落生(我们对花生称呼)都是从两头开个口中间还不烂,花生米就被你吃了,像个小老鼠嗑的。”
   花生虽然好吃,但是出花生可不容易。花生不能直接拔,这样花生大部分会留在土里;也不能用铁锨刨,这样会把花生刨烂;只能用粪叉出花生。粪叉齿只有三根,剜花生正好,不会把花生剜烂,还能把花生剜出来完。剜一下,然后轻轻用手一提,花生就出来了,当然也会留在土里一小部分,这等出完花生再拿着小抓钩挨片淘。花生出了抖抖泥,再拉回家挨个择。都是剥完玉米,就接着择花生了。有时为了懒省劲,会找来一个藤条变成的大筐,抓一大把花生秧开始摔。这样虽然快,但是会把花生崩的到处都是,而且摔出来的花生比较脏,大部分还带着小尾巴,最后还要择一遍。挨个择虽然慢,但是干净,而且一遍过,所以还是选择吧。花生择了,同样要晒,每天早上摊开,傍晚再堆一块,非常繁琐。要是遇上下雨天,就更着急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农村的孩子体会更深。
   收红薯,算是最喜欢的农活了。红薯是所有庄稼中最后收的,收红薯的时候,除了小块的红薯地,玉米秸和棉花杆都砍完了,大地已经恢复成了原来的样子,一望无际。收红薯的时候,其他农活基本干完了,很悠闲。当天,会开着小四轮带着马车,去地里收红薯。因为种的很少,占地面积还不如芝麻多,所以半天就能收完。虽然种植面积少,但是红薯结的多。收红薯的时候,大人们用铁锨刨,刨红薯也是个技术活,要离根稍微远点,不然会把红薯刨烂。小孩子喜欢收红薯,不是说干活轻松,不过确实比收玉米轻松,主要是可以烤红薯。干一会儿,刨出来一堆红薯后,会挖一个长方形的坑,把红薯横着摆上面,找些干草或者谁家没有拉完的玉米秸开始烤红薯。烤上半小时,再把红薯扔进灰烬里,用土盖上焖一会儿,接着干活。等干完活,再去挖出来,红薯就烤好了。要是着急,不用土封着焖一会儿,红薯只会烤的半生不熟的,不过照样能吃的津津有味。吹着田野的风,吃着现烤的红薯,真是惬意。
   除了烤红薯,还有一个乐趣,就是逮田鼠,田鼠我们叫“地羊子”。虽然粉粉嫩嫩,胖胖乎乎的很可爱,但却是个害虫。它最喜欢在红薯地打洞了,啃食红薯是它的最爱。要想逮住它,是需要技巧的。在收红薯的时候,铁锨一剜,经常能看到一个“地羊子”洞,不出意外的话里面就有一窝“地羊子”。这时需要慢慢用铁锨剜,剜之前需要凭经验找到洞的尽头,用一个铁锨插进去,挡住它的出路。然后慢慢赶,就像把它赶到死胡同一样,最后就能逮到它。我们这边不像广东那边吃野味,所以是不会吃田鼠之类的野味的。大人都是用绳拴着它的腿,给小孩子当玩具,小孩子可以牵着它到处跑着玩,一个天然的玩具。
   红薯收完后,拉回家都会窖起来,当时家家户户都会有一个红薯窖。地窖一般是长方体的,向下挖两三米深,在上面放几根横棍,先铺一层玉米秸,然后铺上一层塑料布,再铺上一层玉米秸,留一个能过下一个人的小口,一个红薯窖就挖成了。后来,父亲在家里挖了一个圆柱形的红薯窖,也算是在村里的独创。先画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圆,开始往下挖三四米,然后从侧面挖一个拱形的口,向里挖约一米,一个圆柱形的红薯窖就成了,这样节省了很大的面积,工作量也减少了。红薯地窖口跟一个磨盘大小差不多,正好可以用磨盘盖着口。红薯入窖后,再洒上防坏的药水,红薯可以放到第二年,有些人家可以吃到第二年收红薯。
   红薯除了可以窖起来,还可以做成红薯片,红薯片晒干可以保存几年,吃起来更有嚼劲。推红薯片也是使用专用的红薯推子,这也是个危险工作。记得有一年,父亲借了一个邻居家的红薯推子,晚上吃过饭开始推红薯。推着推着,突然一下,父亲的手掌就被剥掉一块皮,血流不止,赶紧找块布先包着,然后去诊所进行包扎。所以这个农活是不会让小孩子干的,红薯推子也是禁止碰的。
   收完红薯就可以种麦子了。种麦子第一步是先撒肥料,当时的肥料除了化肥,农家肥也是必不可少的。养一头牛,一年能攒好几堆牛粪,种棉花和麦子的时候就用上了。撒化肥比较喜欢撒尿素,不喜欢撒氮肥,氮肥的气味把眼睛冲得直流泪。一人端一盆化肥,左手端着盆沿,另一边靠在腰上,右手撒,撒完化肥就开始犁地了。小四轮带着犁子,开始在地的一边犁,到头返回来再犁另一边,犁痕最后在地中间汇合,这样做是为了让小四轮好掉头。七八亩地需要犁一天,基本都要从早上犁到天黑,晚上开灯接着犁。当时小四轮上专门安装一个小型发电机,再装一个大的车灯,因为车上自带的灯太小了,灯光昏暗。当时,父亲也教我学会了开小四轮,父亲累了,我可以替他开一会儿,不过最怕的是到地头掉头的时候。地西头还好,地东头有一个大沟子,生怕一不小心掉进去了。有一年邻居开着四轮车就掉进去沟里了,车翻了,虽然没有砸着他,但是车水箱里的沸水把身上烧伤了很大一块面积。车到地头,要一边升犁子,一边掉头,基本都是手忙脚乱的,但是父亲就很得心应手。当时学会开小四轮,春季帮忙开车拉牛粪、麦季帮忙碾麦子、秋季帮忙犁地。由于年龄小,坐在车上显得更小。父亲开玩笑说:“人家从远处看,还以为车自己会走呢。”学会开小四轮,也帮了父亲不少忙。

共 677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秋的到来,将作者拉回到儿时的秋收时光,作者的笔下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儿时热气腾腾的秋收画景,每当放了农忙假,作者便跟着大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为家庭的生计也贡献一份微薄之力。摘棉花,择棉叶,晒棉花。收芝麻,磕芝麻籽。掰玉米捧子,拨玉米皮子,砍玉米秸杆。挖红薯,窖红薯。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农活,但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却富有情趣。各种农活的做法及技巧,不入道,还是有风险的。以孩子的视角写忙碌的秋收,还是干中带玩,其乐无穷。吃花生,吃烧红薯,逮田鼠。儿时的秋收农忙季节,是辛苦的,但给孩子们带来无尽乐趣。文章叙述详尽,描写细腻,长于心理描写,读后,令人印象深刻。一篇很不错的叙事散文,感谢老师赐稿晓荷,期待您更多精彩。【晓荷编辑:一路顺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904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路顺风        2023-08-31 14:25:06
  老师创作辛苦,问好,秋安!
回复1 楼        文友:清风垂柳        2023-08-31 14:28:14
  谢谢老师的编辑,敬茶!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3-08-31 18:12:41
  拜读老师佳作,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2 楼        文友:清风垂柳        2023-08-31 23:37:04
  谢谢陌小雨老师,会持续关注晓荷的,敬茶!
3 楼        文友:清风垂柳        2023-08-31 23:38:10
  感谢一路顺风老师的编辑,辛苦啦,敬茶。
4 楼        文友:何叶        2023-09-05 07:22:52
  恭喜老师佳作获得精品!晓荷有你更精彩!
何叶
回复4 楼        文友:清风垂柳        2023-09-05 08:09:48
  谢谢老师!
5 楼        文友:至简至爱        2023-09-05 20:18:17
  恭喜老师获得精品!
回复5 楼        文友:清风垂柳        2023-09-05 22:15:55
  谢谢老师。
6 楼        文友:陌小雨        2023-09-06 08:23:40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6 楼        文友:清风垂柳        2023-09-06 10:29:55
  谢谢老师,敬茶!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